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選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兩部分,選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爲中樞、地方、軍事官制三部分。爲了加強皇權,明朝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罷宰相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爲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地方官制,明朝共設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軍事官制,明朝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明朝官制在漢、唐舊制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其官制影響一直延續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簡介

明朝的皇帝大多不親理朝政,這就使得後人容易過低地評價明朝的各個方面。而對比一下自秦至清,會發現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延續時間超過二百年,且沒發生過分代(如西漢、東漢)的僅唐、明、清三朝。再比較文化、經濟、軍事等領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這不能不讓人疑惑,就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曾慨嘆:“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誠不可解也。”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提到明朝的官制。官制是政權機構的一個重要組織制度。它關係到這個政權的盛衰,關係到當時社會的安定或動盪,關係到當時人民的生活。而且清承明制,所以可以說明朝官制在中國延續了近五百年,支撐、維護了中國壽命最長的兩個封建王朝。

中樞官制

明朝中樞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爲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但無定員,無專責,實際上是虛銜。中期以後,成爲大臣加官或贈官(生而授爲加,死而授爲贈)。萬曆時張居正爲太師,掌有實權,是特例。明代初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殺左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辦事。初置四輔官,以春、夏、秋、冬爲名,不久廢去。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度,設殿閣大學士,當時設有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大學士之名,後稱爲“內閣”。開始設立時,大學士之職掌“侍左右,備顧問”,秩爲正五品。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預機務,仁宗時,閣臣之權漸重。到世宗嘉靖時,改華蓋殿爲中極殿,謹身殿爲建極殿,大臣之閣銜隨之變動。大學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上,成爲事實上的宰相,首席大學士稱爲“首輔”,權力極重。

明朝中樞設六部。吏部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個清吏司(文選、驗封、稽勳、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職權特重,爲六部之首。戶部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十三清吏司(浙江、江西、湖廣、陝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戶部另有一些直轄機構,如寶鈔提舉司、印鈔局、廣盈庫、軍儲倉等。禮部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個清吏司(儀制、祀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另轄鑄印局等。兵部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個清吏司(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另轄會文館等機構。刑部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戶部)。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工部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個清吏司(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另轄寶源局、軍器局等機構。

舊都南京也設六部,稱南六部,另有一套職官,但又不全置,其職權遠不如北京六部。一般是安置地位崇高之退閒大臣之所。

設御史臺,洪武十三年改爲督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僉都御使等官。又設十三道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都御使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十三道監察御史的職責是“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茶馬,巡漕,巡關,攢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軍紀功”。巡按稱爲“代天子巡狩”。官雖不高(正七品),出外巡查時權力卻很大。設通政使司,有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參議等官,掌管“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設大理寺,有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等官,掌“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與刑部、督察院合稱“三法司”,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

設翰林院,有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五經博士等官。掌制誥、史冊、文翰、講讀經史、修撰國史等事。

設國子監於首都,以掌教育。有祭酒一人、司業一人,五經博士、助教、學正等官。下設五廳(繩愆廳、博士廳、典簿廳、典籍廳、掌饌廳)、六堂(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遷都北京後,南京仍設國子監,時稱“南監”,北京則稱“北監”。

設六科,即吏、戶、禮、兵、刑、工。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都給事中各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給事中等官。

設總督、總理、巡撫。此三官於明朝均因事而設,以重臣任之。所轄地區亦不一致。爲中央派出之之大員,非地方官員。明中葉後,巡撫漸成行省事實長官。與巡按合稱爲“二臺”,各行省之“三司”反受其管制。

另還設太常、光祿等寺。

地方官制

明初沿用元制設行省,洪武九年改設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爲“行省”。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左右參政、左右參議等官。“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屬滿秩,廉其稱職、不稱職,上下其考,報撫、按以達於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縣正官朝覲京師,以聽察典。”宣德時,定全國分十三布政使司。布政使權勢極重,《明史?職官志》:“初置藩司,與六部均重。布政使入爲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每出爲布政使。”

行省設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僉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爲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機構,合稱“二司”。

