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河北形勢

:感謝書友“相愛半生”300打賞

一本書超級電鰩分身,書號2786865。宅男高星無意中得到了一條電鰩分身,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的目標是雄霸四海,坐擁天下美女。

一處別緻的院子中,朱武、史進、陳達、楊春四人在院中吃着酒。

史進不耐煩道:“依我看我們該去求見太子了,我們都來了京城兩日了。如今大梁開疆擴土,正是我們建功立業的時候,卻每日呆在這裡吃酒,憋殺人了。”

朱武笑道:“太子讓我們歇一歇,想必很快便有用我們的地方了。”

楊春卻皺眉道:“我們就是剛來的時候見過太子,然後被安排到這裡歇息,就沒見過太子了。太子會不會忘了我們”

朱武笑道:“太子事務繁忙,還能每天陪着我們不成”

陳達拍着楊春肩膀,笑道:“就是,大梁兵多將廣,強似我們的好漢不知有多少,太子都要陪的話就什麼也不用幹了。”

楊春尷尬道:“我當然不是要太子陪着我們,只是怕太子忘了我們。對了,史進哥哥昨日不是去拜會王進教頭了嗎他留了哥哥一日,想必沒忘了先前的情分。他怎麼說”

史進笑道:“師傅昨日是留我演武,看我武藝長進了沒有,他說我現在的武藝也能做個教頭了,不過我不想做教頭。我學的一身武藝,就要上陣殺敵,建功立業,做教頭不是我的志向。”

楊春點頭道:“史進哥哥說的是,做教頭哪如上陣廝殺痛快。”

四人正說話間,只聽得後面有人道:“你們說什麼呢”

望去卻是先前楊春還擔憂是不是忘了他們的太子,慌忙起身抱拳。

晁勇笑道:“不用多禮。你們歇好了吧”

史進聞言,馬上迫不及待的道:“歇好了,太子有用得着我們的地方,儘管吩咐。”

晁勇笑道:“林沖將軍馬上就要帶兵去西京了,王慶、田虎可能會聯合攻打西京,我大梁可用的兵馬不多,到時很可能是敵衆我寡。”

史進馬上道:“我等願隨林將軍前去,敵衆我寡纔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啊。”

陳達、楊春也是過慣了刀口舔血的日子,也出言附和。

晁勇看只有朱武沒說話,笑道:“先生不願去嗎”

朱武笑道:“西京會被王慶、田虎攻打。太子卻讓林將軍領兵前去,想必太子有更加重要的戰事。小可願隨太子鞍前馬後,出謀劃策。”

“果然不愧是神機軍師,遼國得知我中原鉅變,正集結兵馬,想讓我大梁和宋朝一樣給他們歲幣。我大梁雖然立足未穩,但怎會與宋朝一般籤那城下之盟。我正要去河北領兵抗遼,因此西京之事只能拜託林將軍和諸位了。”

朱武聽得大梁居然拒絕了遼國和議,準備抗遼。也是熱血澎湃,道:“王慶、田虎雖然氣勢洶洶,但二人麾下不過是些烏合之衆。西京又城高牆厚,只要守禦得法。必然能把他們攔在城外。而遼國雖然沒落,但仍不可小覷,小可雖然武藝不精,但也能爲太子出謀劃策。”

史進三人聽得朱武這般分析。也一起道:“我等願隨太子抗遼。”

“晁勇知道諸位心意,不過河北有我大梁五萬兵馬,還有數萬新降的前朝禁軍。抗擊遼國綽綽有餘了。而西京雖然也有兩萬禁軍,但是恐怕不堪大用,林沖能信任的便是他麾下一萬梁山老兵,因此我纔想諸位前去助他一臂之力。”

朱武見晁勇這般說,也只好抱拳道:“那我等這便去林將軍處聽命。”

晁勇抱拳道:“我已和他說過你們之事,那我們就此別過,相信不久之後,我們便能再次相聚,到時我請大夥吃酒。諸位保重。”

“太子保重。”

“太子保重。”

“太子保重。”

“太子保重。”

