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九更】
爲什麼我不能動了?
傅小天突然發覺不對勁,上次雖然自己也聞到了那種香味,可是身體還是自己控制的,只是大腦受到刺激。
而這一次,傅小天驚恐的發現自己的身體不能動彈。
怎麼回事?
傅小天不敢置信,想要說話,也發覺自己的喉嚨很沙啞,機會發不出任何的音節。
幽蘭的香味依舊在瀰漫,體內的血液也開始逐漸沸騰起來。可是身體卻不能動,這讓傅小天有一種無名的燥熱感。這種感覺,比上一次更加強烈,卻也比上次更加無法發泄。
“主公”
軟綿綿的聲音從傅小天身後響起,巫女潔白的雙手緩慢地摩挲着。
“我……”巫女的聲音有一種玉火的感覺,“我好想拿錯藥了。”
傅小天感覺自己腦袋轟的一下炸開,拿錯藥,拿錯什麼藥了。可是傅小天卻無法說話,更無法質問,到底拿錯了什麼藥。
——————————————————————
腐竹很抱歉地說道:以下文字屬於湊字章節,希望大家都在睡覺,不會上當。等明早起來看的時候,腐竹已經全部修改成正文。自動訂閱的用戶也不用擔心,修改之後不會另收費。
20分鐘內,腐竹實在寫不出9000字來,所以趕在0點之前,湊齊今天的3萬多字。萬分抱歉,腐竹依舊在拼命碼字,今天一天都沒有休息,一直在碼字。一定會修改完這9000字的正文,腐竹再去睡覺的.
秦淮八豔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悽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激。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激,又稱“金陵八豔”。秦淮八豔的事蹟,最先見於餘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爲八豔。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氣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豔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者何止百千?諸多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命運皆與她們有着重大關係。美女愛英雄,激女愛才子。她們的豔麗不僅令凡俗之人動心,更令許多英雄才子爲之神魂顛倒,乃至歷史隨之改變。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欄瓦肆,歌舞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其中青樓林立,盡是風塵女子的世界,儼然成爲明代最爲繁華的歌舞地。許多青樓都收留有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童女。她們教其琴棋書畫,詩詞歌舞。待其長成後便成爲青樓中的招牌。金陵八豔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鄭妥娘、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董小宛皆是由雛激養成至秦淮河一“絕色”的。
八豔不僅個個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詩詞歌舞樣樣精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關心天下大事,與繼東林黨之後的復社文人來往密切,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當真巾幗不讓鬚眉。她們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與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風流韻事被時人傳爲美談。
豈知明末四公子在當時文壇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成立的復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又一重要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學社團。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後,詩詞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雙全,爲大明朝作過很多貢獻。他任崇禎帝翰林院檢。明亡後他爲光復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講官,永曆帝的宰相。當清朝一統天下成定局之後,他又積極籌備反清復明活動。當時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萬。
八豔中的柳如是、顧眉生、寇白門後來都從良跟隨明末的歷史名臣。明亡後,八豔中許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陳圓圓,董小宛也由此出現在當時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生命中。
當時明末將領吳三桂投在闖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長城要塞,抵禦清兵,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圓圓被獻與吳三桂受盡恩寵。兩人感情篤深。後來李自成麾下另一將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迷戀與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連一女子也保護不了”衝冠一怒爲紅顏,自此吳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農民軍畢竟難敵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清軍入關,如風捲殘雲般將其殲滅。李自成功敗垂成,成爲歷史上的悲劇英雄。清統一天下後,吳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爲西南藩王。若當時陳圓圓未被搶,吳三桂未必會倒戈相向,歷史上是否真會有大清朝還未可知。
金陵八豔,色冠一方,她們的命運與帝王將相緊連在一起。許多歷史事件的背後,帝王將相的許多令常人難以理解詭異出格的行爲都可從她們的命運中找到答案。英雄愛美女,金陵八豔之豔,可謂豔之極至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激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爲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豔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覆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爲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爲,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佔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稱南明。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於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繫。柳氏並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爲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爲“秦淮八豔”之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後,“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爲她的尺牘“豔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嫺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讚賞,稱其爲“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4年錢氏去世後,鄉里族人聚衆欲奪其房產,柳氏爲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
柳如是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詩人,傳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詩》《尺續》等。
柳如是的主要詩作:
金明池?詠寒柳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雲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着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江城子?憶夢
夢中本是傷心路。芙蓉淚,櫻桃語。滿簾花片,都受人心誤。遮莫今宵風雨話,要他來,來得麼。
安排無限**事。砑紅箋,青綾被。留他無計,去便隨他去。算來還有許多時,人近也,愁回處。
南鄉子?落花
拂斷垂垂雨,傷心蕩盡春風語。況是櫻桃薇院也,堪悲。又有個人兒似你。
莫道無歸處,點點香魂清夢裡。做殺多情留不得,飛去。願他少識相思路。
楊白花
楊花飛去淚沾臆,楊花飛來意還息。
可憐楊柳花,忍思入南家。
楊花去時心不難,南家結子何時還?
