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滿清要攻西北

老督師孫承宗接下來的舉動更讓朱舜有些看不懂了,拿起柳泉居端上來的黃酒,倒進了青花大碗裡的麪條上,攪拌了幾下,大口的吸溜起來。

時不時夾起一隻糟魚放在碗裡,吃的那叫一個香,八仙桌對面的朱舜看的嘴裡都溢出了一些口水。

老督師孫承宗吃完碗裡的麪條,放下連湯都沒剩的青花大碗,很平淡的說一句話。

這句話很平淡,不過朱舜卻從中聽到了一句遺憾。

“本以爲這一次是老夫出山的機會,沒想到孫傳庭這小子這麼能打,以數千兵馬擊敗了二十萬闖賊。”

老督師孫承宗遺憾的同時更多還是欣慰,正如他當年從熊延弼接過軍伍的大旗,弟子袁崇煥從他手裡接過了軍伍大旗。

可自從弟子袁崇煥被東林黨罵死以後,大明軍伍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慘淡景象,孫傳庭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老督師孫承宗雖然很遺憾還沒未能出山,但剛剛邁入中年的孫傳庭能從他這個老頭子手裡接走軍伍大旗,比他親自出山還令人心情振奮。

等到朱舜喝完那半壇只黃酒,老督師孫承宗起身離開了這裡:“老夫終於可以安心去當個教書匠了。”

提到教書匠三個字,老督師孫承宗的心情比吃了一碗黃酒面條還要暢快。

雖說不能親臨遼東戰場,但他卻能通過那座陸軍講武堂,讓大明軍伍出現一種從未有過的人才濟濟盛況。

世上還有什麼事能比得上培養一批有着相同理念和相同信念的人才,更讓人高興的?

朱舜是這樣。

孫承宗更是如此。

想起在未來,陸軍講武堂的一期、二期、三期.......學子們在疆場上奮勇殺敵,恪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

孫承宗在前往陸軍講武堂的路上,甚至哼起了小曲。

朱舜看着老督師沒了過去報國無門的憤慨,心情愉悅的哼起了小曲,心情也十分不錯的前往了潮河。

七弟子徐積薪對於洗煤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這可關乎工業革命的第一波紅利,關係重大,朱舜要過去親自看着。

孫傳庭以數千官兵擊敗二十萬闖賊引起的風波,在大明朝廷還沒消散,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滿清的盛京城。

盛京皇宮。

大政殿。

皇太極與一羣頂戴花翎的大清國重臣們,正在商議入冬以後進攻大明的事宜。

現在的大清國可不像以前了。

有了土豆,又佔據了沃野千里的貝海兒湖,飼養了吃不完的牛羊和馬匹,人口也增長了很多。

但是大清國缺少絲綢茶葉瓷器這些用來享樂的中原物什,這些從小在白山黑水間長大的貝勒貝子們,就像是一羣陡然暴富的豪商。

對於衣食住行方面有着極高的要求,很渴望大明的各種精美事物,進攻大明這件事比起往年更爲興奮和熱衷。

尤其是多爾袞很需要擄來一批造船匠人,重新開辦遼東的造船廠,把遼東的藥材販賣到南洋折色成銀子。

只有手裡有了大筆的銀子,多爾袞就能壯大正白旗的實力,等到皇太極死了以後大清國由誰做主看的還是實力。

過去極力主張進攻大明的范文程,反倒是不贊同進攻山海關了,倒不是他良心發現了。

范文程主張佔領草原更北的中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只是個意外,最初的想法也很簡單,只是想着能不能在更北的地方再找到一個貝海兒湖。

這樣一來,大清國又能擁有一座天下糧倉了。

誰也沒能想到,中西比利亞擁有那麼豐富的礦產,大清國對於草原北方中西伯利亞的態度就變了,各個旗主貝勒爭先恐後跑去圈地,瓜分那些富饒的礦藏。

人心是永遠滿不足的,中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常年覆蓋着冰雪,只有湖泊河流附近能夠種植土豆,無法大面積的推廣。

沙皇俄國佔領的西西伯利亞就不一樣了,全是一馬平川的平地很適合種植土豆,還散落着大量的哥薩克人營地。

范文程不僅看上了那片廣袤的糧倉,還看上了哥薩克人。

范文程針對某個地方謀劃計策,總喜歡先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便從湯若望這些西洋人嘴裡把東歐羅巴各國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哥薩克人在沙皇俄國就是明朝的軍戶,甚至連明朝的軍戶還不如。

吸納這些哥薩克人就簡單多了,都不要打仗,只要給予豐厚的待遇就能吸納那些吃不飽飯還要替領主貴族打仗的哥薩克人。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趁着西北大亂,拿下明廷的西北數省,把哥薩克人遷徙到西北,這樣就能借助歐羅巴人控制人口衆多的漢人。

