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劉澤清
李自成大順軍4月初向北京進發後,崇禎就發出勤王詔,調集軍隊開赴北京。
距離北京最近的是山東總兵劉澤清,崇禎特地給劉澤清單獨發詔,讓他趕緊率領部隊扼守保定,屏障北京。
那劉澤清接到皇帝的求助詔書,是如何做的呢?
劉澤清是個琉璃球,他可不會進入北京將自己陷入死地,可是又不能明說,自己不想去,於是就說自己外出剿寇,不小心把腿摔傷了,等養好傷再去。
直到崇禎自盡,劉澤清還在駐地不動,不久,大順軍進入山東,他就帶着主力部隊南逃至淮安。
到了晚明,驕兵悍將一籮筐,劉澤清是代表之一。
看他的作爲,是典型的大老粗,心裡畫像的話,就是如同李逵一樣的人物。
人都是複雜的綜合體,劉澤清更是如此,雖是武人,長像倒是相貌堂堂,斯文儒雅,這是面子,裡子則是完全相反,這哥們性情殘忍好殺,當地的文人圈子把他屏蔽在外,沒人搭理他,科舉考試也取消了他的資格,不過劉澤清另闢蹊徑,人家參加武舉考試照樣拿第一,1641年抱周彥儒的大腿,得任山東總兵。
02 數日三驚
在南京的六部接到勤王詔之後,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名義發佈了勤王公檄,要求各勤王部隊前往浦口集合。
5月6號,淮安巡撫路振飛的報告到了,北京已經失守,但是塘報對北京失守後,崇禎及其三個皇子的下落沒有提及。
史可法的勤王部隊已經渡過長江,在浦口集結,當即被叫停。
南京諸大臣,守備太監韓贊周,諸勳臣當時就懵圈了。
大家彙集在議事堂,相顧無言,有人兩眼望着房樑長吁短嘆,有人兩腳搓地,嘆息連連。
史可法在7號接到消息,說崇禎皇帝和三個皇子已經逃出北京,即將乘舟到達南京。
這可讓在浦口的史可法興奮不已,他立即給好朋友,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廣,在南的官員們興奮地奔走相告。
第二天,也就是5曰8日,噩耗傳到南京,崇禎投繯自縊,三位皇子落入李自成之手。
就在大家將信將疑的時候,從北京逃出的大學士魏劭乘也證實了這個消息。
03 三位候選人
南都的大佬們如雷灌頂,亂作一團,南京自然就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
對於史可法來說,眼前最重要的是兩件事,第一爲大行皇帝舉辦國葬,第二趕快立新君。
崇禎的葬禮如期舉辦,但是第二件事可就麻煩了!
都說“疾風之勁草,板蕩識誠臣”當前第一要務就是精誠團結,和衷共濟,共同救亡圖存。
1,在南京政府中存在着三股勢力
第一就是實力強大,權傾朝野的東林黨-復社,代表人物是東林黨魁-禮部侍郎錢謙益,兵部侍郎呂大器,戶部尚書高宏圖,右都御史張慎言,詹士府詹事姜曰廣,武昌的左良玉等人。
第二是,溫和派官員(清流),溫和派官員淮安巡撫路振飛,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進士鄭元勳等人。
第三股力量就是,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爲代表的江北四鎮,阮大鋮,在南都的勳貴等。
但這些人並沒有形成團體,各個之間沒有緊密聯繫,都是牆頭草。
在三股勢力中,第三股勢力最想要結盟增強自身實力是勳臣宗藩,宦官和因爲東林,復社的排擠而出局的官員,尤其是因爲17年前因爲魏忠賢倒臺而被逐出官場並被劃歸閹黨的那批官員。
比如最遭復社記恨的阮大鋮,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隨朱由崧逃難而來的太監們,勳臣代表劉孔昭,靈璧侯湯國祚等人。
在南京政府中掌握實權的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提督軍務勳臣操江提督誠意伯劉孔昭。
三人中間,太監不得干預政事,勳臣代表劉孔昭也排除在外,那史可法就是一錘定音的關鍵。
在一六四四年北京淪陷,君王死社稷,皇子落入敵手的重大關頭,擁立哪位藩王登基大寶?
