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
朝堂方面的事情,在得到了子岸和孟光的協助之後,吳狄那是完全放下了後顧之憂。
甚至,在說和了孟光之後子岸便跟吳狄打了保票,道這一次就算拿下雍城的全部五千飛鷹騎定也不是難事。因此吳狄便讓孟光寫好了文書,讓子岸帶了部分財貨和一千匹軍馬去櫟陽跟朝堂上的那些人周旋,但吳狄也特別交代了子岸只可去找大哥嬴虔,不能去找國君嬴渠樑。
送走子岸後,吳狄便一門心思的倒弄起野羊溝的生態農業來。
田地裡種的麥子已經抽出了青苗,這個時代的農人已經明白了“糞在田則爲肥”的道理,知道每年收穫之後將人畜糞便翻埋在土地裡,它們能將植物收割後殘餘的根莖活活燒死、腐爛,來年開春時間用木犁便可以將土地開墾。
磚窯的事自然不可能一次到位,所以吳狄還順帶要人挖了石灰石打碎之後混合粘土結塊放到窯裡和磚塊一起煅燒。在燒磚燒水泥的同時,吳狄也另外叫了人搞草木灰堆肥的事情。河西有數千人馬,每日吃喝拉撒造出來的人糞馬糞自然是不少的,由於人糞太毒,吳狄便要人專門在下游開挖了一小三大四座連池,將磚窯燒出的第一批廢品磚頭用來堆砌池底池壁,專門用來處理人糞。
至於馬糞的處理就簡便許多,馬糞沒有人糞那麼毒而且又是全植物消化殘餘,是用來搞蚯蚓養殖的最好原料。因此在吳狄的特別交代下,每天都有三十名奴隸專業收集馬糞,每日近三千匹馬的糞便足可以堆積成一座兩人來高的小山,接下來就是將這些馬糞參合餵馬所餘的雜料和四處割來的茅草與少量泥土一起進行堆糞。
再然後,吳狄就廣泛的發動野羊溝村裡的婦女老幼,天一抹黑就去挖找地龍(蚯蚓),每日天亮前交割,十整條可以換一個小步錢。蚯蚓是一種奇妙的節肢動物,它喜歡溫溼,不喜歡寒冷和陽光,但它又能夠在隴西這個冬天大雪凍得死人的地方存活。而在生態農業中,蚯蚓養殖是非常必不可少的一環,吳狄對於這方面的瞭解不光僅僅是資料,並且還曾經親自動手試驗過,所以非常的有把握。
不過十天的功夫,野羊溝當地土生土長的蚯蚓幾乎都被挖絕了種,給吳狄湊出了差不多有十來斤的樣子。而這個時候堆的第一期馬糞肥也熟化成功,於是吳狄便專門在河西的一處山脊下要軍士搭建了數畝的連體窩棚遮擋陽光,用清理韋水河道揀出的鵝卵石平撲地面防止蚯蚓逃逸,在堆上糞後,便讓人將其中的一半直接投放餵養,待確定蚯蚓種能夠適應這種糞肥後,又將另外一半一條條的選揀出來將它們一刀兩斷後再次投放。
對於吳狄堆肥養地龍的事,不論是秦軍士兵還是野羊溝的那些老農戶都是一個個的看傻了眼。但封建社會好就好在,即便大家都認爲吳狄放着這麼好的馬糞不拿去肥田,而是拿去餵養什麼地龍是不對地,但卻沒人敢當面的說出來。
接下來,吳狄又要單伏在村裡設了一間學館,將野羊溝村裡的五十多個男女孩童全都集合起來,教他們讀書識字。並且還規定,孩子們每人每日最少要吃兩個雞蛋,不過蛋殼卻要收集起來留做他用,另外食物當中的各種骨頭也全都要收集起來,
到了三月初,櫟陽的好消息還沒傳來之前,先早種下的麥子卻是全都抽苗了。按照這時的耕作模式,接下來的工作也就是定期的除草、灌溉、施肥而已,但吳狄卻是要求將薄田裡的麥苗全部移栽到好田裡去。
在當時自然是沒有什麼帶土移栽的種植技術,所以吳狄的這個命令立時就遭到了全體人員的一直反對。對於莊戶人家來說“耕作無小事”,莊稼等於就是莊戶人的命,你愛拿馬糞去養蟲子玩這是你的事,你要是拿莊戶人家的“命”來玩那可就不行了。對於這事,吳狄自然是早有計較的,把村正請出來開大會告訴大家,自己可是已經把野羊溝的所有田地都佃租下來,有絕對的支配權。
完了之後,吳狄親自帶了數百有勞作經驗的士兵用手將薄田裡的麥苗連土刨了出來,按照抽苗分櫱的情況密集植到了地力比較肥厚的好田裡,又用一種黑糊糊,據說是用雞蛋殼、骨骼和草木灰混合出來的肥水澆灌。
移栽的時候,野羊溝的村民可都是一個個用飽含熱淚的目光看着吳狄整這個什麼移栽密植的,心裡那叫一個肉疼滴血。就連被滯留在此的岐山令孟光也狠狠的用一句在當時剛剛流行成語來評價吳狄的做法:“揠苗助長!”
