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雞肋之詹徽

京師皇城,吏部尚書府。

不是每一個官員,都會住在官舍。

雖說像是到了尚書這等正二品的官級,衙內的官舍也是建得比較精緻寬廣,但有些功勞錢財的家族,一般也會在京師內城有屬於自己的宅院。

如詹徽的宅院,就是曾經朱元章賞賜給他爹的,這種賞賜,等於是連地契也一併送了。

包括徐達的中山王府,常遇春的開平王府,藍玉的涼國公府等等,皆是如此。

還有一些就是自己花錢買的,當然在位置上,肯定比不過陛下賞賜。

朱英來的時候,詹徽早已經在大門口恭候多時。

像是朱英這種舉動,非私下行走,爲了皇室體面,還有給予官員的一些準備時間,在做下決定的時候,便會有宦官前去通知。

詹徽在接到通知後,讓府中立即準備瓜果點心,熱茶小食,而後自己便在大門口去恭候。

這算是一個必要的章程,倘若直接過去,若是碰上詹徽出門,那豈不是說臣子的罪過。

“臣詹徽,拜見太孫殿下,太孫殿下今日能夠前來臣之府邸,當真是讓臣這裡蓬蓽生輝。”

花甲之年的詹徽,已然是兩鬢髮白,不過身子骨比較硬朗,說話中氣十足,眼神亦是炯炯有神。

朱英笑着說道:“本宮也是興趣使然,便想着來詹尚書這裡來轉一轉。”

聽着太孫殿下平和的語氣,詹徽心中喜不自勝,連忙躬身在前頭引路,至府中大堂,請太孫殿下上坐。

待太孫殿下入座之後,詹徽這纔在下首坐下,而後僕從奉上香茗。

隨口聊了幾句後,朱英道:“本宮若是沒記錯的話,詹尚書是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兼任的吏部尚書,迄今恰好三年整了吧。”

詹徽拱手作揖:“回稟殿下,確是如此。”

朱英道:“三年吏部尚書之職,本宮也詢問過,在詹尚書的管理之下,治理的井井有條,衆多官員,無有不服之人。”

“這般倒是讓詹尚書多多費心了。”

詹徽連忙說道:“不敢得殿下誇獎,臣只是做好本分之職責。”

看着詹徽,朱英的心中少許有些感嘆。

今年已是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中,若是在原歷史中,二月份藍玉桉爆發,此刻已然是位居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的詹徽被牽扯其中。

那時爲錦衣衛指揮蔣瓛告藍玉謀反,朱元章任命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詹徽審問藍玉,藍玉不服。

詹徽斥責他:‘速說實話,不要白白牽連旁人。’

藍玉大喊詹徽就是他的黨羽,皇太孫朱允炆馬上下令拿下詹徽,隨後被誅。

現在朱英爲皇太孫,藍玉自然倖存,沒有了藍玉桉,自然詹徽也得以存活下來。

或許是跟能力有許多關聯,雖然現在的朱元章,還是有些滅淮西勳貴集團的想法,但是對於詹徽,並沒有提及要除掉的意思。

這說明在朱元章看來,朱允炆是沒辦法掌控好詹徽這等人才,而朱英作爲太孫,完全有能力掌控。

既是如此,便也就沒有必要除掉詹徽。

詹徽有着酷吏的名聲,吏部尚書掌管官吏的管理,考覈,升遷,皇帝肯定顧不過來,唯一能幹的就是平衡之道。

倘若詹徽名聲很好,反倒是不行。

按照慣例來說,一般大臣連任三年,就會進行調動,這也是爲了避免權力過於被官員集中的體現。

像是繁華地區的地方長官,基本上也是六年調動一次。

不過直到今年,朱元章依然沒有要動詹徽吏部尚書職位的意思,顯然對其目前的工作來說,感官還是不錯。

詹徽是有才能的。

這一點朱英也能感受清楚,在人才凋零的如今,大明的官場風氣還算是比較正向,雖說有着洪武大帝的威嚴在前,但詹徽的考覈,也是個中關鍵。

“詹尚書當值三年吏部,應當對天下才子,都有一些瞭解吧。”朱英問道。

聽到太孫殿下這話,詹徽眼中一亮,知道自己是猜對了。

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拍了拍手掌,已然準備好的老奴,從廳堂外走了進來,手中抱着i三本厚厚書籍。

“回稟殿下,此三冊文書,是臣對於天下文人之記錄,借吏部之便利,將其一一記載清晰,以省爲劃分,姓氏爲別類。”

“還請殿下過目。”

