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這麼幹會有無數官員強烈反對,理由五花八門,利益訴求千奇百怪,誰也無法做到大部分滿足,也就無法推行。
現在沒事兒了,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龐大的國家機器就會按部就班轉動起來,讓怎麼拐怎麼拐,讓轉多快轉多快。
甚至沒人問該去哪兒、爲什麼要去?因爲大部分官員都出自皇帝門下,從小就接受了同一種教育,想法趨同。
那這不是妥妥的獨裁嗎?沒錯,洪濤計劃中的第二步就是獨裁,還是特別獨的獨裁!
一言九鼎在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只是個形容詞,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想去實現,卻誰也沒做到。如今洪濤用了三十年時間,基本算是給做到了。
可是爲什麼要處心積慮的當大獨裁者呢,有什麼好處嗎?答案是必須有,且很重要,兩個字,效率!
世界上任何事都有至少兩個面,制度也一樣。獨裁之所以變成了貶義詞,原因是人們總是強調它壞的一面。實際上獨裁也有好的一面,簡單點說就是高效,比任何制度都高的效率。
以往皇帝想做一件事,先得和大臣們商量,不管叫宰相還是首輔或者中書省以及軍機處,總之必須商量。讓大臣們都同意或者大多數同意,這件事纔有可能走出皇宮到民間落地。
反之,多正確的決定也是白搭,因爲沒人會去認真執行,或者亂執行,把本來挺好的初衷,最終搞成天怒人怨的敗筆。
而大獨裁者就不用擔心這一步了,只要他自己想好,絕大多數官員都會照章執行,還會如實反映執行結果,以供及時修正。這樣一來執行效率就會成倍增長,管理成本則會成倍下降。
既然獨裁這麼好,爲什麼後世裡大多數國家政府都極力反對呢?答案也很簡單,人!
通過比較這兩種不同的體系,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獨裁製度非常依賴人,一個人,皇帝。
如果皇帝的辦法對,那效率肯定特別高。可如果皇帝的辦法不對呢,此時效率高就不再是好事了,而是成了幫兇,讓破壞力加倍。
正常人,無論多聰明多智慧也無法保證每個決定都是對的。而在現實中,十次正確決定產生的效果,往往比不上錯一次產生的危害大。
比如爬山,前面九十九步都走得挺好,正在一步步靠近頂峰,但第一百步踩空了沒站穩,結果很可能是骨碌碌摔了下去。
運氣好點的話,摔下去十幾步、幾十步,沒受重傷,還能爬起來休息會繼續爬。運氣不好的話,可能一下子就摔得骨斷筋折,再也爬不起來了。
反觀那些效率不高的體系,此時沒準剛剛爬了十步,確實很慢。但人家穩啊,邁步之前想半天,對落腳點反覆論證,走一步是一步,最大可能避免了摔倒受傷,反倒是領先了。
所以經過幾百年的經驗教訓,人類逐漸得出了一個結論,寧可慢點、效率低點,也要確保安全。反應到具體操作中就是避免獨裁,限制個人權力,把權力分散開,用一羣人的集體智慧來彌補個人的不足,也就是民主。
這個結論對不對呢?總體上講是對的。那洪濤爲什麼反其道而行之呢,因爲他不是正常人,除了提前知曉未來之外還有超長的壽命。在這兩種特殊能力的加持下,他認爲民主體系反倒會拖慢發展的腳步,而獨裁體系則有利於更快的搶奪資源。
17世紀正處於時代交替的關鍵節點上,如果大明帝國不及時出手,歐洲各國肯定不會客氣。等它們全都撲上來再去爭奪,就要陷入羣毆,即便能贏成本也太高了。
世界上的資源和戰略要衝是有限的,先搶到手布好局,讓國家利益最大化之後,再返回頭來慢慢從獨裁體系向民主體系轉變也不晚。
任何制度體系都是爲人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怎麼有利就怎麼來,別太拘泥於名稱和種類,也沒有哪種必須好哪種必須差。適合的就是暫時好,不適合的就是暫時差,只是暫時,不代表永遠。
如果沒有集中這麼多權力在手,誰能在十年時間裡轉移了近二百萬人口,並將其按照南北東西中和不同族羣分散開來,安排到最陌生也最佔比小的地區定居,說白了就是摻沙子。
最成功的地區要屬雲南、廣西和貴州,現在那裡已經成了民族大熔爐,除了原本的幾十個民族,還有從內地遷過去的漢人、從內蒙古遷過去的牧民、從遼陽遷過去的朝鮮族、從葉爾羌國遷過去的穆斯林。
其中漢人佔比超過了五成,且強行平均分散在幾百個市鎮、農場當中,其它族羣也一樣,必須混居且登記身份牌,
不服從及其反抗的,發現一個消失一個。不是死了,絕大多數是被官府抓走送到了特區和總督區,同樣被當做沙子,與本地人混居摻合。
麻煩?耗費?洪濤在這方面特別有耐心,也特別捨得花錢。遠在非洲南端的恩鳥港科薩特區,近十年來也被移過去至少十萬大明各族百姓。
你若是頭一次抵達恩鳥港,很可能會遇到來自大明內陸的漢人,或者雲貴川的少族,也有可能碰見呂宋、安南和沙廉港的土著,要不是當地的科薩人數量明顯更多,很可能認爲到了馬尼拉港。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洪濤不光往科薩人裡摻沙子,還從科薩人手裡換來很多當地其他族羣的黑人,一股腦全給弄到馬尼拉城去了。融合嘛,就不能侷限於某種膚色,必須往深層次裡攪合,最終目的就是一鍋粥。
而且自己帶頭,從其中挑了三十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全給送到海戶司裡培訓去了。
他打算過一兩年把平頭哥率領的衛隊裡添上幾十名黑人,配上黑盔黑甲黑羅袍,以後晚上出門就和穿了夜行衣一樣,讓敵人摸不清虛實。等走近了,突然張嘴露出一口白牙,又有很強的威懾作用。
按照目前的趨勢推算,再這麼攪合十來年,民族融合就能初步完成了。到時候以大明帝國爲中心,在東亞、南亞、東南半島、印度半島,甚至非洲南端,形成漢語圈和漢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