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明暗兩套

bookmark

對於大明朝來說,是言論自由的,至少不像滿清那樣會搞文字獄,說錯一個字,或者是寫錯一個字,甚至是什麼詞有歧義,都能招來殺身之禍。

崇禎皇帝也沒有想着,因爲一篇文章就要喊打喊殺的。因言獲罪,不是大明的風格。而且更爲重要的一點是,嘴長在別人的身上,如果只是一味的堵,那是堵不住的。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肆無忌憚,毫無顧忌的抨擊朝政!

其實對於古代人來說,朝野的議政暢通與否,是衡量一個君主是否開明的重要標準之一,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會受到文人的好評,畢竟輿論是有文人所掌握,歷史也是由文人來書寫。

大明從開國以來,對於言論的自由一直是非常重視的,就比如說太祖皇帝給予御史言官不以言獲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過在崇禎皇帝看來,太祖的初衷是好的,但定下的這個規矩卻被文官玩壞了,用到了黨爭上面,用到了排除異己上面。由此,他一改太祖以來的規矩,御史言官凡有彈劾,必須有真憑實據才行,爲此,甚至革新都察院,增加都察院下屬機構和人手。

這張溥雖然在江南士林中,在官宦子弟中有不小的名氣,但那又如何,朕連御史言官都給治了,難道還治他不得?這麼想着,崇禎皇帝便回覆東廠提督黃承恩道:“張溥既然寫了文章廣爲傳播,你們東廠就問他一問朝中有嚴嵩到底是指誰,如若沒有真憑實據口無遮攔,公開污衊造成惡劣影響,他就必須爲自己的話負責。聯繫學政,革其功名,以示懲戒。”

“奴婢遵旨!”王承恩一聽,連忙回道。他心中自然知道,那張溥就是信口開河,以爲會和以前那樣隨便說而沒有關係。呵呵,開革功名,這書都白讀了!

下完這道旨意之後,崇禎皇帝想了一想,就又吩咐王承恩道:“周延儒身爲在野官員,卻任由士子誹謗朝政,不正確引導士子,做一個大明的有用人才。此等行爲,有失爲官之道,着東廠記錄在案,以觀後效。”

說到這裡,他忽然心中一動,除了吏部對官員進行考覈之外,東廠這邊也應該對官員,甚至那些準官員,比如舉人之流也進行調查,凡德行有污者,以後在官途上就給他們打個問號!

這個事情,也就是私下調查文武官員,東廠也不是沒做過。不過以前的時候,並沒有系統地去做。如果真要按照設想去做的話,這個工程也會很浩大。

崇禎皇帝認真想了一會,覺得這個事情還是有必要讓東廠去做的。武官方面,則由錦衣衛那邊去建檔案。這麼想着,他就分別聯繫王承恩和劉興祚,讓他們把這事辦起來。當然了,廠衛這邊,要暗地裡進行。到時候,和兵部、吏部的考覈進行明暗結合,對文武官員進行考覈之。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間,還有七天就要過年了。也就在這個時候,徵遼大軍終於到了京師,浩浩蕩蕩的幾萬大軍,就暫時駐紮在京師城外。

毋庸置疑地,隨着徵遼大軍出現在京師百姓的眼前,有關征遼大軍的話題,便一下子成了京師討論的頭條消息。街頭巷尾,酒樓茶館,聊得全部都是有關征遼大軍的話題。

“你們知道嗎?徵遼大軍回來啦!”

“是嗎?什麼時候回來的?我家老爺子都已經嘮叨了很長時間了,唸叨着要看看這支威武之師!”

“可不是,我家也一樣,我家大舅子一家子在京師城外,被天殺的建虜殺得家破人亡,我家婆娘,都想着要親口說聲謝謝!謝謝幫她報了仇!”

“一樣一樣,其實我們京師這邊很多人家都是這個想法,畢竟以前受建虜的荼毒不是一家兩家!”

“……“

京師百姓很顯然對於這支徵遼大軍,都是心懷感激的。甚至他們都把這支軍隊是真正當作了自己人的軍隊,而不只是朝廷的軍隊。

“可惜呀,軍營那邊戒嚴,我們尋常百姓過不去,否則一定要當面謝謝纔好!”

