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門洞後,楊一清才發現自己走進的是一條寬敞無比的隧道,內部的大小和城市地鐵隧道的規模相差無幾,似乎在這裡面鋪上兩條鐵軌,就能直接把火車開進來了。
這條隧道是沿着山壁,螺旋着向下修建的,隧道的盡頭一直延伸到山腳下!
走在這條隧道中,楊一清初步估計這只是一條供人臨時進出的便道,並非真正祭壇和宮殿的正門!
畢竟一座地下宮殿所需要的建築材料極多,修建祭壇的工匠們應該會在山腳下鑿一個方便進出的正門,用來運輸建造宮殿所需要材料。
至於那個正門的位置在哪裡,羊皮地圖上並沒有明說,估計在祭壇修好之後就被巨石堵死了,楊筠鬆也就沒有在上面標註。
走了大約幾百米後,楊一清突然發現周圍的牆壁上的顏色開始出現變化,將光線打在兩邊的牆壁上,這才發現不知從哪裡開始的,這條隧道的牆壁上開始被畫上了瑰麗華豔的壁畫。
壁畫中有亭臺樓閣,高山流水,仙鶴翱翔,悠悠漫卷壁畫中到處都是漫天飛舞的美麗飛仙,優美而空幻,讓人浮想聯翩。
更讓楊一清難以置信的是,隧道的牆壁上不僅僅是畫滿了壁畫,而且每隔一大約三十步遠的距離,牆壁裡面就會鑲嵌一個半米高的神龕,每個神龕裡面都擺放着不同的道教神仙雕塑,各種香爐,燭臺等各類祭品一應俱全。
楊一清仔細的查看了其中的一個神龕,它的外形是一個開放式小閣,用不知名的木料雕制而成,不過木料上精緻複雜的雕工就證明,這神龕的造價定然是不菲的。神龕裡面擺着一個陶製的神仙雕像,造型細膩,栩栩如生,是一件珍貴的唐三彩。神龕裡面還有牌位,不過牌位上的字是用小篆書寫出來的。不過更讓楊一清驚詫的是,神龕裡面用來擺放果品、雞鴨這類祭品的碗碟,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居然顯現出碧玉般淡雅的綠色,這些看似普通的餐具,居然都是存世稀少的唐越窯秘色瓷。
楊一清不由的感嘆,這條從半山腰延伸到山腳下的隧道內,沿途的神龕起碼有上萬個。每一個神龕裡面居然都擺滿了讓人目眩神迷的文物,自己隨便清空幾個神龕,拿着裡面的寶物去黑市上賣掉,獲得的金錢已然足夠他過一輩子上等人的生活了。
財帛動人心!尤其是這些無主的財富,更是人腎上腺素分泌激增。心情雖然激盪,但楊一清並沒有被這些寶物衝昏頭腦,他從小接受的就是最正統的國學教育,自然看得出隧道中的這些神龕,以及神龕中的祭祀物品擺放的數量和位置,都是有嚴格規定的。如果自己動了其中任何一件,咋一看似乎沒缺少什麼,但是等那些精通道家文化和古玩學的行家們來了之後,他的動作就瞞不過去了,那些人估計一眼就能夠看出來有人偷了這裡面的東西。
而且隨着發現的文物越來越多,楊一清的心態也在悄然間發生了變化,他知道自己不能爲了一己私利,繼續隱瞞這個地宮的存在了。
如此珍貴的一座底下文化寶庫,裡面所有的東西!哪怕是一磚一瓦都是價值連城的文化瑰寶,破壞了任何一處都會讓人心痛不已的。而現在這裡卻處在無人管理的狀態,夜長夢多拖久了難免會發生什麼變故,必須立即通知政府來進行保護,
當然,楊一清還是會有收穫的,因爲是他發現了這個地宮!
作爲發現者出去後,楊一清勢必會成爲國內煊赫一時的英雄,到時候不但國務院會給他獎勵,
雲南省政府,戶籍所在的市政府,各地的企業名流也都會給予他相當數量的獎金,用以感謝他爲民族所做出的貢獻。
但是這一切的獎勵,都是建立在他不拿這裡任何文物的前提下的,一旦他拿了英雄就會變成大盜,到時候等待他的不是各級政府的獎勵,而是全國人民的唾棄和牢獄之災。
楊一清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做這種蠢事,更何況他剛過世的爺爺一輩子都在研究敦煌學,最恨的就是那些讓國寶流落到國外的人。當年洋人用幾十兩銀子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裡的珍貴佛經給奪了個精光,現在這些佛經珍本放在外國人的博物館裡,中國人自己想看都得打報告交申請才能一睹真容,這是何等的恥辱!
