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重大問題 堅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動力源泉
這一章,我們來集中談談黨員的政治理想與政治信念問題。
共產黨是一個先進的政治組織。作爲這個政治組織中的一員,共產黨員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共產黨員的身份定位本身就包含着理想信念方面的要求。之所以稱爲共產黨員,就是因爲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是激勵人們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指出:“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甚至吃喝也是由於通過頭腦感覺飢渴而開始,並且同樣由於通過頭腦感覺到飽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爲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爲‘理想的意圖’,並且以這種形式變成‘理想的力量’。”同時,理想和信念又是指引人們發展的正確方向的明燈。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指路明燈。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爲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爲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2012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談到共產黨員保持思想純潔的時候,強調指出:“最重要的是保持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地辦好今天的事情,又不能忘記遠大目標。黨員和黨的幹部有了這樣的理想信念,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會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神聖感。”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我們既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做好當前每一項工作。革命理想高於天。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爲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鬥、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遲疑的觀點,一切及時行樂的思想,一切貪圖私利的行爲,一切無所作爲的作風,都是與此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動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並保證其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把共產主義這個“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理想”作爲前進的動力和方向保證。共產黨員只有按黨的要求,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才能真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按照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才能以自己一貫的言行去影響、帶動周圍的羣衆。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不確定、不堅定,就決不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一、堅定理想信念是做一名合格黨員的動力之源
中共十八大鮮明指出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說到底,這樣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頭腦清醒、政治堅定。從當前一些黨員幹部的言與行來看,有的出現了與此相悖離的情況,這樣的強調值得每個共產黨人對照和警醒。
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這話平白而意義深遠,切中要害,每個黨員、尤其是黨的幹部都應深思切念,精神上不能“缺鈣”。
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始終是共產黨員能夠按照黨員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內在動力。因此,堅定對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事業的信心,是共產黨員在理想信念問題上“合格”的根本體現。這是做一名合格黨員的動力之源。
堅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做一名合格黨員的思想靈魂。從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歷程來看,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無論作爲黨的整體,還是作爲黨員的個體,都始終努力走在工人階級前列,走在中華民族的前列,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走在社會發展趨勢的前列。正是在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的感召下,廣大共產黨員總是衝鋒在前,吃苦在前,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才使黨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支持,在歷史和時代的舞臺上不斷有所作爲。雖然中國共產黨也有過痛苦曲折的經歷,但是由於具有無比堅定的共產主義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不僅善於總結經驗,而且能夠以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勇敢、公開地解決和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體現了黨的先進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和戰鬥力。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穩定繁榮的發展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同時也使黨具有了更廣泛、更深厚的羣衆基礎。由此也可以看出,政黨是否先進,歸根結底要靠黨員是否合格、是否先進來體現。這種“體現”,從根本上說,就是政黨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否與人民羣衆的利益合拍;而這種“合拍”,最終必須落實在每個具體的黨員身上。所以,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必須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當前特別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按照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視爲一種責任和義務,並把這種責任和義務轉化爲爲人民服務的壓力和動力,轉化爲做一名合格黨員的實際表現和具體行動。
堅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核心。對每一個黨員來說,只有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才能真正解決思想入黨的問題,纔能有昂揚的鬥志、蓬勃的朝氣,始終如一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實踐黨的宗旨上做出表率。倘若理想信念不牢固、不堅定,勢必意亂神迷,行爲出軌,最終走向反面。因此,必須充分意識到理想信念對一名黨員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做一名合格黨員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共產黨員衝鋒在前,退卻在後,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英勇戰鬥,不惜犧牲,他們靠的就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但是,今天,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國內外各種思潮的影響,黨內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現了困惑迷惘,理想信念發生動搖,在各種利益、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以權謀私、貪污腐化,甚至成了黨和人民的罪人。這種由於理想信念動搖導致腐敗的例子很多,不能不引起深思和警惕。江西省原副省長鬍長清在走向刑場時,就痛悔地說,自己之所以腐敗,根本原因就在於世界觀出了問題,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河北省國稅局原局長李真在“最後的懺悔”中,也坦陳自己的墮落犯罪是由於放鬆了自我改造,政治信仰動搖,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由此可見,能否始終如一地堅定理想信念,是關乎黨員是否合格的重大問題。因此,廣大共產黨員只有毫不動搖地樹立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堅信馬列主義、堅信毛澤東思想、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眼界開闊,胸懷坦蕩,工作有方向,學習有激情,生活有目標,也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不躁,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
