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長孫無忌的殺機

,我們都會死在技。淵羔金對自只泣樣說道,倉軍知麗…察的斥候都失蹤了,只說明一件事情,北府軍就在他們附近,而且來的絕對是精銳

撤退纔是最好的選擇,淵蓋金看着四周走過的那些垂頭喪氣的士兵。心中苦澀,可是他們即使撤退了。也不過是芶延殘喘,國內的情況他再清楚不過,淵氏就如同處在即將噴的火山口,只要一點動靜,就能讓整個淵氏粉身碎骨。

“傳令各軍拔營淵蓋金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如今只有儘快和突厥人的大軍匯合,捧同對抗北府軍。

淵大作看着下令的兒子,知道他終於和自己一樣,看透了這一切,他們唯一的活路就是殺了郭孝恪這個殺星,帶着一場勝利回到高句麗,才能讓淵氏延續下去,否則的話即便現在撤退,也終究難逃敗亡之局。

在軍官們的威逼下,高句麗人的大營騷動了起來,尤其是那七萬被拉壯丁強徵的新兵,他們本就不願來打這場和送死沒件麼兩樣的仗,前兩次大隋徵遼,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就連平壤都差點給打下來,連那些武士都不是對手,他們這羣摸鋤頭的又能怎麼樣。

整個大營裡,士兵們都是不情不願地動着,動作緩慢,除了死忠於淵氏的將領和軍官外,其他將領和軍官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他們看來其實當初過了遼河,派人送些糧草給突厥人,然後就待在遼河那裡觀望就好了,要是突厥人能打贏,他們再上不遲,要是突厥人打不贏。直接退回遼河回高句麗就是,何必非要去跟北府軍作戰。

高句麗人大軍的軍營數裡外。郭孝恪看着揚起煙塵的敵軍大營顯得有些混亂,觀察了一陣之後,不由笑了起來,“還算有些意思,淵氏父子倒是明白人。”這時高句麗人大軍的軍營裡,已經有隊伍出了營門。往北而去。

“王爺,這些高句麗人是要去突厥人那裡。”蘇定方在邊上忍不住道。“看他們旗幟不整,煙塵大亂。顯然是軍心不齊,士氣低落,纔會如此,我軍若是等他們盡數出營以後,半道而擊,定能大破敵軍蘇定方跟在郭孝恪身邊,不單是能從郭孝恪這裡學到兵法,光是李靖常受郭孝恪相召,共同推演戰事,就讓他學得比徐世績多的多。

“半道而擊,固然能擊潰敵軍。但是想要圍殲就難了。”郭孝恪搖了搖頭,擊潰戰是好打,可他還需要這些高句麗人當炮灰,去打突厥人。

“拿沙盤來郭孝恪看向了身後的親兵,在懷遠時,他早已命工匠複製了方圓兩百里的地形沙盤,以備戰時所需。

隨着郭孝恪的命令,那些親兵們麻利地取出了各自攜帶的沙盤部件。拼接在了一起,很快半丈大小的沙盤就出現在了衆人眼前,此時其他將領也都是被郭孝恪的親兵傳召而來。

“看到這裡的地形了沒有,你們各領一千人把守這些要道,不要走脫了一個高句麗人郭孝恪手中的橫刀在高句麗人前進方向的道路前方連續指了五個地方,讓秦瓊等人前去撫守,身邊只留五千人。

“是,王爺。”隨着郭孝恪的命令。五名將領同聲應答後。便各領本部人馬離開了,他們這次出征的一萬人俱是騎兵,行軍度比高句麗人快得多。可以趕在高句麗人前面守住那些要地。

“剩下的人隨本王一起郭孝恪看向了身邊剩下的蘇定方和羅士信。五千對十萬,看上去似乎兵力懸殊。不過高句麗人的十萬大軍在郭孝恪眼中,連烏合之衆都算不佔懷遠鎮,行宮南衙,雖然恢復辦公的百官們倒向了郭孝恪。可是突厥人大軍壓境,而且對方手上又有楊廣這個皇帝,由不得他們不心思活絡起來。

尤其是在北府軍突然加強了對城內的戒備以後,在南衙內形同被軟禁的百官們不由有了些不太好的聯想。雖然說自五胡亂華,南北朝以來。儒道淪喪,君殺臣,臣殺君,改朝換代的事情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但是弒君始終是個忌諱,更何況郭孝恪是個鄉下諸侯,不是世家出身。一個好名聲對他來說顯得尤爲重要。

“我看漢王這一回怕是難做了。”

“突厥人向來卑鄙,若是將皇上當作擋箭牌來攻城,漢王該做何抉擇

“有何困難的,漢王都已經當王爺了,大不了再進一步,自己當皇帝。理會突厥人做甚?”

