第九零七章 消息

片刻后王源移開目光看着李宓道:“你道是什麼消息麼?”

李宓撫須道:“老朽不知。”

王源沉聲道:“安祿山死了。”

“什麼?”“什麼?”身邊人盡皆錯愕。

王源微笑將高仙芝的信遞給李宓道:“你瞧瞧,高副元帥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我動身回成都後的第五天,安祿山在洛陽暴斃的消息便流傳了出來。高副元帥爲了鑑別真僞。還特地派人打探了真假,確定消息是真這才寫了這份信命人通知我。”

李宓接信迅速看了一遍,撫須哈哈大笑:“好個逆賊,居然就這麼死了?便宜他了。落得個壽終正寢。再挨個一年半載,怕是要被亂刀分屍。這廝倒也見機的很,乾脆伸腿瞪眼了。哈哈哈。”

黃三在一旁喜道:“那豈非是叛軍敗了?二郎也不用去領軍打仗了?”

譚平笑道:“妹夫,哪有那麼容易?”

黃三詫異道:“安祿山都死了,叛軍還敢作亂?”

王源呵呵笑道:“三郎,安祿山死了,還有他的兒子呢。還有史思明呢。豈會那麼輕易投降?信裡說,安祿山賊兵各部擁戴安慶緒繼大燕國皇帝位,還定了新年號載初,大赦天下呢。”

黃三啐了一口道:“也是,賊兒子還沒死,還是不得安生。”

王源呵呵而笑,李宓笑道:“無論如何,安祿山死了的消息總是個好消息,陛下知道了定然覺得欣喜若狂。”

王源笑道:“陛下當然會開心,待會咱們一起進宮稟報陛下去,叫陛下也開心開心。賊首死了,總是件值得慶賀之事。”

李宓笑道:“是啊是啊。”

衆人也心情愉快,紛紛大笑談論不已。

“大帥,高大帥還有一封信要交給元帥。”忽然間,另一名親衛向王源開口道。

“還有一封信?”王源詫異道。

那親衛點頭,伸手入懷取出另一封信呈上,王源狐疑接過,展開閱讀,忽然神情變得古怪之極。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王源忽然哈哈大笑起來。

這第二封信中的內容正是高仙芝打探得知的安祿山之死的內情。安慶緒和嚴莊合謀殺了安祿山之後,沒敢立刻發佈安祿山死亡的消息,直到十天以後,纔對外公佈了安祿山殯天的消息。利用這十天時間,嚴莊將他的五萬徵南大軍盡數調集進洛陽,控制了城中的局勢。待一切盡在掌握,纔敢公佈安祿山死亡的消息。

這之後迅速頒佈了安祿山的傳位詔書,當然那是假冒的詔書。對於燕王安慶恩的死,嚴莊倒也給出了個甚是讓人唏噓的解釋。嚴莊對外宣佈說:安慶恩和安祿山父子情深,聞聽聖武皇帝殯天,燕王悲痛欲絕,乘人不備自掛殉葬。其母德妃殷氏得知陛下殯天愛子自殉也悲痛欲絕,遂自縊而亡。活脫脫將這一對被安慶緒揮劍斬殺的母子塑造成了有情有義爲愛獻出生命的貞烈人物。

然而,關於安祿山和安慶恩以及殷氏的死,城中暗地裡卻早已流言紛紛。所謂紙包不住火,那日夜間的變故鬧得沸沸揚揚,想掩人耳目當然是不可能的。再說安祿山和安慶恩的死有諸多的疑點,安祿山確實身上生着毒瘡,眼睛也瞎了,很多臣子都認爲陛下活不了多久。但決不至於這麼快便駕崩了。而且自從天氣變冷,以及從南方請來的幾名名醫抵達洛陽以來,安祿山的病情大爲好轉,肚子上的毒瘡也不像夏天那樣潰爛不堪,甚至有結疤癒合之象。安祿山甚至還接見過幾次臣下,大臣們見安祿山除了目不能視物之外,精神倒是很好。怎麼就忽然死了?結合十日前那天夜裡的喧嚷,以及暗地裡流傳的消息和城中大批兵馬的戒嚴和小規模的攻殺情形,明白人都心中肚明,應該是發生了宮闈之變,釀成了人倫慘劇。