別過四人,晁勇便往太子宮而來。

與扈三娘吃過午飯,晁勇便帶了石勇和薛永直奔莫州而來。

因爲東京到莫州將近千里,大梁的戰馬無法連續奔馳千里,一人多馬的話,沿途的糧草都不好解決。所以晁勇只帶了兩個親兵,只要一路在驛館不斷的換馬便可快速到達莫州。

早在梁山攻打高唐州時,擊潰河北馳援的數州兵馬,梁山兵馬在河北便兇名赫赫。盧俊義大軍和趙佶聖旨抵達後,各州府幾乎是望風而降。

少數罪大惡極的官員知道降了也逃不過大梁刑罰,也沒有勇氣以一州之力對抗盧俊義大軍,只能捲了錢財落跑。盧俊義一路北上,各州逃跑的官員比比皆是。

北京大名府則是在改朝換代消息泄露前,被王時雍趕到奉旨接任了北京留守。

原北京留守樑忠書剛剛收到興仁府公文,說是梁山兵馬過境,東京有險。樑忠書正考慮派多少兵馬去勤王時,王時雍便帶着聖旨到了。

王時雍也狡詐,聽得樑忠書已經得知梁山兵馬攻打東京,馬上說朝廷早已探到梁山兵馬動向。因此派他來接任北京留守,不須出兵勤王,只要緊守北京便好。

一衆武將也覺得梁山賊寇是聲東擊西,畢竟以東京防禦,就算有完備的攻城器械也不是短時間能攻下的,到時面臨的便是各州勤王兵馬的圍攻。所以梁山兵馬的目標很可能是北京或者南京,畢竟以梁山的兵力,普通州府也不用費這許多周折。

樑忠書也不曾想到皇宮會被晁勇控制,更不覺得梁山兵馬可以打破東京,自然也就不懷疑聖旨是假的或者被脅迫寫的,聽得王時雍說他回京後有升遷便喜滋滋的把留守交出來了。不過他卻是擔心回京路上撞到梁山賊寇,想留在北京等待形勢明朗。

王時雍卻是怕樑忠書在北京壞事,當即催促樑忠書按照皇上旨意即刻上路,私底下則和樑忠書說北京更加危險一些,嚇得樑忠書當即收拾了細軟,帶着家眷往西而去。準備繞路去東京,免得和梁山兵馬撞個正着。

樑忠書一走,王時雍便開始拉攏城中軍官,等到歸順大梁的聖旨傳來時,王時雍已經拉攏了一些武將,在留守府佈置了伏兵,招來城中武將宣旨,剛有武將提出異議,便被王時雍以抗旨爲由斬了。其餘武將本就覺得抗旨之事不可爲,見狀便也都在效忠大梁的文書上畫押。如果說文官畫押還可以說是奉旨而爲。但是武將一旦畫押,無論以後局勢如何,他們都無法回頭,因爲這是把武將視爲心腹大患的宋朝。

大名府成功改旗易幟。

盧俊義藉着大軍威勢和趙佶聖旨,一路可說勢如破竹,但是到的河間府時,卻聽得雄州知州挾衆投了遼國。雖然遼國沒有派兵駐紮,但是卻插上了遼國旗幟,同時遼國通報已有使者準備南下。商談兩國邊界諸事。

盧俊義也不好直接奪取雄州,只能駐兵莫州,上報朝廷,等待朝廷命令。

原來雄州知州爲官貪濫。知道降了也是死路一條,逃又不甘心,便把城池獻給了正在邊境集結兵馬的耶律大石,換取富貴。

宣和年間。宋朝打定主意要聯金滅遼,頻繁派馬植來往金國約定會盟之事。朝堂上爭議很大,遼國也打探到宋朝要和金國結盟奪取燕雲十六州的消息。只是無力阻止,因此派了許多奸細在宋朝打探消息,免得被宋朝突然襲擊。

因此大梁攻佔東京的消息很快便傳回了遼國,耶律大石沒想到他還準備大力扶植的梁山兵馬,居然這麼快便攻佔了東京。

耶律大石判斷中原會大亂,有機可趁,馬上稟告南院大王耶律淳,建議集結兵馬從中取利。

耶律淳也覺得機會難得,便令耶律大石集結兵馬,同時飛報遼國皇帝耶律延禧。耶律延禧此時卻是在鴛鴦濼遊獵,距離南京析津府五百里遠近。

捺鉢制度是遼國獨特的政治制度,遼國設有五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上京,但是遼國皇帝卻是很少在五京,多半時間是在趕赴四季捺鉢的路上。

契丹族建國之前便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四時遷徙。建國後,也保持着這種生活習慣,不過卻賦予了許多政治意義。

