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何進大驚失色,手上的酒爵掉落在地!
就在不久之前,他接到幷州軍溫縣大敗的消息。
幷州軍與雲州軍相遇與溫縣,五萬幷州軍攻打三萬雲州軍,卻落了個大敗,丁原也慘死在自己人的手下。
如此一來,幷州軍這個援兵完蛋了。
“丁原這個蠢材!”
何進憤怒道:“五萬對三萬,居然還全軍覆沒。他麼的,這……這簡直……他麼的……”
他有些語無倫次了!
話說,自從登上高位之後,這位大將軍也收起了屠夫的做派,學周公王莽一般禮賢下士,出口也必之乎者也迎合那些讀書人。
很可惜,殺豬的就是殺豬的,無論怎麼包裝,裡面露出的還是鬥生小民的秉性。
得知幷州軍完了之後,這位大將軍忍不住開始爆粗口了。
一旁的袁隗皺了皺眉,似乎對何進的粗口十分的牴觸。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成爲世家大族,那是經過了數代人幾百年的積累。
何進這種人,根本就是個官場的上的暴發戶。
一般來說,暴發戶都是不受待見的。
所以袁隗也看不上何進這種人。
不過看不上歸看不上,現在雙方必須同舟共濟,何進倒臺了他袁隗也不好過。
“大將軍!”
袁隗低聲道:“丁原完了,我們的外援只剩下董卓一路兵馬了,爲了防止郭嘉進京,還是抓緊時間讓董卓入關吧!”
何進雖然召丁原董卓入京,但卻一直將其在洛陽之外駐紮。
他雖然屢出昏招,但是這種防備常識還是有的。
不過眼下丁原已敗,郭嘉入京在即,何進急需一個強力的外援來制衡郭嘉。
“立即命令潼關守衛放董卓入京!”
何進急忙下令。
黃巾之亂的時候,何進爲大將軍,掌控禁軍衛戌京師,洛陽周邊八道關卡守衛都歸何進管理。
他也趁此機會換上了自己的人。
潼關守衛就是其中之一,對何進的命令自然是言聽計從。
很好!
聽到這裡,袁隗的嘴角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覺的冷笑。
對了!
何進忽然想起了什麼,急忙來到了地圖的面前。
“溫縣西南就是孟津,孟津守將是十常侍的人。來人,命下軍校尉鮑鴻率領五百騎兵連夜趕往孟津,奪了孟津的守衛,阻止郭嘉進京。”
一方面急召董卓進京,另一方面阻止郭嘉進京,何進也做好了兩手準備。
大將軍!
袁隗寬慰道:“董卓手下有十萬驍勇善戰的西涼兵,鮑鴻又是穩健之輩,一定能夠阻止郭嘉進京的。”
聽到了袁隗的話,何進心下稍定。
其實外面的事情,他也並不擔憂,此刻他擔心的事情卻在宮內。
漢靈帝已經有好些日子沒有露面了,未央宮已經全部被封鎖,帶隊的正是當今太后的侄子衛將軍董重。
董重掌控着南軍,負責守衛皇宮。
十常侍對外說皇帝要閉關修煉,不見外人,一切大事皆有他們來傳達。
何進有心想硬闖皇宮
就連何皇后親自去未央宮也被董太后出馬擋了下來。
不僅如此,何進袁隗連同百官共同上書請求立皇子辯爲太子的奏疏也如泥牛入海毫無音信。
爲此,何進也一直憂心忡忡。
一定要想辦法讓皇帝立皇子辯爲太子!
何進下定決心。
皇子辯是他的親外甥,他能不能繼位,直接關係着何家未來的榮華富貴。
這種時候,何進自然不會容忍意外發生。
……
未央宮!
“報,報!”
一名小太監慌慌張張的跑了進來。
“阿父,阿父,大喜啊,大喜!”
小太監上氣不接下氣的說道。
見到手下這麼的冒失,張讓十分的不爽。
“有話說話,慌慌張張的成何體統?”
這段時間,皇帝每況愈下,十常侍封鎖了消息。
但是面對羣臣的指責和何進的蠢蠢欲動,十常侍也提心吊膽,異常的緊張。
一點小事情都能觸動他們緊繃的神經。
是是是!
小太監嚇了一跳,接着長出了幾口氣,立即道:“剛剛得到了消息,郭嘉的雲州軍在溫縣受到了丁原的幷州軍的攔截,但幷州軍大顯神威,將幷州軍打的落花流水。幷州軍大敗,丁原也死在了義子呂布的手中。”
幷州軍敗了,雲州軍勝了!
衆人準確的聽到了這個兩個關鍵的詞語。
愣了一會!
“好啊!”
房間裡的太監們齊聲歡呼。
張讓也有些激動不已。
郭嘉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丁原可是何進的金牌狗腿,去溫縣攔截幷州軍多半也是受了何進的授意。入京幷州軍完了,何進再次丟失了一個有力的籌碼。
好!
趙忠一拍大腿。
“雲州軍果然名不虛傳,如此一來,咱們的勝算更大了!”
這段時間,漢靈帝的身體每況愈下,十常侍封鎖消息,聯合董太后陰謀立皇子協爲太子。
一切準備就緒,漢靈帝的遺招也寫好了,只待漢靈帝一死,就立即昭告天下,擁立皇子協爲皇帝。
但是皇子辯的舅舅當朝大將軍何進手握重兵,掌控着洛陽周邊大部分的軍隊,而且羣臣都站在何進的一邊。
廢長立幼的話,肯定會激怒何進的。
十常侍遲遲沒有動作也是因爲這個原因
衛將軍董重手下這點南軍恐怕不是何進大軍的對手。
但是現在不同了,十常侍盼望的郭嘉終於來到了。
雲州軍驍勇善戰,一旦進入京師就會是十常侍最大的後盾,他們完全不會害怕何進了。
“事不宜遲,我等立即去面見董太后。”
張讓壓下了滿腔的欣喜,低聲說道。
董太后一向不喜歡何進兄妹,在立儲的事情上一直偏向於皇子協的,如今漢靈帝每況愈下十常侍陰謀廢長立幼深得董太后的歡心,雙方也是一拍即合,扶持皇子協爲太子。
皇子協的生母是個美人,已經被何皇后鴆殺了,自幼孤伶無靠,全由董太后拉扯大。
如果他當上了皇帝,自然要倚重董太后和十常侍。
十常侍和董家自然也水漲船高各取所需。
趙忠應了一聲,追隨張讓一起去了董太后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