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

作品相關 孫承宗

孫承宗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漢族,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明末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曾爲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早年經歷

孫承宗少時相貌奇偉,“鐵面劍眉,鬚髯戟張”,明萬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僅16歲。而後,孫承宗曾先後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並逐漸接觸官場。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孫承宗到北京,入國子監讀書;次年中舉人。後來,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孫承宗隨行。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承宗邊境教書時,對軍事有着濃厚興趣。“杖劍遊塞下,從飛狐(河北淶源北飛狐關)、拒馬間直走白登(山西大同東)。又從紇幹(山西大同東紇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結納其豪傑,與戍將老卒,周行邊壘,訪問要害阨塞,相與解裘馬,貰酒高歌。用是以曉暢虜情,通知邊事本末”。

宦海沉浮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翰林十年。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入詹事府做事,輔導當時的皇太子朱常洛學習,即後來的明泰昌皇帝。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帝繼位僅一個月,就不明不白的駕崩了。因此,泰昌帝年僅16歲的兒子明天啓皇帝朱由校繼位。孫承宗繼而就做了天啓帝的老師。這樣,年近花甲的孫承宗,依借帝師的地位,逐漸地進入了明朝後期政治權力的中心。

明天啓二年(1622年)孫承宗升任爲禮部右侍郎。後因明朝丟失廣寧,遼東經略王在晉去職,天啓帝以孫承宗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上任後,上疏條陳當時軍事體制與作戰指揮上的弊端,謀求改革,主要內容有:(1)“兵多不練,餉多不核”。這是說當時軍隊訓練差,後勤供應混亂。(2)“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邊,而且增置文官於幕府”。指出當時“以文制武”指揮策略的失誤。(3)“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指出“將從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張“今天下當重將權。擇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節鉞,得自闢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

登萊巡撫袁可立與孫承宗同爲天啓二年殿試同考官,共同主遼期間滿人蜷伏。孫承宗將遼海防務委之於袁可立,十分倚重。他說道:“讀後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裡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孫承宗《高陽集?答袁節寰登撫》)。此外,還要撫遼西、恤遼民、簡京軍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

收復失地

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以後,明軍實際上就面臨着一個如何進行軍事防禦的戰略選擇問題,即是主守關防,作積極的防禦;還是固守關門,作消極防禦。對此,明前線軍事將領意見不一。遼西經略王在晉主張“拒奴撫虜,堵隘守關”。

所謂“撫虜”,即以金錢收買蒙古對付後金。所謂“堵隘”,即在山海關外再修一座關城。很明顯,這是置遼西走廊這一緩衝地帶於不顧,消極防禦的方針。天啓二年(1622年),王在晉確定在八里鋪築城,並上報朝廷。此舉遭到其部下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爲築城“非策”,極力勸阻,並寫信給首輔葉向高,申訴己意。由於情況不明,葉向高難以斷定可否。孫承宗遂提出前往實地考察,再作決斷。他抵達山海關後,當即認真巡視山海關及王在晉所主張建築的八里鋪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黃土嶺等處的戰略地勢。在閱察八里鋪新城時,孫承宗曾與王在晉展開過激烈的爭論:“新城成,即移舊城四萬人以守乎?”孫承宗問。王在晉答曰:“否,當更設兵。”孫承宗又問:“如此,則八里內守兵八萬矣。一片石西北不當設兵乎?且築關在八里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爲敵人設,抑爲新兵設乎?新城可守,安用舊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答:“關外有三道關可入也。”問:“若此,則敵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關?”答:“將建三寨于山,以待潰卒。”孫承宗責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是教之潰也。且潰兵可入,敵亦可尾之入。今不爲恢復計,畫關而守,將盡撤藩籬。日鬨堂奧,畿東有寧宇乎?”嚴厲批評了王在晉畫地爲牢、坐以待斃的危險傾向。“在晉無以難”,但仍固執己見。

