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攪動一池深水(四)

陸政東如此,與其說是給周若山打氣,或者說給他自己打氣,省委那邊對省政府的事務插手過多,管得過細,這是個大問題。

每個領導幹部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思路,省委和省政府是有分工的,省委管大方向,政府管執行實施,而事實上這樣的分工往往在實際操作中不好界定;而貝湖更大的問題是現在的局面幾乎是一邊倒,本來在工作上原則上是存小異求大同,只是因爲現在這樣的現實省政府對很多事情就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所謂的存小異求大同那就很難實現。

團結,這是必須的,陸政東也很清楚一個班子如果鬥得太過厲害,於人於己都沒有什麼好處,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

可是一味的只講團結也是不行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者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者亡,在某些人看來,退讓是示弱,是畏懼,反而會令其更加的得寸進尺,,相反,鬥爭便是在示強,令其不敢妄動,只有以一定的姿態,強大的實力作爲後盾與保證,和平與團結纔有可能。

而現在周若山常委會佔據着絕對的優勢,放眼整個省委常委裡邊,真正算得上能夠和自己齊心協力的,他這邊就羅浮黎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可是羅浮黎畢竟是安新市委書記,偏居一隅,能夠真正帶給他工作上支持的力度有限,現在想要在常委會上取得優勢很不現實,想要發出聲音,那就只有在省政府這邊想辦法,先能夠掌控住這邊纔有機會。

從黨委和政府這樣的制度設計本身實際上也是爲了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係。以一種平衡來形成一種機制以制約,陸政東話裡的意思很明白,省政府必須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作爲副書記的省長作爲整個領導班子的二把手如果連一點話語權都沒有。那開展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當然。不是現在,這個時機還是要掌握好……

周若山離開之後。陸政東坐在那裡沒動,依然繼續坐在那裡沉思着,周書明不是貝湖出來的幹部,他之所以能迅在貝湖樹立起權威並不是因爲他在貝湖做出了多麼大貢獻。而在於央賦予了他作爲班長的權力,同時他的前任將其早貝湖積累起來的豐厚人脈也交給了他。

當然周書明自身在如何運用權力上也是一個好手,詹繼東也好,張峰峰也好,安金山也好,他能將這些人調整到他希望調整的位置上,然後隨便尋個理由把很受楊凌峰器重的蔣林宏從炎歌市委書記位置上調走。絲毫不在意蔣林宏在炎歌的表現,這恩威並濟,胡蘿蔔加大棒,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懾服在他的威權之下了。包括和楊凌峰走得近的人。

但這是權力帶來的效果,而非真正的權威,?權威讓人主動服從,權力則讓人屈服,陸政東不認爲這是正常的,這就是所謂的一言堂。

一言堂與“羣言堂”相對,指在黨委領導班子中“一把手”一個人說了算,特別是在黨委會內部,書記或第一書記作風不民主,不許別人講話,聽不得相反意見,個人決定黨內重大問題的獨斷專行的家長式領導作風,領導者搞“一言堂”,個人獨斷專行,違背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不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造成決策上的失誤,妨礙黨內民主生活的發展。

這方面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所以黨內歷來反對“一言堂”的領導作風,在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後,黨內對此更是警惕,專門出臺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定,在黨委會內,決定問題要嚴格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書記和委員不是上下級關係,書記是黨的委員會中平等的一員。書記或第一書記要善於集中大家的意見,不允許“一言堂”、家長制,更加強調集體領導和領導集體的力量,書記可以強勢,但不能強勢得過頭。

不過,現實中這種情況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地方上,陸政東認爲周書明能如此之快的建立起這樣的格局基礎,楊凌峰要負很大責任。

楊凌峰在貝湖工作多年,卻是在周書明的緊逼下節節後退,這實在是不應該,真不知道楊凌峰是怎麼回事,居然到了這個份上。

只是這個時候來探究楊凌峰爲何如此毫無意義了,陸政東更關注的是常委中的其他一些常委,這裡面還有沒有人對周書明這樣的作法有意見?