春捺鉢、秋捺鉢主要處理契丹族與所屬其他民族的關係,夏捺鉢、冬捺鉢則主要召開北、南臣僚會議。

遼國境內馬背上的民族很多,最難統治的也就是這些剽悍的民族。四時捺鉢,跟着水草遷移,可以讓遼國皇帝更加了解這些民族,更好的處理各民族的關係,同時也讓遼國皇帝保持先祖的武勇,因爲處理完政事後,便是遊獵,秋季獵殺的便是熊、虎等猛獸。

可惜耶律延禧做了皇帝以後,便完全忘了捺鉢制度的政治意義,改爲了純粹的四季遊獵。約見各部首領處理部落關係,也成了勒索各部,各部首領朝見必須要準備豐厚的禮物。

各部首領更是被他當做取樂的對象,天慶二年,春捺鉢時,耶律延禧召集附近的女真部落首領,酒宴中命令各部首領給他獻舞,完顏阿骨打覺得這是對他的羞辱,當場便拒絕了耶律延禧。

若是耶律延禧當場斬殺了完顏阿骨打,或許也就不會有金國了,但是耶律延禧故作大方的把完顏阿骨打放了。

完顏阿骨打卻是看出了女真各部落的不滿,回去便聯絡各女真部落準備造反。

時至今日,金國已經攻佔了遼國東京、上京,但是耶律延禧並沒吸取教訓,仍然沉醉於他的四時遊獵。

春捺鉢本來應該在東京道長春州召見女真諸部落首領,但是如今東京早已被金國攻佔,女真各部落也都反了,以往的春捺鉢自然是無法進行了。

但是性喜遊獵的耶律延禧也不會乖乖呆在一個地方,便把春捺鉢改設到了鴛鴦濼。鴛鴦濼顧名思義有一個水泊,其間水禽極多,正是遊獵的好地方。

沒有耶律延禧的同意,耶律大石也不敢妄動兵戈,使者更加無權派出。此事卻是耶律大石故意放出風聲,試探大梁態度。

耶律延禧聽得中原大亂,南院諸臣請求出兵劫掠中原,卻是喜上眉梢,當即帶着五千親兵從鴛鴦濼趕往南京,他要御駕親征,一雪前恥。

前些年,他率幾十萬兵馬親征金國,但是卻被完顏阿骨打用兩萬人打的大敗虧輸,可說讓他威信喪盡。他也被金國嚇破了膽,不敢再去親征金國,但是對上大亂的中原,他卻是沒有一絲害怕,覺得只是一場大規模的獵殺,比他在這裡遊獵有趣多了,因此下令邊境兵馬不得妄動,要等到他到了以後御駕親征,征服祖先都沒有徵服的中原。。。