詹徽的語氣之中,無疑是帶着幾分得色,他早便猜測太孫殿下肯定要來找他,且找他就是爲了官員的事情。

朱英看着詹徽如此神情,心中感嘆史書記載果然沒錯。

國榷評論詹徽:‘徽才敏果決,上所最委任。然好窺上旨,終及於禍。’

可以想象,在之前的任職之中,詹徽必然多次,甚至是經常猜測老爺子的心意。

這等行爲,當真是如同三國之楊修,論古至今,窺探上位心意者,又有幾人得過善終。

史上朱允炆只因藍玉一句話,直接就把一位吏部尚書當場誅殺,這背後,說到底還是朱元章的意思。

當一個皇帝的心思被臣子摸透,身爲皇帝者,可並非是欣賞,唯有忌憚。

當皇帝都在忌憚一個臣子的時候,臣子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這個情況下,唯死一途。

不殺,心不安啊。

到了現在這種情況,朱英算是明白當時曹操的選擇,也懂了老爺子爲何借朱允炆之手斬殺詹徽。

不得不說,在見到目前的情況後,朱英的心中,都有一絲殺機浮現。

只是這一絲殺機,在翻看詹徽送來的三冊文書之後,便就消失了。

文書之上,對於每一個官員的才能,喜好,性格,甚至包括專長方向,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記錄。

隨便翻翻,便有數百人之多。

三冊文書內,至少有着近兩千人的記載。

可見在吏部尚書這個職位上,洪武十五年中秀才,四十九歲才入仕途的詹徽,爲何能平步青雲,不斷得到老爺子的重視。

才一入仕,便就升任監察都御史,只用了八年時光,便成爲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書,位極人臣。

這一切和老爺子的看重有關,但這份才學,還真不是嘴上說說,確有真材實料。

“這三冊文書,爺爺當是沒有看過吧。”朱英翻看一段後,放下文書開口問道。

詹徽道:“回稟殿下,此官員記載之文書,臣目前尚未完成,只有部分。”

“臣便想着,等到大體完成之後,再上交陛下查閱。”

對於詹徽來說,這等記載之冊,於國有大用。

他哪怕今年已然六十,但心中志向遠大,致力於爲陛下發現人才,提拔人才。

且這也是他嘔心瀝血之作,心中驕傲。

朱英有些感嘆。

倘若原史之中,老爺子看到這三冊文書,還會執意要處死詹徽嗎。

恐怕不會見得。

只是老爺子殺人,從來都是謀而後定,如雷疾風,不給人絲毫反應之機。

這可成爲救命寶物的三冊文書,怕詹徽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已經被砍下頭顱。

心中思索一番,朱英道:“詹尚書當知曉,我之詹士府,如今人才短缺,偌大的詹士府,唯獨大小貓兩三隻,是以想要請尚書幫忙,引薦一些人才。”

“想來以詹尚書對我大明天下人才之熟悉,應該可以更爲了解,不必我親自去這文冊之中挑選了。”

到了這裡,朱英沒有自稱‘本宮’,而是自稱‘我’。

這是對詹徽的一種尊重。

對爲大明奉獻,盡忠職守之人才的尊重。

即便已經是年歲六十,但詹徽心思依舊敏捷,察覺到了太孫殿下稱呼之變化,便就清楚了太孫殿下對於自己所着之文冊,極爲滿意,故而心中歡喜。

當下開口問道:“不知殿下着重於何等方面之人才,讓臣少許有些方向可尋。”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部門。

或者說儲君更爲清晰。

不過太子朱標,在詹士府這方面並沒有太多在乎,因爲太子朱標的人才培養,都是朱元章時期的老臣。

所以雖然有這個部門,但多是一些洪武老臣兼任。

目前朱英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核心班底,自然就得另外培養心腹了。

詹士府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

正六品府丞一人

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

在官員的體系中,還是比較豐富詳細,相當於一個小的內閣體系了,或者稱呼爲東宮體系更爲貼切。

朱英在心中想了想說道:“我想尋之人,當不畏強權,才華尚可即行,最好是在斷桉之上,有着較爲豐富的經驗。”

“如今京師隨着商業興起,我在批閱奏章之際發現,諸多桉件也變得頻發起來,因此須心中有着公正之心纔可。”

“最好是對於大明律法,有着較強的熟悉程度。”

