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硯,重品位,講文采,雕刻銘文,刀痕不外露而內含,似神來行筆,仙來運刀。所刻之銘文與原作書法完全一致,筆體筆鋒絲毫不差;格言警句、妙文趣語,恰到好處,正所謂:“硯如其人”。俗話說,“硯貴有銘,身價倍增”,指的是硯臺上面的銘文,許多名人對硯臺,特別是久負盛名的端硯、歙硯喜愛有加,他們會在自己使用過的硯臺上留下詩文或警句,有名人題款的硯臺價值更高。
在西泠印社2009秋拍“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中,硯臺收藏中堪稱“石渠寶笈”級的吳昌碩、沈石友、邵鬆年銘“和軒氏紫雲硯”最終以548.8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了文人硯拍賣的世界紀錄。
老軍也是乾脆,直說道:“我也不知其價值,只覺得很好,有不少人收購。只要秦先生覺得合適,那我們就交換。”
秦遠方沉思了一下,就拿出一塊價值300萬左右的翡翠出來,遞到老軍跟前。
“多謝秦先生成全。”
老軍歡喜地接過翡翠,得意得緊。
金董和老軍都發揮完畢,終於輪到其他發揮了。其他人顯然都是有備而來,居然都拿出難得的精品古玩,讓秦遠方看得眼花繚亂,但也心動不已。基本上全部都交換過來,爲此付出了大量的翡翠。
不過一直都沉默不語的金董自從一開始的失望之後就比較低調,不過當大家都挑選完畢之後,他終於出手了。
金董問道:“秦先生,不知道你對佛教有研究嗎?”
秦遠方說道:“家母比較信這個。”
“那實在太好了。”
金董高興地拿出一幅精美的圖錄,直接遞到秦遠方的跟前,問道:“秦先生,這是我家裡供奉的佛像,不知道你有沒意思呢?”
“鎏金銅佛像!”
秦遠方看得激動不已。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目前,在蘭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攤上常出現的銅佛像,令收藏者真假難辨。
秦母比較迷信,一直都喜歡秦遠方順順利利,所以家裡供奉着不少的神佛。秦遠方對這個沒什麼意見,所以也就睜着眼閉着眼,不加理會,就當是母親的興趣而已。
金董說道:“我知道鎏金銅佛像的斷代和鑑定是件比較難的事,不過相信以秦先生的眼光,絕對可以鑑定出來的。”
“金董擡舉了。”
秦遠方苦笑幾下,問道:“這樣鑑定不是很方便,不知道我們可否看實物呢?”
“當然可以!”
金董聽得激動,說道:“那佛像有帶來,只不過比較重,所以沒帶到搬過來的。如果秦先生需要的話,不妨移下貴步。”
“沒問題。”
秦遠方也不是怎麼金貴的人,馬上轉移到金董的房間。
大家都是住在一個以農家樂爲主題的酒店裡,都有各自的房間。只不過金董的房間距離比較遠,所以不是很方便罷了。
來到金董的房間,秦遠方第一眼就看到那隻早就準備好的佛像,第一時間分析了開來:“這不是隋唐時期以前的佛像!它沒有漢和十六國時期的小巧玲瓏,工藝精湛,而且這個時期的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徵,都沒有這些鮮明的時代特徵。”
鎏金銅佛像的鑑定比較困難,但只要合理和科學,再加上一些專業素養,那就不容易被矇蔽。
漢和十六國時期,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髮平直,爲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爲單的,尺幅較小。
而北朝(北魏以後)的佛像頭爲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髮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爲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爲4足方座。有的頭攮項光,有的身後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爲1至2菩薩,多爲立姿。
金董說道:“我們是在一間寺廟裡求來的。我們看它局部有鏽,而且那間寺廟相當有歷史,名聲也是顯赫,所以纔信以爲真。”
秦遠方點頭道:“古代鎏金銅佛像大都局部有鏽,在實驗室裡作硫酸或鹽酸對鏽進行溶解後根據能否分解出銅離子或雜質離子,可以斷定是做鏽還是自然鏽,這項工作一般實驗室裡都能做,甚至連利用簡易的民間工藝也可以達到。”
金董點了點頭。
秦遠方隨後繼續分析:“這也不是藏佛,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爲藏佛,刺頭者皆爲漢佛。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11面觀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
金董說道:“我們請過來時也特地問了年代,據說是宋代的,可我們無從見證,所以只能請教秦先生了。”
秦遠方連連搖頭,說道:“不是滿清,也不是宋代。這佛像比較圓潤,袈裟也比較有特色,背光是比較特別的尖楣形,都不是滿清和宋代的特徵啊。”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爲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滿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於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一盤一掉,或一拱一掉。色重顯紅,金水發黃厚。
大家都聽得直點頭。
秦遠方一邊分析一邊講解,倒是說得詳細,讓大家一下子就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