堅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做一名合格黨員的動力支撐。回顧中國共產黨多年的奮鬥歷程,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關鍵一點,就是在任何時候都始終堅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以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人階級作爲自己的階級基礎,明確了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忠實地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以實現共產主義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列主義旗幟,爲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進行了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共產黨員爲了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爲了共產主義事業,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成爲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楷模;遵守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楷模;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忠於職守的楷模;反對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楷模。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靈魂,是黨的每個成員能夠按照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自覺做一名合格黨員的內在的動力支撐。
二、在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及其規律基礎上堅定理想信念
有人說,理想是天,現實是地,要使“天”與“地”相接,靠的是腳踏實地的奮鬥。而對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共產主義這個“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個“共同理想”就是“天”,黨和人民羣衆的實踐就是“地”,因此,在現階段,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埋頭苦幹實幹巧幹,就一定能夠推進共產主義事業的進程,實現黨和人民的共同利益。這就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及其規律,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
大家已經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充滿着艱難曲折。上個世紀末蘇東一些國家的政治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世界政治風雲的突變,也給中國共產黨的隊伍帶來較強的思想衝擊波,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的曲折,一些黨員在思想上產生了迷惘、困惑和憂慮,有些人因此對社會主義的前途信心不足,有的人甚至動搖了自己的政治信仰。這就表明,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必須對社會主義的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的實踐有個清醒正確的認識。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透過世界政治的複雜變幻,在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及其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堅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堅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的百年實踐
社會主義作爲一種社會思潮,從莫爾的《烏托邦》出版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社會主義作爲科學理論與工人階級的解放運動,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問世,至今已有一個半多世紀;社會主義作爲現實的社會制度,從列寧創建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到現在還不足百年的歷史。而無論是作爲現實運動,還是作爲社會制度,整個20世紀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存、較量、鬥爭的世紀。
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了四件大事,震驚了世界。這四件大事基本上勾勒出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百年軌跡。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散盡處,崛起了包括蘇聯、中國、朝鮮等國家組成的一個社會主義陣營。三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發生政治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遭受空前嚴重的“大挫折”。四是“劇變”之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審時度勢,堅定信心,把握住時代主題,努力追趕世界發展潮流,實行改革開放,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使社會主義出現了“新局面”。
在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列寧創建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腥風血雨之中。列寧領導蘇聯人民從事着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創造性偉業——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其後,列寧的事業由斯大林繼承,逐漸形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世界上崛起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從此形成兩極冷戰對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從社會主義國家一出生,世界上一切反動勢力就糾集在一起,用盡軍事進攻、政治干涉、經濟封鎖、冷戰對峙、和平演變等種種手段,企圖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因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鞏固與經濟政治建設都是在與西方發達壟斷資本主義的艱難較量、不懈鬥爭中推進的。
