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守軍出擊

其實代軍的船隊駛進鴻溝之後,就己經放出了飛鳥,給高原送信,通報船隊即將到達。因此高原也帶領着衆將登上城樓,等待着船隊到來,並且還準備了五百木筏,隨時出擊接應。

這一支船隊是被高原寄以了極大厚望的,同時也這一次守衛大梁的重要力量,甚致可以說是關係到自己這一批人的生死存亡。因爲現在大梁城被茫茫大水包圍,如果沒有這一支船隊,根本就無法逃脫出去,只能夠被困在城中坐以待斃。雖然城裡扎制了不少木筏,但木筏只能做爲輔助作用,不能擔任水戰的主力。

而高原也清楚,秦軍絕不會輕易的放船隊突破河道,到達大梁,雖然高原相信這支水軍的戰鬥力,但畢竟沒有經過實戰,誰都不敢說結果到底如何,而且也不是高原自己指揮,因此船隊能不能順利的突破河道,高原也沒有多少把握,只能夠聽天由命了,畢竟自己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當然高原還不知道,秦軍內部還討論過是否截斷河道,徹底斷絕船隊到達大梁的可能性,否則高原恐怕還要感覺到自己對大局的控制力不足。

但不管怎麼說,船隊最終還是順利的突破了河道,到達大梁,而且在突的過程中,自已新設計的陶罐飛彈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使秦軍的阻擊完全失敗,戰船幾乎沒有一艘損失,因此高原也十分高興,而且這也說明自己設計的陶罐飛彈確實有用。如果在突破的過程中,船隊遭受嚴重的損失,對以後的戰事也是相當不利的。

船隻當然是不可能駛進大梁城裡,因此只能停泊在大梁城牆的兩個馬面之間的凹形地區裡。好在是現在城牆高出水面不到三丈,可以將纜繩掛在城垛口上,穩定船體,然後搭上跳板,人員就可以隨意的上下船隻。

隨着一艘一艘船隻靠隴城牆,船上的士兵紛紛登上城牆,只見一名年齡約三十歲左右,身穿皮申的年輕人在衛兵的帶領下,登上城樓,來到高原的面前。

那年輕人向高原施禮,道:“末將丁策,見過主公。”

丁策是袁選的部將,現在是長捷軍的一名千夫長,這次袁選在桂陵訓練水軍,就指派丁策負責水軍的訓練指揮,而這一次率領船隊趕到大梁參戰,也是由丁策率領。

高原在桂陵停留的時候,曾見過丁策幾面,對他的印像很不錯,因此也點了點頭,道:“丁將軍,不必多禮。”

丁策起身,才道:“主公,這次末將一共帶來了一百一十二艘戰船,其中戰船有八十二艘,士兵三千五百人,現在桂陵還有二百多艘船隻,不過戰船的數量不多,只有五十餘艘。”

高原笑道:“你們來得正好,現在這裡的情況你們己經看到了,大梁已被大水所困,我們被困在城中,正是無計可施的時候,現在船隊到了,也就不用擔心了。”

丁策聽了之後,立刻道:“請主公下令,末將原意帶領船隊出擊,迎戰秦軍。”

高原笑了一笑,道:“你們既然己經來了,就先在城中好好的休息幾天,恢復疲勞,而且我們還要修建水寨,讓戰船有一個安全的存身之所,迎戰秦軍的事情,不用急於一時,等這些事情都做好之後,再出擊也不遲。”

丁策道:“一切聽從主公的安排。”

高原道:“不過現在水寨尚未建成,戰船上的守衛警戒不可大意,由其是要預防秦軍在夜間突襲,因此你也要做好安排,最好將士兵分爲兩批,輪流休息,並且在戰船上警戒,隨時都要準備應戰。”

丁策道:“是,末將立刻就去安排,決不會讓秦軍突襲得手。不過我們這次還帶來了三十艘貨船,裝載的都是火箭火弩,還有陶製飛彈,都是易燃之物,因此放在戰船上並不合適,請主公在城中安排地方存放。”

高原道:“這個你放心吧,我會馬上安排。”

其實貨船和戰船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要把貨物都御下來,換上士兵就可以當戰船用了。因此船隻停泊之後,高原立刻安排士兵,將船上的貨物都御下來,然後給毎艘戰船安排相應的士兵。

大梁城裡還有六萬多士兵,其中有一萬多人接受過水戰訓練,雖然只是在木筏上練習,和戰船並不一樣,因此也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夠參加戰鬥。