安慶恩的死便更是疑點重重了。安慶恩只是個不通人事的孩童,他怎會如嚴莊宣佈的那般,因爲安祿山的死而上吊殉父?這簡直是荒唐!小小孩童如何有這般孝義之舉?這完全是瞎胡扯。結合安祿山一直以來毫不掩飾的對安慶恩的喜愛,不止一次的流露出要傳位於他的意圖,這件事的內情便昭然若揭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安慶恩的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即便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安祿山已死,五萬徵南軍盡數進入洛陽。在嚴莊的強勢清掃和肅清之下,十餘名大臣因爲和安慶緒不和而被誅殺抄家,全城兵馬兀兀人人自危的情形下,所有在洛陽的文武官員只有一條路可走,那便是宣誓效忠安慶緒。其實安慶緒是安祿山的兒子,他繼位也是合情合理的。安祿山偏愛燕王,欲廢長立幼,本就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爲,事到如今的結局其實也是他自己埋下的隱患。而臣子們其實想的是,效忠燕王也是效忠,效忠晉王也是效忠,只要能保住腦袋,保住榮華富貴,那麼效忠安家的任何一位即位者其實都沒什麼區別。唯一讓他們不滿的是安慶緒奪取皇位的方式而已。

安慶緒快速的登基爲帝,大赦天下晉升百官以求安定民心穩定局勢。此次最大的功臣嚴莊更是被安慶緒尊爲兄長,出任大燕國大丞相一職,除此之外還兼着徵南

軍大元帥,洛陽禁軍大元帥的軍職。安慶緒甚至封了他范陽王的王爵,以發跡之地范陽爲名的王爵,這榮耀堪稱絕品。

對宣誓效忠的文武百官,安慶緒也大派紅利。除了肅清那些之前和安慶緒以及嚴莊不睦的官員,殺的殺抄的抄之外,其餘的效忠之臣都得到了晉升。在外領軍征戰的各大將領也都派人宣旨加封官職,以安人心。安慶緒沒有要求所有人武將都回洛陽參與安祿山的葬禮和自己的登基大典。理由是國事爲重,好好的爲大燕國征戰便是最好的祭奠和道賀之禮。實際上這是嚴莊擔心這些武將們歸來後會生出事端來,發現安祿山的死因,那反而很是棘手。

就這樣,和當初安祿山的倉促稱帝一樣,大燕國的第二個皇帝安慶緒也就這麼馬馬虎虎的倉促登基,正式成爲了大燕國的主人。

高仙芝得到安祿山死亡的消息是在王源離開大軍回成都之後的數日。說來也巧,獲得消息的途徑是在某天晚上抓獲了企圖通過神策軍封鎖線進入長安的宣旨欽差。那是安慶緒派往告知史思明父皇去世,傳位於己的宣旨之人。從截獲的聖旨上高仙芝得知安祿山死去,安慶緒即位的消息。爲了安史思明之心,那聖旨上還加封史思明爲嬀川王,封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爲大將軍,加了侯爵位爵位,勉勵他父子堅守長安,伺機破敵。還告訴史思明,丞相之位嚴莊暫代,將來大唐覆滅之後,便封他爲大丞相總攬軍政事務云云。總而言之極盡勉勵寬慰和褒獎,對史思明尊敬之極。

高仙芝對此甚是奇怪,安祿山歲數也不大,怎麼就忽然死了?這事兒當真奇怪。這傢伙才當了幾個月的皇帝而已,怎地如此福薄。覺得蹊蹺的高仙芝親自對傳旨的大燕國欽差進行詳細審問,終於那欽差透露了城中的一些內情。高仙芝何等的精明,一點蛛絲馬跡便會引發他的懷疑,故而立刻派出細作前往打探。細作們混入了洛陽城中,很快便在街頭巷尾的蜚語流言之中得知了事情的大概,回稟給了高仙芝知曉。

高仙芝得知真正的內情後大爲驚愕,他雖然對這件事發生之後的戰局情勢有些想法,然而他不能獨自做出決斷,於是立刻寫信通知王源。

至於爲何寫兩份信給王源,那便是高仙芝的細心之處。第一封信可以說是公函,可以對外公開的。那信上只是客觀描述了安祿山駕崩,安慶緒即位的消息。這封信王源可以看,別人也可以看。高仙芝知道,王源一定會稟報玄宗這個消息,那麼這封信很可能玄宗也會過目,所以寫的都是事實,並無任何的私人言語,也沒有打探到的那些小道流言。而第二封信便不同了,信中詳細敘述了他打探到的安祿山之死的內情,以及因此事而產生的一些後果的判斷,對平叛的形勢也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徵詢王源對此事的看法。信中的一些言語和內容涉及一些敏感的話題,那隻能是王源自己才能看,卻無法公開了。