二戰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着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飛躍,逐漸把世界推進到以和平、發展爲主題的新時代。爲了適應時代前進帶來的新挑戰,世界各國都圍繞增強國力的目標掀起改革熱潮。在世界的改革潮流中,社會主義國家都先後提出改革的問題,蘇東一些國家在改革中轉變方向,由否定以往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錯誤到全盤否定歷史、否定共產黨的領導,放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從而在改革中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結果導致政權夭折、政黨解體。經過兩年多的政治劇變,蘇東地區9個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分裂與重組,形成了27個政治取向已不是社會主義的國家。但是,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改革開放,開創出社會主義的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欣欣向榮,造就了20世紀最壯觀的奇蹟之一,給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越南、老撾、古巴、朝鮮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也根據本國國情,探索各自的改革發展,已經或正在取得明顯的積極效應,社會主義事業在這些國家繼續推進。
概括起來看,社會主義在20世紀既取得了震驚世界的輝煌,也以自身的嚴重挫折而在世紀末再一次震驚世界。目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現狀就是“大挫折”與“新局面”同時並存。正確分析發生挫折的原因,認真汲取經驗教訓,從而把“新局面”發展成21世紀社會主義的新輝煌,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
(二)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進程曲折的複雜原因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有其具體的原因和規律可循的,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嚴重挫折也是如此。爲了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了在加深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我們非常有必要對蘇東鉅變、社會主義進程發生曲折的原因作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分析與思考。
人們平時總是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實也正是如此。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講,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其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就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看,無論哪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都要經過相當的艱難曲折過程。在中國,封建制取代奴隸制,最後確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經過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幾百年的廝殺。在歐洲,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主義制度,英國經歷了48年復辟與反覆闢的鬥爭,法國則經過了86年的反覆較量。以一種剝削制度取代另一種剝削制度尚且經過如此的反覆鬥爭,而徹底消滅私有剝削制度,建立嶄新的公有制社會,更是異常艱難,決不可能一帆風順。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生長過程中,經歷曲折、局部失敗乃至暫時的倒退,都是不足爲怪的歷史現象。因此,鄧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但我們要相信,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不可違抗的歷史規律。曲折是正常的,局部的、暫時的失敗也是難免的,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大方向”是誰也無法改變的。
當然,蘇東鉅變、社會主義進程出現曲折的許多原因,我們應該認真去研究、去思考、去分析。目前,學術理論界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礎上,已經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歸納起來看,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一直是處在與強大的資本主義相鬥爭的不利於新的社會制度健全、完善和發展的環境中。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鬥爭,本質上是現當代人類社會剝削階級與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生死搏鬥。國際、國內階級鬥爭的長期存在,構成了20世紀整個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大背景。前面我們已經談到,從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起,整個全球的反動勢力就糾集在一起,不惜一切力量來扼殺社會主義。它們起初的直接軍事圍剿、武裝干涉都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個社會
主義陣營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使整個世界的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方帝國主義不僅用武力難以消滅社會主義,而且社會主義的存在與強盛日益威脅着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統治。因此,它們結成反對社會主義的所謂“神聖同盟”,先後採用冷戰對峙、經濟封鎖、思想滲透、和平演變等手段,企圖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把社會主義國家重新納入資本主義的體系,成爲它們的附庸。以和平演變爲主要手段,打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是國際反社會主義敵對勢力的長期既定戰略。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西方國家利用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和在發展中遇到困難的時機,對蘇東國家發動強大的思想攻勢。一方面,它們加緊從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滲透,支持前蘇聯、東歐國家內部的反對派進行反社會主義的活動;另一方面,它們在蘇東國家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改革陷入困境的情況下,以經濟援助爲誘餌,施加強大的政治壓力,誘使這些國家的改革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在上述步驟得手後,更是直接插手蘇東國家的內部事務,最終迫使這些國家社會主義政權垮臺。
同樣,西方敵對勢力從新中國一成立起,就一天也沒有停止過陰謀顛覆活動。20世紀50年代初的美軍侵朝戰爭、60年代的反華包圍圈與經濟封鎖、政治孤立,都是爲了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而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敵對勢力更是千方百計地從各個渠道、以各種手法輸入他們的意識形態,一刻也沒有停止“西化”、“分化”的圖謀。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發生的幾次大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之間的鬥爭,其背後都有着複雜的國際背景。正是因爲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明確以四項基本原則爲立國之本和政治保證,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強化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決抵制和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才一次次打破了西方敵對勢力的政治企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從國際階級鬥爭這一原因看,在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同時,仍然必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覺,堅持用階級分析的觀點觀察國際局勢,學會在同資本主義打交道,學習、吸收它們先進的技術、管理和一切文明進步成果的同時,時刻保持堅定而清醒的政治頭腦,堅決抵制與批判資產階級的一切反動政治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保持共產黨人政治上的堅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純潔性,粉碎它們的和平演變陰謀。
