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秦國使臣(上)

說着, 姚賈拿出地圖,向趙國的君臣指明瞭秦國打算歸還給趙國漳南十二城的位置。

雖然這十二個城邑都不是大城,但加起來也不是一塊小地方,方圓差不多有三百餘里,人口近五十餘萬,。而且漳河離邯鄲不足二百里,而現在趙國在漳河南岸只有三四個立足點,很難守住漳河南岸,只能靠漳河北岸的長城保衛邯鄲,一但長城被突破,秦軍的兵鋒就可以直指邯鄲。

如果秦國真的能把漳南十二城割還給趙國,那麼和趙國在漳河南岸的幾個立足點連成一片,就可以在漳河南岸組建起一道深度達近百里的防線,和漳北長城組成邯鄲雙保險,無論是戰略縱深,還是迴旋的餘地都要大得多了,對趙國來說,當然是一件大好事。但在場毎一個大臣的心裡都在想,難到秦國真的就轉性了,真晶要把漳南十二城真的割還給趙國嗎?

這時李牧道:“大王,當年張儀使楚,曾許楚商於六百里之地,讓楚國與齊國斷絕連盟,但楚國使人拒齊之後,秦國卻趁機出兵伐楚,反而奪楚國漢中六百里之地,迫使楚國遷都避秦,這些前車之鑑,請大王不可忘記。”

姚賈呵呵笑道:“武安君的擔心,也不無道理。不過本使這次出使趙國,己經得到秦王受命,只要兩國議和成功,秦國就可以向趙國交付漳南十二城,由本使付責辦理交付事宜,等交付成功之後,本使才離開趙國,回國覆命。如果趙國不能收回漳南十二城,請大王斬本使之首級,以懲本使欺騙大王之罪。”

趙王遷也怔了一怔,但馬上就笑逐顏開,道:“好,既然秦國有這樣的誠意,寡人自然也不能拒絕秦王的好意,寡人心意已決,和秦國議和。”

郭開聽了,也趕忙跪伏於地,道:“大王英明。”

而郭開的黨羽也都紛紛跪倒在地,齊聲道:“大王英明。”

李牧、施崇等人本來還想勸趙王遷暫時緩一緩,先把姚賈送到館驛中去休息,然後再好好協商一下,再做決定,但趙王遷己經發了話,郭開又帶頭稱:大王英明。就再也改變不了了,因此也只好跟着其他官員,一起跪拜,口稱:“大王英明。”

姚賈微微一笑,又輕輕一擊掌,只見由二十名內侍從殿外擡進來十隻大箱,每個箱孑裡面裝的都是珍奇異寶,而在大箱後面,又嫋嫋婷婷,走進來十名身穿輕紗綵衣的年輕女子,人人都生得天姿國色,嬌媚動人,而且其中居然還有兩人膚白如玉,金髮碧眼,身材高挑,凹凸有致,和中原女孑相比,另有一番動人的風情。

姚賈笑道:“大王,這是我王特意送給大王的禮物,在國禮之外,以表我王對大王的敬意。” 又指着那兩個金髮碧眼的美女道:“這兩個女子仍是白狄族女孑,在中原極爲少見。”

白狄族是狄族的一個分支,本來是主要分佈於古雍州北部(今陝北一帶)。在周朝建國之後,一直都是周朝西北方的一個大患,而白狄族的女子一向以身材高挑,膚白如玉而著稱,少數還有金髮碧眼,在列國中十分有名。不過在秦國建國之後,白狄族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分化爲兩支,一支向西遷移,而另一支併入到戎族當中。因此白狄族的美人也越來越少了。而金髮碧眼的白狄族美女,更是十分罕見。

趙王遷本來就好漁色,雖然王宮裡己有不少美女,而且也有不少其他各國的美女,但秦國美女卻並不多,由其是白狄族美女還沒有見過,再加上秦囯一再示好,又歸還給趙國漳南十二城,也讓趙王遷徹底對秦國失去了防範之心,因此在這個時候,趙王遷心裡癢癢的,只想馬上把這十名美女帶入後宮,細細的玩賞一番,好好償一償傳說中的白狄美女的滋味。

如果是在趙國的朝會上,趙王遷早就一甩袖孑,馬上轉回後宮去了,過去趙王遷可也沒少做這樣的事情。不過現在畢竟是當着秦國使臣的面,趙王遷也不能不做做樣孑,因此也只好耐着性子道:“既然是秦王的一番好意,那麼寡人也就卻之不恭了,郭相國。”

郭開忙道:“臣在。”

趙王遷道:“就由你代寡人設宴,好好招待秦國使臣,退朝。” 說完之後,也不等大臣們發言,就急勿勿的離開了王位,向後宮走去,而內待們也十分知趣的將這十名秦國美人帶入後宮。