南京官僚們接下來的表演,纔是顛覆三觀,圍繞着新君人選的廝殺,黨爭,宮斗大戲開演了。
2,第一候選人-福王朱由崧
新君候選人名單如下:
1)從血統親近角度來說,崇禎爺爺神宗朱翊鈞的子,孫最爲親近,在世的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
2)神宗兄弟一支則有潞王朱常淓。
3)從倫序上來講,第一順位的是福王,桂王,惠王。
4)在三王之中,又是福王居長,因爲桂王,惠王是崇禎的叔叔輩,而朱由崧則與崇禎是平輩,崇禎比朱由崧小,弟終兄即更爲合適。
5)桂王,惠王在1643年爲躲避張獻忠逃往廣西,而福王則近在淮安。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福王都是第一候選人。
04 東林宿怨
事態很明朗,最佳候選人也很清晰,應該不會有爭論和波折吧?
你還真想錯了,面對嗜血的權力試問哪個人能做到風輕雲淡。
東林-復社這些自詡“正人”的君子們在繼統問題上的惡劣操作,直接就埋下了弘光政權的短命,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歪曲着歷史對弘光朝,弘光皇帝的客觀評價。
對於朱由崧上位反對最激烈的就是東林-復社那幫人。
新皇帝的選擇就意味着黨爭已經開始。
最佳選手福王朱由崧得到了南京政府內部清流派的支持,淮安巡撫路振飛致信史可法謂倫序當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
路振飛的意思是,這事沒必要考慮,沒必要爭論,李自成,滿清都在中原鏖戰,趕緊把皇帝定下來,趁着空檔期王師北定中原。
給事中李清,章正宸也力主立福藩爲國本。
1,那麼東林黨人是什麼態度呢?
他們的態度是反對,強烈反對,付諸行動的反對。
他們早就擬好候選人,而且是志在必得,聽說在各項打分中,福王的排名遙遙領先,各位東林大佬就急了。
東林黨魁錢謙益爲此專程從老家常熟急匆匆如尿崩一般趕到南京,就爲了阻止福王上位。
爲什麼立福王會引起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彈呢?
這裡頭可是大有文章,和宮鬥有關係,也就是說東林和福王家有不共戴天之仇。
在萬曆,泰昌,天啓時期,有貫穿三朝的三大案:妖書案,梃擊案,移宮案.
三個案子都指向同一個人-萬曆的寵妃鄭貴妃,她也是福王朱由崧的奶奶。
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準備廢長立幼(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由於東林黨人拼死反對,才讓萬曆與鄭貴妃的圖謀落空。
東林黨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害怕擁立福王,日後會遭到打擊報復。
2,第二候選人-潞王朱常淓
在這個時候,福王還沒有完全的把握會上位,因爲在這場波雲詭譎的擁立之爭中,種子選手不光他一個。
東林黨反對福王的理由是福王不賢,這話說的沒毛病。
福王在世人的形象中,畫像是胖,然後是貪,淫,暴虐。
老福王如此,小福王也好不到哪去!
東林黨的主張得到南京政府內多數人的支持,兵部侍郎呂大器,戶部尚書高宏圖,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這些實權人物體都毫無例外地支持東林的提議,並共同推舉潞王朱常淓。
爲了增加話語權,他們也積極在軍方和勳臣內尋找支持者,不過在勳臣內沒有拿到一張贊成票,反而是江北四鎮的劉澤清投票支持。
不過還有三鎮和鳳陽守備太監盧九德那裡吃了閉門羹。
第二位候選人出籠-潞王朱常淓
05 有決策困難症的史可法
那南京最有實權的史可法什麼態度呢?
按照常理來說,最終決定權是在史可法身上,他的態度決定誰是勝利者。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祥符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崇禎十二年(1639年)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密政務。
從他的履歷看,堪稱優秀,而且本人特質是不畏艱險,恪盡職守,對待屬下能夠以身作則,他反對以力服人,更擅長充當一位協調者,他的真誠和孜孜不倦地行走各方調停各種衝突,在南京政府的確是無人可比。
可惜他沒認識到,他更多的角色是決策者,而不是協調,身爲老大,卻把自己當成副手來用。
職場上這種人也很多,身爲領導卻事必躬親,往往是吃力不討好,把事搞得一團糟,上下還不撈好。
角色錯位,這是性格缺陷。
在留都南京,掌握實權的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南京守備太監和提督南京提督軍務勳臣。
史可法是當之無愧的一把手。
那麼在北方板蕩,南方急欲撐起半壁江山的緊急關頭,作爲總舵手的史可法,這艘航母向哪走?誰來當艦長?
可就是你一言定鼎的事,那史可法做的如何呢?