第二,社會主義制度首先建立在原來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的實際情況決定了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有着更加特殊的困難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有關學者認爲,社會主義在20世紀的實踐中,有“兩大突破”:一是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所作出的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實行國際聯合,在幾個國家同時發生、同時勝利的論斷。20世紀初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實踐證明,由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統治最薄弱的環節和國家首先“單獨”取得勝利,而不是同時勝利;二是突破了原先認爲的社會主義將在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先勝利的認識,而是在小農經濟佔優勢的落後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第一個突破的主要原因是時代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論斷是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與和平發展階段,基於對當時的經濟狀況與階級矛盾、經濟鬥爭的分析而作出的。而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帝國主義階段時,由於壟斷這一根本特徵,決定了資本主義內在固有矛盾的表現有了新的變化,由此無產階級革命的時間空間環境條件都有改變,因此無產階級可以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第二個突破是由於上述變化帶來帝國主義各類矛盾在經濟文化落後國家更爲尖銳,由此造成革命條件、時機的成熟,因而革命首先發生在落後國家並取得勝利。革命發展順序上的這一顛倒,也給20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帶來了一個歷史性難題: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鞏固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列寧多次指出,西方發達國家搞社會主義“開始困難,繼續比較容易”;而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開始容易,繼續比較困難”。落後國家搞社會主義“繼續比較困難”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因基礎差、起點低,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國家,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同時,由於缺乏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這種探索就顯得更加艱難。
第三,在落後國家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前無古人的事業,發生失誤甚至出現曲折都是難免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和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共產黨人只能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步地豐富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逐步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只是從批判資本主義的弊端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規律角度提出過有關社會主義的一些特徵,指出社會主義應該比資本主義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但從未也不可能對未來社會做具體的描繪。列寧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之初,基本上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本本”去做的,但實踐表明行不通,於是他從人民羣衆的現實實踐中學習,從眼前生動的實踐中探索。列寧說過,我們初次從事新的事業,聰明才智從哪裡來呢?我們這樣試試,那樣試試。我們曾經隨波逐流,因爲那時分不出正確的東西和不正確的東西,要做到能夠區分是需要時間的。列寧還說,爲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準備忍受幾千個困難,準備作幾千次嘗試。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曾經設想由戰時共產主義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然而他很快發現這一想法並不現實,於是他坦率地承認俄國共產黨人犯了一個錯誤,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指出,對於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俄國共產黨人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後來,列寧在病榻上回顧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時,做了一個結論性的判斷:“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對社會主義的看法的“根本改變”,就其實質看,就是在俄國的實踐中去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實踐同樣表明,由於中國共產黨人以前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才走了許多彎路。然而,也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人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抓住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努力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規律,纔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共產黨對執政後所肩負的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使命的科學內涵是什麼、黨如何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未能正確地理解,所以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錯誤就長期得不到糾正。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離開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因此黨的工作重點不是放在發展生產力上,而是脫離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改變生產關係,核心問題是維護計劃經濟體制,進而維護所謂的“一大二公三純”,甚至搞“窮過渡”、“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儘管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並沒有取得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本來應該有的進步,加上十年“**”的嚴重災難,幾乎把國民經濟拖到崩潰的邊緣。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鄧小平同志在《政治上發展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一文中說:“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他在《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中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後,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爲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很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和蘇東黨教訓的反思,由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推動,中國共產黨人明確認識到,社會主義最本質的就是兩條:一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沒有生產力的實際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由以上回顧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主義作爲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制度,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經歷一個從沒有經驗到取得經驗、從不夠完善到比較完善、從相對幼稚到比較成熟的歷史過程。