爲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孫承宗召集將吏討論如何防守。監軍閻鳴泰主守覺華島(遼寧興城東三十里海中,今稱菊花島),袁崇煥主守寧遠衛(今遼寧興城),王在晉則主守中前所(今遼寧綏中縣前所)。監司邢慎言、張應吾等附和王在晉的意見。孫承宗在全面考慮了各方意見,權衡利弊得失後,表示支持袁崇煥主守寧遠的意見。

寧遠,位於遼西走廊中部,“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爲形勝”。守住寧遠,也就等於扼住了這條走廊的咽喉,能確保二百里外的山海關的安全。因此,孫承宗的決計守寧遠,頗具戰略眼光。

孫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確闡述了其堅守寧遠,以與覺華島守軍互爲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計劃,正式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並建議解除王在晉的兵部尚書及遼東經略之職。熹宗接受了孫承宗的意見,將王在晉調任南京兵部尚書。自此,八里鋪築城之議遂息。

王在晉調走後,山海關的防務採取並貫徹了孫承宗與袁崇煥主守關外的戰略。此後,經數年艱辛的努力,佈置成一道堅固的關(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成爲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都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在屢次碰壁之後,迫使他們望寧遠而卻步。這道防線不僅確保了山海關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後的二十餘年間,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

天啓二年八月,孫承宗被任命爲遼東經略。他即着手實施其欲保關門,必先固遼西;欲復遼東,亦必先固遼西的戰略計劃,積極部署寧錦防線。

首先大力整頓了關門防務。“是時,關上兵名七萬,顧無紀律,冒餉多。承宗大閱,汰逃將數百人,遣還河南、真定疲兵萬餘。”“乃定兵制,立營房,五人一房,三千一營,十五營爲三部,而將帥以營部爲署。兵不離將,將不離帥,教肄分而稽覈便。”經過整頓,使“兵將一清”,提高了關門守軍的戰鬥力。

在關門防務上,“並夾城之役,修築關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則從望海臺出芝麻灣,三面環海,安大炮爲橫擊。陸則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力夜擊。北水關外,有峻嶺築號臺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經五個月的慘淡經營,穩定了關門局勢,併爲恢復遼西失地,強固了根基。

同時是修築寧遠城。天啓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命祖大壽修復寧遠,並令駐軍儘速恢復山海關至寧遠沿線被焚棄各城。召遼人回故居,墾荒屯田,重建家園。又發展採煤、煮鹽、海運等事業,以充實民力,確保軍需。寧遠城竣工後,調袁崇煥鎮守。孫承宗自己則坐守山海關,並備前屯,充當其後盾。在袁崇煥的精心治理下,寧遠“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爲樂土”,成爲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

隨着寧遠城守的日漸鞏固,明軍防線不斷延伸。天啓五年(1625年)夏,孫承宗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這樣,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爲中心的寧錦防線。

孫承宗所在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爲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爲。然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對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禦的一番作爲作過很中肯的評價:“兵家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孫閣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爲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軍門的水軍牽制,後金不肯貿然來碰他的黴頭,所以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後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說,孫閣老在無形中爲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令人可嘆的是,正當孫、袁二公積數年之力準備大有作爲之時,閹黨已全面亂政,逼迫袁可立和孫承宗先後去職。

自請罷官

四年來,孫承宗重用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將吏人才,邊防大備。“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爲慮矣。”不但扭轉了原先的那種頹敗之勢,且整個形勢變得越來越好。正當他銳意恢復之際,卻遭到了來自魏忠賢的打擊。首先是閹黨份子宋禎漢等攻擊登萊巡撫袁可立,使袁可立在天啓四年初即遭罷官,孫承宗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策應。