從史可法本人來說,傾向東林多一些,畢竟他是左光斗的得意門生。
對於福王,他不太認可,萬曆年間的那場宮鬥,對每一個東林黨人或者同情者來說都是記憶猶新的深刻記憶。
況且小福王身上的特質也不符合儒家書生們的標準,他只是在倫序上佔優而已,如果有能夠替代的,史可法首先就是要拋棄小福王。
在爲崇禎發喪期間,他收到了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人的文書:"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按輩份、排行應當立爲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
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兒,賢良而且聰明,應當立他爲君。"
這個被東林強力推舉的潞王朱常淓雖然號稱”賢王”,也不過就是故作文雅,粗涉文書,雅好古玩。
但是和那位以無知,好色,不負責任著稱的小福王相比,還算是個“賢王”。
史可法這時候,可真是有些左右爲難了,作爲老師左光斗的得意門生,自然要傾向於姜曰廣他們推出的朱常淓,但是呢,他又擔心舍親立疏會引發更大的政治風波。
06 過江
在南京是不會有答案了,史可法就想起一個人來,誰呀?-馬士英
馬士英時任鳳陽總督,下轄江北四鎮,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左。
看似馬士英軍權在握,不過那四個囂張跋扈的軍頭可沒把馬瑤草放在眼裡。
面對兩難抉擇,史可法決定過江去找馬士英商討個方案出來。
馬士英,字瑤草,貴陽人,萬曆年間進士,曾因爲貪污被貶斥發配,正在南京期間他認識了一個人。
這個人對他日後仕途的發展太重要了,在患難時期遇上的這個人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也是最終拖他下水的致命毒藥,他就是阮大鋮。
阮大鋮此人才華橫溢,在那個時代屬於是達芬奇式的人物,格物致知無不精通,阮大鋮爲人意氣豪放,對待朋友真誠,彼時的阮大鋮因爲被打爲閹黨而處於人生低谷,與馬士英結識後即引爲知己,他就動用老關係和萬金家財爲馬士英打通官場關節,謀得了鳳陽總督一職。
07 第三候選人-桂王朱常瀛
史可法來到浦口和馬士英商量到底該立誰?
二人商量結果既不是福王,也不是潞王,“以親以賢,唯桂乃可”。
這個是史可法心儀的對象,福王他不喜歡,潞王他不樂意,第三號人選出臺-桂王朱常瀛。
馬士英認爲這是自己參與定策的機會,正向他後來說的那樣:“立桂,史意也,予曰;亦佳,但須速耳”。
這個人選不錯,但是速度要快,別磨嘰。
結果出來後,馬士英就邀請南京各部官員共赴浦口宣佈這一決定,以顯示自己是定策迎立桂王的第二號人物,誰知南京六部大臣認爲馬士英不過是地方高級官僚,無權召集朝廷大臣開會。
自感掃興的馬士英回到鳳陽。
史可法興匆匆地回到了南京,爲新候選人做輿論上的準備。
史可法召集各位大佬開會,會上通報了他和馬士英商議的結果。
他說:“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異議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則仿古兵馬元帥之制暫借統兵馬”。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咱們迎立桂王吧!福王,潞王的爭議太大,捨棄二人改立桂王最合適,對於潞王呢!咱們可以效仿古制,讓他做兵馬大元帥統帥兵馬”。
看到這段的時候,不知大家是如何想,反正我是想笑,多麼幼稚,天真!
“生今之世,而反古之道,災必逮夫身”,說的就是史可法這個呆子。
就如同一個公司,當家人不把重要的權力掌控在手裡,反而分散出去,那這個公司就會陷入混亂,輕則效益下滑,重則倒閉,甚至會被有才無德之輩篡奪公司所有權。
史可法就屬於第三者。
南都的大佬們見史可法做出了最終決定,無奈之下也只能是接受,畢竟南京他說了算。
大家忙着地準備乘輦法物前往廣西迎接桂王。
08 風雲突變
再說回到鳳陽的馬士英,回去後馬士英敏銳地覺察到有些不對頭,怎麼了?
鳳陽一下子增加了好多部隊,看番號有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四鎮來了仨,就差劉澤清。
他們齊聚鳳陽,馬士英還未聞一絲風聲,事情不對頭。
馬士英馬上就問盧九德。
盧九德的答覆讓馬士英出了一身冷汗,原來盧九德和高傑,黃得功,劉良佐決定擁立在淮安的福王,調兵是爲了去淮安迎接福王,並威懾南京的六部諸臣。
馬士英是大吃一驚,真沒想到這個太監可比南京那位守備太監當機立斷!
