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

大漢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正月。

正月上,長安。

王柔和傅幹到了長安後,拜見了天子,但沒有見到太師董卓。

當天晚上,司徒大人王允在家宴請王柔。兄弟兩人幾年沒見,分外親熱。王柔說明了來意,希望王允能從中疏通一下,幫助自己見到董卓。

王允仔細問了一下北疆的情況,但他聽說驃騎大將軍李弘已經撤消了晉陽朝廷,獨佔了權柄,顯得非常吃驚,“叔優,當初一幫老臣要去北疆時,我就料到有這一天。大漢前有董卓之禍,後有李弘之患,社稷將覆矣。”

王柔笑道:“子師兄過慮了。北疆的事,我剛纔已經詳細對你說了。大將軍這個人和董卓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他……”

“你不要說了。”王允揮手打斷了王柔的話,激動地說道,“董卓是西疆的一頭惡狼,李弘是北疆的一頭豹子,兩個人的本性是一樣的,都是大漢的奸侫.”

王柔知道王允性情剛烈固執,很難說服,所以也沒有過多辯解,任由王允大發脾氣。王柔在北疆官職不高,朝廷的許多重大決策他都不知道。離開晉陽前,張溫和盧植特意找他密談了一次,稍稍透漏了一點朝廷下一步的打算。朝廷爲了儘快拯救社稷,即將開始征伐大戰,其首要目標就是攻打長安,討董勤王。朝廷派他到長安有兩個使命,一個是迷惑和麻痹董卓,一個是說服王允再次策劃兵變。

王允從董卓主政開始,就百般討好董卓,因此遭到了很多官僚儒士的鄙視和痛斥。但張溫、盧植等少數大臣知道王允之所以甘願自毀聲名,都是太傅袁隗大人的安排。大臣儒士們越是唾罵王允,董卓就越信任他。王允憑仗着董卓的信任和手中的權力,最大程度的保護着天子和士人,勉強支撐着搖搖欲墜的朝廷,竭盡全力維持着三輔百姓的生存,暗中策劃了多起削弱和打擊董卓的行動。

王柔等王允稍稍平靜了一些,從懷裡拿出了張溫的密信。

王允看完之後,就着燭火把密信燒了,“叔優,你上當了。”

王柔詫異地看着王允,“我上當了?我上誰的當了?”

“當年我被奸閹陷害,九死一生,我老師楊賜大人,還有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經過多番努力,把我救了出來。因爲這個原因,我和袁閥,和袁紹的關係非同一般。”王允說道,“這事你知道,朝中許多大臣也知道。”

“子師兄,你是說……”王柔驀然明白過來,“你在暗中幫助袁紹?”

“我不是幫助袁紹,我是希望通過我的幫助,袁紹和討董大軍能迅速剷除奸侫,能救回天子,能拯救和穩定社稷。”王允嘆道,“長安城中有近千袁閥的宗族子弟和門生故吏。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和袁紹之間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聯繫。我知道公孫瓚已經到了冀州,也知道驃騎大將軍即將攻打河北州郡。”

王允拍拍王柔的肩膀,“張溫、盧植非常清楚我和袁紹之間的聯繫,他們擔心我趁機慫恿董卓攻擊北疆,讓北疆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從而幫助袁紹順利佔據洛陽,所以他們派你來騙我,但這個騙術太低劣了。

王柔又驚又愣,望着地上化作灰燼的密信,沉默不語。張溫和盧植沒有把朝廷的真實決策告訴他,他覺得很正常。此事畢竟關係到社稷和北疆的存亡,當然不能隨便說了,他並沒有上當的感覺。相反,他對王允的態度感到非常意外。王允既然暗中幫助袁紹,那他是不是也同意袁紹提出的廢黜天子重建皇統之議?如果不是,那王允幫助袁紹幹什麼?

“子師兄,我聽說在晉陽建立新朝廷一事,你是同意的?爲什麼你現在和張溫大人,盧植大人的分歧這麼大?”