第二百六十三章 暗探軍紀第三十二章 滅祝家莊第十七章祝家黑店(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抗金英雄第三百六十八章 運氣賭坊第四百一十四章 仁禮來攻第三章 鄆城括田第七十九章 花石綱第二百四十四章 攻打泰安州(爲盟主“王子泰”加更)第二百一十二章 忠僕燕青第一百二十四章 二孃的伺候第二百二十四章 單騎赴會第二百七十五章 抵抗者死第十章 濟州馬市第一百六十九章 方臘來使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梁陣容第三百九十七章 百羊宴第四百三十七章 部落危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晁蓋親征第二十七章 董平激將第九十四章 李逵殺性第一百一十七章 戴宗投書第二百零七章 浪子燕青第二百五十九章 東平城破第五十三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飛宗澤第三百七十八章 陝西番人第四百五十三章 各有所得第五百二十四章 東征日本(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天山勇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征日本(四)第三百九十章 突襲第二百一十九章 關撲第八十七章 小聚義第八十一章 摩尼教徒第三百八十章 西夏一品堂第一百九十七章 曾長者第三百九十二章 互相算計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征日本(四)第二百七十章 火燒水師第三百九十四章 捉李乾順第四百七十七章 千里眼第四百章 突襲西夏第三百一十六章 宋朝七賊第九十八章 妖嬈孫二孃第二十六章 雙槍董平第四百零三章 割踏寨第二百七十七章 處死宋清第三百九十一章 西夏求和第三百五十一章 照夜玉獅子第二百六十八章 掩殺十里第二百四十一章 高俅領兵第二百零九章 周侗門下第一百零七章 害人終害己第一百零八章 鐵打的武松第四百四十二章 功傳東京第五十四章 揚名天下(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戰馬到手第四百七十四章 鐵塔跳傘第三百九十八章 趙良嗣第四百五十章 忠義葉清第二百八十六章 盲目方臘第六十九章 宋江毒計第一百五十九章 下馬威(求月票)第四百二十五章 不戰而勝第三十七章 再添豪傑第五百一十四章 第一起空難第三百六十章 許貫忠第三百九十九章 朝廷救濟第三百七十七章 西夏青鹽第三百一十四章 百花逃脫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方傑第四百七十七章 千里眼第十四章 武松還鄉第二百二十二章 史文恭的箭第三百三十章 大梁數字第一百七十章 英雄大會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才女第三百四十二章 票號擴張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俊報仇第一百五十四章 千金賞賜第二百三十五章 誘史文恭第五百二十三章 東征日本(二)第八章 初識林沖第二十九章 董平歸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僧道受死第二百九十六章 扣押百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張清賭鬥第二百七十九章 擒賊擒王第五百零五章 狼窩溝第三百七十九章 種家將第一百六十九章 方臘來使第四百九十一章 戰象踏城第四百五十三章 各有所得第一百四十章 連環馬發威第五百零八章 蒙古各部第二百零五章 盧俊義第三百零二章 孤家寡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向日宣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第一起空難
第二百六十三章 暗探軍紀第三十二章 滅祝家莊第十七章祝家黑店(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抗金英雄第三百六十八章 運氣賭坊第四百一十四章 仁禮來攻第三章 鄆城括田第七十九章 花石綱第二百四十四章 攻打泰安州(爲盟主“王子泰”加更)第二百一十二章 忠僕燕青第一百二十四章 二孃的伺候第二百二十四章 單騎赴會第二百七十五章 抵抗者死第十章 濟州馬市第一百六十九章 方臘來使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梁陣容第三百九十七章 百羊宴第四百三十七章 部落危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晁蓋親征第二十七章 董平激將第九十四章 李逵殺性第一百一十七章 戴宗投書第二百零七章 浪子燕青第二百五十九章 東平城破第五十三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飛宗澤第三百七十八章 陝西番人第四百五十三章 各有所得第五百二十四章 東征日本(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天山勇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征日本(四)第三百九十章 突襲第二百一十九章 關撲第八十七章 小聚義第八十一章 摩尼教徒第三百八十章 西夏一品堂第一百九十七章 曾長者第三百九十二章 互相算計第五百二十五章 東征日本(四)第二百七十章 火燒水師第三百九十四章 捉李乾順第四百七十七章 千里眼第四百章 突襲西夏第三百一十六章 宋朝七賊第九十八章 妖嬈孫二孃第二十六章 雙槍董平第四百零三章 割踏寨第二百七十七章 處死宋清第三百九十一章 西夏求和第三百五十一章 照夜玉獅子第二百六十八章 掩殺十里第二百四十一章 高俅領兵第二百零九章 周侗門下第一百零七章 害人終害己第一百零八章 鐵打的武松第四百四十二章 功傳東京第五十四章 揚名天下(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戰馬到手第四百七十四章 鐵塔跳傘第三百九十八章 趙良嗣第四百五十章 忠義葉清第二百八十六章 盲目方臘第六十九章 宋江毒計第一百五十九章 下馬威(求月票)第四百二十五章 不戰而勝第三十七章 再添豪傑第五百一十四章 第一起空難第三百六十章 許貫忠第三百九十九章 朝廷救濟第三百七十七章 西夏青鹽第三百一十四章 百花逃脫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方傑第四百七十七章 千里眼第十四章 武松還鄉第二百二十二章 史文恭的箭第三百三十章 大梁數字第一百七十章 英雄大會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才女第三百四十二章 票號擴張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俊報仇第一百五十四章 千金賞賜第二百三十五章 誘史文恭第五百二十三章 東征日本(二)第八章 初識林沖第二十九章 董平歸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僧道受死第二百九十六章 扣押百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張清賭鬥第二百七十九章 擒賊擒王第五百零五章 狼窩溝第三百七十九章 種家將第一百六十九章 方臘來使第四百九十一章 戰象踏城第四百五十三章 各有所得第一百四十章 連環馬發威第五百零八章 蒙古各部第二百零五章 盧俊義第三百零二章 孤家寡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向日宣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第一起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