“我聽說,北府軍在城外的部堡都丟光了,一路不戰而退,如今都退到城裡頭來了

“你們高興什麼,要是漢王打輸了,突厥人進臣,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南衙裡,百官們三三兩兩,按着平時親疏的關係,各自交換着自己的看法,一時間各種傳言都冒了出來。長孫無忌在南衙裡安插的提騎士兵,還有汪公公在宮女和太監裡安排的人都是將百官們的話記錄了下來。寫成檔案送到了長孫無忌那裡。

夜晚,長孫無忌看着這些檔案。不禁冷笑連連,這羣尸位素餐的傢伙還有閒心思去想那些東西,別說王爺絕不可能敗,就是真敗了,這些人還以爲他們能活着等突厥人進城,他們就等着和那些外國的什麼國主。使節一樣去死好了。

當日楊廣被宇文化及裹挾而去。北府軍進城鎮壓亂兵,那些百官是給保了下來,不過原來徵遼時隨楊廣一起的外國國主和使節卻是被郭孝恪殺了個一乾二淨,高昌王,吐谷渾王太子,還有其他各國的使節,從上到下沒有留一個活口,全都死在了堤騎刀下,當然對外宣稱這些人都是給宇文化及和突厥人的亂軍勾結所殺。

這事悄,長孫無忌從頭參與到尾。他知道王爺不太喜歡那些外國的國主和使節,尤其是那個高昌王和吐谷渾王太子都是有野心有手段的人。放他們歸國,無異於放虎歸山。至於其他那些小國使節,不過是騙吃騙喝的東西罷了,王爺的風格便是如此,內聖不過那此不識落的百官不在內聖之多,化

“李敏。”長孫無忌放下了手中的檔案,百官裡還是有幾個屬於關隴世族的大佬的,不過遠離關中,手上又沒有兵權,他們和拔了牙的老虎。去了爪的獅子沒什麼區別,都構不成什麼威脅,不過留着他們在那裡搞些小動作,始終都是礙眼。

“去請魏大人。”長孫無忌站了起來,他打算除去幾個不開眼的傢伙,省得以後麻煩,不過如今王爺不在,他一個人幹這種事情不太好,還是需要和魏徵商量,他相信在這事情上魏徵會和他步調一致。

長孫無忌親自泡了一壺茶,只是自斟自酌了沒幾杯,魏徵便到了,兩人的官衙捱得近得很,也就是一牆之隔罷了。

“長孫大人,剛纔公務緊急。讓你久等,實在是不好意思。”魏徵進來後,看到長孫無忌擯退了左右。就知道他一定有什麼重要時期和自己商量,坐下後解釋了一句。

“魏大人客氣了。”長孫無忌擺了擺手,然後爲魏徵倒了一杯茶,將那些記錄着南衙百官這幾日言談的檔案遞給了魏徵,“魏大人,你自己看吧。”

放下手中茶杯,魏徵接過那一疊檔案,只是掃了一眼,就面色一邊。接着雙手飛快地翻了起來。只是片刻時間。他就翻完了這些檔案。

“長孫大人想要如何處置那些人?”魏徵放下手中檔案,擡頭看向長孫無忌,不管什麼時候總是會有冒險的人,李敏那些人便是如此,如今他們手中只有些家兵,城中那三萬不到的被收編的驍果軍,如今已經被打散了原有的軍官和將領,他們還以爲自己能策反驍果軍,實在是愚蠢得很。

“既然他們不想再活着。何不成全他們。”長孫無忌看向魏徵,卻是輕輕一笑道,只是目光裡透出了幾分森冷。

魏徵沉默了下來,他沒有答長孫無忌的話,因爲他知道長孫無忌找他來,其實已是心中做出了決定,只是他不想在王爺那裡留下一個擅做主張的印象,故而才把自己叫來。

那些參與串聯,意圖不軌的人固然該殺,但是魏徵擔心的是如此一來,恐怕會失了人心,畢竟現在南衙的百官大多數都還處在觀望的態度上,不少則是傾向於王爺,要是把李敏那些人一下子全都殺了,想到這裡,魏徵的眉頭皺緊了。

