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我的衣帶不太寬

子蕩大喜:“可恨魯國人處處緊跟晉國,可恨晉國處處緊扣盟約,這下子好了,魯人自己做出的背約的事情,我看趙武子怎麼交代——快去,通知趙武子,就說:尋盟活動還沒有結束,魯國人就敢侵略鄆,褻瀆盟約,建議處死他們的使者!”

伯州犁急忙插嘴:“應該跟齊國聯繫,讓他們共同上訴。”

鄆這個城市情況很複雜,它原本是莒國的一個城市,但莒國已被齊國滅亡,莒國國君被趕到了代地,而後被趙武子以公室待遇安置在一片無主土地上。趙武從沒有承認莒國這是復國了,但莒國國君自認爲自己這是“遷國”——在霸主國執政趙武的安排下,莒國舉國遷移到了代地。

對莒國的處境,諸侯中有的人認爲莒國這是“遷國”,因爲他們事後向周王報備了,也得到周王的認同。但晉國雖然給莒國流亡王孫以公室待遇,卻沒有再拿莒國國君當君主看待,比如這次會盟,趙武就沒有通知莒國國君參與。此外,莒國國君所在的土地,所享受的是晉國封臣待遇,他一樣要向晉國國君“納徵”,以及履行軍賦義務。

鑑於晉國這種模糊處理方式,與齊國親近的國家則堅決認爲莒國已經亡國,現在那羣流亡公孫,包括流亡的莒國國君只是借晉國的地盤生存而已。而支持者則認爲:向晉國納徵這不是莒國不存在的理由,以前莒國也在向齊國納徵,以前莒國在齊國人手下也沒有獨立司法權,現在他們只是換了個主人而已。

在這片亂紛紛的爭吵中,齊國人一直沒有出面,因爲他們攻滅莒國的行爲,本身也違反了“大毋侵小”,以及“弭兵”的盟誓。

也正是因爲鄆的情況特殊,歸屬難明,所以季武子纔敢冒然出兵攻陷鄆。他算準了齊國人不敢把這事鬧大。

但他低估了齊國人對魯國的警惕。

作爲世仇,齊國人對魯國這種太歲頭上動土的舉動怒火萬丈,況且弭兵大會在即,齊國也迫切需要大會肯定莒國土地的歸屬,以便一勞永逸的將莒國納入懷中……既然自己不好出面,那就迂迴發展,他們立刻派出使者與莒國國君溝通,已承認莒國在代地復國的代價,讓莒國國君投訴魯國攻鄆事件。

對於齊國來說,莒國北遷之後,他們與莒國再也無牽扯,向莒國讓步不存在障礙,但絕不能向鄰居魯國讓步……此刻,早到的齊國執政晏嬰正陪伴莒國使者在趙武帳中,親自向趙武投訴。

“果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啊”,見到莒國人居然跟齊國人走到了一塊,趙武不禁感慨。

正說着,楚國的使者也到了,趙武面無表情的傾聽了楚使的發言,面無表情地回答:“知道了!”

隨即,他揮手令楚使退下,喃喃說:“魯國人的精明是有名的,他們精明到了懦弱的程度,這次怎麼會愚蠢到頂風作案的地步了呢?”

晏嬰是智者,雖然立場與魯國對立嗎,他還是公正的回答:“魯國‘三桓’共同把持政權,但三家也並非總是鐵板一塊。三桓中季孫氏勢力最大,執掌朝政,叔孫氏負責外交,這就是所謂的‘叔出季處’。

叔孫豹德才兼備、資歷深厚並在諸侯間享有盛譽,且對國君比較忠心。季武子想要打擊叔孫氏的勢力,甚至打壓國君、以擴大本家族勢力。自然要想方設法壓制叔孫氏。”