楊白花還恨,飛去入閨闥,
但恨楊花初拾時,不抱楊花鳳巢裡。
卻愛含情多結子,願得有力知春風。
楊花朝去暮復離
夢江南?懷人
其一
人去也,人去鳳城西。細雨溼將紅袖意,新蕪深與翠眉低,蝴蝶最迷離。
其二
人去也,人去鷺鶿洲。菡萏結爲翡翠恨,柳絲飛上鈿箏愁。羅幕早驚秋。
其三
人去也,人去畫樓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須紅fen玉玲瓏。端有夜來風。
Wшw_ ttκд n_ ¢ Ο
其四
人去也,人去小池臺。道是情多還不是,若爲恨少卻教情。一望損莓苔。
其五
人去也,人去綠窗紗。贏得病愁輸燕子,禁憐模樣隔天涯。好處暗相遮。
其六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鳳子啄殘紅豆小,雉媒驕擁褻香看。杏子是春衫。
其七
人去也,人去碧梧陰。未信賺人腸斷曲,卻疑誤我字同心。幽怨不須尋。
其八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強起落花還瑟瑟,別時紅淚有些些。門外柳相依。
其九
人去也,人去夢偏多。憶昔見時多不語,而今偷悔更生疏。夢裡自歡娛。
其十
人去也,人去夜偏長。寶帶乍溫青驄意,羅衣輕試玉光涼。薇帳一條香。
楊花
輕風淡麗繡簾垂,婀娜簾開花亦隨。
春草先籠紅芍藥,雕欄多分白棠梨。
黃鸝夢化原無曉,杜宇聲消不上枝。
楊柳楊花皆可恨,相思無奈雨絲絲。
楊柳?其一
不見長條見短枝,止緣幽恨減芳時。
年來幾度絲千尺,引得絲長易別離。
楊柳?其二
玉階鸞鏡總春吹,繡影旎迷香影遲。
憶得臨風大垂手,**原是管相思。
《聲聲令詠風箏》
楊花還夢,*光誰主?晴空覓個顛狂處。尤雲殢雨,有時候,貼天飛,只恐怕,捉它不住。
絲長風細,畫樓前、豔陽裡。天涯亦有影雙雙,總是纏綿,難得去。渾牽繫。時時愁對迷離樹。
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
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正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裡,向來煙月是愁端。
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帳容顏獨自看;珍貴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欄。
她與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秦晉之好。兩人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戲稱柳如是“柳儒士”。
陳圓圓本爲崑山歌激,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羣,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
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豔”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豔,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豔。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佔爲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爲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蕩,高興得摟着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衝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爲?”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着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着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佔雲南。吳氏進爵雲南王后,欲將圓圓立爲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髮爲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佈**,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豔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
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窈窕嬋娟,爲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羣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周旋,勇於鬥爭。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闢疆富於才氣、風流倜儻,董小宛對之一見傾心。冒闢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是復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馬恭人(闢疆母)和蘇元芳(闢疆妻)特別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比婢女還要用心。閒暇時,小宛與闢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鑑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
小宛還曾代替闢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從前在蘇州的時候,小宛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小宛題詞,並有二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小宛的畫傳世絕少,該圖是一幅難得見到的佳作。到如皋後,她保持着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闢疆飯量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熏製的食品。小宛深知闢疆的口味,她爲闢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爲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嚐,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闢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嚐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爲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麪、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爲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爲“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列爲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爲過。
月色如水,最爲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爲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着月亮的升沉移動几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捨,還常常反覆迴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禪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闢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闢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緻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小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爲絕品的“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闢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黎遂球鑑賞,黎遂球歎爲觀止。小宛還用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衆香深處。
在明末那個非常墮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面對的局勢,正
日益變得內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繡樓裡,卻生活着一羣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