大清國最大的劣勢,還是滿族人太少,只要佔據了大明的西北數省就能彌補這個劣勢。

范文程手上有晉商送來的明朝各省戶籍,詳細的記載着明朝各省的人口。

山西的丁戶,五百三十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九人。

陝西的丁戶,四百五十萬二千六十七人。

范文程就是一個漢人,對於官僚鄉紳們隱匿丁戶的手段再清楚不過了,明面上記載的丁戶在一千萬人左右,實際上的丁戶要在二三千萬以上。

有了這兩三千萬漢人,范文程就可以進行奴化統治了,滿人地位最高控制哥薩克人、蒙古人、高麗人等外族,這些外族控制人數最多的漢人。

要不了幾年就能完成對漢人的奴化統治,到時候拉起一支人數在幾十萬的漢八旗,相當的輕而易舉。

這纔是國之重事。

范文程很清楚這些大清國親王貝勒們爲何熱衷於進攻山海關,大清國在山海關面前折戟沉沙太多次了,只要山海關還在一天,就向世人宣揚着大清國的恥辱。

現在實力比以往強大了,大清國的親王貝勒們當然要先把山海關給攻下來了。

范文程看着熱火朝天商量怎麼進攻山海關的親王貝勒們,微微皺了一下眉頭,看向了一直安靜站在旁邊沒說話的多爾袞。

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三百五十五章 農學院的情況第二十二章 建立軍工線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第五百二十五章 朱舜這個香餑餑第六百一十七章 東林黨的好人卡第五百五十五章 課稅局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四章 線膛槍的連鎖反應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五百八十五章 東林黨七君子第二百一十章 總結大會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第一百零一章 怎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第五百九十九章 簡陋的知府衙門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舜翟崇儉的地位第三百九十二章 鑄新炮第四十四章 東林黨又作妖了第一百四十章 我能治理旱災第一百五十九章 解決旋轉運動的辦法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傳員第三百八十五章 爭奪一期第六百二十二章 京城大掌櫃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四十六章 賣田賣地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二百三十章 買礦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五百零三章 朱舜的賞賜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關的戰術部署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七十九章 傳染病的預防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四百九十七章 範家的慘狀636.第632章 大明土改第三百七十八章 槍桿子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三百八十九章 實彈測試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二十六章 招募人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學堂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廠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二百八十七章 兄弟二人的談心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大收穫第五百三十六章 要去前線的工人們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業派窮途末路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推演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三百五十一章 啪啪啪第五十三章 女真來襲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軍隊編制第六十六章 開放火器局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壽命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關的戰術部署第四百二十五章 滿清要攻西北第三百三十六章 東林黨魁得知了噩耗第九十章 金句朱舜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三百七十章 實業家的氣節第十三章 紡紗機的造價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滿桂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林黨的柴薪作坊主們第四百八十二章 蒸汽造紙廠第三十三章 燧發槍運到邊疆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壓蒸汽機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萬匹布第三百零九章 參觀工業之城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五十五章西法黨人的狂笑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紙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六十四章 范文程的絕戶計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極因爲輿情要大宴羣臣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十六章 衙蠹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明機械學院第一百九十六章 北平機械局的收益情況第四十二章 打造膛線機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要建州城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五十九章 挑選鋪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要建州城
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三百五十五章 農學院的情況第二十二章 建立軍工線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第五百二十五章 朱舜這個香餑餑第六百一十七章 東林黨的好人卡第五百五十五章 課稅局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四章 線膛槍的連鎖反應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五百八十五章 東林黨七君子第二百一十章 總結大會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第一百零一章 怎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第五百九十九章 簡陋的知府衙門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舜翟崇儉的地位第三百九十二章 鑄新炮第四十四章 東林黨又作妖了第一百四十章 我能治理旱災第一百五十九章 解決旋轉運動的辦法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傳員第三百八十五章 爭奪一期第六百二十二章 京城大掌櫃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四十六章 賣田賣地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二百三十章 買礦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五百零三章 朱舜的賞賜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關的戰術部署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七十九章 傳染病的預防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四百九十七章 範家的慘狀636.第632章 大明土改第三百七十八章 槍桿子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三百八十九章 實彈測試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二十六章 招募人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學堂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廠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二百八十七章 兄弟二人的談心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大收穫第五百三十六章 要去前線的工人們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業派窮途末路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推演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三百五十一章 啪啪啪第五十三章 女真來襲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軍隊編制第六十六章 開放火器局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壽命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關的戰術部署第四百二十五章 滿清要攻西北第三百三十六章 東林黨魁得知了噩耗第九十章 金句朱舜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三百七十章 實業家的氣節第十三章 紡紗機的造價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滿桂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林黨的柴薪作坊主們第四百八十二章 蒸汽造紙廠第三十三章 燧發槍運到邊疆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壓蒸汽機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萬匹布第三百零九章 參觀工業之城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五十五章西法黨人的狂笑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紙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六十四章 范文程的絕戶計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極因爲輿情要大宴羣臣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十六章 衙蠹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明機械學院第一百九十六章 北平機械局的收益情況第四十二章 打造膛線機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要建州城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五十九章 挑選鋪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要建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