“魏大人,王爺和關隴世族,已經是勢成水火,大隋自建國以來。爲和要開科取士,除了是要抑制門閥世家,可更多的還不是山東士族不願意出仕,才如此爲之,王爺日後要奪取天下,基業又在這幽州之地。河北中原等地的山東士族纔是王爺所需要的。”長孫無忌毫無顧忌地說道,從他跟隨郭孝恪開始,他就脫離了關隴世族。

“長孫大人說得是,是魏某多慮了。”魏徵被長孫無忌說服了,南衙百官裡,大多都是牆頭草,誰拳頭大便倒向誰,就算真殺了李敏那些人,這些人也沒膽子做亂,既然如今又何必顧忌,更何況長孫無忌有一句話說的對,河北中原的山東士族對王爺的支持才最重要。

魏徵離開了,這件事情長孫無忌會處理得很好,他不會插手其中,他和長孫無忌不同,木蘭是他的族妹,他算起來在旁人眼中可以說是外威。行事自當小心。空曠的平野上,淵蓋金看着隊伍後方的地平線裡那揚起的一線煙塵。目光裡有些慌亂,終於還是來了。他知道自己是躲不開的,北府軍就在附近,只是沒想到來的那麼快。

淵大作策馬到了兒子身邊。他這個兒子雖然天縱其才,可終究是年紀還“傳令全軍,結陣禦敵。

”淵大詐朝身旁慌亂的將領大聲喝道。他見識過北府軍士兵的強悍。尤其在這種空曠的平原上,他軍中的那些新兵便是結成了步軍陣勢。也未必能擋住北府軍的一次衝鋒。

高句麗人的隊伍裡,那些茫然停下的新兵們只是聽着軍官們的大聲呼喊,心裡越地恐懼起來。他們只是看到了後方那鋪天蓋地而來的大股煙塵,還有腳下震動越來越響的大的。一切都在告訴他們,北府軍來了。那個殺人魔王來了。

一些膽子小的高句麗士兵甚至連敵人的樣子都尚未看到,已經兩腿打起了哆嗦,“都給把槍舉直了,給我靠一起。”那些有經驗的軍官們故作兇狠地喊叫着,“你們想跑。跑得了嗎,人家都是騎兵,四條腿的。知道嗎?你轉身跑,從後面追上來,一刀就砍了你的腦袋,就從這裡砍。”軍官們連比共小帶嚇唬的恐嚇着那些新兵,“不想死的就給我靠在一起,抓住你們的槍,一動都不舉動。”

高句麗人倉促間混亂擺出的陣形前,郭孝恪勒住了馬匹,高句麗人實在是讓他失望,從他們出現到接近兩軍陣前兩百五十步的距離,高句麗人的大軍連個像樣的陣形都擺不出來。

“羅士信,你們帶人衝擊敵軍兩翼,先以強弓勁弩破其陣形隨後沖垮他們。”郭孝恪立玄做出了決定。高句麗人比他預料的還沒有用,實在用不着對他們客氣。

“王爺,您身邊只留一千人?”羅士信第一次沒有領命,而是猶豫了起來,秦瓊他們帶走了五千人去堵高句麗人的逃路,他們這裡只剩下五千人,如今衝擊敵軍兩翼又分了四千人馬,郭孝恪身邊只留一千親軍,讓他有些難以放心。

“怎麼,你怕本王會給那些高句麗人傷到?”

“不是,王爺神威,怎麼會?”羅士信一時間被郭孝恪質問得說不出話來。

“知道,還不快去,在這裡婆婆媽媽做什麼?”郭孝恪朝羅士信大

道。

“是,妾爺。”羅士信大吼了起來。然後帶着人離開了,他心裡也笑話自己,就憑王爺的本事,一千人都能殺得那些高句麗人屁滾尿流,還需要他擔心。()