同時高原也下令,命令在城牆馬面之間的凹形地區內,用圓木修建木柵牆,修建簡單的水寨,讓戰船有停泊的地點,並且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並且又命城中的工匠仿照陶製飛彈的樣孑,加緊製做,因爲隨船運來的陶製飛彈數量畢竟有限,而在以後的戰事中,一定會大量的用到,因此要在城裡大量製做。

這個時代的器皿除了金屬之外,主要就是陶製,因此製陶業十分發達,在大梁城裡就有專門的製陶作坊,而陶製飛彈在技術上根本不難,只要是有一個樣本,一般的製陶工匠就能夠製做這種陶製飛彈。而且城中還有數萬頭牲口,牢殺之後可以用來熬製油脂,還可以使用很長的一段時間。

因此船隊雖然到達到了大梁,但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守軍並沒有向秦軍發動進攻,而且在專心訓練,並且修建水寨。不過到達大梁的船隻數量並不多,只有一百多艘船,水寨也無需要太大的規模,而且水寨的三面都是城牆,只用將一面用木柵隔起就行了,因此只用了十餘天的時間,水寨就己經建好了。

而且這時新上船的士兵也訓練得差不多了,雖然這一批士兵是第一次上船訓練,但在此之前已經在木筏上訓練了差不多有二十多天,至少在船上不會心慌,而且也能夠適應船上的搖晃,因此上手很快。

其實船上作戰的模式和木筏上差不多,無非就是遠距離用弓箭射,等船筏接舷之後,進行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只是戰船要比木筏大,而且更注重各兵種之間的協調配合。

另外上船的也不全是新兵,還有一部份是丁策帶來的士兵,他們都己經大半年時間的水戰訓練,已經能夠比較熟練的在戰船上進行作戰,並有一定的作戰經驗,因此有了這一批士兵帶着,新兵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夠適應了船上的作戰,並且可以參加戰鬥了。

在這段時間裡,秦軍曾經兩次派遣小股船隊逼近大梁的水寨,試探代軍水軍的反應,但代軍的水軍並沒有派遣戰船出擊,只是在秦軍的戰船靠近之後,用投石機進行打擊,秦軍的戰船也摸不清代軍的虛實,而且也不敢輕易的靠近,只好退回了秦軍的大營,而在夜間,秦軍還沒有發動過進攻,主要是因爲秦軍的駛船技術還並不成熟,也不敢輕易在夜間發動進攻。

當然,無論是白天還是在黑夜,代軍對戰船的守衛都十分嚴密,就算秦軍迫近或是在夜間突襲,都不會取得什麼成果。

不過這時守軍己經做好了充份的準備工作,高原也立刻下令,命令丁策帶領船隊出擊,向秦軍的船塢發動進攻。

於是代軍的水寨打開,戰船一艘一艘的駛出了水寨,迅速的在大梁的城牆前列好陣式。

三十二艘大型戰船當然是水戰的主力,分成了兩排,呈間錯排列,每橫向展開達五百餘步的距離。而在每一艘戰船的內部,士兵們也將牀弩調整好了位置。

大型戰船都裝配了四架牀弩,但因爲要保持船體的平衡,四架牀弩必須釆用左右對稱的排列方式,才能夠保證戰船在水中的穩定性,因此在戰船內部,有兩種排列方式,一種是左右佈置,每側各設兩架牀弩,曾間錯排列;而另一種是十字佈置,前後左右各設一架牀弩。

而這時代軍是釆用的是橫向的線型陣列,因此現在每一艘戰船內部的牀弩都是釆用的十字佈置,各有一架牀弩正對着前方。

剩下的五十艘中型戰船,和三十艘卸下了貨物,己經改成戰船的大船都排在後列,而從大梁城的城牆中,還駛出了三百餘個木筏,分列在各大中戰船之間。

因爲代軍的水軍己經訓練了大半年的時間,駕駛船隻的技術已經相當的熟練了,而且大梁城的水勢相對平緩,水流並不急,也遠比在黃河中容易控制,因此代軍的各種戰船都很快的列好了陣式,既使是在水中,也同樣排列得整整齊齊,顯得軍容整肅。

而就在代軍出寨列陣的時候,秦軍的戰船也同樣駛出了船塢,在秦軍的陣列前佈置陣勢,經過了二十餘天的訓練之後,秦軍的駕駛船隻的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列陣的速度到也不慢,代軍的陣式列成之後,秦軍的陣式也大體成形,除了戰船之外,還有不少木筏上放置着投石機、牀弩等物,而在木筏上的秦兵正在忙着打樁下石,以固定木筏。

雙方的戰船隔着八百餘步的水面對持,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大規模水戰,眼看着就要開始了。