而這時郭開轉身對衆人道:“各位大人,大王己經下令退朝,大家就散了吧。” 然後又向姚賈行了一禮,道:“姚大人,請到本相府中一途,好讓本相代我王款待大人。”

姚賈也滿面笑容,道:“如此就要討擾郭相國了。”

――――――――分割線―――――――――分割線――――――――

“什麼?秦國真的打算把漳南十二城割還給趙國嗎?”聽完了李牧的講說之後,高原也十分驚訝,幾乎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牧也苦笑了一聲,道:“我也不相信秦國有這樣的好意,但姚賈說得言之鑿鑿,而且還要等到交割完了漳南十二城之後,再返回秦國,這樣看來,到也不像是有假啊。”

高原也有些發懵,到了這個時候,他也有些想不通,秦國到底是怎樣打算的,難到是真的想和趙國講和嗎?歷史上好像沒有這回事吧,秦國在滅亡了韓國之後,第二個就滅掉了趙國。雖然自己來到這個時代有四個多月了,但總體來看,歷史大勢基本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應該是不會出現這種節外的生枝吧。

李瑛鴻道:“會不會是淳于先生說的那樣,現在秦國剛得韓地,需要穩定,還要防着楚國;而且隴西、北地兩郡連月大旱,饑民數十萬,而且華陽太后又病逝了,這三點原因加在一起,秦國想要休息幾年,也是正常的事情。”

李牧聽了,也沉呤了片刻,道:“高原,你怎麼看呢?”

高原搖了搖頭,道:“如果只是這三點原因,我到認爲都不是正當的理由。韓國確實是剛剛滅亡,但韓國本身所剩的地盤就沒有多少了,管起來並不太難,而且秦國任命昌平君和韓騰駐守韓地,就足以保證韓地的穩定,至於擔心楚國,更是無稽之談,楚國雖然不像齊國那樣一味示好秦國,但這幾十年來,也一向不思進取,偏安一隅,如果秦國主動去打楚國,楚國或許會奮力抵抗,但楚國決不會主動去攻擊秦國的。”

李牧道:“那麼秦國大旱呢?難到也不是正當理由嗎?”

高原道:“秦國受災是不假,但秦國的疆域是我趙國的數倍,就算是有兩郡受災,對秦國的影響也不大。而且自從鄭國渠建成之後,整個關中地區都變成了沃野,幾乎無災兇之年,再加上秦國己有巴蜀富饒之地,因此只有兩郡受災,以秦國的富足,也完全能夠應付得過來,絕不會而阻礙了伐趙的行動。相反,這場旱災對我們趙國的影響,要遠遠大於秦國,如果我爲秦國主政者,是最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至於華陽太后病逝,更不會成爲阻止秦國出兵的理由了。”

李牧也點了點頭,儘管按照周禮,喪期之內不得用兵的,但一來是現在禮崩樂壞,誰都沒有把禮儀當一會事,而且秦國雖然天下第一強國,但從來都不是禮儀之邦;二來在兵法上也有“敵國喪,則以兵伐之” 的說法,在敵國趁喪伐之的時候,再守禮的國家,也不得不挺身迎戰,因此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個“喪服染墨”之禮,也可以在喪期內舉行征伐之事。因此華陽太后病逝,也是肯定不能阻止秦國的進攻。

甯戚道:“會不會有這種可能,秦國的下一個目標並不是趙國,而是魏國或是楚國,因此纔會和我們趙國講和,先把我們穩住。”

高原搖了搖頭,道:“我想不會,因爲現在各國之中,只有我們趙國是唯一有能力和秦國抗衡的,也只有趙國纔有能力再組織起合縱抗秦,因此除了本來就極爲衰弱的韓國以外,秦國首先就要對付趙國,如果現在秦國放棄趙國,而去轉攻其他的國家,只會讓趙國得到喘息的時間,恢復實力,然後再和秦國抗衡。或者是再度組織合縱抗秦,萬一秦國不小心敗上一二場,說不定以前的成果就會付之東流了。而且秦國首先滅掉韓國,就是爲了切斷南北聯繫,爲進攻趙國做準備。”

李瑛鴻有些不解,道:“那麼秦國是爲什麼要和我們趙國講和呢?還要把漳南十二城都交還給我們趙國呢?”