第59章 秀寧心意第193章 關西鐵騎第55章 宇文智及第60章 長孫無忌第303章 日本情形第118章 張仲堅的心思第160章 來護兒的決定第185章 小裴將軍第40章 吐谷渾王太子第85章 乙支文德第286章 洛陽密報第59章 秀寧心意第192章 李靖的覺悟第109章 遼東道行軍總管第98章 郭孝恪的心思第35章 有女風陽第179章 范陽盧氏第112章 惹禍第126章 獻俘第245章 天下觀望第274章 房謀杜斷第321章 戰滎陽(完)第189章 小勝一場第225章 成王詔書第105章 陷大黑山城(上)第321章 戰滎陽(完)第60章 長孫無忌第194章 李建成到達第188章 李秀寧的初陣第24章 內幕第6章 馬槊第209章 蕭皇后第161章 紅拂女第322章 天下一統(一)第278章 殺賊軍第75章 流言第82章 時局複雜第207章 刺殺裴世矩第307章 戰爭前奏第108章 插翅難飛第299章 趁虛而入第156章 勒索第197章 佛道之勢第190章 杜伏威出場第177章 美人在懷第324章 天下一統(三)第39章 宴會第274章 房謀杜斷第306章 李淵稱帝第151章 平壤內鬥第3章 比武第90章 殺俘第29章 面聖第100章 大黑山城第85章 乙支文德第315章 戰滎陽(四)第291章 袁天罡第140章 大戰將起第154章 奸雄梟雄上第85章 乙支文德第135章 淵大祚的詐敗之計第124章 不打不相識第246章 白衣王伯當第323章 天下一統(二)第248章 虞世基的陰謀第324章 天下一統(三)第19章 死士營之敗第279章 當了小弟的竇建德第56章 以退爲進第80章 敗柴紹第299章 趁虛而入第26章 兵部尚書第16章 死士營第209章 蕭皇后第104章 鏖戰(下)第14章 木蘭第98章 郭孝恪的心思第75章 流言第95章 受挫遼東城第246章 白衣王伯當第305章 征服日本第178章 半島局勢第235章 內應第245章 天下觀望第236章 即將到來的碰撞第74章 緹騎第195章 救命稻草第263章 王遠知第228章 來自東突厥的躁動第114章 裴世矩其人第103章 鏖戰(上)第49章 虎神第51章 破陣第306章 李淵稱帝第72章 張仲堅的決定第26章 兵部尚書第76章 長孫無垢第47章 鐵杖搶灘第79章 出發之前第120章 再下一城(下)
第59章 秀寧心意第193章 關西鐵騎第55章 宇文智及第60章 長孫無忌第303章 日本情形第118章 張仲堅的心思第160章 來護兒的決定第185章 小裴將軍第40章 吐谷渾王太子第85章 乙支文德第286章 洛陽密報第59章 秀寧心意第192章 李靖的覺悟第109章 遼東道行軍總管第98章 郭孝恪的心思第35章 有女風陽第179章 范陽盧氏第112章 惹禍第126章 獻俘第245章 天下觀望第274章 房謀杜斷第321章 戰滎陽(完)第189章 小勝一場第225章 成王詔書第105章 陷大黑山城(上)第321章 戰滎陽(完)第60章 長孫無忌第194章 李建成到達第188章 李秀寧的初陣第24章 內幕第6章 馬槊第209章 蕭皇后第161章 紅拂女第322章 天下一統(一)第278章 殺賊軍第75章 流言第82章 時局複雜第207章 刺殺裴世矩第307章 戰爭前奏第108章 插翅難飛第299章 趁虛而入第156章 勒索第197章 佛道之勢第190章 杜伏威出場第177章 美人在懷第324章 天下一統(三)第39章 宴會第274章 房謀杜斷第306章 李淵稱帝第151章 平壤內鬥第3章 比武第90章 殺俘第29章 面聖第100章 大黑山城第85章 乙支文德第315章 戰滎陽(四)第291章 袁天罡第140章 大戰將起第154章 奸雄梟雄上第85章 乙支文德第135章 淵大祚的詐敗之計第124章 不打不相識第246章 白衣王伯當第323章 天下一統(二)第248章 虞世基的陰謀第324章 天下一統(三)第19章 死士營之敗第279章 當了小弟的竇建德第56章 以退爲進第80章 敗柴紹第299章 趁虛而入第26章 兵部尚書第16章 死士營第209章 蕭皇后第104章 鏖戰(下)第14章 木蘭第98章 郭孝恪的心思第75章 流言第95章 受挫遼東城第246章 白衣王伯當第305章 征服日本第178章 半島局勢第235章 內應第245章 天下觀望第236章 即將到來的碰撞第74章 緹騎第195章 救命稻草第263章 王遠知第228章 來自東突厥的躁動第114章 裴世矩其人第103章 鏖戰(上)第49章 虎神第51章 破陣第306章 李淵稱帝第72章 張仲堅的決定第26章 兵部尚書第76章 長孫無垢第47章 鐵杖搶灘第79章 出發之前第120章 再下一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