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880【財政赤字】
應民殿。
內閣和部院大臣齊聚,正在召開御前會議。
已經六十八歲的宋應星,依舊精神矍鑠:“算上海外遞解的銀兩,去年的全國歲入,已超過4000萬兩白銀。但除去地方存留和皇室支取,全年淨虧83萬兩,這是開國以來的第一次。”
此言一出,近半大臣都感覺不可思議,咋歲入四千萬還財政赤字了?
宋應星隨即解釋原因:
“第一,北邊設立三大都護府,又是擴編軍隊,又是設立驛站,還要移民、修路和建城,需要大量物資北運……”
“第二,便是文教。適齡學童越來越多,各地學校不斷擴建,雖然提高了地方稅收存留,但很多省份依舊不夠開支,需要中央朝廷調撥銀兩……”
“第三,海外開拓。海外領土日漸增多,需要設立總督、派遣官吏、調兵駐防。除了呂宋和馬六甲,其餘海外領土,至今都還在虧錢,巨港勉強收支平衡……”
“第四,征討緬甸。戰爭籌備好幾年,暫編巡檢師、鑄造火炮、打造船隊、調派物資……這些都要花錢,從開始籌備到撤軍,前後耗費300多萬兩。這還剛剛開頭,那些新佔之地,還要派遣官員、駐軍移民、鋪設官道、建立驛站、修築城池……”
說白了,就是教育經費和擴張開支,吞掉了太多太多財政。
趙瀚笑着說:“諸卿不要憂慮,三大都護府新開張,什麼都要砸銀子,自然有頗多花費。海外領地,別看現在虧錢,呂宋不就是個好例子嗎?再多發展幾年,海外領土都是能賺的。至於西南新佔之地,二十年時間應該能回本,二十年以後就能給朝廷送銀子了。”
歷代王朝,開疆拓土,除了收復核心領土之外,邊疆地區大部分時候都在賠錢。
因爲你得維持官僚和軍事系統,還得大搞基礎建設(驛站、驛道、城池)。明朝在朱棣死後,邊境全範圍收縮,主要就是扛不住財政壓力,跟軍事沒有半毛錢關係。
至於那些海外領地,爲啥歐洲殖民者賺錢,大同朝廷卻要賠本好幾年呢?
第一,中國的殖民政策,對土著壓榨得不狠,還算是比較要臉的。甚至還不斷開設學校,利用文教的力量,試圖吸收同化當地土著。
第二,歐洲的新佔殖民地,在剛開始的時候,同樣得虧錢投入。就拿荷蘭佔領臺南來說,即便把原住民往死裡壓榨,但也足足虧損了六年,最後藉助漢人的力量才扭虧爲盈(這個所謂盈利,還沒計算前期軍費和基建開支)。
“陛下,”費純提出自己的建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四川六省,每年存留的稅收都有大量盈餘。臣覺得,應當從存留當中扣出一些,去援助那些貧窮的省份,不能全都指望中央朝廷調撥。”
這等於讓東部支援西部、南方支援北方。
並不是啥新鮮玩意兒,明朝就經常這樣搞,只不過隨意性很大,沒有真正形成制度。
歷史上的清朝,這種模式就形成了制度。
清朝的財政高度集權,甚至不分中央與地方,所以每年的歲入非常高。
清朝一切賦稅,州府縣能夠存留的,甚至還不夠自己開銷,由布政司來彙總全省錢糧。省裡向中央報告情況,中央再請求皇帝決斷,對各省的財政做出分配。一部分留在省裡(存留),一部分往省外遞解(起運)。那些起運的錢糧,輸送到中央的叫京餉,支援其他省份的叫協餉。
如此做法,能保證清政府有錢,各省衙門也有錢。但是,各州府縣窮得叮噹響,地方官若不盤剝百姓,別說自己貪多少,就連正常開支都有缺口。
這就逼得州縣官員們,瘋狂徵收苛捐雜稅,一層一層剝老百姓的皮。
到了清代中後期,油水最豐厚的州縣職位,幾乎全在四川境內。因爲其他省份正稅太重,州縣官員剝不了多少。而四川因爲明末被殺空,用低稅政策鼓勵移民,一直沒有再調整過來。於是,四川百姓就相對富裕啊,可以攢着勁兒往死裡搜刮,搞得苛捐雜稅是正稅的好幾倍,甚至是十幾倍、幾十倍!
四川百姓在移民之初,先要抱團跟野獸、天災搏鬥。後來又得齊心協力,跟貪官污吏和軍閥周旋。在兩百多年的鬥爭之中,全世界最大的社團組織哥老會就形成了。到了民國,70%的四川人都是袍哥,就連鄉下的大姑娘小媳婦,也極有可能屬於哥老會成員。
大同新朝目前的財政,直接按比例交給中央,同時按比例留在地方。搞得富裕省份有大量盈餘,窮困省份卻入不敷出,中央得不斷投錢救濟窮省。
“這個法子,有誰反對?”趙瀚問道。
無人說話。
內閣和部院官員,很多都來自這六個省。但他們不敢爲老家爭取利益,因爲一個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
大明的前車之鑑,讓衆人都心有餘悸。
都說什麼明朝有江南士紳集團,官商勾結左右政策,坑害北方百姓,讓江南少交稅。但真實的情況是,江南的賦稅最重,張居正改革的直接誘因,便是江南百姓扛不住了。
眼前這些官員如果敢亂說話,萬一逼得皇帝又在南方收重稅咋辦?
