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

李弘請來餘鵬、司馬懿,讓兩人立即擬寫書奏。

餘鵬猶豫良久,還是放下筆,質疑李弘的做法。朝廷派來鍾繇、賈詡兩位大臣,意圖很明顯。以長公主的性格,絕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新起用長安舊臣,這可能是新任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和大司空劉和的主意,他們想趁着河北危難之際,再次和北疆勢力爭奪權柄。

“大將軍重用鍾繇、賈詡兩位大人,等於給長公主和朝廷一種強有力的暗示。”餘鵬擔心地說道,“朝廷得到你的默許和支持,並以此爲契機,迅速起用長安一幫舊臣,可能會加劇朝廷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直接影響河北大戰的勝敗。另外,大將軍如此重用長安舊臣,也會削弱和傷害到我們北疆利益,很多北疆大吏可能因此而抱怨大將軍。”

李弘搖頭長嘆,把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的書信,還有一封早些時候趙岐寫給自己的私人書信拿了出來,“你們看看吧。”

早在李弘攻打幽州留下張燕督領河北軍政的時候,李弘就已經授意張燕,開始大力起用和提拔北疆武人出任郡國大吏,比如左彥出任河東太守,宋文出任渤海太守,衛政出任河間國相,鮮于銀兼領涿郡太守,甘翔出任雲中太守,雷子出任朔方太守,張隼出任北地太守。朝廷重建後,北疆文武大吏更是佔據了朝堂上的衆多關鍵位置,象鮮于輔、徐榮、張燕、李瑋、謝明、唐放、唐雲等人更是權勢顯赫。尤其是晉陽爆發謀反大案後,北疆士人更是密佈朝堂上下。

雖然李弘一直刻意平衡朝堂上的各方勢力,力求權力受到制約,但北疆的勢力太大了。北疆的文武大吏不但成功控制了河北三州,而且還佔據了朝堂上一半以上的勢力。某項奏議如果被北疆勢力否決,那也就等於被朝廷徹底否決了。去年晉陽謀反案的失控,完全可以證明北疆勢力對河北的絕對控制,在朝堂上的絕對實力。

這幾年,李弘和北疆大吏們爲了自己的生存,費盡心思,總算把北疆勢力培養和鞏固了。但這股勢力在堅決維護李弘的權威,堅定不移地支持朝廷改制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出了它的巨大危害性。

北疆勢力是由北疆的武人和士人共同組成的。它的內部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後,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它的權勢之大無人可以控制。即使它的創造者,有時候也不得不屈從於它的意志。它現在就象一隻沒有羈絆的嗜血猛獸,在血雨腥風裡奮勇鏖戰。打得好,它可以利國;打得不好,它也可以禍國,也可以摧毀社稷。

“北疆勢力走到今天,已經成長爲一棵根深葉茂,盤根錯節的大樹,我在這棵大樹的最頂端,只能看到粗壯的樹幹和茂盛的樹葉,根本看不到這個大樹的根。而現在偏偏就是這些深埋在地底下的根,開始腐爛了。”李弘苦笑,“任何權勢失去了制約,都會象一頭亡命狂奔的野牛,先是失去控制,然後失去方向,再失去理智,最後一頭栽倒在地死於非命

。奸閹如此,外戚如此,董卓、李?之流也是如此。”

“任何一個禍國殃民的勢力,在其興起成長之初,都是爲了生存。等到生存無憂之後,它就會被無窮無盡的慾望所糾纏,權力、財富等等慾望會逐漸腐蝕和毒害這股勢力,並最終把它推向敗亡的深淵。”李弘閉上眼睛,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北疆歷經十年的煎熬和苦戰之後,生存問題終於解決了,但敗亡的禍根也種下了。”

“歷朝歷代敗亡的教訓歷歷在目,本朝走到今天,真要追究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天下蒼生都知道。”李弘指指自己的眼睛,“誰沒有長一雙眼睛?誰的眼睛不是雪亮的?我們也長着一雙眼睛,我們也知道社稷敗亡的根由,但我們爲什麼還要迫不及待地重犯同樣的錯誤?”

“趙岐大人說要未雨綢繆,崔烈大人說要懸崖勒馬,蔡邕大人說要以古鑑今,我看要大力整肅河北吏治了。”李弘心事重重地“哼”了一聲,“這幾年我們沒打什麼大戰,北疆的很多問題都被掩蓋住了。今天河北不過遭到了叛逆的圍攻,距離平定天下還很遙遠,但結果如何?結果我們馬上就暴露了數不清的問題。”

“如果任由這種危機慢慢繼續下去,我看河北要不了幾年就會崩潰。將來,我們不是被叛逆們打敗的,而是被我們北疆自己打敗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不治則亂大謀,還是早一點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吧。”

“大將軍打算怎麼辦?勸諫長公主重新起用長安舊臣和其它勢力,以遏制北疆勢力無限制的擴大?”餘鵬非常謹慎地說道,“大將軍,這裡是河北,是北疆,只有三個州,不是大漢十三個州,如果北疆勢力……”

“伯翰……”李弘十分不滿地看着他,欲言又止。餘鵬意識到自己的話有問題,臉上立即露出了一絲尷尬。

“這就是北疆的問題。”李弘指着他,無奈地搖搖頭,“伯翰,這就是北疆勢力開始驕縱,開始腐敗的緣由啊。你是兩府長史,也算是大漢重臣了,你怎麼也是這種想法?我一再說過,河北是大漢的河北,北疆是大漢的北疆。你們爲什麼心裡只有北疆,只有河北,而沒有我們爲之奮戰的大漢?沒有大漢,我們爲什麼而戰?”