高原道:“我看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國內部發生了其他的,我們並不所知的重大事情,才影響了秦國的計劃,不得不和我們趙國議和。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爲現在秦國內政穩定,文武濟濟,而且秦王政又正當盛年,權力穩定,因此不大可能發生我們並不所知的重大事情;那麼第二種可能性就是秦國希望用這次議和來穩住我們趙國,好讓我們放鬆警惕,然後向趙國發動突然襲擊。”

李牧點了點頭,道:“只有這個理由才免強說得通。不過只要我們仍然能夠保持對秦國的警惕,仍然要續繼抓緊被戰,準備抵禦秦國的進攻,這樣以不變應萬變,纔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應對方法。”

第433章 大梁攻防(四)第178章 秦軍回師第615章 驅獸作戰(二)第605章 秦軍回援(二)第917章 無衣之曲(六)第373章 入城(下)第674章 白靈族的變故(一)第582章 攻與防(一)第903章 長街之戰(十二)第8章 ,成山第12章 ,釜底抽薪第二章 固守待援三第353章 探視第642章 啓程第924章 挑戰(二)第932章 投效(一)第897章 長街之戰(六)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627章 代軍撤軍(下)第147章 本經陰符七術第884章 招降秦軍二第43章 新府邸(下)第36章 宴間比武(中)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773章 合縱(下)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102章 趙秦首戰(一)第18章 ,遙山(上)第492章 閱軍(七)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899章 長街之戰(八)第432章 大梁攻防(三)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760章 議取遼東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78章 搶糧(下)第492章 閱軍(七)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564章 會戰(六)第374章 投誠第690章 舉族遷移第185章 抗法事件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674章 白靈族的變故(一)第480章 秦軍回軍第742章 內訌(下)第23章 ,水軍第586章 攻與防(五)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第243章 合併村莊第937章 史前文明(上)第131章 戰後餘波第493章 閱軍(八)第740章 內鬨(上)第414章 擴軍備戰(一)第554章 燕國的希望(三)第365章 率軍入魏(三)第915章 無衣之曲(四)第855章 中途攔截(一)第319章 商鋪開業(三)第669章 九黎族的內亂(下)第274章 告辭第861章 漢秦結盟(一)第352章 戶籍管理第785章 合縱連橫(一)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451章 船隊到達(下)第13章 ,勝利第652章 遊說匈奴(三)第20章 ,遙山(下)第913章 無衣之曲(二)第774章 制度(上)第949章 咸陽官制第889章 邯鄲戰局第813章 進駐陶邑(上)第908章 邯鄲戰局(上)第148章 吸收異能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20章 ,遙山(下)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901章 長街之戰(十)第250章 突襲陰山二第16章 ,設伏第546章 九黎族第454章 水戰(下)第413章 刀法初成(下)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165章 攻取代郡(三)第644章 匈奴來襲(上)第736章 進攻受阻(四)第477章 舉行閱軍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619章 退軍(一)第544章 佈置(上)第81章 正式決裂(上)第940章 重返白靈族第111章 再度出擊第924章 挑戰(二)
第433章 大梁攻防(四)第178章 秦軍回師第615章 驅獸作戰(二)第605章 秦軍回援(二)第917章 無衣之曲(六)第373章 入城(下)第674章 白靈族的變故(一)第582章 攻與防(一)第903章 長街之戰(十二)第8章 ,成山第12章 ,釜底抽薪第二章 固守待援三第353章 探視第642章 啓程第924章 挑戰(二)第932章 投效(一)第897章 長街之戰(六)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627章 代軍撤軍(下)第147章 本經陰符七術第884章 招降秦軍二第43章 新府邸(下)第36章 宴間比武(中)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773章 合縱(下)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102章 趙秦首戰(一)第18章 ,遙山(上)第492章 閱軍(七)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899章 長街之戰(八)第432章 大梁攻防(三)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760章 議取遼東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78章 搶糧(下)第492章 閱軍(七)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564章 會戰(六)第374章 投誠第690章 舉族遷移第185章 抗法事件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674章 白靈族的變故(一)第480章 秦軍回軍第742章 內訌(下)第23章 ,水軍第586章 攻與防(五)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第243章 合併村莊第937章 史前文明(上)第131章 戰後餘波第493章 閱軍(八)第740章 內鬨(上)第414章 擴軍備戰(一)第554章 燕國的希望(三)第365章 率軍入魏(三)第915章 無衣之曲(四)第855章 中途攔截(一)第319章 商鋪開業(三)第669章 九黎族的內亂(下)第274章 告辭第861章 漢秦結盟(一)第352章 戶籍管理第785章 合縱連橫(一)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451章 船隊到達(下)第13章 ,勝利第652章 遊說匈奴(三)第20章 ,遙山(下)第913章 無衣之曲(二)第774章 制度(上)第949章 咸陽官制第889章 邯鄲戰局第813章 進駐陶邑(上)第908章 邯鄲戰局(上)第148章 吸收異能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20章 ,遙山(下)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901章 長街之戰(十)第250章 突襲陰山二第16章 ,設伏第546章 九黎族第454章 水戰(下)第413章 刀法初成(下)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165章 攻取代郡(三)第644章 匈奴來襲(上)第736章 進攻受阻(四)第477章 舉行閱軍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619章 退軍(一)第544章 佈置(上)第81章 正式決裂(上)第940章 重返白靈族第111章 再度出擊第924章 挑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