列寧曾經把社會主義形象地比喻成一座未經勘探、人跡罕至的高山,意思就是說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長期奮鬥和艱辛探索。在奮鬥和探索的過程中,走彎路、有失誤、受挫折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而正是這些失誤和挫折鍛鍊了我們,使今後的路可以走得更好一些。因此,在蘇東劇變後不久,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談話中就說過:“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鍊,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蘇東一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根本原因是執政的共產黨自身出現了問題。事物發展的規律表明,客觀原因只是事物變化的外部條件,而事物變化的關鍵在內部原因。治國興邦,關鍵在執政黨。執政黨如何作爲,將決定着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同樣是面對國際敵對勢力的封鎖、遏制、分化、瓦解、進攻,同樣是在落後的經濟文化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同樣是進行改革以解決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同樣要在改革中承受各種經濟困難和政治壓力,蘇東黨垮了,但中國共產黨卻巍然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欣欣向榮,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黨自身必須堅強有力。因此,對每一箇中國共產黨黨員來說,必須在思想上堅定理想信念,政治上高度統一,行動上步調一致。只要把黨建設好,使黨真正成爲領導社會主義的堅強核心,使黨同人民羣衆結成鋼鐵般的結合體,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卓有成效,那任何敵對勢力都奈何不了。從這一點上講,建設一個堅強的先進執政黨,是每一個黨員的職責。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增強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責任心,增強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心,自覺地用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爲名副其實的先進戰士,成爲名副其實的合格黨員,爲鞏固發展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在正確對待社會主義發展曲折的基礎上堅定理想信念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正確認識、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是堅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重要思想前提。爲此,應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首先,要認識到,暫時的挫折不是歷史的結局,而只是實現歷史發展總趨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儘管不是現在就能看到的,但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正確揭示基礎之上的。歷史的進程可以曲折迴環,但歷史的前進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一個頭腦清醒的共產黨員,決不能因爲蘇東國家的劇變而悲觀失望,無論在什麼樣的挫折面前,都要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透過紛紜複雜的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的本質,矢志不渝地爲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
其次,要認識到,蘇東社會主義政權的垮臺,不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的失敗,而只是社會主義的一種特定實踐模式——“蘇聯模式”的失敗。“蘇聯模式”作爲社會主義的一種實踐模式,雖然體現和包含着社會主義性質的基本制度和原則,但因爲體制上存在嚴重弊端,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原則不僅不能發揮作用反而被嚴重扭曲以至變形了。社會主義要發展,就必須對這一模式進行改革。但對這一模式的改革,不是改變社會主義方向,不是背離社會主義,而是要從自身體制上進行完善。由於前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從制度到體制上採取了“徹底摧毀”,結果導致了社會主義在前蘇聯、蘇東國家的最終夭亡。而中國的改革,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原則,同時改革原來存在嚴重缺陷和弊端的體制與機制,結果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要認識到,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仍然光明。蘇東劇變與中國社會主義的欣欣向榮形成鮮明的對照。中國與朝鮮、古巴、越南等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改革開創了新局面,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新的希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柳暗花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已經不同程度地突破了傳統的蘇聯模式,並且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中,一種新的不同於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體制正在逐步形成。實踐證明,這一新的社會主義體制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優越於資本主義的。因此,對每個中國共產黨員來說,誰都沒有理由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失去信心。
三、在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其本質基礎上堅定理想信念
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能不談到如何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如果不能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往往就會產生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觀點,當然也就會影響到理想信念堅定的程度,影響到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基本條件。
過去我們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總是大講特講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垂死性”。但實際情況是,20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使得資本主義“腐而不朽”、“垂而不死”。這使一些人產生思想困惑,從而懷疑馬克思主義結論的科學性。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本質,在此基礎上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綜合一些專家學者的論述,我們認爲,在這方面,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起,資本主義已經有370多年的歷史。從那時至今,資本主義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爲資本主義孕育、成長並最終取代封建主義的階段,即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的英國產業革命,爲期約100多年;第二階段爲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從18世紀中葉的產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末,約150年;第三階段爲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19、20世紀之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爲期約50年;第四階段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的當代資本主義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肯定過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正是生產力這個強大的武器,使得資本主義徹底戰勝封建主義。