趙瀚掃視衆臣:“既然無人反對,那你們就下去商議,每年該在這六省的賦稅存留裡抽多少。”
“是!”宋應星代表大臣們領旨。
此事結束,盧象升突然拱手說:“陛下,南北各處邊疆,除了遼東之外,臣建議五年之內不要再打仗。就算要打,也不能打大仗。”
“我知道。”趙瀚表示理解。
這幾年擴張太猛,不但軍費及相關投入激增,而且新佔地盤也沒穩固。如今又在西南拓土,後續財政壓力極大,各種隱患也得慢慢抹掉。
只有遼東還得打,因爲滿清殘餘勢力,依舊以寧古塔爲中心盤踞在那裡。胡定貴忙於充實建州人口,還要開墾荒地、建設驛站,一直都沒能騰出雙手,接下來一兩年就要謀劃收復寧古塔了。
除了不搞軍戶和軍屯,不讓皇子去守邊,趙瀚的擴張思路,跟朱元璋是差不多的。
就是要遷徙軍隊和百姓,充實邊疆人口,牢牢打下根基,一步步平推出去。
明朝的邊疆策略失敗,軍戶制度和皇子守邊得背大鍋。
皇子守邊引發靖難之役,朱棣登基之後,還得給朱元璋擦屁股,把邊疆的王爺們都弄回來。再加上靖難之役抽走邊軍,這麼來回一折騰,朝廷缺錢缺糧缺兵,科爾沁草原直接送給朵顏三衛。而軍戶衛所制,也在朱棣晚年日漸腐朽,很多邊疆衛所已無法自給自足。財政給玩崩了!
明代的好政策,趙瀚虛心學習。明代踩過的坑,趙瀚小心翼翼繞過。
趙瀚說道:“北方三都護府,還有平南軍民司,短期肯定不能再動兵戈。但那安南阮氏,還有寧古塔的韃子,三年之內必須滅掉!還有,朝鮮國王愈發無禮,須遣使者去訓誡一番!”
朝鮮國王李淏,剛開始如同孫子,甚至把不到十歲的妹妹送來南京。
這也沒過多少年,李淏居然抖擻起來。
一是沒了外部壓力,朝鮮迎來十年的和平發展期。
二是朝鮮的改革很成功,國庫日漸充盈,軍隊也編練起來。歷史上,李淏的想法更牛逼,因爲手裡有錢了,叫囂着擴軍十萬,想跟順治打上一仗。
此時雖然沒那麼離譜,但有兵有錢的李淏,多次譴使到南京,請求中國歸還保州領土。
保州在鴨綠江以南,即丹東的河對岸。
當初朝鮮爲了防止滿清南下,同意暫借給大同軍駐防,但趙瀚怎麼可能會吐出來?多年之後,中國已經派遣官吏,直接在保州設立保縣,治下的朝鮮百姓就有好幾萬。
眼見保州越來越富庶,李淏橫豎是忍不住,年年譴使請求歸還,偶爾還擄走朝鮮邊民,就差沒有直接動兵了。
這些異常舉動,早已引起南京的注意。
趙瀚兩年前派出細作打探,輕輕鬆鬆就獲得信息,實在是朝鮮玩得太大。
漢陽(首爾)的御營廳衛軍,從一個衛擴編爲三個衛,兵力已經達到21000人。王庭禁軍,從600人擴編爲1500人,其中有一半是騎兵部隊。另外,還新編火器營,火銃、火炮兵總數爲1800人。
這些只是在朝鮮的首都部隊,而地方部隊也在增加,李淏到底想做什麼?
從去年開始,趙瀚就被迫做出調整,把駐守保州的大同軍增加到1000人。同時,在原有的城牆上,四角加築棱堡結構,隨時防備朝鮮國王腦子抽風。
打是不可能打的,中國不會主動進攻。
就朝鮮那巴掌大的地方,還被滿清和日本輪番蹂躪幾十年,人口銳減,民生凋敝。即便成功改革,能攢下幾個錢?如此瘋狂擴軍,很難長久維持下去,要麼把財政拖垮,要麼軍隊待遇下降。
中國只要靜靜耗幾年,朝鮮的改革紅利,就得全部葬送在軍隊裡。
另外,主持改革的金堉,這位“朝鮮張居正”已經75歲了。雖然在朝鮮成功搞出“攤丁入畝”,但也讓中國貨幣在朝鮮普及,並且朝鮮士紳暗暗積蓄力量。一旦金堉亡故,朝鮮士紳就要反撲,改革成果必將付之東流。
慢慢拖時間唄,趙瀚已經熬死了黃臺吉和多爾袞,熬死了最有能力的巴達維亞總督,熬死了緬甸的雄主他隆王。盤踞青海和西藏的固始汗,也快要被熬死了,區區一個金堉,當然更不在話下。
熬死敵方英雄,再做軍事打算,這是最省錢省事的。
他隆王如果還活着,趙瀚絕對不會出兵緬甸,因爲困難度必然成倍增加。
固始汗活着,趙瀚也不會出兵青海和西藏。這老頭兒什麼時候死,趙瀚就什麼時候動手。
衆臣散去,趙瀚說道:“把各國使者依次叫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