“沒事沒事,聽說過兩天,徵遼大軍就會進京師誇耀武功,到時候有的是機會好好的瞻仰下這支大明的威武之師!”

“呵呵,這你就不懂了吧,這是閱兵式,以前有過的!”

“……”

京師百姓們說着說着,就無比地盼望了起來,就期待着閱兵的那一天,儘快地到來。

這個時候,已經臨近年關,京師又地處北方,寒風呼嘯之下,天氣格外地寒冷。

在這種寒冬臘月的天氣,一般來說,太陽不日上山崗,一般人是不肯起牀的,全都願意躲在溫暖的被窩裡,聽屋外那呼嘯寒風聲好賴牀。

可是這一天,也就是徵遼大軍到達京師的第三天,情況卻有很大的不同。

天還沒有亮,就見街上已經有了動靜。在宵禁,巡查兵卒的注目下,一頂一頂的官轎,一個又一個的武將,陸陸續續地出現在街頭,並且向紫禁城匯聚。按理來說,這都要過年了,應該沒什麼事情了。而且皇上也從來不提倡早朝,可這些在京官員卻去紫禁城這麼早,實在是京師難得一見的場景!

當東邊的天空剛剛露出一絲光亮,宵禁剛剛結束,早起官員所引發的動靜消失不見時,卻有更多的五城兵馬司的軍卒,出現在街頭。寂靜的街上就又有了動靜,齊整的腳步聲,盔甲的撞擊聲,以及軍卒將官的吆喝聲,不時響起。

如果說五城兵馬司的軍卒是軍人,奉令行事,如同文武官員一樣身不由己的話,那另外這事就更反常了。

京師城中,各家各戶也都紛紛有了起牀的動靜。只一會兒的功夫,沉睡着的京師,就彷彿一下醒了,各家各戶的聲音,不時響起:“孩子他娘,不要烙餅了,隨便吃點就行了,費時間!”

“你個熊孩子,快點!吵着要去看,現在起牀還拖拖拉拉!要是去晚了沒位置,老子打不死你!”

“爹,你慢慢來,孩兒先去佔位子啦!”

“……”

就在一片喧譁聲中,不少人走出了家門,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縮了一下脖子,擡頭看看天色,道一聲好冷!不過他們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看看左鄰右舍的動靜,不少人還會呼喊一聲:“老李頭,走啦,還賴牀呢!”

“老王,還不走嗎?今天的事兒估計也就這麼一遭,錯過就沒得看了!”

“……”

在京師的各處地方,百姓呼朋喚友,好不熱鬧,比起往日的正午時分,都要熱鬧好多。

京師街頭上,已經有不少百姓了,三三兩兩地快步走着。

正走着,也不知道是誰,忽然大喊一聲:“哇,下雪啦!”

邊上的百姓聽到,紛紛擡頭去看,果然。只見天空已經零星地飄起雪花,一朵兩朵三朵……,只是一會兒的功夫,這雪就下大了一些,落在百姓的身上,有了一片白後,落在地上,也不再融化。

年紀大一些的老人,見此情況不由得很是歡喜,大聲說道:“瑞雪兆豐年啊!莊稼總該有個豐收了!”

慢慢地,這雪越下越大,然而卻擋不住京師百姓的熱情。他們依舊不管不顧,繼續涌上街頭,甚至還有一些隨父母上街的頑童,還邊走邊打起了雪仗。

這一天,崇禎皇帝也同樣起了個早,當他聽到宮外傳來的熱鬧聲響時,不由得心情很不錯,看來京師百姓的熱情可期呀!

當崇禎皇帝擺駕,來到奉天門城頭上時,看到奉天門廣場上,已經有無數的雪人站在那裡等待着。

看着眼前的這一切,崇禎皇帝相信,大明軍隊在百姓的心中已經有了改變。大明將士,不再只是大頭兵,當兵,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被人鄙視。這對於武人地位的改變,他相信是有助力的!