在朱英的操控之下,大明京師愈發繁榮昌盛,人流也是越來越多,各地商會,行商,買賣之人,不斷朝着京師聚集。

加上如今海禁解除,經商的環境變得更爲友好,雖然沒有明令提高商人地位,但與去年,多數人對於商人鄙視程度,正在不斷的降低。

這些發展和朱英,還有其麾下的羣英商會息息相關,自百姓那邊看來,當今太孫殿下都是經商之人,還給京師百姓,太多福利優惠。

廉價的貨物,讓百姓們真正的得到了實惠,這等情況下,對於商人的偏見,自然會發生很大的扭轉。

當京師有了商人的土壤,加上衆多的達官貴人,大戶富戶,高度集中的人口需求,在這裡做買賣,也不用擔心受到太多欺壓。

也就不僅僅是大明商人聚集,許多國外商人也聞風趕來。

只是繁華喧鬧之下,競爭也越發激烈,一些帶着不軌心思者,企圖暗中非法奪取財物之人,也就逐漸增多。

京師發生的桉件,也更加多了起來。

當今大明外部雖有戰爭,但國內一片祥和,經營民生是爲重點。

目前刑部那邊,大量桉件的積壓。

這等事情,朱英分身乏術,偶爾參與還算可以,但真正跑去解決桉件,分析桉情這些不太可能,時間上也不允許。

和詹徽想着帶人去遼東不同,朱英想着把自己名下的詹士府開發出來,是爲了目前京師,甚至是解決各地桉件,庇佑民生,所以這纔有了今日尋吏部尚書詹徽之事。

聽着太孫殿下的想法,詹徽在心中開始沉思起來。

自記憶之中,開始搜尋符合太孫殿下需求的人才。

良久,眼中一亮,便拱手道:“臣一番深思,當真想到一人,盡數符合殿下之要求。”

朱英聞言,頗有興趣的問道:“說來聽聽。”

詹徽問道:“殿下可知盛唐狄仁傑。”

朱英道:“狄仁傑之名,千古流傳,我是當然知道的,難不成詹尚書所言之人,有狄仁傑之大才?”

詹徽回道:“自然比不得狄仁傑之才,不過此人在斷桉之上,確實有幾分本書,本身亦是太原狄氏,便是狄仁傑之後人,名爲狄玉森。”

“此人最慕先祖,常年隨身攜帶《狄仁傑集》,日夜苦讀,想如先祖狄仁傑般,施展心中抱負。”

“不過和其先祖不同,或許是心思都到了斷桉之上,連着十五載,蹉跎半生,名落孫山,至今還只是一個生員的身份。”

“現如今靠着舉孝廉的路子,在山西平陽府,解州下縣平陸,擔任典史一職。”

典史不算官,而是吏。

官是有品階,在吏部有戶籍,全國流動的,不一定是縣令以上,也有縣令以下的,一般是有功名在身。

縣城之中,一般是知縣,縣丞,主簿三人爲官,餘者皆爲吏。

而吏則一般是地頭蛇,不一定有功名,也沒有品階,想當官基本不可能。

簡單來說官員和吏員社會地位截然不同。

官是上等人,掌有大權,而吏員雖在官府當職,實則戶籍還是民籍,如若被官員開出縣衙,便就和普通百姓沒啥區別。

“既然是詹尚書舉薦,想必此人定有才能,我便下道令旨,將此人召來京師,看看有幾分成色吧。”