明朝中葉以後,逐漸派都御使出任總督或巡撫,總領一方之軍政,其官銜則兼之。

設道,分兩類:於布政使司置參政、參議,分司諸道,稱分守道;按察司置副使、僉事,分司諸道,稱分巡道。還在一些地方設整飭兵備道。又有協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鹽法道等。道之制度,在明朝已頗覆雜。

明初改元制之路爲府,隸屬於道。府分上(糧二十萬石以上者)、中(二十萬石以下者)、下(十萬石以下者)三等,有知府一人及同知、通判等官。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風化,平獄訟,均賦役”。也設通判,但已不如宋之權重,僅爲分掌糧運及農田水利之官。

設州,有兩種:一爲直隸州,地位相當於府,隸屬於省;一爲屬州(散州),地位相當於縣,隸屬於府。各州有知州一人及同知、判官等官。

設縣,有知縣、縣丞、主簿各一人,其屬有典史等。縣分上(糧十萬石以下者)、中(六萬以下者)、下(三萬以下者)三等,均隸屬於府或州。

各府設府學,以掌管教育,有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四人。各州設州學,有學正、訓導等官。各縣設縣學,有教諭、訓導等官。學童應試錄取後,在儒學(府學、州學、縣學)中讀書者稱爲“生員”,俗稱“秀才”。

軍事官制

朱元璋攻下集慶路(今南京)時,設行樞密院,由自己擔任。又設諸翼統軍元帥府。後罷樞密院,改設大都督府,以朱文正爲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下設司馬、參軍、經歷、都事,又增設左右都督等。吳元年因防權重,廢大都督不設,改以左右大都督爲長官。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爲五軍都督府(中、左、右、前、後),“分領在京各衛所,及在外各都司、衛所”。五軍都督府每府各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及經歷、都事等官。都督府都督等官,後漸變爲空銜。統兵之官,加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等銜,始有帶兵之實權。

在京各衛,稱爲京衛。京衛有上直衛、南京衛、北京衛等,各設指揮使司,有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官。京衛又設鎮撫司,有鎮撫等官。上直衛的親軍指揮使司有二十六個衛:錦衣衛、旗手衛、燕山左衛等。其中錦衣衛名爲宿衛扈從,實則假偵事之權。

在外各省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爲一省之軍事總機構。明朝在全國設十六都司,除十三省外,遼東、大寧、萬全等地亦設有都司。有都指揮使(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從二品)、都指揮僉事(正三品)等官。

於各地設衛所,衛下轄千戶所,千戶所下轄百戶所。各衛、所皆統屬於都司;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指揮以下,官兵多世襲。

勳爵俸祿

明朝除宗室外,文武官的封爵分爲公、侯、伯三級,封爵上各加地名爲封號,只有歲祿,並非實際的封邑。

明朝的散官制度與唐宋時不同,表現爲按官授階,因此散官的地位與作用下降。與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爲九品十八級,從九品至正五品及正、從一品每級又有初授、升授兩等,從四品至正二品則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散官的授予辦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時賜予初授散官;初考稱職時,賜升授散官;再考功績顯著者,賜加授散官。考覈平常者,不賜升授或加授散官。除給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經再考,可參照散宮同時授予勳級。因此,散官與勳級既是附加性官銜,又可視爲考覈制度的補充,但與實職和俸祿並無關係。明之文散階有四十二階,明之武散階三十階,文勳十級,武勳六品十二階。洪武二十五年,重定內外文官歲給俸祿之制。最高者,正一品官爲一千四十四石;最低者從九品,六十石;未入流者,三十六石。均米、鈔、本、折兼之。

官服制度

官服也叫做服章,根據《辭源》的解釋:“是指表示官吏身份品秩的服飾。”具體而言,官服是指等級社會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級官員在內的,籍以明辨官品等級的服飾。因此,官服制度,就是指辨明官吏身份的特定服飾的相關制度。明代官服主要包括皇帝冠服、皇后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婦冠服。此處專指文武官冠服。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禮制。他廢棄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在嚴格的等級觀念指導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初步制定出一套官服制度。明代服飾恢復了傳統的特色,以袍衫爲尚。職官朝服,依然承襲古制,用冠冕衣裳。文武官員凡遇大祀、慶成、冬至等重要禮節,不論職位高低,都要戴樑冠,穿赤羅衣裳。官員的品位以服色、冠上的樑數、所持場板以及所佩的綬帶作區分。官員平日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着常服。洪武二十三年定製,文官衣自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即御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又令品官常服用雜色紵絲、綾羅、彩繡。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見人員,四時並用色衣,不許純素。三十年,令致仕官服色與見任同,若朝賀、謝恩、見辭,一體具服。