孫承宗功高權重,譽滿朝野;魏忠賢爲長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孫承宗也拉到自己一邊,故進行過多次試探,但均遭到拒絕,由此懷恨在心。天啓四年(1624年)十一月,孫承宗西巡至薊、昌,報請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賀萬壽節,並面奏機宜。魏忠賢得知,恐其擁兵“清君側”,大懼,“繞御牀哭,上亦爲心動”,當即命內閣擬旨,以“無旨擅離信地,非祖宗法”爲名,令其返關。孫承宗無奈,只好返回。事後,閹黨利用這件事攻擊孫承宗“擁兵向闕,叛逆顯然”,但熹宗沒予理會。

天啓五年(1625年)魏忠賢派太監劉應坤到山海關,以帑金十萬兩犒軍,爲承宗所鄙視.。同年八月,柳河之敗,導致了孫承宗的去職。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自後金逃歸的“降虜生員”劉伯鏹的話,派兵渡柳河,襲取耀州,中伏遭敗。閹黨藉口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冑等軍用物資,圍攻馬世龍,並參劾孫承宗。孫承宗氣極,連上二疏,自請罷官。九月,返鄉。

再度出山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軍避開山海關-寧錦一線,繞道內蒙,從喜峰口突入塞內,相繼攻陷遵化、迂安、灤州、永平,直指北京。此事所謂“己巳虜變”。

一時,明廷亂作一團。而袁崇煥也因爲私自議和、擅殺大將等罪名被下獄。在此危難之際,承宗力保祖大壽,明廷亦再次起用孫承宗,“詔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統籌全局。孫承宗首先曉以大義,安定了軍心。其後協調各路軍隊,聯合行動,經數月艱苦作戰,取得“遵永大捷”,並於崇禎三年(1630)五月將後金軍驅逐出關。

孫承宗再任遼東經略後,仍堅持以積極防禦爲主的方針,繼續加強寧錦防線,決心重築被高第譭棄的大淩河、右屯二城。崇禎四年(1631年)七月,令祖大壽等率兵四千守大淩河,又徵發一萬四千人築城。八月六日,動工築城才二十天左右,大淩河城牆剛剛修完,雉堞僅修完一半,後金突然兵歸城下,並於當天開始圍城,明軍倉促閉門拒戰。“承宗聞,馳赴錦州,遣吳襄、宗偉往救”。但寧遠巡撫邱禾嘉“屢易師期,偉與襄又不相能,遂大敗於長山”。至十月,大淩河已被圍三月,守軍糧盡援絕,祖大壽假降奔還錦州,“城覆被毀”。大淩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內部的互相傾軋,“延臣追咎築城非策,文章論禾嘉及承宗”。孫承宗連疏引疾,求退。

崇禎帝爲平息朝議,準其歸籍,孫承宗第二次被排擠下臺。

壯烈殉國

孫承宗回家之後,開始埋頭於《督師全書》《古今中官志》、《高陽集》等著作之中,還經常與鹿善繼、孫奇逢等人切磋學問,同時教育子孫,助民致富。

崇禎九年,金兵又從西線入關,退休在家鄉江村講學的鹿善繼入定興縣城禦敵,城破犧牲。孫承宗前往哭靈,祭奠忠魂。

爲了防備清軍進攻,他動員在山東當縣令的長子孫銓捐資買磚,把高陽土城建成了磚城。

崇禎十一年十月,清睿親王多爾袞又一次率軍踏破長城,侵犯畿南。好友蔡鼎等勸說孫承宗到保定避難,茅元儀則說服孫承宗到南方去,孫承宗都婉言拒絕了,他說:“我都這一把年紀了,沒什麼可怕的了,如果能有機會戰死疆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就這樣,在清兵向高陽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以76歲的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衆奮起抵抗,由於兵力相差過於懸殊,高陽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孫承宗被清兵抓獲。多爾袞聽說抓到了孫承宗,非常高興,親自來勸降,孫承宗嚴詞拒絕!有軍官向孫承宗勒索金銀,孫承宗大罵:“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個沒有金銀的孫閣老?”清兵無奈,鑑於對其敬重,應允孫承宗可自盡而亡;看守的清兵不忍孫承宗自盡,從樑上救下三次。到傍晚,清兵換防,孫承宗坐在一張椅子上,令兩個清兵用白綾將自己勒死,從容而又壯烈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說投繯而死)。

