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喬峰的目標很高,那從中視跳槽到新電視臺倒是讓自己的事業更進一步的好路子.
但是周遊還想問清楚點,別喬峰年輕氣盛的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打入歐美市場,那樣步子可就太大了,容易扯着蛋的.
“當然是香港和內地的市場了.不知道你們瞭解不瞭解,我是經常往來內地的,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電視機就已經逐漸開始在內地廣大家庭普及,隨之而來的,是電視觀衆的成幾何倍數增長.
但是對於電視劇來說,剛剛纔開始的內地市場有着巨大的需求市場,卻缺乏足夠的供應能力.
所以,這時候的內地,幾乎任何一部電視劇上映都能有非常高的收視率.
爲了滿足這些電視觀衆的需求,即使開足馬力也無法生產出足夠電視劇產品的內地電視臺,唯一的辦法就是引進海外劇集.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是我們的機會.因爲我們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歷史,再沒有比我們更能適應內地電視市場的了.“
喬峰掃視衆人滿懷信心的說.
衆人紛紛點頭,特別是周遊.她對此是有過了解的.
當然,喬峰的瞭解要比內地多的多.
他知道在這被無數人緬懷的80年代,伴隨着開放的春風,看電視成爲人們頗爲時尚的精神消費.
1983年,在地方呼籲機構改革的熱潮中,政府開始實施“四級辦電視”的政策。這項政策在將電視普及到縣城以下行政區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電視系統的商業化.
此後,中國電視劇正式從停滯期大踏步出來,邁向成長期.
1983年,《霍元甲》作爲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播出時盛況空前,也引發了內地的武俠熱潮,霍元甲、陳真迅速成爲一代人的偶像.
1985年,一部描寫舊上海的電視劇《上海攤》震驚了所有上海人,那時整個上海沉浸在《上海攤》的熱播之中,該劇主題歌在大街小巷流傳,成爲幾十年來粵語流行歌曲的經典,許文強的西裝和圍巾、馮程程的麻花辮等裝束也成爲年輕人仿效的對象.
同年,中國第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播出,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學性引起強烈反響,成爲當時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
80年代末期,經典更是一個推着一個出來的,而且這段時期的經典作品伴隨着很多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比如,1986年,中國第一部採用特技拍攝的電視劇《西遊記》播出,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
這版《西遊記》此後的幾十年間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
1986年,上海電視臺製作的電視連續劇《濟公》應運而生,每晚家家窗戶裡傳出的都是“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題歌.
還有,1987年春節,36集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第一次以日播的形式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當《枉凝眉》在劇中唱得千迴百轉之際,最高收視率創下了空前紀錄,造就了中國電視劇史“難以逾越的經典”.
而出現這種動輒收視率破天的情況也跟電視劇製作數量不能充分滿足大家的收看需求有着很大額關係.
沒辦法,可供選擇的電視劇就同一時段就這麼一部,大家不看這個就沒別的看了.
而解決這種情況的辦法也就只能是外購電視劇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較於早期一度火爆內地熒屏的美國、曰本,甚至墨西哥劇集等等,香港、臺灣地區生產的電視劇集,因爲同種同文,價值觀和表述方式基本與內地普通觀衆一致,逐漸後來居上,成爲八十年代中後期,佔據內地各大電視臺半數以上主要時段的主要電視節目.而這其中,受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古裝劇集又是最主要的產品.
在八十年代初,最早打入內地市場的電視劇無疑是香港的電視劇,霍元甲,上海攤之類的.
但是港劇卻是需要配音的.而在這一點上,臺灣的電視劇卻有着很大的優勢.
臺灣電視劇七十年代開始起步,稍晚於香港,但是因其兼包並蓄,到了九十年代以後,逐漸取代香港成爲華語地區首屈一指的電視劇生產地.
恰好這時候臺灣放開了文化傳媒領域的guanzhi,和neidi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
爲了維持這種改善,這時候臺灣的電視劇開始被允許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內地市場.
喬峰爲什麼一開始就把目光對準了內地市場,就是因爲他知道九十年代內地的電視劇市場裡,臺灣的電視劇可以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
也因此,纔會有那麼多的臺灣藝人能和香港那些電影電視巨星一樣被內地觀衆熟知.
而且,相比沒幾年就要回的香港,臺灣能享受的優待時間無疑要長的多.
香港回之後,對內地的影視輸出明顯減弱,而同時期的臺灣電視劇進入內地反而要簡單很多,這除了和香港影視產業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本身走向衰落有關係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香港地位的變化.
這就跟談戀愛時候和結了婚以後的區別一樣.
談戀愛時候,因爲想要泡你,最主要你有可能會跑掉,爲了博得你的好感,那自然是事事順你心意,什麼事兒都是儘可能的委屈自己也要讓你滿意.
但是結婚後,都已經木已成舟了,開始過日子了,那自然不能再百依百順的.
要開始磨合着過,你做的不好,就得說你,甚至都可以衝你生氣發脾氣.
畢竟都結婚了,總不能因爲點屁事就輕言離婚不是.
幾年後,對香港和臺灣的態度,那就是結了婚的老婆和沒結婚的女朋友差不多.
不過,就算受到的優待時間要長一點,但也不會長太久.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隨着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內地影視公司逐漸成熟,電視臺更加開放,製作的電視劇越來越精良,各種的熱門小說,大ip被搬上了熒幕.
而相反的,臺本土電視臺的激烈競爭,導致銀根越發緊縮。投入到劇集製作的資金越來越捉襟見肘.
大批臺灣優秀的影視從業人員,或加盟內地公司,或自創公司投身大陸市場,留守臺灣的創作人才日漸匱乏.
到了那時候,臺灣電視劇開始日薄西山,就算依然受到優待,卻也沒有和內地電視劇競爭的實力.
好在,喬峰也沒想着幾十年後還依然能讓臺灣的電視劇壓着超過內地電視劇.
他要的就只是期間的這二十多年時間,有這段時間足夠讓他以新電視臺加上香港的無線電視臺爲基礎完成在東南亞佈局,甚至擴張到歐美了.
……………………
感謝書友魔界小小虎100幣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