貴族說話含而不露,晏嬰這麼一暗示,趙武微笑着補充:“不錯。在這場盟會開始前,楚國曾有意將魯國列入附庸國名單,聽說楚使北上的時候路過魯國,季武子已經當面同意了楚使的要求,並以國君的名義命令叔孫豹:在這次盟會上,魯國的地位向滕、邾兩國看齊。

但叔孫豹以爲此舉有傷國家尊嚴,我同意了叔孫豹的說法,拒絕了楚使,確定:魯國在這次盟會上的地位向宋、衛看齊,參加締約,並且是執牛耳者。

季武子肯定是聽到了這個消息,對叔孫豹的不服從感到憤恨,決定在背後射叔孫豹一冷箭——魯國在敏感時刻違背盟約,作爲魯國代表的叔孫豹,多半是厄在劫難逃了。”

晏嬰嘆息:“咦,身爲國家執政,爲了私人仇怨竟然不惜國家受損,如此,魯國還有振興的希望嗎?”

趙武輕笑:“魯國振興不振興我不在乎,但莒國的事情卻是我的錯。我本想模糊處理莒國事件,以保全莒國國君的尊嚴,但現在看來,我的模糊被人誤解,以至於想得寸進尺。好吧,就讓我明確一下:

代國領土是將士們百戰所得,我雖爲晉國執政,卻沒有權力把晉國領土私下授予他國。莒國已經亡國,莒國流亡公室居住在代國是晉國的好心,請不要把我們的好心當作懦弱。”

莒國使臣緊張地望向晏嬰——對晏嬰來說,趙武剛纔那句“莒國已經亡國”一說出來,齊國人的角色就演完了,至於莒國人要死要活,管齊國人什麼事?

晏嬰拱手:“既然如此,莒國的投訴就不成立了……至於我們與魯國之間的事,我們自己處理,不敢有勞元帥。”

現在鄆城的事成了齊魯之間的事,莒國國君作爲投訴主體不成立了。晏嬰揚長而去,丟下一臉茫然,一臉惶恐的莒國使臣承受趙武的怒火。

這也許就是小國寡民必須承受的待遇吧,按現代話解釋就是:弱國無外交。

“你回去通知你們‘主’:若願做晉國之臣,那麼現在他居住的地方就是他的封地,從此他老老實實做個附驥之蠅吧,否則的話,那就繼續‘小國寡民,旦夕驚惶’的日子吧。”趙武即使在發脾氣,語氣也很溫柔:“青蠅之飛,不過數步,附之驥尾,可行千里。晉國家大業大,不在乎他這一點人。

我們保全他的祭祀,如果他覺得這猶不足,非得跳出來搗搗亂,那就請他離開吧。”

莒國使臣大恐,伏地請罪。趙武揮手斥下,轉身問左右:“叔孫豹依舊沒來答辯?”

魏舒笑着答應:“樂王鮒已經去找他了,其實他來也沒用,來了說什麼?”

沒錯,所謂封建意識,其實就是現代語“團隊意識”。季武子是一國執政,他的任何行爲就是“國家行爲”,哪怕他出於私人恩怨做出的行爲,也是“國傢俬人恩怨”,哪怕他耍了流氓,那也是“國家流氓行爲”。作爲第二執政,叔孫豹只能將這個行爲擔當起來——他無可辯駁。

此時,樂王鮒匆匆忙忙找到叔孫豹,把莒國人的投訴轉告之後,樂王鮒幸災樂禍的說:“你完了,楚人已經轉告我們,說:尋盟活動還沒有結束,魯國人就褻瀆盟約,要求處死他們的使者——現在這時間,恐怕我家元帥已派出使者,四處尋找你。”

“不必四處尋找”,叔孫豹表情平靜:“我會一直待在魯軍營地。”

旁邊的魯襄公心慌意亂:“這可怎麼辦吶,寡人……”

其實,魯國事件無論怎樣處理,都處理不到一國國君。君權神聖,在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中,即使國君犯下的錯誤,板子也是打在臣下身上,一般的說法是:臣下教導壞了國君——即使這位國君從不聽臣下教導。

但在魯國三桓爭鬥中,叔孫氏是唯一偏向國君的家族,三公分室後,魯國所有的軍隊都掌握的三桓手中,國君就是一個空殼。所以,如果叔孫豹受罰,則意味着國君的勢力也受到了打擊。

面對魯襄公的焦灼,樂王鮒慢悠悠的玩弄着衣帶,說:“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

魯襄公急問:“什麼辦法?”