“我沒有同意在晉陽設立新朝廷。”王允忿忿不平地說道,“張溫他們離開長安的時候,新朝廷是設在晉陽還是設在冀州,存在着很大爭議。但因爲時間倉促,這事沒有最後定下來。現在的結果你都看到了,一件好事給張溫這些人做成了一件壞事。”

“但是,子師兄,袁紹的所作所爲……”

“袁紹和我們是一樣的人,都是忠心耿耿地爲了拯救大漢社稷,到目前爲止,他還沒有做錯什麼。”王允說道,“我們和袁紹之間的皇統之爭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將來好解決,但董卓和李弘不一樣,他們是禍亂社稷的根源。只要董卓和李弘一日不除,這天下就一日不會安寧。”

王柔無法反駁,只好無奈地嘆了一口氣,然後小聲勸道:“子師兄,袁紹、袁術,還有那些州郡大吏,他們都已經變了。”

“變?”王允自信地笑道,“怎麼變?士人還能變成驕橫跋扈的武人?還能突然變成禍國殃民的奸侫?”

王柔無言以對。

“你回晉陽後,告訴張溫、盧植兩位大人,無論北疆軍打冀州還是打長安,我都會想辦法殺掉董卓。”王允說道,“至於你要見董卓的事,有點麻煩。今年夏天的時候,一幫阿諛奉承的小人不顧禮法,聯名上表天子,要天子拜封董卓爲‘尚父’。周朝的時候,姜子牙因爲功勳卓著,被周武王拜爲‘尚父’,但董卓有什麼功?所以天子和大臣們一致反對,董卓很不高興,回三百里外的郿塢了。”

“董卓到了郿塢後,一邊大肆擴建城堡,一邊肆意譖越禮法,爲所欲爲。他現在乘坐的車駕和穿着衣飾,與天子一模一樣,驕奢淫逸到了極致。”王允憤怒地拍了一下案几,咬牙切齒地罵了一通。“董卓太胖了,不願意動,有事就讓大臣們到他的郿塢去聽命。他的宗族及親戚都在朝中擔任大官,就連侍妾剛剛生下來的兒子也被封爲侯爵,把侯爵用的金印和紫色綬帶當玩具玩。這兩年,他爲了造塢堡和積斂錢財,幾乎把關中盤剝一盡,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哀鴻遍野。總有一天,我要把他挫骨揚灰,以泄心頭之恨。”

“董卓不在長安?”

“很長時間都不在了。”王允說道,“那個太師府就是個擺設。過幾天我要到郿塢去,如果他願意見你,我就帶你一起去。”

王允送走王柔後,寫了一封書信,連夜派人送出了府。

第二天上午,尚書僕射士孫瑞冒着大雪趕到了司徒府。士孫瑞五十多歲,中等身材,闊臉長鬚,溫恭敦厚。他是扶風郡人,當世經學碩儒。王允將他迎進書房,低聲說道:“君策兄,大事可成了。”

王允把張溫密信一事仔細說了一下,“現在看來,李弘已經下定決心要奪取冀州以解北疆之危,而董卓也斷然不會放棄這個重創李弘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免得錯失良機。”

士孫瑞輕撫長髯,稍加沉吟後說道:“關中各地的門閥世家身受董卓亂政之苦,關中的百姓更是飽受凌辱,所以只要我們起事,大家必定雲集而響應。只是,就算我們解決了駐守長安城的軍隊和朝中董卓的那幫宗族親信,長安城之外的各路大軍怎麼辦?難道大人確信董卓會利用這次機會,盡起大軍同時攻打河東和洛陽?”