在保衛高陽的戰鬥中,孫承宗6個兒子、2個侄子,12個孫子、侄孫殉國,全家老小40餘人遇難,孫承宗死後(帝嗟悼,命所司優恤。當國者楊嗣昌、薛國觀輩陰扼之,但復故官,予祭葬而已),福王時,始贈太師,諡號文忠。

《明史》贊曰: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後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鑕,而卹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爲而爲者夫。清朝統治者在編修《明史》時,回顧起孫承宗和袁可立聯守遼東時後金進退維谷的局面,作此結論是中肯的。

軍事著作

孫承宗遺留的軍事著作有《車營扣答合編》。這是他在督師薊遼,經營遼西防務時,籌劃反攻遼東與其屬下討論軍事問題的記錄整理而成的。全書共一百零八個問答,由《車營總說》、《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和《車營百八說》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問、答、說、圖等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佈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如說:“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疊陣”。所謂“用火”即是發揚火力;所謂疊陣即步、騎、炮重疊配置,彼此協同,長短相補。戰鬥隊形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使用方、圓、曲、直、銳等各種隊形,向人們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步、騎、炮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雛形,在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車營百八答》則多出自贊畫鹿善繼、副總兵官茅元儀等人之手。當時由於保密,未能全部刊行。清同治七年(1868)才匯刻成書,四卷,7萬餘字。

編輯本段生平大事記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2月17日),孫承宗出生於今河北省高陽縣西莊村。父親孫麒,母親張氏,爲孫麒與張氏第四子。

1567年(隆慶元年)4歲口授韻語,一過再過即成誦。

1570年(隆慶四年)8歲外出從師,通孝經義。

1573年(萬曆元年)11歲從三哥孫敬宗學習易經。以後五經、諸史皆孫敬宗親授。

1575年(萬曆三年)13歲應童子試,州縣稱異,郡守亦奇之。

1578年(萬曆六年)16歲以易經補博士弟子,考試成績爲第二名。

1579年(萬曆七年)17歲參加科試,得第一名。娶本鄉王氏爲妻。

1580年(萬曆八年)18歲參加歲試,得第一名。三哥孫敬宗得第二名。督學對縣令說:“平輿二龍,是家且大。”

1581年(萬曆九年)19歲二月,母親張氏夫人卒。

1585年(萬曆十三年)23歲到保定謁楊忠愍公繼盛祠。十二月,長子孫銓出生。

1590年(萬曆十八年)28歲赴京師爲中丞姜璧課授子弟。開始輯錄《高陽縣誌》。

1592年(萬曆二十年)30歲到易州爲房守士課授子弟。三月,次子孫鉁出生。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31歲被選入京師國子監就學。

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32歲八月,中順天鄉試第五名。參加奉天門選貢廷試,對《御倭策》。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33歲三月,繼母曹氏卒。繼續爲人課授子弟。

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34歲父親孫麒逝世。

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37歲赴大同爲巡撫房守士課授子弟。幫助房守士平息一場士兵譁變。五月,三子孫鈐出生。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39歲赴易州參加學使考查,見義勇爲解救被隸卒窘辱的儒童,並與孫奇逢相識,遂成爲終生之友。

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41歲六月,四子孫鋡出生。九月,到京師善果僧舍讀書,準備參加明年會試。

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42歲二月,參加會試,中一百一十五名。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殿試時進《廷對策》,不久又上《災變陳言疏》、《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對神宗皇帝提出批評。

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43歲十月,五子孫鑰出生。

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44歲高陽縣令錢春擒獲大盜蘇守果,多牽連誣陷,承宗力雪,救活多人。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46歲請假回鄉。協助縣令錢春、周之藩在高陽治水。寫《車道口堤記》、《橫堤記》等。