樂王鮒悠然回答:“我的衣帶破了,我瞧着叔孫大人的衣帶真是漂亮,不知叔孫大人可願將衣帶贈與我?”

樂王鮒的衣帶破了嗎?衆人的目光緊盯在樂王鮒的手上,他正在玩弄的衣帶也很漂亮啊?!

明白了,樂王鮒這是索賄:你給我行賄,我爲你說情。

叔孫豹輕輕搖頭:“抱歉,我出門的時候,只帶了這條衣帶,恐怕不能給你了。”

樂王鮒無所謂的看着叔孫豹,微笑不語。

叔孫豹的從人見狀,一路膝行走到叔孫豹身邊,低聲勸解:“主,拿出點財物就可以保命,您何必吝嗇一根衣帶呢?”

樂王鮒索要的不止一根衣帶,衣帶只是幌子,他要的是更多的財物。

叔孫豹搖頭:“我出來參加諸侯盟會,是爲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國家行爲。現在我個人通過賄賂而免災——那麼我這就是國家行賄行爲。然而,行賄之後我國的災難就能免除嗎?不可能的,我們進攻了一個國家,對這一行爲進行懲處,必然還是由國家承受。而我所免除的僅是個人災難而已。魯國必然會受到軍事制裁。

我以國家的名義行賄,國家依然不能免除懲罰,我這樣做就是危害國家了,哪裡還談得上維護國家?

臣子對於國家而言,就象一個家的圍牆,是爲了阻擋壞人的進入;大臣敗壞職守,就象圍牆出現縫隙,這將是誰的責任呢?我爲了保衛魯國而出使,而又使它受到討伐,我的罪就太大了。

雖然我自己也怨恨季孫,但魯國有什麼罪呢?叔孫負責出使、季孫主持內政(叔出季處),這在魯國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又能埋怨誰呢?這是我的國家,我必須爲國家行爲承擔責任。

不過,你說的也對,這個樂王鮒貪婪成性,不給點什麼,他怕是不會走的。”

說罷,叔孫豹叫來樂王鮒的隨從,從衣帶上裁下一片遞去:“抱歉,不能給太多,我這‘衣帶’怕是窄了一點。”

樂王鮒臉色一沉,長身而起,一句話不說的離開。

此人前腳走,趙武派遣的趕來。此人向叔孫豹鞠躬:“原來派來了自己的馬車,請叔孫大人乘坐這輛馬車前往元帥大人的府邸,元帥正在府中恭候。”

之所以是馬車而不是戰車,意味着要求叔孫豹悄悄地、不引人矚目的前往——馬車帶棚子,乘車人坐在車棚內不會被別人看到。

叔孫豹本想拒絕,但考慮到這個敏感時刻,趙武派出自己的馬車招呼他,他決定還是去一趟。

趙武的大營中,樂王鮒也在,他正含着冷笑看走進來的叔孫豹,同時在場的還有正卿魏舒、智盈、張趯,以及趙武的家臣齊策。叔孫豹目不斜視向趙武鞠躬致敬,趙武望着行禮的叔孫豹,沉默片刻,勸解說:“你還是逃吧——莒國投訴的人員已被我解決,現在鄆城事件已經被齊國接手……