第815章 誤打誤撞(上)第327章 稷下學宮第433章 大梁攻防(四)第859章 潛入邯鄲(二)第161章 土遁術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491章 閱軍(六)第454章 水戰(下)第474章 回程(下)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552章 燕國的希望(一)第47章 劫持(上)第472章 撤離大梁(六)第84章 撤離邯鄲(二)第238章 迎戰匈奴軍(四)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531章 辭行第493章 閱軍(八)第400章 魏國的變故(三)第845章 改道邯鄲(上)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907章 長街之戰(十六)第223章 商機第464章 再見白靈族(一)第670章 局勢逆轉(上)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410章 秦國新年第341章 館驛春潮第643章 啓程(下)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第282章 出使齊國(二)第613章 撤軍與追擊(七)第41章 震盪第832章 秦軍來襲(六)第46章 烈武行館(下)第630章 三國合縱第393章 渡河之戰(三)第308章 組織(下)第589章 攻與防(八)第267章 齊國來使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76章 李牧的行動第202章 半渡而擊(下)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73章 趙王不朝第929章 定都(上)第204章 前後夾擊(二)第85章 撤離邯鄲(三)第233章 石嶺村第683章 鬥獸(下)第563章 會戰(五)第488章 閱軍(三)第960章 結局第72章 秦國使臣(下)第184章 開通商路第89章 遊說(下)第501章 潛入咸陽(六)第691章 接位第820章 行刺(二)第313章 趙國行館第109章 傷病營第631章 三國合縱(二)第959章 最後一戰(三)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927章 挑戰(五)第37章 宴間比武(下)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591章 攻與防(十)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729章 匈奴的初次進攻(二)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97章 秦軍追擊(下)第270章 齊國來使(四)第67章 辯論(上)第501章 潛入咸陽(六)第72章 秦國使臣(下)第795章 楚國編鐘第619章 退軍(一)第488章 閱軍(三)第8章 蹴鞠(上)第548章 自立更生(下)第339章 營救(三)第393章 渡河之戰(三)第678章 初戰白靈族第493章 閱軍(八)第621章 退軍(三)第581章 弱點(下)第543章 迴歸代郡第360章 代郡出兵第257章 突襲陰山(九)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115章 勝利的希望第63章 門客第644章 匈奴來襲第492章 閱軍(七)第528章 刺秦(三)第926章 挑戰(四)第254章 突襲陰山(六)
第815章 誤打誤撞(上)第327章 稷下學宮第433章 大梁攻防(四)第859章 潛入邯鄲(二)第161章 土遁術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491章 閱軍(六)第454章 水戰(下)第474章 回程(下)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552章 燕國的希望(一)第47章 劫持(上)第472章 撤離大梁(六)第84章 撤離邯鄲(二)第238章 迎戰匈奴軍(四)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531章 辭行第493章 閱軍(八)第400章 魏國的變故(三)第845章 改道邯鄲(上)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907章 長街之戰(十六)第223章 商機第464章 再見白靈族(一)第670章 局勢逆轉(上)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410章 秦國新年第341章 館驛春潮第643章 啓程(下)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第282章 出使齊國(二)第613章 撤軍與追擊(七)第41章 震盪第832章 秦軍來襲(六)第46章 烈武行館(下)第630章 三國合縱第393章 渡河之戰(三)第308章 組織(下)第589章 攻與防(八)第267章 齊國來使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76章 李牧的行動第202章 半渡而擊(下)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73章 趙王不朝第929章 定都(上)第204章 前後夾擊(二)第85章 撤離邯鄲(三)第233章 石嶺村第683章 鬥獸(下)第563章 會戰(五)第488章 閱軍(三)第960章 結局第72章 秦國使臣(下)第184章 開通商路第89章 遊說(下)第501章 潛入咸陽(六)第691章 接位第820章 行刺(二)第313章 趙國行館第109章 傷病營第631章 三國合縱(二)第959章 最後一戰(三)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927章 挑戰(五)第37章 宴間比武(下)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591章 攻與防(十)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729章 匈奴的初次進攻(二)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97章 秦軍追擊(下)第270章 齊國來使(四)第67章 辯論(上)第501章 潛入咸陽(六)第72章 秦國使臣(下)第795章 楚國編鐘第619章 退軍(一)第488章 閱軍(三)第8章 蹴鞠(上)第548章 自立更生(下)第339章 營救(三)第393章 渡河之戰(三)第678章 初戰白靈族第493章 閱軍(八)第621章 退軍(三)第581章 弱點(下)第543章 迴歸代郡第360章 代郡出兵第257章 突襲陰山(九)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115章 勝利的希望第63章 門客第644章 匈奴來襲第492章 閱軍(七)第528章 刺秦(三)第926章 挑戰(四)第254章 突襲陰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