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系統系統,降溫模塊····這些都將是重點改進版塊,待到人員到齊,這些吳桐都將部署下去,由專人進行負責研發,她視情況進行優化推導,可以節省不少力氣,也是集衆人之力,攻堅可控核聚變這個硬骨頭。
包括後面的“等離子體排灰氣中氚回收與氘氚燃料供給”、“氚安全包容”,這些國內都有一定的研發基礎,這次徵集調遣的人手裡,這些課題的大能,都在邀請調遣之列。
上面一旦下定決心,傾盡全力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一切的阻撓都將灰灰湮滅,由上面直接調動的力量,真正的傾力去做,那是攜勢不可擋千軍萬馬之勢,傾斜而下。
近朱者赤,項目做得多了,和經驗豐富的大前輩們學習日久,吳桐對於如何規劃安排,已經算是十分有經驗,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項目主導負責人,
感謝上限信任,將這個大型科研工程的負責人及總設計師的身份,賦予於她,吳桐不算戰戰兢兢,但是肯定是請與研發,克己復禮的。
對於如何突破可控核聚變技術難關,設計可控聚變反應示範堆的工程,她在向上彙報的時候,已經有了全面的規劃藍圖,如今的一起,都是在爲了實現這張宏大藍圖而努力着。
吳桐從不覺得,這世上就她一個能人,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她把控核心,精益求精,突破一般人棘手的最大難關,抓大放小,這些管理和運作項目經驗,吳桐是個好學生,自然學得很好。
憑藉她一個人是無法將那張聚變反應示範堆的藍圖實現,遵循先輩們的至理經驗,團結一切可以短接的力量,這是常理之事,吳桐一直知道,衆人拾柴火焰高,她從不打算,一個人將所有技術難關扛下來,她是人,不是神,那麼多的技術板塊,等她逐一的學習,再逐一的突破,黃花菜都涼了。
有合理加速的法門,爲何不用?專業的外援合理運用,不磕磣不丟人。
所以,吳桐計劃,是將這個龐大的課題割裂成一個個小專業性質的小課題,然後分配給對應合適的人選,那些難以解決的部分單獨拎出來,由她來主導,集中力量去解決掉。比如說如今世界範圍內都沒更好進展的第一壁材料。
多角度嘗試,再稍微卡頓數日後,吳桐有了新的設想,如果無法將中子束擋在裡面,爲什麼不考慮把它們放過去?然後在通過一定的手段,回收DT聚變反應中產生的中子,雖然,這也不免再次構成一個整個核聚變反應堆技術中的關鍵部分。
但畢竟氚資源的價格是氘的數萬倍不止,不但論克賣,一克的成本更是高達數萬美元,她們資源有限,不容浪費,勤儉節約,中華傳統美德嘛!
這個設想,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吳桐瞬間猶如站在更高的角度往下觀看,思維通透靈敏,新的推衍設計,在吳桐筆下逐一呈現。
中子氦灰回收系統,可穿梭修復性第一壁材料···一個個特有的設想技術稱呼,細化羅列在吳桐的筆記本上,進而再化作草稿紙上的不斷推演。
將中子放走是不可能放走的,說什麼也得把它留下來。如果不能回收反應生成的中子,不但會造成大量的能量損失,更會因爲氚流失而導致反應堆“停堆”。
在理想情況下的聚變堆中,無論是氚還是中子,都是應該做爲中間產物一樣的東西保存下來的,最終產生的廢料只有氦氣以及熱量。放過它們,不等於將它們放走。
吳桐從理論上,以及技術上,多方去嘗試設計第一壁的結構,讓它有避免中子束衝擊的可能,多方角度,都無法做到避免對金屬鍵的破壞,這一點兒的最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基於金屬鍵自我修復能力太差,更存在着難以解決的嬗變問題。
最終,吳桐的目光,才從金屬材料上,確定最後的研發方向,以碳材料石墨烯爲主導,碳材料的穩定性,石墨烯材料的多孔特殊結構,這些都是吳桐首選的出發點。
吳桐思考着,她打算研發設計新型材料,是建立在第一壁設置成允許中子通過、且自我修復能力較基礎上強的材料,再在第一壁的後方用液態鋰回收中子。至於液鋰的另一側,則用一層定向金屬包覆,用於反射穿透液鋰層而未發生反應的中子。
這種設計就相當於將液態鋰夾在第一壁和定向金屬之間,形成一個特殊的三明治設計,一環套一環再結合降溫系統,以及其他技術支持,最終達到一個理想中的解決方案。
要想達到這種立項方案,對第一壁材料的要求,就從極度耐高溫抗中子衝擊輻射的基礎上,轉換了新的角度。依然需要耐高溫,但是對中子衝擊輻射,就從完全抵抗,到透射的角度上轉變。
單純的碳材料石墨烯不足以承受這樣劇烈高溫,那結合物呢?有什麼材料元素可以結合,保持石墨烯材料多孔可穿梭效應,且還要具有足夠的延展修復性?
一個個問題,在吳桐的腦海中拋出,與吳桐的知識儲備與科研想象力碰撞,截止到目前,可說說,吳桐的研究已經進入了未知的領域,而這也意味着,再也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了。接下來該怎麼做,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全得依靠吳桐自己去思考,去定義,去設計。
在金屬材料不靠譜的基礎上,非金屬材料就成了吳桐關注的重點,陶瓷基就是在這個時候,用現在吳桐眼前。
陶瓷基複合材料,是以陶瓷爲基體與各種纖維複合的一類複合材料。
陶瓷基體可爲氮化硅、碳化硅等高溫結構陶瓷。這些先進陶瓷具有耐高溫、高強度和剛度、相對重量較輕、抗腐蝕等優異性能,而其致命的弱點是具有脆性,處於應力狀態時,會產生裂紋,甚至斷裂導致材料失效。
而採用高強度、高彈性的纖維與基體複合,則是提高陶瓷韌性和可靠性的一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