庭院之中,王源大笑不已。衆人甚是詫異,不知道王源因何而大笑。王源自然不能全盤告訴他們第二封信上的內容,不過安慶緒和安祿山之間的宮斗大戲倒是可以說出來讓大家開心開心的。聞聽王源敘述了安慶緒殺父繼位的傳聞後,衆人都錯愕不已。這等事雖然兇險殘忍,但發生在敵人身上便是一則最好的八卦新聞,難怪王源大笑不已了。

當下王源立刻動身前往散花樓覲見玄宗,他要將這個消息告訴玄宗。無論和玄宗之間的關係僵到何種地步,這樣的大事還是要及時稟報並且和玄宗商談此事所帶來的後果的。

在路上,王源迅速的考慮着安祿山之死會帶來什麼影響,仔細的斟酌高仙芝在信中提及的一項大膽的建議。高仙芝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了大軍往西撤退作防守之態,不再圍困長安城截斷長安往東的通道的建議。高仙芝的理由很簡單,若安祿山的死確實是安慶緒弒父奪位的後果,那麼叛軍之中必生內亂,得知這個消息的史思明是不會聽從安慶緒的號令的。那麼與其大軍冒着嚴寒堵截在長安以東,還不如退守長安以西城池防守休整,坐看事態發展。或許可以坐看叛軍內鬥,坐收漁翁之利。

王源承認高仙芝的想法很大膽,但王源一點也沒認爲這個建議是荒唐的。事實上讀了高仙芝的第二封信之後,王源便堅信安祿山被安慶緒弒殺這件事絕非虛假。理由只有一個,那便是王源所知的安史之亂的歷史史實。本來王源因爲時間線的錯亂和進程的加速而對所經歷的一切和真實歷史進程是否一致產生了極大的迷茫和懷疑。但這件事一出,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漆黑的夜空。這充分說明,儘管有着很大的差異,歷史的進程未必會盡如真實歷史那般發展,但在部分細節上卻正在朝着正確的方向而行,並沒有走上岔道。安祿山的死便是其中之一。

那麼,安祿山死後,史思明和安慶緒反目成仇的事情也極有可能發生,因爲安祿山死後的局勢正是因爲安祿山之死而引發,這一點上當有很大可能會和史實相同。然則高仙芝判斷的事情的高明之處便是他預測到了這一切的發生,王源沒有理由不同意他的觀點。所以王源做了決定,同意高仙芝的建議,將神策軍從寒冷的野外軍營之中

撤回長安以西的城池休整過冬,坐看局勢如何發展。

當然,這個大膽的想法和之前的平叛計劃有很大的不同,退兵之舉很可能引起玄宗的巨大不滿,所以王源必須說服玄宗同意自己和高仙芝的決定。即便有着軍務自專之權,在這樣的事情上王源也不能不顧玄宗的感受,退兵意味着放棄攻擊長安,這會給人以畏敵懼戰敗退而歸的印象,很容易成爲別人攻訐的把柄。但若玄宗同意,那便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玄宗的書房之中,王源將高仙芝的第一封信呈給了玄宗,玄宗細細讀信之後面露大喜之色。但其實玄宗早就知道了消息,幾日前李光弼和郭子儀派人兼程送來的密信中便已經稟報了這個消息,當天晚上玄宗開心的都沒睡着覺。雖然功能已經快要喪失,但玄宗那晚還是召了兩名妃子不軟不硬的折騰了一番。玄宗甚至詩興大發,這幾日寫了好幾首詩諷刺安祿山沒有天命卻逆天而行,結果當了皇帝幾個月便死了。由此可證明自己纔是真龍天子,除了自己,誰覬覦真龍之位都要遭到天譴。

此刻,王源將這個消息稟報上來,玄宗雖然早已知曉,但還是很高興的。高仙芝的這封信進一步證實了安祿山的死訊,那個大逆不道的安祿山真的死了,妄圖搶奪他的大唐江山的逆臣終於被老天給收了。於此同時,玄宗對王源也頗有些歉意。當李光弼的密信幾日前抵達的時候,玄宗對王源是很憤怒的,因爲他認爲這件事王源一定是知道的,但王源卻對自己隱瞞不報。但現在,王源接到了高仙芝的來信立刻來稟報的舉動,才讓玄宗明白,原來王源是真的不知情。他離開長安郊外時安祿山死去的消息並沒有流傳出來,所以王源其實也是在今天才剛剛知曉。這麼看來,王源其實是被自己誤會了,這個人並沒有刻意的隱瞞消息。