“爲河北而戰?爲北疆而戰?這是不是你的真實想法?是不是也是雲天(麴義)、子善(顏良)他們心裡真正的想法?”

李弘的語氣有點憤怒了。

“朝廷在天子駕崩之前,就已經做出了準備打仗的策略。我在正月的時候,也一再在晉陽對河北諸府大吏和北疆軍諸將說過,回去後要籌措糧草,要做好一切迎戰的準備,但結果呢?結果我到了邯鄲,各地的糧草還沒有籌措完畢,冀州的北疆軍諸將竟然對渡河攻擊一策持懷疑態度。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爲你們自己,因爲你們自己心裡只有北疆,只有自己的利益,你們正在試圖放棄大漢,放棄更加血腥而慘烈的征伐。”

“大將軍,這不是誰的想法問題,這是事實,是現在的事實”,餘鵬難以接受李弘的指責,突然情緒也激動起來。“大將軍的想法是立即平定天下,所以你去年不待晉陽穩定,立即率軍出征大漠,結果欲速則不達,造成天子駕崩,朝廷差點崩潰之禍

。如果你去年一直待在晉陽,怎麼會出現今天這種艱難局面?”

“你回到晉陽後,還是不顧事實,還是一味求快,甚至一再堅持要南渡黃河到外線作戰。你爲什麼要堅持外線作戰?這是你求快的心理在作祟。你存在着一種僥倖,你想擊敗叛逆佔據中原,你想在中原站住腳後,再讓徐榮大人出兵攻佔關中,從而形成南北夾擊之局,早日收復洛陽。”

“你心裡有大漢,你爲大漢而戰,但你是以犧牲北疆,犧牲河北爲代價。這個風險太大了。一旦外線作戰失敗,河北會因爲不堪重負而崩潰,這個後果你想過嗎?以河北目前的狀況,想在兩到三年內平定天下,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但大將軍不願承認這一點。”

“大將軍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兵事上,兵事上的求快策略嚴重影響了朝廷決策,朝廷和河北在大將軍的戰刀逼迫下,不得不竭盡全力放開步伐。結果無論是朝廷的改制,還是地方郡國的新政實施,都被大將軍追逼的失去了理智和方向。”

“爲了平定天下,中興大漢,大將軍把血淋淋的刀加在朝廷和河北的脖子上,逼着朝廷和河北跟着你一起瘋狂。快,一切都是爲了快。朝廷和河北就象一架馬車,大將軍就象驅趕馬車的車伕,拉車的馬被大將軍連續鞭打得風馳電掣,而馬車不堪忍受,馬上就要散架了。但大將軍猶自不覺,還在吼叫、鞭打、驅趕。”

“北疆的勢力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腐敗,北疆勢力也不只是一味維護自己的利益。北疆的文武大吏都象大將軍一樣,心裡不但有北疆,有河北,更有我們的大漢。大將軍不能因爲自己的目的不能達到,不能在自己預定的時間內平定天下,就把憤怒和怨氣發泄到北疆。大將軍需要北疆,北疆也需要大將軍,我們是一體的,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和猜忌。”

餘鵬認爲大將軍李弘求快的心理導致他在決策上連續失誤,繼而讓河北陷入了今天的危局。而李弘認爲北疆勢力現在越來越傾向於割據偏安,這種心理導致吏治越來越腐敗,這嚴重掣肘和影響了朝廷決策的執行。

兩人激烈地爭執起來。

司馬懿膽怯地站在一邊,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聞聲而來的司馬傅幹、從事陳羣、袁渙看到兩人怒氣沖天,都不敢出言勸阻。

李弘平時看上去很隨和,但脾氣一旦發起來,非常可怕。而餘鵬一向溫和謙恭,這次卻一反常態,和李弘據理力爭,一步不讓。

天子意外駕崩導致天下形勢驟變,河北陷入危局,是李弘非常自責的一件事。雖然這件事上至長公主,下至公卿大臣,誰都沒有對李弘有過隻言片字的埋怨,但李弘一直不能原諒自己。他覺得自己辜負了先帝的重託,辜負了河北上下的期望,爲此他一直耿耿於懷。

今天他心裡的這個傷痛卻給餘鵬毫不留情地狠狠打了一拳,這讓他無法忍受,不免惱羞成怒了。

兩人爭執到後來都失去理智,除了互相指責外,沒有其它內容了。

傅乾和司馬懿一看勢頭不對,急忙一左一右,死死拉住了暴跳如雷的李弘。陳羣和袁渙趁機把餘鵬拽出了大帳

李弘隨後衝出大帳,飛身上馬,沿着馳道縱馬狂奔。

晚上,冷靜下來的餘鵬向李弘請罪,並遞交辭呈。

“我們在一起十二年了,十二年的友情……”李弘舉起餘鵬的辭呈,搖頭苦笑,“你要到哪去?”