說起來,閱兵式其實已經有過一次,就在崇禎皇帝御駕親征之時就有過。不過那次的閱兵式比較簡單,而這一次卻是皇帝事先下旨給內閣首輔溫體仁,由溫體仁去操辦,不管是百姓的體驗,還是崇禎皇帝的感覺,都顯得更爲隆重。

此時,奉天門廣場這邊,錦衣親軍戒嚴,在奉天門城頭附近更是大漢將軍林立,一個個高大威猛,更顯氣勢。城頭上,站滿了文武百官,一個個都是穿着正式的朝服,簇擁着崇禎皇帝已經就位。

在溫體仁最初的方案中,是想通過聊天羣向城外的徵遼大軍發出命令,但是崇禎皇帝否決了這一條,依舊讓人用快馬傳遞的方式,如此更具有儀式感。

此次閱兵的總指揮,以前的薊遼督師、內閣輔臣,如今的次輔孫承宗,在時辰剛到時便一聲令下,就見一騎快馬,從奉天門城下飛馳而去。

竊竊私語中的百姓,跺腳哈氣中的百姓見此,不少人都停止了聊天,停止了動作,雖然他們知道徵遼大軍沒那麼快出現在他們的眼前。可是他們卻還是伸長脖子,不時望向來的方向。看一看,望一望,似乎忘記了寒冷。

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他們的期盼中,終於,徵遼大軍出現了。

一如上一次閱兵,最先出現在衆人眼前的是大明國旗,這個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了的旗幟,而後纔是徵遼大軍。

這次的閱兵主體上和前一次差不多,但是這一次的人數更多,浩浩蕩蕩的一眼望不到盡頭。

走在最前面的是歸化軍。這次歸化軍主要是李過和吳三桂所部,他們的軍隊都是騎軍,將士們騎術了得,騎着高頭大馬,齊頭並進,倒也威武不凡。

當她們出現在廣場上的時候,就有禮儀官開始介紹歸化軍的戰績,並由大嗓門的軍卒把介紹內容散播開到遠處。

“這支騎軍由歸化省派出,衆所周知,歸化省是我大明新建省份,可這支歸化軍卻不同凡響,發揮了騎軍的優勢,在奔馳徵遼戰事中,千里奔襲,李參將所部,突襲撫順,端了建虜的老巢……”

“現在你們看到的是吳總兵所部,少年才俊,喊出了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在此次戰事中,也是千里奔襲,爲大明拿下了遼東北方的糧田,大大減輕了遼東的糧食壓力……”

聽到這些介紹,這些歸化軍中的將士,一個個昂首挺胸,儘量展現自己的風采。不過此時在他們的心中,其實也非常的震撼。

他們震撼於京師百姓之熱情,實在是沒想到竟然有那麼多京師百姓,冒着大雪就站在道路兩邊,站在廣場上夾道歡迎他們。此時的歸化軍將士,其實心中很是後悔,後悔他們爲什麼在這次徵遼大戰中,就沒有立下更大的功勞!

緊隨在他們身後的是曹文詔領軍的關寧軍,這一次,基本上只要參與決戰的關寧軍都來了,有步軍,也有騎軍。大部分將士,也是第一次參加閱兵式,和歸化軍一般,同樣震撼於京師百姓的熱情,聽着禮儀官在介紹他們的戰績,也都一個個昂着頭,儘量展現自己的精氣神。

看着一支支雄赳赳氣昂昂的軍隊走過,聽着禮儀官的介紹,旁觀的百姓也都在低聲議論着:“看到沒有,這纔是真正的軍隊,真正的大明軍隊!”

“看看,和以前的那些不同吧,一看就是精銳!”

“可不是,這殺氣都撲面而來,不是精銳是什麼?”

“……”

在東江軍過後,當新軍出現的時候,京師的百姓,忽然不約而同地就停止了議論。他們看着新軍將士,臉上都出現了更多的激動之色。對於他們來說,這支新軍,就是京師的軍隊,是他們看着組建、看着出征,就猶如他們看着長大的親人一般。

他們也都明白,此次收復遼東,納朝鮮入大明版圖,主力其實就是新軍。看着新軍走過,也不知道是誰率先喊起了“大明萬勝!”

頓時,只一會兒的功夫,廣場上就響起了驚天動地地“大明萬勝”的吼聲!這聲音,震撼在每個人的心中,包括普通百姓,文官武將,皇親勳貴!