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47歲十二月,長孫之沆出生。是爲二子孫鉁之子。

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48歲主持會試,取錢謙益、傅宗龍、陶崇道、王象春、包鴻逵等爲進士。

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52歲擢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不久遷左春坊左中允。努爾哈赤襲撫順,又陷開原、鐵嶺。廷議欲起用熊廷弼。承宗發表“當大事須置身天宇之外,俯視所營”之論,並與徐光啓縱論練兵事宜。九月,六子孫鈰出生。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53歲五月,發生“廷擊”案,大學士吳道南向承宗問計,承宗主張“不可不問,不可深問”,平息此案。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54歲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元稱帝,年號天命。

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55歲一些心術不正者利用“大計”機會企圖將承宗調出京城。翰林院掌印劉一燝說:“孫公乃國家之元氣,誠不忍阿附黨論,得罪天下萬世也。”承宗遂得免。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56歲三哥孫敬宗病逝,請假回鄉治喪,後協助縣令杜應芳治理高yang水患。十一月,原配王夫人逝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攻克撫順。明起用楊鎬經略遼東。

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57歲升任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楊鎬四路喪師,遭薩爾滸之敗。明與後金戰略形勢逆轉。六月,明任命熊廷弼經略遼東。

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58歲七月,明神宗朱翊鈞死,承宗受命代擬遺詔,廢礦稅,發內帑。八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年號泰昌,一月而薨。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年號天啓。承宗升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掌司經局管誥勅撰文,被任命爲熹宗的日講官。光宗薨逝前後,發生“紅丸案”、“移宮案”。熹宗皇帝賜太監魏忠賢世蔭,封保姆客氏爲奉聖夫人,客、魏由此發跡。十月,罷遼東經略熊廷弼,以僉都御史袁應泰代之。

1621年(天啓元年)59歲三月,充經筵講官、兩朝實錄副總裁,再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後金攻陷瀋陽、遼陽,經略袁應泰自殺。四月,九卿會推兵部侍郎兼管經筵。又合薦爲兵部尚書,皇上不準。六月,朝廷再次任命熊廷弼爲遼東經略。九月,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叛,佔領重慶。十一月,第七子孫出生。

1622年(天啓二年)60歲正月,廣寧失陷,經略熊廷弼與巡撫王化貞潰入山海關。關外遼土或爲後金攻取,或爲蒙古諸部所佔。二月,任命孫承宗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在中樞三個月,朝風爲之一振。朝廷任命王在晉爲遼東經略。貴州水西土族首領安邦彥叛,包圍貴陽。承宗佈置平剿。三月,命大學士葉向高、孫承宗、尚書汪應蛟、王紀、都御史鄒元標、侍郎錢象坤、張經世、左通政袁可立等充讀卷官廷試天下貢士,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成進士。四月,在孫承宗的推薦下,天啓帝以“彈壓登萊非公(袁可立)不可”,任命袁可立爲登萊巡撫,節制兩鎮兵馬。六月,承宗率領鹿善繼、宋獻親赴山海關閱視,否定王在晉築八里鋪重關之議,回京後自清赴山海關督師。八月,奉命以原官督理關城及薊、遼、天津、登萊等處軍務。九月,到達山海關,招兵選將,整頓關門防務。以江應詔爲大帥,以袁崇煥督建營房、加築長城。同時擬訂兵制、安置難民、組織屯墾,關防漸有次第。十二月,承宗改以馬世龍爲平遼大將軍,統領關內外各軍。

1623年(天啓三年)61歲二月,率諸將出巡至寧遠。三月,派諸將出駐關外,逐步以軍馬填實關外重鎮。九月,茅元儀到關。承宗率茅元儀及諸將幕僚出巡寧遠,決定重築寧遠城,並命袁崇煥、滿桂駐守寧遠。登萊巡撫袁可立策反後金總兵劉興祚(劉愛塔),並令沈有容、毛文龍從海上出兵策應。十二月,熹宗皇帝命魏忠賢總督東廠。

