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堅持人民立場的具體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應有之義,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和不懈追求。習近平同志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爲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要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這是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總體要求。富裕幸福是中華民族的夢想和追求,如戰國時期的司馬錯說:“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管子》講:“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人民富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恩格斯指出,在未來社會,“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人都能在決不掠奪他人勞動的情況下完全達到和保證達到富足的程度”。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毛澤東同志指出,“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實現對於手工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於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爲主體,一是共同富裕”;習近平同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等。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一是富。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而不是窮。二是共富。共同富裕的“富”,是共富,而不是一部分人窮、另一部分人富的兩極分化。三是勞動致富。勞動是一切財富的重要源泉,共同富裕的富是勞動致富,合法經營致富。四是一部分先富,不是“齊步走”,不是同時同步富裕。五是先富帶動後富,影響左鄰右舍,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爲重點,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這是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具體體現,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民生內容比較豐富,簡言之,主要是解決好衣、食、住、行、教、醫、保等方面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解羣衆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爲了人民、一切
依靠人民,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夯實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防範化解各類安全風險,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安全感、幸福感。”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必須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加強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工作,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確保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健全人力資源市場,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爲重點,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規範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產泡沫,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切實保障殘疾人權益,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堅持爲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爲主、以農村爲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改革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人民身心健康,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必須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羣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深化平安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加大對霧霾治理的力度,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這是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要求,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條件。不平衡是事物的普遍現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本、勞動、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與經濟活動、參與收益分配,也由於這
些生產要素存在着差異,出現收入差距是必然的,同時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是允許的,但如果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則與共同富裕相矛盾,不利於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從現實來看,我國的收入差距已經過大,2016年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是0.465,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已經影響到人民的生活、成爲社會不穩定的重要誘因,必須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這就要求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爲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護勞動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要精準扶貧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做好這項工作,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準’這盤棋,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目前,我國仍有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扶貧任務十分艱鉅。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黨支部更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成爲帶領農民羣衆脫貧致富的主心骨。要建立健全扶貧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扶貧脫貧工作責任考覈,對貧困縣重點考覈脫貧成效。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爲脫貧攻堅重點。要認真調查研究,弄清楚真正的貧困人口,搞清楚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因地制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子,多給貧困羣衆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多給貧困羣衆培育可持續脫貧的機制,多給貧困羣衆培育可持續致富的動力。要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覈到位,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闢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採取包乾方式參與扶貧;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要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