景泰四年,令錦衣衛指揮侍衛者,得衣麒麟。天順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鬥牛、大鵬、像生獅子、四寶相花、大西番蓮、大雲花樣,並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薑黃、明黃諸色。弘治十三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鎮守、守備,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科道糾劾,治以重罪。正德十一年設東、西兩官廳,將士悉衣黃罩甲。中外化之。金緋盛服者,亦必加此於上。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爲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其後巡狩所經,督餉侍郎、巡撫都御史無不衣罩甲見上者。十三年,車駕還京,傳旨,俾迎候者用曳撒大帽、鸞帶。尋賜羣臣大紅紵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時文臣服色亦以走獸,而麒麟之服逮於四品,尤異事也。

特點

明朝官制的特點是:

一、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發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后,不設宰相,取消中書省,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事權至爲集中。

二、設內閣,爲皇帝輔助、辦事機構。

三、中樞組織系統比宋、元簡化;六部九卿系統較清,職責較明。

四、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簡明,惟道的設置較雜,至清不改。

五、在貴州建行省,加強了這一地區的管理。

六、採用土官制度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即以本族上層領袖爲土官(即土司),可世襲。

附錄

文散階

明之文散階有四十二階,以歷考爲差: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

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幹授宣議郎;

從七品,初授從仕郎,升授徵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

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武散階

明之武散階三十階: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

從二品,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

正三品,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

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

正四品,初授明威將軍,升授宣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

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

正五品,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

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文勳

文勳十級:

正一品左、右柱國,從一品柱國;

正二品正治上卿,從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資治尹,從三品資治少尹;

正四品贊治尹,從四品贊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從五品協正庶尹。

武勳

武勳六品十二階:

正一品左、右柱國,從一品柱國;

正二品上護軍,從二品,護軍;

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從三品輕車都尉;

正四品上騎都尉,從四品騎都尉;

正五品驍騎尉,從五品飛騎尉;

正六品雲騎尉,從六品武騎尉。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爲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範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覈,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兇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範疇。

4、六科:

分爲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註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爲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爲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製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爲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后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明朝(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爲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爲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爲中府,十萬以下爲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政治:中央官制: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御史臺