“在正常情況下,董卓當然不會把所有的軍隊都派出去打仗。”王允笑道,“不過,如果李弘成功佔據了冀州,袁紹和袁術成功佔據了洛陽,董卓就麻煩了。爲了避免出現這種不利局面,董卓必定要去搶佔洛陽,以便重新控制大局。”

王允把未來幾個月可能發生的形勢做了一番分折,最後說道,“兩年來,我一直兢兢業業爲董卓做事,沒出任何差錯,他沒有理由懷疑我,不信任我。何況,大戰開始後,朝中除了我,沒有第二個人既有能力,又能真心實意地幫助他代理朝政,幫助他籌措糧草,拱衛長安。董卓只有我一個選擇。”

士孫瑞又想了一下,然後遲疑着問道:“董卓如果把大軍都派出去了,那麼,呂布、李肅和張遼也就率軍出征了。沒有呂布、李肅和張遼的幫助,大人如何控制長安城的軍隊?如何誅殺董卓和他的親信?如何確保天子和朝廷的安全?另外,如果董卓的各路大軍聞訊後舉兵反叛,殺回關中,大人又如何戍守長安城?”

王允連連點頭,“是啊,正因爲這諸般難題都牽扯到呂布、李肅和張遼,所以我打算把這個誅董勤王的大計正式告訴他們。雖然我和他們都是幷州人,都是老鄉,在一起也交往了半年多,但這種大事……”他看看士孫瑞,鄭重地說道,“君策,你給我一句話,你覺得他們值得信任嗎?”

士孫瑞微微一笑,“子師啊,你沒有董卓那麼有錢,也沒有董卓那麼豪爽,更沒有董卓的實力和權勢,你憑什麼要他們冒着殺頭的危險跟你做這種事?”

王允面孔一冷,豪氣沖天地說道:“爲了大漢社稷的安寧,爲了天下蒼生的性命,爲了忠誠和正義,爲了身體裡流得這腔熱血,爲什麼不能幹?”

“好。”士孫瑞緩緩站了起來,“既然如此,大人還猶豫什麼?我看呂布、李肅、張遼都是頂天立地的漢子,都是我大漢的忠臣,完全可以擔當起振興社稷的重任。”

正月中,關中,扶風郡,郿塢。

送走司徒王允和北疆使臣王柔之後,劉艾和田儀匆匆回到了董卓的書房。

董卓斜躺在胡牀上,笑着請兩人坐下,“剛纔我這樣躺着和子師說話。子師是不是不高興了?”

“沒有,我看司徒大人很高興。”田儀笑道,“大人和司徒大人是很好的朋友,這樣坐在一起商討國事,也算是不拘小節,哈哈……”

董卓笑着搖搖頭,“很難想象,幾年前,子師竟然和姦閹鬥得頭破血流。他的性格變化太大,讓人難以置信。”

三個人隨即說到正事。李弘的書信現在就拿在董卓的手上。剛纔王柔問可有回書時,董卓當即搖手,“你回去告訴大將軍,如果他有誠意和我言和,就請他立即退兵河東,把洛陽還給我。”

當前形勢的發展,基本上和董卓年初的預料相差無幾,各方勢力因爲洛陽和糧食問題,互相征伐,實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損耗,但有一點出乎董卓的預料,那就是幽州公孫瓚的南下。幽州公孫瓚的南下直接改變了北疆和冀州的形勢。公孫瓚實力強悍,要和袁紹爭奪冀州,而李弘一反常態,獨攬了晉陽朝廷的權柄,那麼,李弘接下來要幹什麼?是打冀州還是打關中?或者牢牢佔據洛陽控制荊、豫兩地?

董卓、劉艾、田儀三人一致認爲,李弘最大的可能是攻打冀州,因爲劉虞、公孫瓚和李弘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且兩者都需要冀州這個錢糧大庫。他們只要一聯手,袁紹就得滾蛋。袁紹離開了冀州,袁術最近又因爲實力減損嚴重,兄弟兩人言和的可能非常大。袁氏兄弟一聯手,目標自然就是洛陽。洛陽如果被他們佔據,三足鼎立之勢即成,那關中就危險了。

所以,北軍的當務之急是重新佔據洛陽,再次掌控主動權,以防止鼎足之勢的形成。

由於今年洛陽對各方來說都很重要,戰鬥一定非常激烈,時間一定很長。董卓爲了確保拿下洛陽,打算徵調五萬到六萬大軍趕赴關西戰場,於是大軍錢糧的籌措隨即成了一件很頭痛的事。董卓把目光投向了益州。

“益州牧劉焉還沒有回書?”