1624年(天啓四年)62歲春,寧遠城竣工,承宗捐出皇上賜金,修“恩寧閣”。四月,登萊巡撫袁可立遭排擠予告歸,孫承宗竭力挽留不果。五月,十二車營練成,承宗於八裡鋪大閱車營。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朱由校不納。七月,內閣首輔大學士葉向高致仕,東林內閣開始垮臺。九月,承宗遣馬世龍、袁崇煥等東巡至廣寧。遣前鋒營出駐大淩河、右屯。十月,因朝中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人,承宗欲在西巡薊州防務後入京面見熹宗,但遭熹宗拒絕,回到山海關。是年,撰《車營百八叩答說合集》,修訂《高陽縣誌》,撰《序》。

1625年(天啓五年)63歲發十二車營出關外,分爲四鎮,駐守錦州、右屯。承宗積勞成疾,臥病關上,朝中興簡汰之議,承宗精簡官兵一萬多名,省費用五十六萬。楊漣、左光斗等六君子被害。八月,殺熊廷弼,傳首九邊。九月,有“柳河之敗”,朝中羣小連章彈劾,承宗上奏乞休歸裡養病。十月,獲准回鄉,告別關門。朝廷以高第爲遼東經略。

1626年(天啓六年)64歲正月,袁崇煥指揮明軍取得“寧遠大捷”。承宗在高陽編次《督師奏議》。周順昌、高攀龍等七君子被逮,相繼死於獄中。三月,高第被免職,袁崇煥被任命爲遼東巡撫。六月,袁可立任兵部左侍郎,孫承宗、袁可立等拒不爲魏忠賢建生祠,遭到閹黨們的監視。八月,努爾哈赤卒,皇太極登後金汗位。十月,袁崇煥疏頌魏忠賢,並擅自遣使與後金“議和”,遭到左侍郎袁可立的堅決反對。十一月,廷推袁可立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魏忠賢以心腹劉廷元代之,袁可立加兵部尚書致仕。

1627年(天啓七年)65歲四月七日,袁崇煥失節爲魏忠賢請立生祠:五、六月間,袁崇煥取得所謂“寧錦大捷”。七月,袁崇煥因嚴重軍事失誤被罷回鄉。八月,熹宗崩,思宗立,年號崇禎。十一月,剷除魏忠賢黨,定逆案,東林黨死難者得到昭雪。承宗倍感歡欣鼓舞。

1628年(崇禎元年)66歲承宗作《三十五忠詩》,紀念死難的東林黨人。王在晉上疏誣告承宗,承宗被迫上疏爲自己白冤。四月,崇禎皇帝起用袁崇煥爲薊遼督師。袁崇煥在平臺召對時承諾五年復遼。

1629年(崇禎二年)67歲六月,袁崇煥爲掃除議和障礙親赴皮島殺了毛文龍,後金大喜。十月,沒有後顧之憂的皇太極率後金主力入大安口,陷遵化,迫京師。袁崇煥的短視和軍事失誤終釀大禍,舉朝議論,捍衛京師非承宗不可。十一月,崇禎皇帝詔起承宗,以原官任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改兼兵部尚書,駐通州控御東敵。崇禎在平臺召見承宗,改命其調度京城防守。次日又命其赴通州,承宗率二十七騎出東便門。十二月,奉旨赴山海關督理軍務。崇禎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率遼軍東潰。

1630年(崇禎三年)68歲正月,承宗招撫遼軍,祖大壽帥部整隊入關,重歸承宗麾下。二月,皇太極率後金主力撤回瀋陽。孫承宗遣兵收復建昌營。三月,授計於祖大壽,獲“雙望之捷”。五月,誓師出征,收復灤州、遷安、遵化、永平四鎮。八月,袁崇煥以法定罪名被朝廷zheng法,時距被逮已過去八個月,足見袁崇煥的極刑罪名是經過明朝官方充分醞釀推敲的。百年後清朝統治者爲貶損明朝君臣和抑制反清浪潮杜撰了崇禎帝中金人“反間計”的離奇故事,因其孤證而頗受世人非議。