“哈哈哈,好好好,安祿山這個逆臣,終於遭受天譴而亡,此乃我大唐中興之兆。這等賊子,自有天收。這消息來得太好了。”玄宗朗聲而笑,儘量讓自己表現的如剛剛知道這個消息那般的興奮。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此事當真是件天大的喜事。叛賊賊首死了,於我平叛大局大大有利。”王源微笑道。

玄宗心中一凜,他一下子想起了這件事會引發的影響。自己已經派了李瑁去和回紇大汗商談借兵攻長安之事,現在王源也得知了安祿山死了的消息會不會也覺得可以立刻趁亂攻擊長安。那樣的話,豈非讓神策軍先攻入長安,那可不是玄宗所希望的。

“王源,你說安祿山這一死,我們是否可以改變既定計劃,趁機收復長安呢?”玄宗不動聲色的試探道。

王源早知玄宗有此一問,在王源看來,玄宗自然是急迫的想要收復長安城。逢此大變,玄宗第一時間想要問的怕便是這個問題了。然而,王源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次自己的判斷卻和玄宗的想法背道而馳。玄宗要聽到的不是自己積極響應改變既定計劃即刻攻下長安這樣的話語,他反而希望王源不會這麼做。

“陛下,臣所言的安祿山這一死於平叛有利,並非是說叛軍便會立刻土崩瓦解。陛下要知道,史思明所率的十餘萬兵馬其實只聽命於史思明。安祿山的生死其實對史思明所率兵馬的實力影響不大。安祿山雖然死了,但長安城的史思明大軍其實並不會混亂,因爲他們聽命於史思明。此時攻城,和之前攻城的結果其實差不了多少,我神策軍並無勝算。”王源緩緩道。

玄宗的心裡樂開了花,但他不能有絲毫的表露,反而面帶愁容道:“原來如此,你說的在理,朕也是心急了些。其實朕也明白沒有那麼簡單。你不要介意,朕只是詢問這種可能性。既然無法利用安祿山之死收復長安,便還按照之前的計劃,明年春天再攻長安便是。”

王源對玄宗的通情達理報以微笑,點頭道:“陛下聖明,陛下的心情臣很理解,希望陛下再忍耐忍耐,明年夏天,陛下一定能回到長安,臣給陛下當面保證。”

玄宗笑道:“徐徐圖之,徐徐圖之便是,朕不想給你壓力,反而壞了大事。那麼依你之意,似乎安祿山這一死其實對平叛大事並無太大助益是麼?”

王源笑道:“臣正要爲陛下分說。臣剛纔說了,安祿山一死,對平叛大業是有很大好處的,好處不在於立竿見影,而在於叛軍內部的局勢。安祿山活着的時候,無論其手下將領多麼桀驁難馴,但他們卻對安祿山服服帖帖。很簡單,一則他們都是跟隨安祿山多年的部下,受安祿山提拔重用之將,當然對安祿山敬畏有加。包括史思明,和安祿山是總角之交,又受安祿山舉薦,這才從籍籍無名之人成爲了平盧兵馬使。安祿山放手讓他統率平盧節度所屬五萬兵馬同契丹人呢作戰,可謂是成就了史思明。正因爲如此,,史思明纔對安祿山死心塌地,甘願受他驅遣。”

“確然如此,當初安祿山曾多次向朕舉薦史思明。朕甚至不知這史思明有何功績,但朕基於對安祿山的信任,故而准許他對史思明加以提拔。哎,朕當初也是被安祿山矇蔽了雙眼,竟任由他提拔親信,拿朕的恩寵作爲他私人的籠絡人心的籌碼。朕悔之不及。”玄宗嘆道。

(本章完)