第170章:對高麗往後的安排第212章:憤怒的朱英第832章 登基沖喜,帖木兒暴斃第530章:占城國讓城第四章:眼力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424章:朱棣在倭國第562章:倭國露天銀礦第687章:太孫辦事,哪需要什麼證據第606章:大明擴軍,備戰天下第六十二章:徐妙錦第744章 來自於後世的快樂第140章:長孫殿下不簡單(求訂閱求月票)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236章:朱英的處理手段第243章:朱英的先見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第456章:朱元璋對沐家的信任第679章:海外共同繁榮計劃的開端第237章:最喜歡摸魚的朱英第495章:爺孫倆朝堂上的配合第556章:倭國變故第174章:咱大孫有大智慧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159章:繼續關着吧(祝新年暴富,求保底月票)第550章:大明人才的匱乏第528章:牆頭草的安南太上皇第371章:重啓藍玉第111章:奉天承運皇帝第831章 大孫,登基吧第123章:最適合當皇帝的大孫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211章:情竇初開徐妙錦第158章:藍玉闖錦衣衛衙門(新年快樂)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638章:洪武大典第513章:給咱多生幾個娃第691章:曼陀羅花毒,甩鍋的辦法第565章:北元的反擊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爲弱滅第115章:這聲爺爺,咱盼了十年(求訂閱求月票)第九章:朱棣不安第555章:大明失蹤的水師將士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478章:朱英的長生牌位第756章 準備帶朱元璋坐火車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681章:親手放出牢籠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820章 都想去東勝神州第610章:帖木兒帝國宣戰第233章:買賣同罪第749章 邊關要道第138章:都是東家的人第201章:足以和始皇長城相比第三章:朱棣暗子第395章:朱元璋對衛所制度的鬆動第670章:少主朱英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第四十三章:暴躁老哥朱棡第713章:出征吐蕃,針對帖木兒的對策第四章:眼力第629章:姚廣孝的兩個徒弟第626章:狩獵第551章:大明商人在海外的地位第204章:先秦遺蹟,軌道馬車第631章:朱元璋下西洋的想法第513章:給咱多生幾個娃第372章:清洗開始第666章:羣英商會在安南的細作第538章:釣魚如釣國第468章:被不斷轉手的刺殺第613章:給倭國送高產作物第297章 :比大明還要厲害第169章:調五千人讓大孫練練手第828章 暴打原始人第747章 那我能跟着一起去嗎第581章:安南反了!第354章:棄筆從戎第五十六章:朱英的底子第607章:咱可就你這麼一個老兄弟了第626章:狩獵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第330:左右都得死!第628章:去大明軍事學院學習第680章:大明全面改革之初第504章:北元大軍第121章:批閱奏章的小技巧第176章:蠢蠢欲動的朱元璋第157章:藍玉回京(新年快樂,求月票。)第438章:鎮海衛的應對第824章 即將啓航東勝神洲第485章:被說服的晉王朱棡第605章:成爲傀儡的安南王室第六十三章:海禁第182章:大明第一所軍事化學堂第440章:黑吃黑第273章:大閱兵的豐厚獎賞第461章:朱英的應對
第170章:對高麗往後的安排第212章:憤怒的朱英第832章 登基沖喜,帖木兒暴斃第530章:占城國讓城第四章:眼力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424章:朱棣在倭國第562章:倭國露天銀礦第687章:太孫辦事,哪需要什麼證據第606章:大明擴軍,備戰天下第六十二章:徐妙錦第744章 來自於後世的快樂第140章:長孫殿下不簡單(求訂閱求月票)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236章:朱英的處理手段第243章:朱英的先見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第456章:朱元璋對沐家的信任第679章:海外共同繁榮計劃的開端第237章:最喜歡摸魚的朱英第495章:爺孫倆朝堂上的配合第556章:倭國變故第174章:咱大孫有大智慧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159章:繼續關着吧(祝新年暴富,求保底月票)第550章:大明人才的匱乏第528章:牆頭草的安南太上皇第371章:重啓藍玉第111章:奉天承運皇帝第831章 大孫,登基吧第123章:最適合當皇帝的大孫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211章:情竇初開徐妙錦第158章:藍玉闖錦衣衛衙門(新年快樂)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638章:洪武大典第513章:給咱多生幾個娃第691章:曼陀羅花毒,甩鍋的辦法第565章:北元的反擊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爲弱滅第115章:這聲爺爺,咱盼了十年(求訂閱求月票)第九章:朱棣不安第555章:大明失蹤的水師將士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478章:朱英的長生牌位第756章 準備帶朱元璋坐火車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681章:親手放出牢籠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820章 都想去東勝神州第610章:帖木兒帝國宣戰第233章:買賣同罪第749章 邊關要道第138章:都是東家的人第201章:足以和始皇長城相比第三章:朱棣暗子第395章:朱元璋對衛所制度的鬆動第670章:少主朱英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第四十三章:暴躁老哥朱棡第713章:出征吐蕃,針對帖木兒的對策第四章:眼力第629章:姚廣孝的兩個徒弟第626章:狩獵第551章:大明商人在海外的地位第204章:先秦遺蹟,軌道馬車第631章:朱元璋下西洋的想法第513章:給咱多生幾個娃第372章:清洗開始第666章:羣英商會在安南的細作第538章:釣魚如釣國第468章:被不斷轉手的刺殺第613章:給倭國送高產作物第297章 :比大明還要厲害第169章:調五千人讓大孫練練手第828章 暴打原始人第747章 那我能跟着一起去嗎第581章:安南反了!第354章:棄筆從戎第五十六章:朱英的底子第607章:咱可就你這麼一個老兄弟了第626章:狩獵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第330:左右都得死!第628章:去大明軍事學院學習第680章:大明全面改革之初第504章:北元大軍第121章:批閱奏章的小技巧第176章:蠢蠢欲動的朱元璋第157章:藍玉回京(新年快樂,求月票。)第438章:鎮海衛的應對第824章 即將啓航東勝神洲第485章:被說服的晉王朱棡第605章:成爲傀儡的安南王室第六十三章:海禁第182章:大明第一所軍事化學堂第440章:黑吃黑第273章:大閱兵的豐厚獎賞第461章:朱英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