但無論如何,魯國在這關鍵時刻佔領鄆城,依舊是對我組織的這場盟會的破壞。楚國人現在不依不饒,楚君的爲人你也知道,既好強又要顏面,一旦討論到這個事件,他的態度一定會很強硬。咦,看來這次事件,大家是一定要商量出解決辦法的,而你就不一定非要到場了……你何不逃走呢?你只要逃走了,楚國那裡我也好推脫。”

那位曾經與範匄談論“不朽”的叔孫豹深深鞠一躬,還是老態度:“我受國君的委派來出使,與諸侯結盟,是爲了魯國的社稷。如果魯國有罪,而來結盟的人也逃掉了,魯國必然難免受到懲罰。這就等於我是給魯國闖禍來了。

如果這次我被諸侯處死,聯盟對魯國的懲罰也就到頭了,魯國也就不會再受討伐。我個人有罪而被殺,固然難堪,但我是因爲別人(季武子)的牽連被殺,有什麼丟醜的?退一步說,如果我的死能使我的國君安寧、國家受益,名聲好壞也都一樣。”

趙武慢慢站起身來,回答:“怎能說叔孫大人‘個人有罪’吶,這不是叔孫大人一個人的罪……不過,叔孫大人勇於承擔,這是賢人的表現啊,我趙武豈能讓賢人受到懲罰——一定會爲你脫罪的。”

樂王鮒索賄失敗還受到羞辱,心裡正在悻悻,聽到趙武這麼說,馬上阻攔,說:“諸侯盟誓還沒有結束,魯國人就悍然違反盟約,盟誓還有什麼意義?不征討魯國也就罷了,現在又要放掉他們的會盟代表,晉國的霸主還怎麼當?所以,您一定要處死叔孫豹!”

趙武不爲所動:“面臨危難而不忘國家,是忠;明知有難而不棄職守,是信;爲了國家而捨生忘死,是貞。以忠、信、貞爲依據去做打算,是義。一個人具有了忠、信、貞、義四項美德,怎麼可以處死他?處死這樣的人,是要被記述在歷史上的,我趙武不敢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現在有人甘於犧牲自己而爲國家謀利益,我怎能不去愛惜嗎?如果做臣子的都能這樣愛國家,大國就不會喪失權威,小國也不會被人欺凌。如果叔孫這樣的行爲獲得善果,就可以用來引導所有做臣子的人,那樣,天下還會有敗壞的國家嗎?”

說完,趙武看了看樂王鮒,語重心長補充:“我聽說:看見善人處於災患,不救助是不吉利的;看見惡人處於官位,不除掉他也不吉利——我一定要救叔孫!”

最後幾句,趙武是特意說給樂王鮒聽的。

樂王鮒恨不快:“我們晉國糾集聯軍南下,就是爲了建立一種諸侯新秩序。魯國在這當口悍然攻擊鄆城,這是破壞晉國的利益,我們維護魯國,得到的是什麼?元帥可要三思啊。”

趙武拂袖而起:“我說的那麼明白,樂王鮒你怎麼還不懂——晉楚結盟,北方屬於我們的權限,屬於我們的勢力範圍,這是我們晉國必須寸步不讓的利益。魯國攻擊鄆城,關楚國什麼事?北方的事情,自由我晉國仲裁,南方的事情,我從不干涉楚人做主,楚國憑什麼把手伸進我的籃子?”

在座的晉臣恍然大悟,樂王鮒悻悻回答:“元帥要這麼說,我也同意元帥替魯人出頭。”

“傳召楚使”,趙武不耐煩的說。

叔孫豹頓時把心放到了肚裡,他鞠躬拜謝:“多謝元帥替魯人做主。”

楚國令尹子蕩趾高氣昂的走了進來,這麼久以來,楚國頻頻在晉人手裡吃癟,這次總算抓住了晉國的把柄,他就等着晉國人難堪吶。做到座位上,子蕩斜眼看了一下叔孫豹,衝趙武長鞠,趙武微微點頭,肩下的趙氏家臣齊策馬上開口,用趙武的口吻說:“魯國雖然有罪,但它的代表沒有逃避懲罰,也可謂‘畏大國之威,敬大國之命’了。因此,我請求你赦免他。