自己的爺爺一輩子都在念叨,百年前要是那道士沒有發現莫高窟藏經洞就好了,這些佛經雖然永遠都不可能面世,但總是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比被外國人奪走要強得多。
有了保護這些文物的心思,楊一清乾脆就把這次的冒險當成了一次旅遊,所以也只是走馬觀花的一路看了過去,並沒有在這些精美的壁畫前做太久的停留!因爲他必須儘快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後出去將消息告知給外界,讓專業的考古學家來設計保護這些文物的方案。
畢竟現在斷龍石已經打開,他也不知道隧道里面的文物,尤其是這些壁畫在接觸到外界的空氣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所以還是儘快讓那些文物專家來處理比較好。
其實楊一清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楊筠鬆傳下來的羊皮地圖中,一再的囑託楊一清進入到登天祭壇中後,一定要將那件風水至寶取下來帶走。這座地下宮殿裡的一切都是政府和人民的,楊一清沒資格拿,但是那件風水至寶卻是楊家人自己的東西,他拿走也合情合理,不會有什麼後顧之憂。
楊一清數估計自己在隧道里走了大約六公里左右,傾斜的隧道底面終於開始變得平坦起來,一看氣壓計,自己在斷龍嶺的位置,也從當初半山腰的一千米降到了兩百米左右。雖然沒有定位儀確定方位,但楊一清也能估算出來,這裡的位置應該已經深入到斷龍嶺的山腹中了。
隧道的盡頭出現了一道高大無匹的石門!走近了擡頭一看,門上每一處都雕刻着極其繁雜精美的浮雕,尤其是門上那銜着兩個大銅環的獸頭更是栩栩如生。
楊一清之前仔細研究過羊皮地圖,這個大門後面就是祭壇的宮殿羣,而祭壇就在宮殿的正上方。他需要穿過宮殿的正門後,才能到達前往祭壇的通道,所以等會兒他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隧道。
這座大門後面並沒有什麼機關,楊一清只要將它推開就好了。
在推門的時候,楊一清發現這門雖然十分的沉重,但是門軸轉動卻沒有絲毫的滯澀,這都已經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大門依然像新修的一樣,可以輕鬆地開合!
由此可見,千年前那些唐朝的工匠在修建這座祭壇的時候,是多麼的用心,這裡面的每一處地方几乎都耗費了工匠們無數的心血。這座祭壇與其說是皇帝用來登天成仙的地方,還不如說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唐朝絕大部分行業的頂尖工匠都在此祭壇上付出了自己的手藝,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將厚重的石門推開一條可以供自己進去的門縫後,楊一清藉着探照燈的光往門內看了看,發現裡面似乎是空曠無比的洞穴。探照燈的光照在洞穴的頂部,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倒置的石錐,楊一清這時才恍然,自己的祖宗楊筠鬆在選擇建造祭壇的地址的時候,果然是經過了精心考察的。這裡壓根就是一個幾億年前形成的巨大溶洞,修建祭壇的工匠們,只需要將溶洞內凹凸不平的地面清理平整,將一個一個的小洞穴打通變成一個巨大的空間,然後將洞穴裡面那些危險的暗洞都填埋掉,就可以很輕鬆的在此地建造宮殿,省卻了無數挖運砂土的工作。
既然這裡是個溶洞,楊一清就沒必要再擔心裡面的空氣質量了,便放心的從打開的門縫中走了進去。
一進到門內,楊一清就被自己眼前的景觀驚得目瞪口呆!自己眼前居然出現了一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樓,城門樓兩邊是延伸出去的城牆,可以射出兩千米光束的探照燈,居然照不到城牆的盡頭!
如果不是溶洞內的環境陰森可怖,楊一清都以爲自己來到北京故宮了。
楊一清看了一下這座城門樓,樓內設計有五個門洞,每個門洞寬約十米,深約三十米。城門樓山掛着一個牌匾,上書“丹鳳門”。
看到這三個字,楊一清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分明就是大明宮啊!