應該是有的,周書明太過於獨斷,這肯定侵蝕了本該屬於他們的話語權,這是誰都不樂意的事情,

之前楊凌峰的表現讓他們失望,楊凌峰退縮讓他無法單獨和凌正躍抗衡,只能隱忍不,那麼現在自己來了呢?在很多問題上,他和自己是不是都同樣需要對方呢?

陸政東覺得自己可能真的需要儘早和這些老同事兼“老朋友”會會面好好聊一聊了……

周書明靠在沙上很隨意的翻閱着文件,看了一陣之後,發現自己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搖搖頭,取下眼鏡,將件隨手擱在茶几上,閉上眼睛,默默地思索着,想着陸政東在常委會上的表現。

陸政東的能力毋庸置疑,周書明還不至於連這一點都不敢承認,但是有能力並不代表他就適合某些位置。

在周書明看來,陸政東任省長在他看來真是不太合適,

直到現在周書明還是有些猜不透中*央爲何要把陸政東放回貝湖,如果真是覺得陸政東在搞經濟方面是一個人才,那麼將他放到西部那些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是不是更合適一些呢?貝湖雖然比上不足,但西部還是要發達不少。

正思考間,秘書悄悄蹩了進來。

“周書記,繼東書記來了。”

“請他進來。”

周書明從沉思被驚醒過來。

“書記,你找我?”

“唔,坐吧。繼東,我正好想要找你和你好好聊一聊。”

周書明擺擺手,很隨意的道。

詹繼東在任何人面前都是那種略有些嚴肅的表情,自從升任副書記之後。臉上的的表情更嚴肅了一些。即便是被推到省委副書記位置上。詹繼東內心的喜悅也是一掠而過,並沒有想象的那種回味無窮的快感。也許是安新的失利讓他太過於耿耿於懷。

實事求是的說,自己在幾個副書記資歷最淺,學歷最低,也許就是多了一些在基層工作的經驗。在副書記任上也算是踏實肯幹而已,不知道是不是看重了這一點,周書明對他是特別看重,但既然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不敢說士爲知己者死,但是詹繼東也希望自己能做好手每一件事情。

即便是面對自己單獨而坐,臉上也並無多少表情。周書明很看重詹繼東這份穩重和臨陣不亂的風度。

也不知道詹繼東當初和陸政東爲什麼會在懷慶搭檔上相處不好,這似乎充分印證了陸政東的年輕氣盛,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卻又在安新干得風生水起,下邊的幹部都還信服他。究竟是陸政東以他擅長經濟而一俊遮百醜,從而降服了下面那些人,還是陸政東就是適合做一把手?矛盾掩蓋在輝煌的經濟成就之下了,還是這個傢伙真的更擅長當一把手?

正襟危坐的詹繼東也感到了周書明似乎進入了一種他所未見到過的狀態,這種情況可不多見。

好在這種狀態很快就消失了,只是短短几秒鐘,周書明又恢復了常態,說道:

“繼東,中*央研究了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健全村務公開制度、規範民主決策機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強化村務管理的監督機制、保障農民羣衆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努力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這方面的工作你和老楊一定要落實好。”

“嗯,書記,這一點你放心,志恆省長分管過多年的農業,經驗豐富老到,應該沒什麼大問題。”

農村工作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也是詹繼東分管的一塊,詹繼東點點頭:

“我們前段時間已經研究過兩次,文件也已經下到各市委和省直機關黨委黨組,我和老楊也分別跑了跑幾個地方,都已經動了起來。”

周書明滿意的點點頭,說道:

“那就好,農村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塊,中央也高度重視,我們在這方面不能落後……真正要幹好工作,幹部很關鍵,如何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很重要,要讓他們有一種緊迫感,對一些不太適合現有位置,尤其是那些碌碌無爲的幹部,不能讓他們佔着位置不幹事。”