早在十月的時候,董卓就以天子的名義下旨給益州,催要賦稅,但劉焉一直沒有任何迴音。

“來了一封奏疏。”劉艾迴道,“劉大人在書中說,由於米賊(五斗米教)佔據了漢中,切斷了北上的要道,所以今年的賦稅無法送到長安了。”

董卓臉色一寒。

“大人,劉焉不願意上繳賦稅,大概和去年益州的賈龍叛亂有關。”田儀解釋道,“我們在背後支持賈龍叛亂一事,估計給劉焉知道了。”

董卓不滿地哼了一聲,“我說要派人過去,你們不聽,結果如何?賈龍死了,劉焉還活着,益州大筆的賦稅也沒了。這事你們怎麼做的?”

劉艾和田儀羞愧無語。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太常劉焉向天子進言,改刺史爲州牧,以便各地州郡及時平叛。天子接受了劉焉的建議,並任命劉焉爲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臨行前靈帝還特別召見了劉焉,希望劉焉能到益州平定叛亂,穩定社稷。

當時的益州形勢很嚴峻。益州兩任刺史劉俊、郤儉都是貪贓枉法之輩,他們的暴行激起了民憤。馬相、趙抵等黃巾首領聚衆起事,攻佔了廣漢郡的綿竹縣(今四川綿竹東),殺死了縣令李升,進而進攻雒縣(今四川廣漢東),把益州刺史郤儉也殺了。黃巾軍隨即又進擊蜀郡(今四川成都)、犍爲(今四川彭山東),旬月之內,連破三郡,聲勢極爲浩大。黃巾軍一度發展到十餘萬人,連巴郡(今重慶)的“板楯蠻”(少數民族)都參加了。不久馬相自稱爲帝,率軍攻陷了巴郡,殺死了太守趙部。

黃巾軍的日益強大和燒殺擄掠,引起了益州門閥世族的極度仇恨,他們組織了數萬私兵,在益州府別駕從事賈龍的指揮下,經過連番大戰,擊敗了黃巾軍起義軍。

等劉焉到達益州時,益州的黃巾軍已經平定了。劉虞出京後沒有直接到益州,而是南下回到老家荊州江夏郡徵募了幾百兵馬,然後溯江而上,大約半年後纔到蜀郡。他本來以爲到了益州後有一番血戰,誰知道天上掉下一個金蛤蟆,揀了一個大便宜。

賈龍把劉焉迎到了綿竹。劉焉看到這地方景色宜人,隨即就把治所定在了綿竹。他一方面獎賞平叛有功的賈龍等州郡官吏和門閥世族,一方面安撫接納離散叛亂的流民,深爲百姓愛戴。初平元年左右,京畿一帶戰火連綿,南陽和三輔一帶有數萬戶流民涌入益州。劉焉從中徵募青壯建立了動州兵,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擴展。

劉焉到益州時,帶了一幫人,有原侍中、廣漢人董扶,太倉令巴郡人趙韙、陳留人吳壹。諫議大夫呂常原本是爲劉焉送行的,但由於京畿大亂,路途不通,也就留在益州爲劉焉效命了。董扶、趙韙是益州人,而且都是名士。比如董扶,在洛陽的時候被稱爲儒宗,兼通數經,善歐陽尚書,前後十次受闢三公府,公車三徵,名氣之大,在益州首屈一指。曾有號曰“致止(至止)”,意思是說“言人莫能當,所至而談止也”。至於趙韙,情況也大致差不多。劉焉爲了在益州生存,當然要鼓勵和慫恿自己的部屬大肆擴展勢力了。

益州原有的門閥世族,象賈龍、任岐,都是根基深厚之輩,勢力自然很大了。

還有就是剛剛從南陽、三輔一帶逃難而來的“東州士人”。這些逃難而來的許多門閥世族都是世代權貴,一個比一個牛,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在他們眼裡根本就是笑話。

幾方勢力隨即爭鬥起來。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22章 芒刺猶在背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八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22章 芒刺猶在背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八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