第三二零章 試探第六五四章 亂城第三十九章 詩會第六二四章 幽谷第六百章 人道第三六五章 進擊第七三九章 馬嵬(七)第二六二章 殺戮第二三九章 度勢第八七五章 留名第五四九章 沆瀣第六八五章 三杯第五四五章 擔憂第八八一章 夜殺(續)第二八三章 狡辯第八四七章 潰逃第三四三章 背水第六七三章 上殿第四五零章 許諾第七三九章 馬嵬(七)第七五六章 秘居(續二)第三四六章 夜戰(續)第四三九章 驚魂第七二三章 蠢勇第九五四章 就緒第一零三六章 探知第三五零章 西行第二七六章 萬全第八七零章 取捨第九十五章 添新第六章 賣鏡第一九二章 欲動第七七八章 抉擇第四五六章 進攻第三二三章 恩怨第三九二章 豪宅第五八二章 訪客第五六三章 攻城第九零五章 國本第一零四零章 糉子第五百章 一劍第六三六章 前鋒第八百章 追殺第七三七章 馬嵬(五)第一七一章 對策第七一七章 救援第八五四章 地形第四一五章 大戰(續三)第七零七章 恨嫁第八六二章 重逢第六九五章 更替第三一六章 避見第六零一章 戰局第一零一八章 覆滅第六八二章 芳辰第五九二章 馬背第二一九章 交易第五八九章 轟炸第九五七章 長夜(三)第九三四章 奪城(五)第二七九章 死地第一零四八章 夜論第三七九章 心機第八三三章 晉王第一六三章 坐論第二十五章 詩會第二三一章 莫辯第一零一七章 末路第八十章 東樓第三一六章 避見第六二三章 散心第二四六章 生疑第一千零二章 血戰(續)第二九八章 人證第二十九章 無常第三二八章 嚴峻第八一八章 相左第一八一章 紛亂第七零九章 完備第九十八章 關係第二十章 假婚第一八六章 博弈第四三四章 懲罰第七章 新年第七四四章 馬嵬(十二)第二九五章 家醜第十九章 蛇蠍第六八二章 芳辰第七七二章 聲東第四三六章 擺佈第四九九章 信心第九九二章 長夜(八)第九三零章 奪城(續一)第一五六章 寶藏第二一二章 殺人第二十章 假婚第五八九章 轟炸第一一零八章 宣戰第八百章 追殺第一二四章 隔閡
第三二零章 試探第六五四章 亂城第三十九章 詩會第六二四章 幽谷第六百章 人道第三六五章 進擊第七三九章 馬嵬(七)第二六二章 殺戮第二三九章 度勢第八七五章 留名第五四九章 沆瀣第六八五章 三杯第五四五章 擔憂第八八一章 夜殺(續)第二八三章 狡辯第八四七章 潰逃第三四三章 背水第六七三章 上殿第四五零章 許諾第七三九章 馬嵬(七)第七五六章 秘居(續二)第三四六章 夜戰(續)第四三九章 驚魂第七二三章 蠢勇第九五四章 就緒第一零三六章 探知第三五零章 西行第二七六章 萬全第八七零章 取捨第九十五章 添新第六章 賣鏡第一九二章 欲動第七七八章 抉擇第四五六章 進攻第三二三章 恩怨第三九二章 豪宅第五八二章 訪客第五六三章 攻城第九零五章 國本第一零四零章 糉子第五百章 一劍第六三六章 前鋒第八百章 追殺第七三七章 馬嵬(五)第一七一章 對策第七一七章 救援第八五四章 地形第四一五章 大戰(續三)第七零七章 恨嫁第八六二章 重逢第六九五章 更替第三一六章 避見第六零一章 戰局第一零一八章 覆滅第六八二章 芳辰第五九二章 馬背第二一九章 交易第五八九章 轟炸第九五七章 長夜(三)第九三四章 奪城(五)第二七九章 死地第一零四八章 夜論第三七九章 心機第八三三章 晉王第一六三章 坐論第二十五章 詩會第二三一章 莫辯第一零一七章 末路第八十章 東樓第三一六章 避見第六二三章 散心第二四六章 生疑第一千零二章 血戰(續)第二九八章 人證第二十九章 無常第三二八章 嚴峻第八一八章 相左第一八一章 紛亂第七零九章 完備第九十八章 關係第二十章 假婚第一八六章 博弈第四三四章 懲罰第七章 新年第七四四章 馬嵬(十二)第二九五章 家醜第十九章 蛇蠍第六八二章 芳辰第七七二章 聲東第四三六章 擺佈第四九九章 信心第九九二章 長夜(八)第九三零章 奪城(續一)第一五六章 寶藏第二一二章 殺人第二十章 假婚第五八九章 轟炸第一一零八章 宣戰第八百章 追殺第一二四章 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