說實話周書明對於現任黨羣副書記馬新忠並不是太感冒,馬新忠雖然不會抵制他的一些人事安排,可也不會很積極的推動,如果詹繼東擔任黨羣副書記管黨務和人事,他可以更放心一些,而不是現在分管黨校和基層黨建,但是黨羣書記等於是第三把手,詹繼東昇任副書記時間不長,想要再上一步有難度,而且馬新忠的去向也不是他完全可以決定的,所以也就只有如此了,好在以後機會還多。

詹繼東對於周書明這樣跳躍性的思維早就習慣了,不過對於周書明突然一下跳到人事上的事情還是有點吃驚,詹繼東很清楚,周書明對於人事權是看得最緊,既然在這個時候提出來,肯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作爲省裡的一把手,提這方面的事情,那就不是動動普通幹部,起碼也是各地的市委書記市長重要的正廳級幹部這個級別的。

在詹繼東看來,周書明最想調整的是安新的書記市長,特別是羅浮黎,年紀大資格老,不大聽招呼,可是省城和安新的四大班子是都是副部級,不是省委權限範圍內的事情;雲峰可能也暫不考慮,安金山纔去,再怎麼也輪不到他;楊陵的鐘繼深受周書明青睞,要調整那也該走到更好的地方;建朝市委書記何剛是周書明帶過來的,更不用考慮。

詹繼東快速的在腦海裡把全省的地市主要領導都過了一遍,可能調整的不是太多,估摸着周書明重點調整的還是安新。

詹繼東快速的在腦海裡把全省的地市主要領導都過了一遍,可能調整的不是太多,估摸着周書明重點調整的還是安新。

安新四大班子的正職雖然省委無權調整,但是副職還是在其職權範圍內,安新作爲全省第一大經濟體,是不可能繞過去的一道坎。

安新現在雖然發展依然不錯,但是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很明顯,雖然詹繼東也很清楚,隨着經濟基數的增大,增速放緩這也是一種必然。

不過恐怕周書明不會這麼看,他恐怕希望全省的這個領頭雁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當然周書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爲陸政東。

現在對安新市的班子主要成員進行一些調整,安新方面也不能翻出什麼大浪起來,因爲一旦鬧起來,勢必就會影響到陸政東,只要有這樣的苗頭,陸政東肯定會阻止,這一招讓陸政東有苦說不去。

可即便是這樣,詹繼東不認爲周書明現在要動安新是一步很高明的棋,周書明真想動安新的班子那就應該搶在陸政東到貝湖之前就動。

而且在詹繼東看來,陸政東在安新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還有羅浮黎和唐中凱兩人坐在位置上,即便是動動常委班子,這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

