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啓四年(1624年),顏思齊等因不滿島國德川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島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在島國,這種事情時有發生,只不過這一次作爲大明乃至整個大洋西岸地區加上南洋地區最大的一股海盜勢力將參與其中。
顏思齊與楊天生、陳衷紀、鄭芝龍(沒錯,就是那個鄭一官)等二十八人拜盟爲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時”。衆推思齊爲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齊率衆倉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經陳衷紀建言,思齊率船隊柢東番,在笨港靠岸。見島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闢,決意在此開疆拓土,幹一番事業。乃率聚伐木闢土,構築寮寨。
北港,一名魍港,亦作蚊港。
指現代寶島北港溪下游一帶。爲島上漢族移民最先到達、開拓的地區。故明時曾一度代稱東番島爲北港。其地漁業極盛,又爲海船出入港口,與澎湖、漳、泉之間往來頻繁。《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澎湖爲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脣齒”。“北港在澎湖之東南,亦謂之臺灣”。
是時,土番以爲外敵侵犯,聚族攻擊。顏思齊遺人加以安撫,商定疆界,互不侵擾。在笨港東南岸的平野,規劃建築了井字型營寨,中間爲大高臺,使之成爲組織指揮墾荒的中樞。與此同時,派楊天生率船隊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後計三千餘衆。
這就是明朝時期第一個成規模的移民東番島的記錄,因此顏思齊也被後人尊爲“開臺王”。雖然東番島有記載的早在千年前就有漢民遷移,不過時過境遷,那些漢民幾百年下來早就淪爲土著了。甚至後世學者早有提出島上原住民很多都是更早的時候由大陸遷徙過去的人種,畢竟只有一道狹窄的海灣阻隔,就是用獨木舟,也能橫渡過去。
這些歷史中記載不多,也都沒有顏思齊開臺那麼具有歷史意義。
可惜顏思齊這位堪比汪直的大海主英年早逝,死的太早,不然在其經營之下的東番島或許會早幾十年成爲海外一大勢力,估計也就沒有尼德蘭人和後來的鄭芝龍多少事了。
鄭芝龍正是先後施手段收攏了顏思齊與李旦兩位大海主的遺產,才一躍成爲東南沿海的霸主,成爲十八芝的老大,不過即使在那時,也還有楊天生、李魁奇、劉香等同級別的海主還有李旦之子看不慣鄭芝龍的作爲跟他對着幹,直到鄭芝龍轉頭大明旗下,才借大明之力成功擊敗衆多對手,一統東南沿海。
近年來,被封王的鄭家已經逐漸放棄東番這條後路,所以笨港一帶失去了往日千帆過往的盛況。
但在這個時期,平野仍是笨港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經形成了大鎮的規模,人口數量不比中土一些偏遠小縣城規模小。
此時的平野鎮裡一片愁雲慘淡,原來由顏思齊興建,再經過鄭家擴建的聚義廳,現在成爲了笨港衆頭家議事的場所。
頭家,是閩地方言,原本意爲店主、老闆的意思,後來引申爲祭祀之中做主祭的人,宗族裡拿主意的人。
在笨港這邊,頭家就是由各個聚居地選出的領頭人,組成了類似議會的統治階層,從顏思齊招漳泉移民開始就已經出現雛形,鄭家統治時期頭家是類似大陸那邊甲長里正那樣負責統計人口,處理糾紛,徵收糧稅的體面人,類似西方的稅務官。
到了鄭家離開時期,頭家就真正上位成爲了笨港的統治階層。
此時的聚義大廳裡,幾個頭家都臉色或凝重或頹喪的抽着旱菸。
菸草這玩意早在明中期就傳入中土了,明末年間早就廣泛流傳,被民間視爲提神和治病的藥物,作爲跟海外聯繫遠比大陸緊密的東番島,這裡甚至都開始種植菸草種子了。
吧嗒吧嗒的抽了半天,名義上的盟主陳家族長打破了沉默說道:
“事情就擺在這裡了,派人跟鄭老王爺聯繫的人也回來了,鄭家看來是不會管我們死活了,是戰是降大家議出個章程吧?”
陳、林、黃、王、李、張、吳、楊、鄭、蔡這閩南十大姓,移民島上的多是漳泉之地百姓,自然也以十大姓爲主,其中陳林二姓最多,因此在衆多頭家之中被選爲頭領,一正一副,剩下三家爲黃、楊、蔡,但是互不統屬,本質上五大頭家都是議員,沒有上下級關係,誰也管不了誰。
這裡就是笨港代表性的五大姓,人數最少的楊家也有百十人。
有人先出頭,一幅高壯漢子模樣的楊家老大楊大郎忍不住說道:
“要我看還是降了的好,咱們笨港人是不少,可就能在村裡鬥一鬥,能打的一個沒有,大軍殺來,不知要死多少人。”
林家家主是一個乾瘦山羊鬍的老頭,聞言不由嗤笑一聲。
“說的好聽,你楊家一幫打鐵的,在哪裡都能繼續賣命吃飯,可咱們族裡上萬畝的良田怎麼辦?就白白的送給人家?你們甘心嗎?”
楊家因爲是鐵匠世家,以礦產鐵器爲業,多出孔武有力的青壯,所以雖然人少但在五大家中卻排在中游。對於土地也沒有過多的開墾,夠用就好,分到各家只是富餘一些,在他們想來,北邊的官軍打來,也不會強收老百姓那點土地。
可其他四姓基本都是大地主,林老頭的喝問讓其它三家都忍不住皺緊了眉頭。
黃家家主看起來像箇中年秀才,是五姓之中讀書最多的一家,此時也發話道:
“其實官府要收回笨港我們也不會有什麼想法,只要各家的土地產業能保留,我就感謝媽祖保佑了,自古民不與官鬥,咱們小民百姓豈能螳臂當車?我聽北邊的消息說,這東寧爵爺跟大明那邊的官府還不一樣,都是法師老爺,稅收的少,也基本都躲在宮裡修煉不來擾民,怕就怕人家不接受我五家投降,一心想要這數萬畝開墾好的熟地……”
黃家家主的話說到了四姓頭家的心裡去了。
善財難捨,更遑論是傳家的田產?中土人自古就以土地爲重,對土地的眷戀已經深刻到骨子裡去。
陳林二家都以種地爲主,每家都佔據了上萬畝的良田,當然這是整個家族的數字,不過族長和幾支長房的名下也至少有數百上千畝田地,算是島上的大地主了。要知道中土向來地少人多,上萬畝在大陸那邊也算是大地主了。
黃家和蔡家都以商貿爲主業,其中黃家多經營布匹、磨坊、油坊、酒坊、醋坊這樣的民生行業,蔡家則以藥材、皮毛等爲主。
這五姓就是鄭家撤離之後,不歸於鄭家嫡系的移民抱團產生的勢力,陳林二姓原本的靠山跟鄭芝龍是不對付的,不過人都死了,都是鄉里鄉親的,鄭家也沒有爲難這些普通百姓。
留在島上的蔡姓則不是閩南那一支,而是相鄰的粵省潮州的蔡姓,所以也沒有跟鄭家遷回大陸,黃、楊二家也都各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