但是社會化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必然同資本主義私有制發生尖銳的矛盾,現代無產階級成爲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在重重矛盾中被迫進行調整和改革,發生了一些明顯的新變化,從而延緩了資本主義的衰老。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生產力層面看,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增長速度比戰前要快得多,在世界經濟中仍居“中心”和支配的地位。二是從生產關係層面看,發達國家已經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範圍內進行了大調整。股份制與跨國公司的發展以及國家在全社會範圍內的干預作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佔有的侷限性,從而緩解了資本主義私人佔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三是從階級狀況層面看,產業結構、階級結構以及勞資關係都出現了新變化。一方面,勞資矛盾仍然存在,並且在繼續加深;另一方面,由於各種原因,勞資矛盾在總體上的表現趨於緩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當代資本主義的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已經出現轉向信息化、服務化和高科技化的趨勢,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工人數量大幅度減少,勞動者隊伍出現了知識化、腦力化、白領化、多層次化的新趨勢。同時,西方發達國家推行“社會福利”、“工人持股”、“工人蔘與管理”等改良主義措施,使過去的勞資尖銳對立、陣線分明的情況複雜化了、模糊化了。四是從上層建築和法制層面看,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已經是趨向成熟的資本主義,使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更加完善。這些國家多黨議會民主制比較穩定,公民權普遍進一步擴大,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發展。國家法制完備,法律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威。同時,對國家權力機構的監督和制約因素大大加強,除了三權分立的權力制約外,大衆傳媒成
爲監督和約束政府的強大輿論,成爲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這些在客觀上緩解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階級矛盾,協調了資產階級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有效地起到鞏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作用。五是從社會管理層面看,管理機制比較成熟,國家的經濟社會職能不斷擴大。當代資產階級提出了較爲完整的“社會安全理論”、“社會機制理論”,普遍建立了比較系統、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使社會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體現,緩解了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衝突,對保障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是從國際層面看,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和勞動服務,拓展了貿易空間,導致了生產經營和資本流動的國際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二)正確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主要原因
看到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同時,我們要對這些新變化產生的原因作出理性的、具體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才能真正堅定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信念,從而打牢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思想基礎。爲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這些新變化既是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力內部矛盾運動的產物,也是科技革命成爲生產力高度發展加速器的結果。在當代人類歷史上,高科技對生產力加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中,誰擁有新的科學技術,誰就可以降低產品成本,獲得競爭優勢。這勢必造成資本對新技術的不懈追求,在整個社會就表現爲一次次的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戰以後,當代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已經由20世紀初的20%-30%,增加到目前的70%左右。
第二,這些新變化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注重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自我調節有很大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干預作用越來越大,這實際上是吸收和借鑑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1929年世界爆發全球性經濟大危機。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36%,世界貿易額減少2/3,失業工人達30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上萬家銀行倒閉,整個資本主義遭受沉重打擊。而在這次危機爆發前,前蘇聯制定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立即引起西方經濟學家的注意。1929年美國經濟學會主席泰勒提出了“指導計劃”的新概念。美國新總統羅斯福上任後,採納國家干預、政府進行計劃調控的建議,開始實行“羅斯福新政”。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理論上總結了資本主義國家反危機措施的經驗,提出國家宏觀調控理論。二戰後,凱恩斯的理論被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普遍接受,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市場競爭機制正常發揮作用,得以減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波動性、自發性、破壞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這些新變化是建立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剝削的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世界人口中只佔很小比例,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75%,國土面積佔全球陸地面積的70%。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大大地擴展了西方資本的運作空間,發達國家資本大舉進入第三世界國家,其獲得的利潤率相當高,是西方國家獲得高額利潤的重要來源。世界市場的開闢,爲西方的產品提供了新的市場,世界貿易的迅速增長有力地支持了發達國家經濟相對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跨國公司在第三世界的投資建廠,爲西方提供了大量廉價資源和其他初級產品。目前,西方的能源和工業原料的絕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而且價格極其低廉。
