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也是有的,但孩子們一個比一個好,況且又有三千在,挺好啦。宋三爺很知足。只要有三千在,頂十個小子!!
宋二笙在校隊裡,確實頂了十個小子。小嚴和劉老師真是恨不得抱着她哭,你怎麼就不是男孩子呢!!
其實宋二笙自己也挺遺憾的,她要是男的多好,想怎麼玩怎麼玩.......
最後一次校內練習賽的時候,宋二笙正式上場了。平時她都是單獨和隊員們練習,這次小嚴讓她正式商場,同隊的除了孟奔,一個都不熟悉。兩隊都有校隊主力,對方隊伍還更多一些,宋二笙依舊踢前鋒。
穿着一身黑色緊身長袖長褲運動衣的宋二笙,上面穿着鐵馬甲,下面原本沒穿大褲衩,後來被來看自己踢球的老爹媽媽和大爺吼了一頓,就穿上了。
初中要改門,就是把以前的舊校門重新利用起來,原先的校門給老師們用。舊校門重新打開,就是從操場這邊走了。這個時候,一部分院牆就被推到了,趕上球賽,很多村民就進來看了。但也都沒真的走到操場上來,只在缺口那裡的磚垛上站着,到是也能看到。
知道宋二笙要上場,村民都笑了。宋老九家的小三千,打小兒就踢球,一腳能踢掉別人的大門牙,讓她踢踢球,不是小意思啊。這幫村民反而比校內的孩子還相信宋二笙呢........
猜硬幣之後,宋二笙開球。她踩着足球,看了眼旁邊的小搭檔,說了聲,“走。”一腳就衝了出去。
滿場的孩子就沒有沒在她手裡吃過虧的。看見宋二笙衝過來了,都如臨大敵一般。操場周圍喊聲震天,都是在給宋二笙加油的。女生比男生還興奮呢。我們宋女王簡直無所不能!!!
今年紅五月還辦了校際聯歡,可都比不上校隊這邊的一半熱鬧。因爲宋二笙沒有參加紅五月的任何活動,只在校隊內訓練了。孩子們想看她,自然就只能舍了聯歡會,來看校隊了。
這時場上,宋二笙被人剷球,瞬間摔倒,翻滾了一個大跟頭。可在一片驚呼聲之中,宋二笙原地單手撐地一蹦,就站起來了。點球。歡呼聲完全影響不到她。
宋二笙把球放好,在手上啐了口吐沫搓了搓,後退着跑開一段距離,左右看了看,己方對方球員都有,她收回目光,原地跳了跳,忽然就起跑,把球一腳開了起來........
足球打着旋的轉了一個彎兒,飛到了孟奔身邊。孟奔好像早就知道一般,往前一衝,一個投球就入門了。
歡呼聲再次響起。孟奔跑到宋二笙邊上,倆人一個擊掌,就各自跑開了。
“.........”我們這些隊員就算是個沒名兒的路人甲,可也不能這麼沒存在感吧?
當宋二笙再次被人剷倒之後,圍觀羣衆們就怒了。你們踢不過也不能玩陰的吧!!
得到了一片噓聲的球員很是鬱悶,她假摔啊!!!!
小嚴這個裁判其實已經看穿了宋二笙的把戲,可無論是怎麼看,宋二笙都假摔的很漂亮,就算放到正規球賽上,也找不出問題。所以,再次一個點球。
這次宋二笙找好位置,毫不猶豫的起腳,足球以一個很優美的弧線射入了球門。
“.........”我們這些路人甲就繼續當路人甲吧,心好累。
因爲宋二笙這兩個點球,最後比分三比一,宋二笙所在的隊伍獲勝。宋爸爸激動的直吼叫。見人就說那是我家老兒子!!!村民都挺無語的,顯擺啥啊,我們知道啊,你家三千,你的老兒子嘛,你一喝多了就滿嘴我家老兒子怎麼滴怎麼滴的,前村誰沒聽過啊........
小嚴之後找到宋二笙,希望她暑假的時候,可以跟着球隊一起去區裡參加比賽。宋二笙會被記爲正式隊員的。宋二笙當然的答應了。到時沒準還能找機會,欺負一下別的學校的孩子呢.......
然後,期末考試來了。成績還沒發下來的時候,宋二笙就來到了縣城裡的祝老姨家——宋一箏高考。她來陪考。
宋一箏的學校統一接送考生,住宿伙食都是特殊安排好的,宋爸爸覺得這樣安全又省心,就沒讓她回家。也幸好沒這麼做。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高考成了全民大事一般,考場周圍有考生家長自己組織的各種小隊伍,在路口站着,不準機動車經過。就算不鳴笛都不行,車子一樣有噪音啊!!
交警勸了幾句也不管用,也就不管了。宋二笙去宋一箏的考場門口等她的時候,還被幾個家長攔住了。理由是,你長得太好看了,萬一有孩子看着你,分了心,沒辦法考試了怎麼辦。
宋二笙哦了生,繼續往前走。那幾個家長就着急,要拉住她,被孟奔推開之後,一時就有些劍拔弩張。
“我家孩子今天就在這個考場考試,你就是不能過去!!”一位大媽不管不顧的嚷嚷着。
宋二笙看了她一眼,“你家孩子?我生的啊?”跟我有關係嘛。說完擡腳就走了。
孟奔墊後,不過已經被三千氣的臉色發青的大媽們,已經沒心思阻攔他們倆了。
宋一箏學校的車子很快過來了,宋二笙沒跟別的家長似的,圍上去,就遠遠和宋一箏擺擺手,指指自己,就讓宋一箏趕緊跟着老師先進去。宋一箏明白三千這是說她一直會在這裡的意思,心裡的緊張消散不少。
等她考完一門出來,發現宋一笛也在了。她趕緊跑過來,“你怎麼也來了?我真沒事兒。”嘴上這麼說着,可翹起的嘴角也是怎麼都掩飾不住自己心裡的高興。
宋一笛塞瓶水給她,瓶蓋都是擰開的,還給她扇着風,“爸媽都在老姨家呢,你好好考,有壓力。媽不敢給你帶吃的,擔心吃壞了你,你就好好的聽老師的話,吃學校準備的東西......”比一箏高了一屆,宋一笛就總覺得自己大了一箏一歲似的,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