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遲早必有一戰

不過,美國人現在不敢怎麼做,但是隨着兩國矛盾加劇甚至進入戰爭狀態,屆時發生任何事都不足爲奇,聯合政府成立的時間並不長,有好事者將之與前中央政府相比得出的結論是,聯合政府最少有兩大進步,一是對外特別強硬,二是將人命看得比天還重,現在,中美兩國還沒正式宣戰,聯合政府就忙着從美國撤僑正能說明這一點。

中國空軍大批遠程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雲集中東,這自然沒能瞞過美國的眼睛,畢竟在中東還活躍着其一個傳統盟友英國。

希特勒被刺死,德國陷入內戰,最大的受惠國是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相比,英國因爲在亞洲有着龐大的殖民地,又及時的撤出了大不列顛島、放棄了澳洲、東南亞,所以其得以保住了絕大部分的武裝力量,由於有西亞和中東的大塊殖民地供持續發展,英國政府這幾年秣兵厲馬,其力量比之戰前反而有所提升。

德國陷入內戰,歐洲各國紛紛開始復國運動,這其中,大不列顛島因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爲英吉利海峽的存在,大不列顛和歐洲本土之間交通十分不便,部隊調動困難,這降低了其戰略價值),同時遭到了德國國防軍陣營和納粹陣營的唾棄,也使得英國女王政府幾乎兵不血刃的就成爲歐洲第一個復國成功的國家。

二戰使得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國一舉淪爲二流國家,這讓英國人從中吸收到了慘痛和寶貴的經驗教訓,所以,雖然因爲德國發生內戰再次看到了稱雄歐洲乃至是世界的希望,英國人的行事卻變得低調了許多,英國人正在悶頭苦幹準備再次崛起,“密約事件”發生,因爲和美國傳統的天然盟友關係,毫無例外的,英國人也被捲了進來。

作爲這次世界大戰中受日本傷害第二大的國家,又因爲之前和日本人的親密關係,英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其實不會比中國人低多少。

不過有美國人居中斡旋,再加上小泉敏一郎惺惺作態,表示願意補償英國,英國人並沒有如聯合政府中的一些人所期望的那樣立刻跳出來表示抨擊。

在“墨爾本密約”一事上,美國所羅門政府最擔心的並不是是否會觸怒中國(都已經這個時候了,西方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十九世紀初,即使認爲當前中國已經具備和他們直面對話的資格,但也僅限於軍事上,換句話說,就綜合國力而論,西方認爲中國依舊是貧窮國家),他們最擔心的一是是否會在國內激起集體事件;二是英國等傳統盟友的強烈反應。

因此,在最終決定和日本締約之後,美國政府的外交努力重點面向西方特別是英國。

“投毒事件”對於所羅門政府來說相當於一顆“救場丸”,這不僅讓所羅門政府與日本秘密締約變成了“先見之明之舉”,而且還讓其在國內的公關有了最佳的題材。

憑心而論,二戰之初,美國政府給予盟國其它國家的幫助確實不小,算是爲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爲此,當美國在太平洋和澳洲屢戰屢敗蒙受巨大損失的時候,對於中國的連戰連捷和蒸蒸日上,美國人馬上產生了“酸葡萄心理”,也就令“如果將對華援助用於自身美國在亞洲將不會是如今景象”這樣的論調一出現就有了相當大的市場,現在,“投毒事件”的發生正好給了所羅門政府轉移公衆視線的機會,他們將之包裝爲中國人的“恩將仇報”也一下子就獲得了強大的輿論支持。

在此輿論環境下,中國戰機突然雲集中東,等於是又給了所羅門政府在公衆面前洗白自己的機會。

在白宮的授意下,美國的所謂軍事專家們紛紛走進電視臺走上報紙,而在他們的渲染下,中國戰機雲集中東便成了中國欲在中東圈地的霸王行爲,歐陽雲也就成了和希特勒一樣的納粹,成了“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脅”。

美國國內上層社會正在上演着的鬧劇沒有影響到中國聯合政府的撤僑行動,相比美國媒體的喧囂熱鬧,中國媒體的態度要冷靜和理智得多,隨着《墨爾本密約》相關條文被披露於世,中國媒體人一方面理智的分析着美日結盟的可能性,同時呼籲政府加大外交力度,通過增強中美兩國政府之間的互信以粉碎日本政府離間中美的陰謀。

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民間,此時段的美國政府形象還是正面的。

其實無需媒體人呼籲,聯合政府也並沒有放棄外交努力,只是,隨着“投毒事件”的爆發以及美國政府趁此機會豎起反華大旗,聯合政府高層對恢復中美同盟關係已經不敢抱太大期望,當然了,因爲中國現在是事實上的聯合國主席國,所以哪怕是爲了穩固此地位,外交努力也是要做的,所不同的是,外交努力的方向不是針對美國,而是針對其它聯合國成員國。

當美太平洋艦隊下轄的軍艦再次出現在北太平洋海域,便是親美派典型陳誠也知道中美之間不會再有和平相處的一天了,學太平洋艦隊現在在北太平洋上的重要的軍事基地無一例外皆取自美國,爲了保護中國的太平洋利益,學太平洋艦隊自然不可能將這些軍事基地交還給美國,那麼,如果美國還想像戰前一樣保持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中美之間將遲早必有一戰。