盧九德之所以敢創造明代太監擅立君王的先河,一則是在那個亂世,朝廷權威喪失,有軍隊就是草頭王,心裡有底氣。
二則盧九德和福王家有舊,在萬曆末年,在宮中,盧九德就曾經爲老福王服務過。
1,福王逆風翻盤。
在淮安的朱由崧,自從知道東林黨的算計後, 恐懼自己會被踢出局,派人找到盧九德,讓他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自己上位,三人統一意見。
馬士英眼見的事態不可逆轉,朱由崧當皇帝已難以阻止,他有江北三鎮爲倚靠,有守備太監在側襄助,看來和史可法的擁立桂王之意要破產!
轉向,趕快轉,越快越好!
馬士英宦海沉浮,情商極高,福王身邊是光有武將,沒有文臣大員!
馬士英向盧九德表達了和大家同舟共濟的想法,而盧九德等人均是武夫出身,正需要一位文臣。
馬總督陣前倒戈,大家歡樂融融,當即就在就在鳳陽皇陵前焚香設案,以馬士英爲首,盧九德隨後,三位總兵-黃傑,黃得功,劉良佐共同立誓擁立福王,就這樣馬士英成了定策第一文臣。
史可法還不知道老馬已經反水了,還給老馬寫信,信中再次羅列福王的“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不可的理由。
馬士英已經加入擁立福王的行列,史可法的來信讓他抓到把柄,你這是指斥皇帝,可是大罪。
史可法不知道,這個時候,他所有的優勢都沒了,不是別人搶走的,而是自願放棄的。
權力轉手了,轉到馬士英和江北四鎮的武人手裡了。
2,大局已定
馬士英以鳳陽總督和三鎮名義,致書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宣佈擁立福王朱由崧。
自己又帶領兵馬親自到淮安迎駕朱由崧。
韓贊周立即邀請南京各大臣到家中議事,當衆出示了馬士英和三鎮擁立福王的信件。
衆人當場震驚,沒想到一夜之間風雲突變,而且這次是實力派的軍方插手。
識時務者爲俊傑!。
當時東林黨魁錢謙益不在現場,下午冒着酷暑來到高宏圖府上,見面二話不說,先把外衣解開,連喝三四碗綠豆湯,緩過勁了,就問結果如何,聽說立的是福王,面色不悅轉身就走,高宏圖提醒他,既然新皇已立,你又何必反抗呢?錢謙益是聰明人,馬上就醒悟了!
回來坐下,讓僕人伺候自己穿衣,說道:“我雖削職,但經赦矣,侯駕龍江關”。
東林黨魁轉向支持福王,之前支持潞王朱常淓的劉澤清也立即轉向。
此時,誰最尷尬,誰最裡外不是人?史可法!
馬士英這招棋的確是厲害,史可法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自己指責皇帝的把柄,白紙黑字地被人家握在手裡!
滿腹悔恨的史可法只得在浦口迎接福王乘船前往南京就任監國。
史可法難道沒有想過迎立福王嗎?
他想過,而且想得很明白,知道福王上位,他能說了算。
史可法主張按倫序迎立,福王近在淮安,桂王遠在廣西,如果你把顛沛流離中的福王扶上大位,福王必定會倚重你,南京第一權臣非你莫屬,馬士英,四鎮也就沒有可趁之機,弘光一朝也就未必那麼短命,南明的歷史也可能會延續更長時間,甚至和辮子劃江而治也未嘗沒有可能。
史可法對擁立福王對自己帶來的利益心裡是清楚的:“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唯是聽,而又何患焉?“
福王是個平庸之主,他要的是榮華富貴,上位後,朝中大權還不是我們說了算嗎?
他明白,很明白。
但就是決策力差。
他做事的風格就是左右逢源,處處應付,總是想讓各方勢力都滿意,結果最後弄的是裡外不是人。
在權謀上,當機立斷上他不如馬士英。
09 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大錯
史可法是一頭人畜無害的小綿羊,可他面對的卻是一羣獅子,身邊的東林,四鎮,馬士英已經成勢,辮子在江北虎視眈眈。
擁有決策權的史可法,在決定國本的重大問題上態度遊移,沒有果斷迎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武人,從此造成皇權,政權旁落,弘光朝廷一年即滅,爲此史可法要負主要責任。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史可法就是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