而且一旦陸政東忍下這口氣,那麼反過來,上面會怎麼看待這件事,畢竟安新也不缺可以通天的角色。

這絕不是一個符合政治利益的考慮,周書明不至於這麼不明智,應該是有其他的辦法……

第74章 突發情況(五)第79章 京城四月風雲天第16章 迎頭猛擊第30章 報之以李五十四章 再續前緣第26章 都聽你的第61章 巧路通幽第56章 渴望第39章 守望第71章 該考慮對象的事情了第19章 有謀乃大(上)第118章 東窗事發第77章 互探虛實第27章 都聽你的(二)第50章 被鎮住了!第31章 微服私訪第27章 漸入佳境第81章 上川菜,喝五糧液!第160章 大局感第19章 人事佈局第85章 密謀第157章 三人行(二)第178章 有所作爲第103章 表姨?第218章 封疆大吏第154章 借題發揮第31章 那就真男人一回第67章 撂挑子?就靠邊站!第131章 心馳神醉第37章 立規矩?第118章 善戰者無名第204章 微妙局面(二)第92章 首長召見第74章 暗戰第124章 走得太遠了(二)第44章 道高一丈第56章 渴望第145章 人事調整之後的震盪第18章 擺平“潛規則”第29章 面授機宜第77章 交流亦是交鋒第13章 找準位置第22章 婚姻大事第140章 市委書記和你同名?第33章 口服心服第133章 送上門來(二)第132章 前瞻性第209章 瘋狂第52章 怪夢第6章 煙幕彈第44章 袒露心扉第12章 靠攏第144章 手心手背第4章 朋友越多越好第56章 該來的來了第93章 野望第36章 春節禮多第209章 突如其來的喜訊第9章 相交相知第36章 小步快跑第171章 謀劃(二)第167章 危情(二)第141章 啞巴吃黃連(三)第53章 織網第188章 風口浪尖(二)第57章 驚天逆轉第29章 陪同考察(二)第74章 突發情況(五)第21章 首戰必勝第184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八)第3章 突然襲擊第123章 肆無忌憚的撒回野第34章 多事之秋第61章 合縱連橫第8章 梅開二度第1章 偏向虎山行第55章 近憂第63章 紛至沓來第73章 不虛此行第78章 大將之風第8章 謀篇佈局第109章 極致誘*惑第62章 新起*點第83章 任君採摘第57章 驚天逆轉第55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99章 一起拖下水第7章 值得期待(二)第151章 不依不饒第73章 入京第82章 漸進第22章 一石三鳥第95章 方向第52章 人事總是最敏感第50章 重回安新(三)第80章 事關興衰榮辱第12章 靠攏第101章 請將不如激將第161章 大局感(二)第81章 心如亂麻
第74章 突發情況(五)第79章 京城四月風雲天第16章 迎頭猛擊第30章 報之以李五十四章 再續前緣第26章 都聽你的第61章 巧路通幽第56章 渴望第39章 守望第71章 該考慮對象的事情了第19章 有謀乃大(上)第118章 東窗事發第77章 互探虛實第27章 都聽你的(二)第50章 被鎮住了!第31章 微服私訪第27章 漸入佳境第81章 上川菜,喝五糧液!第160章 大局感第19章 人事佈局第85章 密謀第157章 三人行(二)第178章 有所作爲第103章 表姨?第218章 封疆大吏第154章 借題發揮第31章 那就真男人一回第67章 撂挑子?就靠邊站!第131章 心馳神醉第37章 立規矩?第118章 善戰者無名第204章 微妙局面(二)第92章 首長召見第74章 暗戰第124章 走得太遠了(二)第44章 道高一丈第56章 渴望第145章 人事調整之後的震盪第18章 擺平“潛規則”第29章 面授機宜第77章 交流亦是交鋒第13章 找準位置第22章 婚姻大事第140章 市委書記和你同名?第33章 口服心服第133章 送上門來(二)第132章 前瞻性第209章 瘋狂第52章 怪夢第6章 煙幕彈第44章 袒露心扉第12章 靠攏第144章 手心手背第4章 朋友越多越好第56章 該來的來了第93章 野望第36章 春節禮多第209章 突如其來的喜訊第9章 相交相知第36章 小步快跑第171章 謀劃(二)第167章 危情(二)第141章 啞巴吃黃連(三)第53章 織網第188章 風口浪尖(二)第57章 驚天逆轉第29章 陪同考察(二)第74章 突發情況(五)第21章 首戰必勝第184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八)第3章 突然襲擊第123章 肆無忌憚的撒回野第34章 多事之秋第61章 合縱連橫第8章 梅開二度第1章 偏向虎山行第55章 近憂第63章 紛至沓來第73章 不虛此行第78章 大將之風第8章 謀篇佈局第109章 極致誘*惑第62章 新起*點第83章 任君採摘第57章 驚天逆轉第55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99章 一起拖下水第7章 值得期待(二)第151章 不依不饒第73章 入京第82章 漸進第22章 一石三鳥第95章 方向第52章 人事總是最敏感第50章 重回安新(三)第80章 事關興衰榮辱第12章 靠攏第101章 請將不如激將第161章 大局感(二)第81章 心如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