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歌創經歷在地球上也是一波三折的。
在地球的那個時代,1978年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當時正在臺灣政治大學讀書的侯德健對周遭的“悲情”不以爲然,在他看來,184o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一直被悲情籠罩,受外國人牽制,他憤怒於這種懦弱的悲情,寫下了《龍的傳人》。
“海峽兩岸的矛盾衝突是兄弟之間的紛爭,容不得外國人在其中挑撥離間、漁翁得利。”侯德健回憶起創作初衷時表示:“它當然是一愛國歌曲,宣揚的是民族主義,只不過,我的愛國與民族主義與許多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和當時的臺灣當局更是大相徑庭。”
當時,正值臺灣校園民歌浪潮的**,侯德健是其中的重要人物,《龍的傳人》很快在以挖掘校園民歌著稱的新格唱片錄製完成,由李建復演唱,推出後立即成爲熱門歌曲,被迅傳唱。國民黨政府於是也大力推廣,十天後,臺灣《聯合報》刊出歌詞全文,原詞中“四面楚歌是奴才的劍”被改爲“姑息的劍”。
侯德健感到哭笑不得,他認爲,被修改的原因是,有人認爲“奴才”二字過於敏感,對鼓舞士氣不利。《龍的傳人》誕生後不久,******在成功嶺向正在軍訓的學生演講,題目乾脆就叫“龍的傳人”。對於《龍的傳人》,******在原詞第三段後面又加了一段,以表達自強不息的鬥志。歌詞裡添加了“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的詞句,當局官員通過唱片公司傳達了修改的意圖,侯德健明確表示“無法接受”。
******沒有甘心,先是叫人把侯德健、李建復請到辦公室,對兩個年輕人的創作進行了一番表揚,然後又請侯德健的老師和長輩們吃了一頓飯,席間提出想讓大家一起幫助勸說侯德健修改歌詞。
侯德健的師長們當場反過來勸******,如果非要表達另外一層意思,不如另找人寫歌。由於侯德健拒絕按照******的意思對《龍的傳人》進行修改,很快,臺灣“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工會”)開始派人出面遊說,邀請他寫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歌》,還定好了演唱者鄧麗君。當時儘管“文工會”沒有強人所難,但他也沒敢當面回絕。
1983年3月,侯德健申請到香港參加抗議日本修改教科書的示威活動,被臺灣有關部門拒絕。此時,“文工會”傳來消息,侯德健把這件事告訴了外公,外公說怕是“鴻門宴”。侯德健由此下定決心出走臺灣,從此《龍的傳人》被臺灣當局禁止在任何場合公開演唱,直到1987年臺灣宣佈“解嚴”後才失效。來到北京後,侯德健被安排在王昆領導的“東方歌舞團”。那幾年,他曾在團裡的演出中唱過《龍的傳人》,他也才得知,這歌曲在大陸也很受歡迎,包括當時很紅的香港歌手張明敏在內,有不少歌手在各種晚會和演出中都唱過這歌。沒多久,侯德健與東方歌舞團產生了矛盾,於是南下廣州。
直到1988年,當時的廣電部副部長聽說了侯德健的遭遇,向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推薦侯德健演唱《龍的傳人》,那一年是中國農曆龍年。那年的春晚已經採用直播方式進行,之前進行了許多次彩排。
“我想他們是要確保安全播出,絕對不能出任何差錯。”侯德健回憶,春節晚會的幾乎每句話都是事先寫好腳本的。
但在一次彩排時,主持人蔚華忽然脫稿即興問:“你說中國人爲什麼對龍這麼情有獨鍾?”侯德健回答說:“十二生肖裡,其他十一種動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只有龍是中國人自己想象創造的,希望中國人在龍年裡有更多新的創造。”這段腳本里本來沒有的即興揮被導演認爲十分不錯,就在除夕之夜的直播中採用了。
那晚,侯德健抱着一把吉他,以緩慢、抒情的方式演繹了這歌曲——當年李建復的唱版本採用的是進行曲節奏,侯德健一直不喜歡這歌被配以昂揚的進行曲節奏,因此,他自己在各種場合演唱時,都會改爲舒緩的抒情節奏。
這是侯德健的版本,大氣、深沉,而又舒緩,所以在這個世界這歌被李悠揚拿出後,演唱的前半部分的大合唱就是侯德健的版本,原汁原味,就連歌詞也沒有變化,畢竟,相同的歷史,在百年前的中華大地,兩個世界一樣是炮聲隆隆,遭受着列強的入侵!
但是建國後的局面卻是不一樣的,在這個世界的建國初期就徹底的完成了中華大一統,所以,這歌在地球上的創作背景在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在這個世界,中華大地是真正的國富民強,高度統一,可謂是除了美國之外,真正屹立在東方的另一世界大極!
所以在這個世界國民思想更是高度統一的,同時那種與生俱來的自豪感和大國情懷和愛國情感更是無與倫比的!所以,當此時所有人聽到這《龍的傳人》之後,大家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就連臺上的李悠揚看到後都感到特別的震驚!
因爲,當他們唱到最後,李悠揚竟然現,臺下的觀衆,有一個算一個,竟然全都齊刷刷的站了起來!就像睥睨四方的鐵血軍隊,有一股狼顧天下的氣勢!
百年前的炮聲隆隆的一幕如果膽敢再在這個國家生,那麼曾經的所有屈辱和血債,必將十倍百倍千倍的血債血償!如果再敢來,那麼就全部的留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