地方官制:承宣佈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使司

第591章 父子深談第579章 再次盪漾的惡魔微笑第335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上)第591章 父子深談第659章 夜斕點琉璃第67章 憤怒的多爾袞第458章 翔龍——透心涼第465章 翔龍——空襲第375章 新種類超能戰士誕生第48章 修羅軍誓第9章 凌亂第717章 被南宮嘯天抓到的苦力第639章 一天是兄弟,永遠是兄弟第401章 得瑟的刑明第90章 黑色洪流第754章 全員動員令第415章 獵獸行動(上)第419章 迴歸第512章 談兵第503章 蔚藍之旅第105章 義診第23章 平安回家第606章 打探卡西拉蟲族巢穴第460章 翔龍——即將落幕第646章 擊殺米拉戰將第360章 藍冰凝生日宴會第590章 被拋棄的瑞比第367章 冷玫的故事第347章 即將誕生的強者第541章 裁決、海神、天使三大超級武裝第424章 第一次對決第514章 解疑第60章 天津衛戰事(四)第486章 五十年之約第632章 活還是滅族?第597章 勇着相遇強者勝第581章 援軍、援軍第70章 李少白論戰第130章 接聖旨(一)第663章 夜斕VS暗夜琉璃(上)第85章 驚異的發現第361章 小表弟VS臭蟲第563章 心核爆發第755章 千里走單騎第647章 出來吧,海神戟第571章 紫影身現叛軍覆滅第608章 滅絕人性的卡西拉蟲第741章 灰溜溜逃跑的元華特使團中國十大名劍六部制第448章 翔龍——墜落的零式戰機第727章 被愛人吃得死死的張瑞第571章 紫影身現叛軍覆滅第593章 三個星期的等待第725章 回家的禮物第562章 進入冥王星系第10章 貧嘴第362章 冰綾紫淚第756章 大決戰(一)孫承宗第114章 離開第371章 終於訂婚了第725章 回家的禮物第704章 紫紅戰神軍團第561章 歷史的選擇第111章 《聖陽童子神功》(二)第615章 忠誠還是背叛?第718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22章 新墳第42章 奇襲第455章 翔龍——洞穴激戰中國十大名劍第49章 北上第43章 血手第616章 下鋪的兄弟第338章 大哥?第690章 聖域來人張獻忠第730章 小瑞你辛苦了第11章 般若般羅密孔雀明王大悲咒第715章 嚴陣以待第709章 哭泣的茉莉第530章 巨頭會面第642章 圍剿行動開始第697章 準備千年的陰謀第575章 英魂迴歸第424章 第一次對決第397章 第一次警示性攻擊第540章 絕密第84章 落跑第715章 嚴陣以待第590章 被拋棄的瑞比第578章 五十一人會議第430章 來吧,戰鬥(一)第397章 第一次警示性攻擊第651章 激戰神奇武裝第369章 可憐、可悲的人第707章 甩門而走的茉莉第406章 又來了?第572章 解答疑惑
第591章 父子深談第579章 再次盪漾的惡魔微笑第335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上)第591章 父子深談第659章 夜斕點琉璃第67章 憤怒的多爾袞第458章 翔龍——透心涼第465章 翔龍——空襲第375章 新種類超能戰士誕生第48章 修羅軍誓第9章 凌亂第717章 被南宮嘯天抓到的苦力第639章 一天是兄弟,永遠是兄弟第401章 得瑟的刑明第90章 黑色洪流第754章 全員動員令第415章 獵獸行動(上)第419章 迴歸第512章 談兵第503章 蔚藍之旅第105章 義診第23章 平安回家第606章 打探卡西拉蟲族巢穴第460章 翔龍——即將落幕第646章 擊殺米拉戰將第360章 藍冰凝生日宴會第590章 被拋棄的瑞比第367章 冷玫的故事第347章 即將誕生的強者第541章 裁決、海神、天使三大超級武裝第424章 第一次對決第514章 解疑第60章 天津衛戰事(四)第486章 五十年之約第632章 活還是滅族?第597章 勇着相遇強者勝第581章 援軍、援軍第70章 李少白論戰第130章 接聖旨(一)第663章 夜斕VS暗夜琉璃(上)第85章 驚異的發現第361章 小表弟VS臭蟲第563章 心核爆發第755章 千里走單騎第647章 出來吧,海神戟第571章 紫影身現叛軍覆滅第608章 滅絕人性的卡西拉蟲第741章 灰溜溜逃跑的元華特使團中國十大名劍六部制第448章 翔龍——墜落的零式戰機第727章 被愛人吃得死死的張瑞第571章 紫影身現叛軍覆滅第593章 三個星期的等待第725章 回家的禮物第562章 進入冥王星系第10章 貧嘴第362章 冰綾紫淚第756章 大決戰(一)孫承宗第114章 離開第371章 終於訂婚了第725章 回家的禮物第704章 紫紅戰神軍團第561章 歷史的選擇第111章 《聖陽童子神功》(二)第615章 忠誠還是背叛?第718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22章 新墳第42章 奇襲第455章 翔龍——洞穴激戰中國十大名劍第49章 北上第43章 血手第616章 下鋪的兄弟第338章 大哥?第690章 聖域來人張獻忠第730章 小瑞你辛苦了第11章 般若般羅密孔雀明王大悲咒第715章 嚴陣以待第709章 哭泣的茉莉第530章 巨頭會面第642章 圍剿行動開始第697章 準備千年的陰謀第575章 英魂迴歸第424章 第一次對決第397章 第一次警示性攻擊第540章 絕密第84章 落跑第715章 嚴陣以待第590章 被拋棄的瑞比第578章 五十一人會議第430章 來吧,戰鬥(一)第397章 第一次警示性攻擊第651章 激戰神奇武裝第369章 可憐、可悲的人第707章 甩門而走的茉莉第406章 又來了?第572章 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