您如果赦免了他,就可以用這種精神勉勵您的左右了——你想想,如果您手下的官員都能在內不逃避責任,出外不逃避危難,您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歷來,身處高位者所遭受的禍患,其產生緣由都是因爲有屬下責任而不能去承擔,有危難而不能去堅守。如果你的屬下能做到這兩點,你自然就沒什麼憂患了。我們身處上位者,不樹立這樣的好榜樣、典型,誰還會去向他學習吶?

現在你眼前就有這樣一位模範——魯國的叔孫豹,他完完全全的做到了這兩點,從不迴避自己的責任,請您豁免他,以安撫賢人。如此,您會合各國而赦免有罪者,又勉勵其賢人,諸侯們還有誰會不欣然歸附楚國,視遠方的楚國爲親近的對象呢?”

子蕩用楚君的口吻回答:“您剛纔說的是人情,我說的是規則——我聽說晉國總強調法律必須充滿剛性,不能講人情。”

第2章 日誌三·;我在春秋偷着樂第244章 都兵臨城下了第163章 天下雄城的陷落第19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下)第282章 中國的澳洲孤島第304章 每一根羽毛都要換成錢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第228章 心悅君兮君不知第217章 好戰分子太多第33章 如臨大敵如履深淵(上)第4章 煮出一鍋好湯,難(上)第127章 專捏軟柿子第34章 兩個女王的戰爭(下)第164章 當鐵嘴碰上銅牆第185章 一波三折第18章 有關“趙武”的歷史之謎(下)第188章 齊國人在擔心什麼第276章 軍隊再多也不夠使第61章 春秋鳳凰男第294章 驚弓之鳥第59章 斷後的又是我第19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上)第261章 明知道無效的努力第56章 人不囂張枉少年第280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第334章 咱給楚軍再挖一坑第284章 我居然成了誘餌第195章 全是音樂惹的禍第37章 上古神農氏的傳說第17章 “領主武裝”的要求(上)第9章 令人發抖的大“秘密”(上)第259章 乖,你要有妾室心理第101章 都是被逼的第4章 煮出一鍋好湯,難(下)第286章 彷彿衝進一團迷霧中第28章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上)第339章 浪費是可恥滴第170章 打你沒商量第234章 橘的種子長不出枳來第341章 嚇死人不償命第117章 疑惑的齊策第232章 拒絕回家的潘黨第4章 煮出一鍋好湯,難(上)第162章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第203章 列國的福音第56章 人不囂張枉少年第34章 兩個女王的戰爭(上)第101章 都是被逼的第328章 如今這世界,晉人還怕誰第39章 瞧我的驚豔亮相(下)第203章 列國的福音第247章 第一回合第43章 絕世猛將的絕殺(下)第8章 山寨“趙武”的初次路演第47章 烤人肉的味道第130章 一隻老虎看住一羣羊第265章 會盟啊,它就是一個坑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第193章 矛與盾的糾結第26章 翻身奴隸……沒有歌唱(下)第180章 陰謀逼近第96章 許國人揚的戰爭第208章 省錢省的“盡善盡美第181章 是何物第322章 咦,又弱一個第41章 我幹嘛教別人聰明(下)第215章 天下第一都城第19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上)第29章 吃虧還是佔便宜(下)第333章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第229章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第307章 我們的職業是戰士第109章 我等的花兒都要謝了第169章 陽奉陰違第31章 伯樂我有,壓榨爲主(下)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下)第41章 我幹嘛教別人聰明(下)第128章 跟“天下第二”單挑的楚軍?第95章 得隴望蜀第39章 瞧我的驚豔亮相(上)第70章 _春秋女間諜第139章 百姓有權驅逐第45章 郤至的溫柔三連擊(上)第114章 憑啥我出錢第211章 春秋第一名嘴第290章 羊皮襖叔不給力啊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第301章 我就是懸在他們頭上的劍第222章 爲華夏而戰第255章 驚人的秘密第2章 日誌三·;我在春秋偷着樂第235章 “王對卿”的戰爭第143章 非對稱戰爭第72章 刺客也瘋狂_第122章 一場史詩上的攻城戰第二十二十七章 比哀傷還要哀傷的事第326章 咱給他挖個大坑第192章 最鋒利的矛第231章 養由基的後裔第292章 齊策的兩面派