1631年(崇禎四年)69歲正月,帶病出關,巡視遼西防務,直至松山、錦州。又西巡薊州沿線至平谷而還。七月,親赴大淩河,視察築城工程。八月,皇太極率軍圍困大淩河。九月,親入錦州督吳襄、宋偉部赴大淩河。吳、宋部在長山遭敗績。十月,遣祖大弼闖後金營帳,殲敵無數。大淩河糧絕,祖大壽出降,何可綱殉國。十一月,承宗連章乞休,獲准還鄉。

1632年(崇禎五年)70歲正月,七十誕辰,鹿善繼專程至高陽祝壽。撰《督師事宜》、《古今中官志》等。

1634年(崇禎七年)72歲將《督師紀略》、《後督師紀略》編次,付梓。馬世龍死,撰詩文以致哀。爲鹿善繼《認真草》撰序。

1636年(崇禎九年)74歲正月,鹿善繼偕孫奇逢赴高陽,爲承宗祝壽,留住十日許。四月,皇太極建國號爲清。十一月,後金兵圍定興,鹿善繼守城戰死。承宗赴定興,撫棺長慟,作詩數十首,祭奠忠魂。

1637年(崇禎十年)75歲夏,赴高苑縣探望長子孫銓,在“隘園”種菜。

1638年(崇禎十一年)76歲十一月,清兵圍高陽,率全家及城內百姓登城拒守,城破被擒,自殺殉國。全家子孫男婦四十餘口壯烈犧牲。後贈太師,諡文忠。

第119章 封賞第518章 卡布拉多星球三巨頭第555章 遴選結束一百零八將第697章 準備千年的陰謀第645章 阿莫特克大決戰(下)第335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上)第41章 埋伏第355章 “規則”出手第105章 義診第461章 翔龍——核威脅?誰怕誰啊第746章 我是強者我怕誰?第740章 夜家大少第120章 一字並肩王第650章 瑞比的擔憂第29章 亂臣賊子第531章 旅程的結束,新的開始明朝官制第490章 挑戰諾貝爾獎第408章 第二次開始第612章 進攻老巢第541章 裁決、海神、天使三大超級武裝第41章 埋伏第586章 入艦第57章 天津衛戰事(一)第534章 開天闢地的銀河系聯盟第92章 破陣第694章 大長老第664章 夜斕VS暗夜琉璃(下)第54章 滿清第一高手第578章 五十一人會議第682章 會議伊始第489章 塵埃落定第93章 失敗而回的霍爾曼第66章 突圍第115章 秘謀第382章 神秘的黑色文件夾第365章 蔚藍科技大老闆第89章 父親???第581章 援軍、援軍第388章 震懾行動第29章 亂臣賊子第368章 無言的解決第662章 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話第589章 來自瑞比的挑戰第510章 即將到來的索亞卡羅蒂星域第411章 獸人軍團(下)第365章 蔚藍科技大老闆第336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中)第701章 女王加冕儀式(下)第366章 冷玫的“女王”遊戲丐幫第425章 毀滅吧第470章 慶祝勝利的遊園活動第1章 銀面修羅第717章 被南宮嘯天抓到的苦力第129章 離去第444章 戰鬥吧,英雄第410章 獸人軍團(上)第746章 我是強者我怕誰?第39章 牆子嶺第720章 茉莉的食物真“美味”第616章 下鋪的兄弟第551章 組建特殊部隊第72章 男人第721章 金色的混沌球第538章 千年遊子回家第630章 四面進軍第407章 倍受煎熬的小野雄一第344章 火星生物的蟲海戰術第360章 藍冰凝生日宴會第556章 神秘的黑袍會議第577章 龍炎出擊第11章 般若般羅密孔雀明王大悲咒第639章 一天是兄弟,永遠是兄弟第736章 膽敢侮辱地球者,死第64章 突圍第61章 十二生肖衛之鼠衛(一)第681章 悲催的夜斕第391章 序幕即將開演第608章 滅絕人性的卡西拉蟲第47章 進勳儀式第332章 麻煩來了第65章 還能回去嗎?第688章 亂神星域第679章 下馬威第63章 靜寂祖大壽第129章 離去第585章 自毀第355章 “規則”出手第336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中)第654章 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第723章 踏入回程的倒計時第426章 開啓終極進化第101章 被要挾的崇禎第8章 凌冰兒救場第756章 大決戰(一)第381章 斬首行動第606章 打探卡西拉蟲族巢穴第37章 出征