餘鵬想了很久,“大將軍的想法是對的。現在大將軍要控制北疆勢力,而不是讓北疆勢力控制大將軍,這關係到中興大業的成敗。如果大將軍願意,我到大漠去。”

李弘驀然明白了餘鵬的意圖,他高興地伸手拍拍餘鵬。“伯翰,謝謝你了。你的話我仔細想過了,你是對的,我應該坐在朝堂上,不應該再象過去一樣,親自帶着大軍四處征伐了。”

餘鵬微微一笑,“你這話。我不相信。”

兩人相視而笑。

五月上,朝廷下旨。

拜公孫瓚爲徵北將軍,率五千鐵騎,進駐遼東。

拜餘鵬爲平虜中郎將,領案行使者,巡檄塞外邊郡和胡族諸部。並命其領一千鐵騎,先行出使扶餘國,商談在扶餘國境內建立遼東都護府一事。

轉拜朱穆爲漢北郡太守,並命其招撫步度更,幫助步度更重建西部鮮卑部。

轉拜太傅趙岐之子趙戩爲尚書左僕射。轉拜田豫爲太原郡太守。轉拜崔琰爲廷尉正監。

原朝中老臣袁滂、陳紀、丁宮、楊奇,原長安舊臣楊彪、淳于嘉、張喜、趙溫、趙謙、韓融、鍾繇、賈詡等人重新入朝。

五月上,蝗災開始在中原數郡猛烈爆發。

五月中,蝗災蔓延到黃河北岸。黃河北岸的兗州東郡十幾個縣,魏郡、甘陵國等地陸續受災。

爲了防止蝗災繼續向冀州中部蔓延,主持百萬人大撤離的鐘繇、郭策、田疇等人斷然下令,把清河以南尚未來得及收割的麥田全部燒燬。短短時間內,從黃河北岸到清河三百里左右的範圍內,不但沒有人煙,連植物幾乎都沒了,赤地三百里。

五月中,兗州,蒼亭。

豔陽高照。

兗州軍的大營內鼓聲喧天,吼聲四起,將士們正在操演戰陣。

快馬如同旋風一般捲進了大營。

夏侯?眯着眼看着越來越近的快馬,舔了舔乾裂的嘴脣,把手伸向了身後的親衛。親衛急忙遞上一個裝滿了水的皮囊。夏侯?喝了幾口水,轉頭對李典說道:“這是什麼鬼天,不下雨,還這麼熱。”

“大人,不下雨好啊。”李典接過夏侯?手上的水囊,笑眯眯地說道,“再有一個月不下雨,我們就可以涉水過河,連船隻皮筏都可以免了

。”

“好個屁。”夏侯?不客氣地罵道,“半年不下雨,我們喝西北風去?”

李典呵呵一笑,仰頭狂喝冰涼的清水。

夏侯?展開快馬遞上來的文書,細細看了一遍。李典見他面無表情,奇怪地問道:“哪來的急書?丞相大人的?”

夏侯?點點頭,“曼成,張揚會不會臨陣倒戈?”

“張揚?”李典搖搖頭,“呂布、張遼就在對面,他們都是北疆人,私交也非同一般,難說啊。你問這個幹什麼?”

“田楷呢?”

“田楷?”李典想了一下,又搖了搖頭,“他不會倒戈,相反,對面的公孫瓚倒真有可能倒戈。”

“你做夢去吧。”夏侯?嗤之以鼻,隨手把手中的文書丟給李典,“丞相大人說,最近河北的人和張揚、田楷來往密切,爲了防止出現意外,他已經放棄兩翼先行出擊之策,叫我們先打。”

“我們先打?”李典驚訝地問道,“什麼時候?”

“今天晚上。”

“今天晚上?”李典急忙打開文書,“不是說要等到六月中嗎?怎麼又改了?”

“那邊蝗災嚴重,河北人自顧不暇,正好是攻擊的最佳時機。”

夏侯?從李典手上拿過水囊,一邊走,一邊揮手叫喊道:“傳令,結束訓練,吃飯睡覺。”

夕陽西垂。

雷重坐在河堤上,望着血紅的雲彩,如醉如癡。

“你在看什麼?”高覽拎着馬鞭,悠閒地走過來,“是不是想夫人了?”

雷重靦腆地笑笑,翻身爬起來行禮。

“斥候還沒回來?”

雷重搖搖頭,“幾個月不下雨,水位越來越低,這樣下去,兗州軍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過來了。”

“走過來好啊。”高覽笑道,“我就盼着他們過來了。”

“鐵騎到了?”雷重驚喜地問道。

“到了,就等着曹操渡河了。”

雷重回頭看看對岸,失望地搖搖頭,“那個屠夫還不知道要磨蹭到什麼時候。”

這時站在他們身後的親衛們忽然指着河面高興地叫起來,“回來了,他們回來了。”

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四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
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四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