第2章 日誌三·;我在春秋偷着樂第244章 都兵臨城下了第163章 天下雄城的陷落第19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下)第282章 中國的澳洲孤島第304章 每一根羽毛都要換成錢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第228章 心悅君兮君不知第217章 好戰分子太多第33章 如臨大敵如履深淵(上)第4章 煮出一鍋好湯,難(上)第127章 專捏軟柿子第34章 兩個女王的戰爭(下)第164章 當鐵嘴碰上銅牆第185章 一波三折第18章 有關“趙武”的歷史之謎(下)第188章 齊國人在擔心什麼第276章 軍隊再多也不夠使第61章 春秋鳳凰男第294章 驚弓之鳥第59章 斷後的又是我第19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上)第261章 明知道無效的努力第56章 人不囂張枉少年第280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第334章 咱給楚軍再挖一坑第284章 我居然成了誘餌第195章 全是音樂惹的禍第37章 上古神農氏的傳說第17章 “領主武裝”的要求(上)第9章 令人發抖的大“秘密”(上)第259章 乖,你要有妾室心理第101章 都是被逼的第4章 煮出一鍋好湯,難(下)第286章 彷彿衝進一團迷霧中第28章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上)第339章 浪費是可恥滴第170章 打你沒商量第234章 橘的種子長不出枳來第341章 嚇死人不償命第117章 疑惑的齊策第232章 拒絕回家的潘黨第4章 煮出一鍋好湯,難(上)第162章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第203章 列國的福音第56章 人不囂張枉少年第34章 兩個女王的戰爭(上)第101章 都是被逼的第328章 如今這世界,晉人還怕誰第39章 瞧我的驚豔亮相(下)第203章 列國的福音第247章 第一回合第43章 絕世猛將的絕殺(下)第8章 山寨“趙武”的初次路演第47章 烤人肉的味道第130章 一隻老虎看住一羣羊第265章 會盟啊,它就是一個坑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第193章 矛與盾的糾結第26章 翻身奴隸……沒有歌唱(下)第180章 陰謀逼近第96章 許國人揚的戰爭第208章 省錢省的“盡善盡美第181章 是何物第322章 咦,又弱一個第41章 我幹嘛教別人聰明(下)第215章 天下第一都城第19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上)第29章 吃虧還是佔便宜(下)第333章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第229章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第307章 我們的職業是戰士第109章 我等的花兒都要謝了第169章 陽奉陰違第31章 伯樂我有,壓榨爲主(下)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下)第41章 我幹嘛教別人聰明(下)第128章 跟“天下第二”單挑的楚軍?第95章 得隴望蜀第39章 瞧我的驚豔亮相(上)第70章 _春秋女間諜第139章 百姓有權驅逐第45章 郤至的溫柔三連擊(上)第114章 憑啥我出錢第211章 春秋第一名嘴第290章 羊皮襖叔不給力啊第16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第301章 我就是懸在他們頭上的劍第222章 爲華夏而戰第255章 驚人的秘密第2章 日誌三·;我在春秋偷着樂第235章 “王對卿”的戰爭第143章 非對稱戰爭第72章 刺客也瘋狂_第122章 一場史詩上的攻城戰第二十二十七章 比哀傷還要哀傷的事第326章 咱給他挖個大坑第192章 最鋒利的矛第231章 養由基的後裔第292章 齊策的兩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