第四,這些新變化也包含着工人階級通過進行鬥爭而使資產階級對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自我調節的因素。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對資本主義造成巨大壓力,迫使資產階級不得不進行改良主義的調整和讓步。從理論上講,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和批判,找到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病根,使得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可以接受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某些理論觀點,對資本主義開出療救藥方。從實踐上講,社會主義的計劃體制對資本主義是個極大的啓發,由此纔有了羅斯福的新政和凱恩斯的國家宏觀調控理論。從社會發展上講,工人階級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所形成的強大社會壓力,迫使資產階級作出適當讓步,在社會民主權利、社會保障體系和經濟管理方式方面,都做了改進、完善。可以說,正是工人階級的鬥爭、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着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雖然這種進步是以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面貌出現的。
(三)在正確把握資本主義新變化本質的基礎上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心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內在固有矛盾。當代資本主義像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兩面性。從總體上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人類歷史的進步,它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最高的生產力,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只是使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並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消除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我們可以把資本主義的這些新變化比作一個垂死病人的“迴光返照”,無論怎樣努力,最終也還是逃脫不掉死亡的命運。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決不會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變。
第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新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是以私有經濟爲基礎。股份制經濟並沒有改變企業的私有性質。股份制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財產組織形式和企業運營方式,它是客觀中性的東西,但是股份制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裡,就具有什麼樣的社會屬性。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股份制雖然提高了資本社會化的程度,但充其量不過是降低了資本私人集中的程度,而沒有改變資本的私有性質,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沒有變。二戰後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工人階級被剝削的實質並沒有改變,僱傭地位沒有變。從所有制關係看,工人階級仍然是與勞動資料相分離的僱傭勞動者,工人手中持有的股票只不過是工資轉化而來的貨幣憑證;從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關係看,兩者的對立和差別不是縮小而是更加強化和擴大了;從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看,儘管國家的公民權利有所擴大,但資產階級間接地依靠財富上的巨大差別,使自己對國家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少數人以金錢操縱政治。
第二,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沒有改變,而這一矛盾的存在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最後崩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這種對立在發達國家時而激烈、時而緩和,而在發展中國家則因爲世界資本主義的擴展而不僅表現爲本國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化,還表現爲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主權問題上的尖銳鬥爭,表現爲超強大國稱霸世界與世界人民反霸權維護民族平等的鬥爭。二是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的要求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對立。雖然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競爭的無序與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要求的矛盾,但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這一矛盾對立在全球經濟生活中顯得日益突出。跨國公司受利益驅動,只是按照資本擴張和攫取利潤的要求與規律運作,而根本不會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考慮生產經營。這就使得全球經濟結構不合理的趨勢有所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結構性危機:如原料危機中最突出的是石油危機;生產危機中最突出的是傳統工業的危機;資本危機中最突出的是金融投機所造成的危機,等等。這種結構性危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週期性危機往往同時並存、相互交織。
第三,在以上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清醒地得出一些有利於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的歷史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當代資本主義更趨向成熟,因此它還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和生命力,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過程要比我們過去想像的長得多、複雜得多、曲折得多。因此,我們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精神準備。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社會主義事業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奮鬥。對此,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也作了進一步強調,他指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奮鬥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因此,他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二是,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這使它開始向更高的社會生產方式過渡。這種調整爲社會主義提供了“現實的形式”和完備的基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而是客觀存在的歷史趨勢。因此列寧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最完備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從這一級就上升到叫做社會主義的那一級,沒有任何中間極。三是,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解決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無法改變它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這一點連美國的資產階級報紙都承認。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刊登一篇文章,題目是《列寧和全球化》,這篇文章的最後說:“隨着培養資本主義的政治秩序的破裂,資本主義——至少是由全球經濟代表的處於高級階段的資本主義——可能崩潰。儘管列寧建立的帝國已經解體,但他可能笑到最後。”不管資本主義變出多少花樣,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由於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資本集中愈演愈烈,基本矛盾只能更加尖銳化。國家干預經濟並沒有克服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的矛盾,經濟危機接連不斷,甚至二戰以後的頻率還高過戰前。截至上世紀末,美國發生了10次,英國8次,日本7次,德國6次,法國5次。事實說明,金玉其外的資本主義,燈油已快熬幹,熄滅只不過是遲一天或早一天的事情。
