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喝了一口果汁,清涼甘甜的飲料,略微緩解了悶熱的感受。
根據經驗,遊戲給出的判斷通常是有依據的。價值區間顯示爲問號,或許是因爲刺繡破損,沒有修復完成的原因?暫時只能如此猜測。
沈瑜擦了擦汗,不敢街上表現出什麼怪異的地方, 小心的提着裝冊頁的包,向着自己看好的另一個目標而去。
路過的一些店鋪,在地圖上顯示有紅點。在有名的古玩市場開古玩店的人,大多數眼力都不錯,極少能從他們手上撿漏。
他找到一家賣瓷器和古泉爲主的店鋪。這家店鋪在地圖上有藍點顯示,屬於罕見的現象。
他走進店鋪, 一個穿着中式襯衣的男青年迎了過來。
打過招呼,這位服務生開始給沈瑜介紹店鋪的商品。
沈瑜一邊聽着介紹, 注意到一件有修補痕跡的罐子。
這件罐子不大, 高約20cm左右。乍看上去有些花哨,不過,他沒急着問價。
此時,一個留着長髮的男子正隔着櫃檯,和兩位顧客聊天兒。沈瑜隔着幾米遠,看到兩位顧客,正在看一件盤子和一個茶盞。
雙方說的語言,應該都是金陵本地話,語速快,沈瑜聽不明白。
他只能看到,兩件瓷器的釉色偏近褐色,有點兒像吉州窯的瓷器。
遊戲地圖上顯示,這兩件東西應該也有潛在價值。但是別人正在談價,他沒有辦法上前插手。
沈瑜等服務生的介紹暫停,就說道:“我想看一看那隻罐子。”
服務生看了看他指出的物品,便想向招呼客人的長髮男子問道:“老闆, 這位顧客要看這隻清代的罐子。”
老闆轉過頭來,先向沈瑜笑着點頭,算是招呼,然後看了看那隻罐子,說道:“那是清代的法華罐,價格是8萬。您看的時候仔細一些。”
服務生將罐子拿到了櫃檯上。
沈瑜轉動罐子,看到罐爲圓口,短筒頸,豐肩,鼓腹,下腹內斂,收至底足處,淺圈足。整器爲靛藍底,其上釉色豐富多變,有孔雀藍、茄皮紫、琥珀黃等,配色沉穩,盡顯雍容華貴之氣。
他根據自己的知識判斷,這隻罐子的裝飾工藝採用的是“瀝粉”技法,先勾勒出凸線的紋飾輪廓,即“堆線貼花法”,再分別以各種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然後入窯燒製而成。
這件罐子頸處飾雲尾紋,肩部繪一週雙線如意雲頭紋,內以白釉飾蓮花;罐身腹部中間勾勒纏枝蓮紋,蓮花填以白釉,藤蔓則塗飾孔雀綠釉,枝葉蔓蔓,隨意伸展,佈於罐表,極富裝飾意趣;近足處爲一週變形花瓣紋,紫綠相間。
從種種細節來看,罐子的確是琺華。
琺華又稱法華、琺花,據稱是從晉西的“粉花”音轉而來,是民窯生產的一款陶胎琉璃釉器。
他走了判斷之後,就對服務生說道:我很少見過這類器皿。剛纔聽老闆說,是法華罐,這是什麼意思?”
服務生猶豫了一下,說道:“我知道這東西是民窯器皿。更多的我就不知道了。您等一會兒,讓老闆來給您說吧。”
沈瑜說:“等一會兒沒關係,只是,這民窯的器皿,怎麼這麼貴?而且,你看這上面,還有修補過的痕跡。”
他指着罐口一處位置。“這一塊兒明顯掉下來了,然後修補過。”
服務生說道:“這是老闆定的價格,我也不能隨便改。您如果真想買,就稍等一等。”
谷褉</span> 沈瑜耐心的等待店老闆。最終,那兩位客人因爲價格沒有談攏,沒購買兩件吉州窯器皿。
沈瑜悄悄鬆了一口氣。
老闆也沒生氣,客客氣氣的把二人送到門外。顧客沒把話說死,只是說回去再考慮一下。
長頭髮的店老闆轉回來。
他雖然沒過來交談,但是已經把事情看在眼裡,讓服務生去把東西收拾好,然後對沈瑜解釋:“這種琺華罐很少見,我收到這物件,也是很偶然的機會。”
沈瑜問道:“您剛纔說這是琺華,我不太瞭解。只是看到這種裝飾手法,覺得喜歡。”
店老闆用罐子作爲實例講解:“在我國的陶瓷燒製史上,除了官窯之外,還有着許多的窯口,其中始制於元代的晉省的琺華器,同樣堪稱精品。
琺華器雖然創制於元代,但直至明中期纔在晉省盛行,窯口逐漸遍及各地。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當數晉省霍州琺華器。
我這件罐子,整器胎質堅硬,器型端莊規正,所飾紋飾和線條流暢,繁而不亂,毫無滯澀之感,釉色豔而不浮,素光內斂,突顯富貴祥和,雍容華貴,顯然爲當時的皇室官宦、權貴富商所用。
據其胎質、紋樣,我判斷,這是清初時期,JDZ窯仿晉省琺華風格的作品。”
沈瑜說到:“雖然我不懂,但罐子終究是民窯的產品。而且——”他指着那個很明顯的修補痕跡,說道:“這地方修補過,修補的技巧還不好。”
店老闆說:“琺華器皿雖然好,但是與官窯瓷器沒法比,所以,難免不受重視。但是,這隻罐子製作精良,算是琺華器中的精品,屬於少見的收藏品。有點缺陷,不影響整體價值。過幾年,一定會增值。
你如果想真想買,我可以給您便宜一些。7500,怎麼樣?”
沈瑜說:“我還是覺得貴。我不懂這種琺華器。你讓我考慮一會兒。”
老闆說道:“沒事,不着急。”
他裝作猶豫不決的說道:“老闆, 剛纔那兩位客人看的那兩件兒瓷器,是吉州窯吧?我能不能看一看?”
老闆看了看他,說道:“您喜歡吉州窯?”
沈瑜說:“聽說過兔毫盞,但是沒收藏過。”
店老闆說道:“我店裡這兩件吉州窯的器皿,一個是茶盞,一個是臥足盤。雖然不是兔毫盞,但是絕對不差。”
他讓服務生將兩件吉州窯的器皿拿出來,開始講這兩件器皿的來歷。
沈瑜停了一會兒,問道:“老闆,那兩位客人,爲什麼談了半天又不買?是不是他們覺得這東西不真的?”
老闆急忙解釋:“怎麼會呢?這二位都是老客戶。如果東西不真,他們連問都不問的。我這兒有不少真貨,所以纔會有老顧客。
他們之所以猶豫,是因爲我們對器皿年代判斷不同。
我判斷兩件吉州窯是明代的器皿。他們二位覺得最多是明末清初的。另外這兩件器皿也有衝,所以對於價格有些猶豫。絕對不是真假的問題。”
沈瑜看着這兩件器皿,問道:“老闆,這種釉色,與我見過吉州窯的器皿不同,這是什麼釉色?”
老闆解釋道:“這是玳瑁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