陳誠是具備相當戰略眼光的,所以很快就能看清這件事,而最高統帥部內可並不都是他這樣的高人,於是便有人因爲此事觸了歐陽雲的眉頭,落了個自討沒趣的結局。

面對他們有關“我們是不是可以犧牲一點利益避免與美開戰”的提議,歐陽雲直接反問:“一點利益,如果美國人向我們要回中途島和關島,你說我們給還是不給,這絕不是一點利益的問題,而是事關民族未來的大事,所以我奉勸諸位早作思想準備,我們和美國之間遲早必有一戰。”

第1章 再造山河(九)第525章 刺殺第4章 突圍(二十二)第571章 花活第38章 趙氏孤兒第465章 惡魔軍隊第213章 六頭毛驢一艘快艇的故事第497章 四國元首會議第76章 艦隊遭創第44章 移民第5章 華北危急第5章 戰火起,學兵師成軍(二十九)第1037章 大勝第44章 古北口第602章 變化第351章 空前的勝利第26章 棉被第305章 雷神之威第235章 王牌之夢第200章 中心開花第2章 戰爭和政治(八)第190章 詭雷殺敵第4章 南京(一)第39章 真蠢第599章 美國人的腦洞第372章 霸道第674章 安替暴動第6章 得罪不起第756章 爭辯第3章 保衛南京(七)第139章 複雜第570章 杜魯門犯難第44章 您認錯人了第643章 兒子叫歐陽克?第444章 圍繞普林斯頓號第496章 人海戰術第4章 血戰(十九)第6章 日本人的反應第207章 轉機第1069章 心態各異第39章 真蠢第243章 老鬼子留不得啊第244章 仁義之師第692章 郎刀第4章 突圍(三十一)第925章 進攻第636章 丁一的新計劃第583章 印度獨立第64章 我的中國心第59章 會議(下)第367章 汽油第3章 保衛南京(五)第159章 澤田春山第144章 第一窩囊廢師團第538章 僞裝第206章 太平洋上第535章 開戰第444章 圍繞普林斯頓號第495章 李梅第227章 強盜國家第7章 鳳凰和野雞第635章 蘇俄人的新要求第166章 憤怒的楚天歌第780章 改變和挑戰第20章 進攻第142章 商販師團第4章 血戰(一)第958章 見證海神第55章 變化與計劃第5章 戰火起,學兵師成軍(八)第25章 狼牙來了第215章 我們怎麼辦第106章 耳光第63章 高壓戰術第263章 大年三十第189章 志願兵第337章 錢多人傻第30章 談談情,說說航母第4章 突圍(二十六)第17章 暗子是誰第114章 岡村晉升第257章 報復第5章 華北危急第4章 突圍(四)第636章 丁一的新計劃第1068章 波譎雲詭第783章 好辣佬第181章 當真?第12章 另一個戰場第540章 衝鋒第580章 機遇八十九章 亞細亞行營第263章 想到一起去了第1116章 盟友第729章 艱難的奪島戰第208章 內訌第519章 巧遇第23章 追擊第645章 世界震驚第2章 福建攻略(十五)
第1章 再造山河(九)第525章 刺殺第4章 突圍(二十二)第571章 花活第38章 趙氏孤兒第465章 惡魔軍隊第213章 六頭毛驢一艘快艇的故事第497章 四國元首會議第76章 艦隊遭創第44章 移民第5章 華北危急第5章 戰火起,學兵師成軍(二十九)第1037章 大勝第44章 古北口第602章 變化第351章 空前的勝利第26章 棉被第305章 雷神之威第235章 王牌之夢第200章 中心開花第2章 戰爭和政治(八)第190章 詭雷殺敵第4章 南京(一)第39章 真蠢第599章 美國人的腦洞第372章 霸道第674章 安替暴動第6章 得罪不起第756章 爭辯第3章 保衛南京(七)第139章 複雜第570章 杜魯門犯難第44章 您認錯人了第643章 兒子叫歐陽克?第444章 圍繞普林斯頓號第496章 人海戰術第4章 血戰(十九)第6章 日本人的反應第207章 轉機第1069章 心態各異第39章 真蠢第243章 老鬼子留不得啊第244章 仁義之師第692章 郎刀第4章 突圍(三十一)第925章 進攻第636章 丁一的新計劃第583章 印度獨立第64章 我的中國心第59章 會議(下)第367章 汽油第3章 保衛南京(五)第159章 澤田春山第144章 第一窩囊廢師團第538章 僞裝第206章 太平洋上第535章 開戰第444章 圍繞普林斯頓號第495章 李梅第227章 強盜國家第7章 鳳凰和野雞第635章 蘇俄人的新要求第166章 憤怒的楚天歌第780章 改變和挑戰第20章 進攻第142章 商販師團第4章 血戰(一)第958章 見證海神第55章 變化與計劃第5章 戰火起,學兵師成軍(八)第25章 狼牙來了第215章 我們怎麼辦第106章 耳光第63章 高壓戰術第263章 大年三十第189章 志願兵第337章 錢多人傻第30章 談談情,說說航母第4章 突圍(二十六)第17章 暗子是誰第114章 岡村晉升第257章 報復第5章 華北危急第4章 突圍(四)第636章 丁一的新計劃第1068章 波譎雲詭第783章 好辣佬第181章 當真?第12章 另一個戰場第540章 衝鋒第580章 機遇八十九章 亞細亞行營第263章 想到一起去了第1116章 盟友第729章 艱難的奪島戰第208章 內訌第519章 巧遇第23章 追擊第645章 世界震驚第2章 福建攻略(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