位於鈔庫街中段的媚香樓,就是這些繡樓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激李香君,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其實,在當時的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的名氣並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麼大。而現在漫步秦淮舊巷,能找到的繡樓也只剩下這一座了。這是一座兩層高的繡樓,樓梯狹窄,行走的腳步聲,透過樓板清晰地向上傳去。崇禎十二年的秋天,年僅21歲,但已名聞四方的復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剛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便拋開即將開始的鄉試,直接走上了這架暗紅色的樓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溫柔纖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她坐在繡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驀然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一定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只是可惜選錯了時代背景。隨着滿清鐵蹄的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朱氏親王倉皇南渡,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權。
復社的死對頭阮大鋮,抓住了這個機會,從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來。他投靠南明佞臣馬士英,出現在政治舞臺的前臺。阮大鋮本是一個被清流階層所唾棄的人物,但他還是想改頭換面。於是,他企圖用金錢收買侯方域,來達到他個人的政治目的。這一伎倆,很快就被才識過人的李香君識破。她堅決拒絕了阮大鋮的金錢誘惑,並要求侯方域立即與之斷絕關係,劃清界限。惱羞成怒的阮大鋮,用卑鄙的手段進行報復。侯方域無奈,揮淚離開了南京,這段短暫的愛情也倉促地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
不管侯方域後來的表現如何,應該說,李香君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是無可非議的。事後,她還是在這座繡樓上,對友人深深地感嘆道:“田公豈異於阮公乎?吾向之贊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對愛情的追求如此堅貞,且是發生在一個秦淮歌激的身上,實屬難得。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團歷史中的泡影。對於李香君來說,她所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所追求的愛情最終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滅。這個在書本上被標榜爲有報國之志的名士,曾經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氣節上,並沒有堅守多久,他於順治八年被迫參加了由清朝組織的科舉考試,結果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在愛情生活上,他也沒有像《桃花扇》中所寫,在棲霞山與李香君重逢。再翻讀侯方域的人生歷程,他應該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滿樹的桃花已經凋謝,落紅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題有侯方域詩句的扇子,悽切地收拾好行裝,與過去訣別。她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裡,出家爲道士。史書言,李香君後不知所終。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豔”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誥封
“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同時,她也是最受爭議的一位——據說先有一位與她私訂終身的才子由於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後來她那仕於明朝晚節不保的丈夫龔鼎孳每謂人曰“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儼然一個紅顏禍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毀人名節,與多數人印象中“秦淮八豔”的俠骨柔腸,深明大義迥然有異。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嘗作《橫波夫人考》一文,對龔顧之人品大大不以爲然,認爲夫婦二人皆是勢利無恥之徒,利慾薰心之輩。曾被譽爲““禮賢愛士,俠內峻嶒”的橫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嗎?
顧橫波,生於1619年,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號橫波,又號智珠、善才君,亦號梅生,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據《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莊妍靚雅,風度超羣。鬢髮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勳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馬守真(即出生較早的馬湘蘭,也是秦淮八豔之一,明代知名女畫家,尤善畫蘭),而姿容勝之,推爲南曲(泛指賣藝不賣身的江南名激)第一。又精音律,嘗反串小生與董小宛合演《西樓記》《教子》。
顧橫波居於眉樓,“綺窗繡,牙籤玉軸,堆列几案;瑤琴錦瑟,陳設左右,香菸繚繞,檐馬丁當”,時人戲稱“迷樓”——有人謂“迷樓”係指顧橫波風流迷人,訪者無不神魂顛倒,實屬望文生義。“迷樓”本系隋煬帝時建於揚州的別院,因該處“曲折幽深,閣樓錯落,軒簾掩映,互相連屬,如仙人遊”,故名“迷樓”。以“迷樓”戲稱“眉樓”,始作俑者的餘懷系江南才士,當時又正對橫波一往情深,所言當爲褒意,指“眉樓”建築巧奪天工,佈置匠心獨具,觀之仿同仙境。此譽一出,即不脛而走,廣爲延用。顧橫波個性豪爽不羈,有男兒風,在秦淮八豔中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嘗以曰“眉兄”呼之,頗似柳如是之自稱爲“弟”。但較之柳,又多幾分任性嫉俗。
相傳當時的理學家黃道周(後抗清殉節於江西)嘗以“目中有激,心中無激”自詡,東林諸生乃趁其酒醉時請橫波去衣共榻,試試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這個傳聞未必盡實,卻反映出時人眼中顧橫波不以世俗禮教爲意的作風。她的這種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風,恐怕是她後來能與江左才子龔鼎孳緣定三生比翼齊飛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備受爭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個性招來的惡果。顧橫波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之稱,自然廣受風流名士們的青睞,以致眉樓門庭若市,幾乎宴無虛日,常得眉樓邀宴者謂“眉樓客”,儼然成爲一種風雅的標誌,而江南諸多文宴,亦每以顧眉生缺席爲憾。
——長齋繡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
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爲歌激,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嫺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嫋娜,尤善畫蘭。18歲時遊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激。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卞賽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崇禎十四年春,吳梅村在南京水西門外的勝楚樓上餞送胞兄吳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這裡他遇見了前來爲吳志衍送行的卞賽姐妹,看到卞賽那高貴脫俗而又含有幾分憂鬱的氣質,不由想到江南盛傳的兩句詩:“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席間吳又對卞賽的文才進行了探試,令吳不由傾倒,以後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漸深。後來吳在長幹裡寓所得到卞的一書簡,知道卞想嫁給他,心裡很矛盾。因吳聽到一消息,崇禎帝的寵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賽等。吳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只在卞賽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悽然離去。
二年後,卞賽嫁給了一諸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依附於70餘歲的名醫鄭保御,鄭築別宮資之。卞賽長齋繡佛,持課誦戒律甚嚴,爲報鄭氏之恩,用三年時間爲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一天,卞賽在錢謙益家裡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終於相見,卞賽爲吳氏操琴,吳感懷不已,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卞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絃索冷無聲”,一派淒涼狀況。卞賽後來隱居無錫惠山,十餘年後病逝,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