四、在正確認識當前黨內反腐敗問題基礎上堅定理想信念
毋庸置疑,當前中國共產黨內存在着一些腐敗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行業、某些部門還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回避,要有一個正確的分析。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對黨內腐敗問題的模糊、不正確的認識,成爲當前影響少數黨員不能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和政府不能完全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甚至認爲這是“不治之症”,因此對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信心不足。由此看來,正確認識當前反腐敗鬥爭的形勢和發展趨勢,對於澄清這種模糊認識,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十分必要。
談到腐敗問題,我們不能不從腐敗現象產生的複雜原因來認識腐敗的本質。當前,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少數黨員和幹部確實存在着腐敗現象,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我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存在腐敗現象,有種種複雜的原因。我國是一個封建社會歷史很長的國家,封建主義和其他剝削階級影響將長期存在,總要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實行對外開放,借鑑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髮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現代文明成果,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也會乘隙而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新舊體制轉換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牽涉到各種利益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制度和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環節,也會給腐敗現象滋生以可乘之機。這些年來,有些地方、有些單位對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一部分人中滋長,也是腐敗現象得以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說,我們必須看到當前腐敗現象的高發多發,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種特有現象,對此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灰心喪氣。這好比一個人身上長了瘤子,動動手術,切除就是了。
當然,我們既要看到反腐敗鬥爭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又要有現實緊迫感,採取有力措施,堅決遏止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並儘可能將其減少到最低程度。
作爲共產黨員,應該對黨能夠治理腐敗的問題充滿信心。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是堅持徹底反腐敗的。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始終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作爲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擺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實行堅強有力的領導,確立了正確的反腐敗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工作思路,形成了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把反腐敗鬥爭不斷引向深入,取得了明顯成效。1992年,鄧小平同志告誡全黨:“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幹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爲大事來抓。”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對這個問題進一步作了強調:“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係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在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紀委全會上強調,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同時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並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工作作風。
我們應該看到,近年來,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穩步推進,與經濟生活和羣衆利益相關的各種不正之風得到明顯治理,反腐倡廉治本的力度不斷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構成犯罪的腐敗分子受到法律的懲處。特別是中共中央頒發了《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等一批黨內法規,推進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設,黨內監督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黨中央強調,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這是黨中央對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新的重大戰略決策。隨着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深入貫徹,全黨有效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從中央紀委等有關部門前不久對21個省區的調查結果看,人民羣衆對反腐敗工作的滿意度在提升,大多數羣衆對反腐敗成效表示認可。被調查者中有69%認爲腐敗現象在一定範圍內得到遏制,68.9%對反腐敗鬥爭表示有信心。這充分表明,那種認爲“腐敗是不治之症”的觀點是錯誤的,對實現共產主義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不夠堅定、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心不夠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這支隊伍的生命力持懷疑態度,是毫無根據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黨動手,堅定不移,堅持不懈,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腐敗現象一定會得到有效遏制,並逐步得到克服,黨必將不斷克服自身的矛盾和問題,永遠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總之,理想信念問題,對共產黨員來說,是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這是貫徹靈魂的東西,是影響黨員政治生命的東西。2005年初,胡錦濤同志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的持續努力,都是朝着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前進的。”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講話。他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爲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每個黨員、特別是黨的幹部,都要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不移地爲實現“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不懈奮鬥,以實際行動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