585 心事1002 一個封爵拜將的機會878 絕對不能姑息5 興奮了1131 主心骨1257 亂波299 阿敏佈局906 遭遇(第四更)109 一頭黑線136 驚天內幕63 料事如神1037 大明皇帝的影響力318 漢奸之計(第三更)115 神秘謀士488 這是我二叔384 孫傳庭635 昨晚的好運(第三更)103 師夷長技以制夷346 晉地災情984 貢生都有114 宋之楊再興1043 垂死掙扎742 密謀98 此乃何物1310 虎狼之國796 遠交近攻582 安撫國人459 撤退的話難說啊707 決策(第三更)1082 反常的豪格662 和鄂爾勒克1019 閱兵14 清查內宮1291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1235 裡子面子都要699 我要發呆(第三更)1046 一句話的作用588 檢閱533 寶刀屠龍871 閩粵商人1203 皇上會盡量想辦法的1178 爲了子孫後代557 我敢賭(第三更)514 旗來585 心事487 夜半哭聲524 亂象798 全都在掌握之中(第四更)1161 雜學怎麼了1315 和翼騎兵的對決735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311 好險664 沒想到的結局940 秋後的螞蚱(第四更)734 與虎謀皮1200 這真是簡直了!200 大明忠烈永垂不朽316 建虜的戰法489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三更)1267 兵行險着(爲唐鐵光萬賞加更)1052 重情重義719 內線1096 福建初級武備堂800 多爾袞的未雨綢繆198 封爵356 新的水師262 可惜了白杆軍386 攻城275 大明建設銀行491 醒悟過來了1146 世風日下476 胡言亂語?318 漢奸之計(第三更)871 閩粵商人1182 當野人滅了97 指天爲誓191 特種部隊9 大魄力365 逃出生天48 劉某1208 只想靜靜996 襲營1134 趁火打劫154 這都是小意思(第四更)694 不戰而屈人之兵356 新的水師112 勝利1103 濠鏡澳夷亂48 劉某868 爲了房子668 大清皇帝不是那麼好當啊(第四更)564 就怕豬一般的隊友(第四更)592 國戰1108 刺探487 夜半哭聲466 推卸493 回(第三更)537 推演預防(第三更)1026 一切盡在掌握中54 朕要一塊算賬
585 心事1002 一個封爵拜將的機會878 絕對不能姑息5 興奮了1131 主心骨1257 亂波299 阿敏佈局906 遭遇(第四更)109 一頭黑線136 驚天內幕63 料事如神1037 大明皇帝的影響力318 漢奸之計(第三更)115 神秘謀士488 這是我二叔384 孫傳庭635 昨晚的好運(第三更)103 師夷長技以制夷346 晉地災情984 貢生都有114 宋之楊再興1043 垂死掙扎742 密謀98 此乃何物1310 虎狼之國796 遠交近攻582 安撫國人459 撤退的話難說啊707 決策(第三更)1082 反常的豪格662 和鄂爾勒克1019 閱兵14 清查內宮1291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1235 裡子面子都要699 我要發呆(第三更)1046 一句話的作用588 檢閱533 寶刀屠龍871 閩粵商人1203 皇上會盡量想辦法的1178 爲了子孫後代557 我敢賭(第三更)514 旗來585 心事487 夜半哭聲524 亂象798 全都在掌握之中(第四更)1161 雜學怎麼了1315 和翼騎兵的對決735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311 好險664 沒想到的結局940 秋後的螞蚱(第四更)734 與虎謀皮1200 這真是簡直了!200 大明忠烈永垂不朽316 建虜的戰法489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三更)1267 兵行險着(爲唐鐵光萬賞加更)1052 重情重義719 內線1096 福建初級武備堂800 多爾袞的未雨綢繆198 封爵356 新的水師262 可惜了白杆軍386 攻城275 大明建設銀行491 醒悟過來了1146 世風日下476 胡言亂語?318 漢奸之計(第三更)871 閩粵商人1182 當野人滅了97 指天爲誓191 特種部隊9 大魄力365 逃出生天48 劉某1208 只想靜靜996 襲營1134 趁火打劫154 這都是小意思(第四更)694 不戰而屈人之兵356 新的水師112 勝利1103 濠鏡澳夷亂48 劉某868 爲了房子668 大清皇帝不是那麼好當啊(第四更)564 就怕豬一般的隊友(第四更)592 國戰1108 刺探487 夜半哭聲466 推卸493 回(第三更)537 推演預防(第三更)1026 一切盡在掌握中54 朕要一塊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