可是十幾天後,奇蹟卻發生了,被移栽過去的麥苗非但沒死,反倒還長得更加的茂盛。這個時候吳狄又把蚯蚓從一期肥轉移到了二期肥上,然後把已經轉變成蚯蚓肥的糞料再用之前進行去毒處理的人糞進行二次發酵熟化,將這二次發酵熟化的肥料施到地裡之後,所有人腦子裡便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他們說看到的景象,那就是:“神蹟!”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原本半禿的腦袋上突然長出了茂密的頭髮,並且幾乎是能夠束髮成髻的地步,給人的震撼是何其的強大。
小麥的生長對氮磷鉀鋅等元素的生長需求很大,在古代人類的科技還未發展到發現這些元素之前,東西方在耕作上面都採用的是刀耕火種和輪耕方式。所謂的刀耕火種,就是用刀把耕地上的植物全部砍倒燒成草木灰後便播種耕作,而輪耕就是將土地分爲幾份,分年頭耕作,讓地力得到修養。但是,在商代左右,由於中原人口的爆炸式集聚,人類對土地的索求也加劇起來,這兩種耕作方式都不能滿足人們對提高土地出產的需求,而農家肥的發現使得東方人比西方人更早的進入到了高度農耕文明的時代。
但農家肥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它的主要來源是人畜糞便。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吃什麼就拉什麼”,農家肥的肥力來源,正是人的消化殘餘。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下,人尚且都談不上食物充足,更別談什麼營養充分了,那麼人的排泄物裡又能有什麼殘餘的營養呢?
而吳狄搞出來糞肥,在經過熟化又得到蚯蚓充分分解並二次熟化之後,又輔助由草木灰和雞蛋殼等含氮磷鉀鋅元素的物質發酵得來的肥料進行催長,那些被密植的小麥要是還不能長出神蹟來,吳狄便可以去跳韋水了。
但僅僅這樣還不算完,被移走了麥苗的薄田又被吳狄充分的利用了起來,這次還是蚯蚓肥開道,在薄田裡大面積的種植起了先早讓吳伯去搜集的各類植物種子。蔬菜方面,很多種類都是吳狄不認識沒吃過的,而吳狄所熟悉那些後世家常類的蔬菜這時還不知道在什麼旮旯地界。不過這點也難不倒吳狄,直接一股腦的將種子全給播種下去,長成什麼樣咱們看着再說。
跟着,吳狄又在韋水南岸的下游尋了一塊薄地,直接讓人挖成了一口十畝方圓兩丈多深的池塘,又在池塘邊上的幾畝田地裡搭建起了窩棚。準備把養在隘谷裡的各種家禽都移過來,形成一個蚯蚓混合飼料餵養家禽,家禽糞便餵養魚類,塘泥又用來肥田的生態循環型農業。
反正人多好辦事,在入夏之前便把這個項目的一切準備停當。這個時候恰好雍城的三千飛鷹騎也調撥了過來,正好湊足人手讓吳狄在入夏汛期之前動手開工建設韋河水壩。
之前吳狄剿賊歸來之後便一直將手中的飛鷹騎扣在手裡,而雍城令也是裝聾作啞的沒調撥任何物資過來,意圖讓這兩千騎兵吃窮吳狄。誰知這次詔書一下,雍城令卻是急急忙忙派了餘下的三千騎兵把五千人半年的糧草給押解過來,乾脆的不得了。
有些不解之下,吳狄細細一聞,才知道自己眼下在秦國境內已經是快傳成了半神級的人物。甚至井市間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寧戲公叔痤,莫惹嬴無敵。”卻是將當日吳狄把公叔痤戲言爲“豬公”的事情給流傳了開來。
已經搞生態農業搞得入了魔的吳狄此時可沒閒工夫研究這個,把軍務一股腦的丟給子岸之後,吳狄便開始研究如何將穿谷而過的韋水利用起來,在嚴格的測算和詳細的論證之後,吳狄大膽計劃,準備在韋水出谷的下游建造一座攔河水壩。
這個構想原本是深藏在吳狄腦子裡,經過這幾個月的磨合,他發現很多事只能做不能說,一旦找人商量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質詢和解釋當中。不過,當他準備動手開工的時候,卻很不小心的將內容透露給了子岸,沒過幾個時辰,岐山令孟光就穿戴整齊氣勢洶洶的殺上了門來。
“君上!”岐山令進門就是一拜,然後厲聲喝問道:“敢問君上,可是要效仿大禹治水麼?”
吳狄有些納悶,自己怎麼給扯上大禹治水來了,可看着岐山令一臉狂怒的表情旋即便轉過了彎來,哈哈笑道:“岐山令莫非是來勸本君,堵不如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