第119章 封賞第518章 卡布拉多星球三巨頭第555章 遴選結束一百零八將第697章 準備千年的陰謀第645章 阿莫特克大決戰(下)第335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上)第41章 埋伏第355章 “規則”出手第105章 義診第461章 翔龍——核威脅?誰怕誰啊第746章 我是強者我怕誰?第740章 夜家大少第120章 一字並肩王第650章 瑞比的擔憂第29章 亂臣賊子第531章 旅程的結束,新的開始明朝官制第490章 挑戰諾貝爾獎第408章 第二次開始第612章 進攻老巢第541章 裁決、海神、天使三大超級武裝第41章 埋伏第586章 入艦第57章 天津衛戰事(一)第534章 開天闢地的銀河系聯盟第92章 破陣第694章 大長老第664章 夜斕VS暗夜琉璃(下)第54章 滿清第一高手第578章 五十一人會議第682章 會議伊始第489章 塵埃落定第93章 失敗而回的霍爾曼第66章 突圍第115章 秘謀第382章 神秘的黑色文件夾第365章 蔚藍科技大老闆第89章 父親???第581章 援軍、援軍第388章 震懾行動第29章 亂臣賊子第368章 無言的解決第662章 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話第589章 來自瑞比的挑戰第510章 即將到來的索亞卡羅蒂星域第411章 獸人軍團(下)第365章 蔚藍科技大老闆第336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中)第701章 女王加冕儀式(下)第366章 冷玫的“女王”遊戲丐幫第425章 毀滅吧第470章 慶祝勝利的遊園活動第1章 銀面修羅第717章 被南宮嘯天抓到的苦力第129章 離去第444章 戰鬥吧,英雄第410章 獸人軍團(上)第746章 我是強者我怕誰?第39章 牆子嶺第720章 茉莉的食物真“美味”第616章 下鋪的兄弟第551章 組建特殊部隊第72章 男人第721章 金色的混沌球第538章 千年遊子回家第630章 四面進軍第407章 倍受煎熬的小野雄一第344章 火星生物的蟲海戰術第360章 藍冰凝生日宴會第556章 神秘的黑袍會議第577章 龍炎出擊第11章 般若般羅密孔雀明王大悲咒第639章 一天是兄弟,永遠是兄弟第736章 膽敢侮辱地球者,死第64章 突圍第61章 十二生肖衛之鼠衛(一)第681章 悲催的夜斕第391章 序幕即將開演第608章 滅絕人性的卡西拉蟲第47章 進勳儀式第332章 麻煩來了第65章 還能回去嗎?第688章 亂神星域第679章 下馬威第63章 靜寂祖大壽第129章 離去第585章 自毀第355章 “規則”出手第336章 誰纔是真正的“tai子”(中)第654章 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第723章 踏入回程的倒計時第426章 開啓終極進化第101章 被要挾的崇禎第8章 凌冰兒救場第756章 大決戰(一)第381章 斬首行動第606章 打探卡西拉蟲族巢穴第37章 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