自己那個老祖宗在主持修建登天祭壇的時候,還真沒給皇帝省錢啊!居然在這地下洞穴中仿照當時唐朝大明宮的模樣,重新建造了一座這樣的宮殿。要知道大明宮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大,也是最宏偉壯觀的宮殿羣,建造一座這樣的地下皇宮所耗資財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即使是現代的建築科技發達,也需要上千億才行,更別說沒有工程機械的古代了。
如此不知節儉的亂花錢,怪不得唐僖宗會亡國了。
楊一清順着城牆兩側的樓梯登上了丹鳳門的城門樓,站得高看得遠,放眼望去周圍都是朦朦朧朧宮殿的屋頂和檐角。奈何楊一清的探照燈照明的範圍有限,雖然在這漆黑的溶洞中,光線散射的距離很遠。但楊一清也只能依稀看清楚遠處含元殿,宣政殿的輪廓來,至於後面的更多的宮殿就只能靠腦補了。
在欣賞這些宏偉壯觀的宮殿時,楊一清注意到,宮殿與宮殿之間的空地上,堆滿了一個個棺材大小的長方形物體。楊一清對照羊皮地圖上的說明,就知道這寫長方形物體,就是裝着中華文明傳承的陶箱子,這些箱子都是泥土燒製而成,在箱子內放滿書籍後,再合上陶蓋用特質的油泥封住蓋子與箱體之間的縫隙。最後在整個箱子外面包裹上一層石灰泥防潮,等這些石灰泥幹了之後,除非人爲地將之打開,否則箱子內的書籍古玩放個幾萬年都不會爛掉!
看到這些箱子,楊一清不由得有些訕訕然,這些箱子的個頭實在太大了,再加上是用泥土燒製而成的,他一個人根本搬不動。要不然他搬走一個這樣的箱子,估計也沒人會發現什麼端倪,畢竟這裡有三千三百萬個這樣的箱子,少了一兩個誰會發現呢?
至於打爛一個箱子取走裡面文物的想法,那也不行,他沒料到這些箱子會這麼大,自己身上又沒帶錘子。想要弄開這又硬又厚的陶瓷,估計要花很久的功夫,再說了箱子裡的書籍有好幾百冊,自己弄破一個箱子,勢必還要將這個箱體的陶瓷碎片清理乾淨,裡面的書籍也要全部都帶走。如此大批量的書籍帶出去後,很容易就會被有心人看到,雖然當時沒人會懷疑這些書的來歷。但是等這個宮殿被政府開發後,自己偷了這裡文物的事情肯定就會敗露。
其實砸不砸箱子還是其次,關鍵還是楊一清從小在國學大師爺爺的薰陶下,對於國寶文物的保護心理,從來都看得比自己的利益要重。有了這層道德束縛,使得他老覺得這裡動不得那裡也動不得。
你要換個盜墓賊來,哪有這麼多顧慮,早就抄起鐵鍬一通亂砸了。然後挑最值錢的文物帶走,剩下的隨地亂扔,管你什麼傳世珍寶人民的財富呢!只要自己發財就好。
再次回頭看了一眼那些陶箱子,楊一清不由得琢磨這裡這麼多的陶箱子。等政府來清點的時候,估計得集整個中國的力量耗費至少十年時間,才能將這大明宮內收集的文化典籍一一清點完畢吧!
這還只是清點造冊而已,如此尚且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等到國人把這裡收藏的文化傳承全部消化,變成國人骨子裡的基因,恐怕得要好幾百年的時間了。
這座地下大明宮在這裡沉寂了一千多年了,楊一清雖然膽大,但也不敢走進去。誰知道宮殿中有什麼東西呢!萬一自己碰到了什麼鬼物,自己豈不是死翹翹了。反正這裡是自己發現的,等政府開發這座宮殿之後,自己再回來觀賞也是一樣的,自己作爲發現者當會有極大的特權進出這裡,何必急於一時呢!
離開丹鳳門後,楊一清走到了這座城門樓的正前方,掏出了羊皮紙地圖。在地圖上清晰地說明了,登天祭壇的入口並沒有在宮殿旁邊,而是在斷龍嶺的山頂上,也就是山峰的箭頭上!
楊一清按照羊皮地圖上所寫,順着城門樓下的丹鳳門大街直走六百米,然後左轉繼續走一千五百米,來到了這座大溶洞的山壁下面。
唐朝的工匠們對這個祭壇真的十分用心,就連山壁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石塊也都打磨掉了,將山壁修成了城牆的模樣,而且一直修到了溶洞的頂端,遠遠看過去這城牆一眼望不到頂,比剛纔那丹鳳門還要壯觀。
楊一清走在山壁下面,看到有十二扇門,門頁上都畫着一隻十二生肖的圖案,這些門中只有一扇纔是進入祭壇的通道,其它的都是陷阱死門,你走進去是絕對不可能活着出來的。
楊一清按照地圖上所寫,將畫着老鼠的門給推開,然後走了進去。
和剛開進來時的隧道一樣,這裡也是一條順着山壁螺旋向上的隧道,隧道的牆壁上也是畫滿了壁畫,隔幾米就有一個神龕。去祭壇的路上很安全,楊一清只需要順着隧道慢慢向上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