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漢文漢話

聽着眼前嘰裡呱啦的朝鮮話,朱慈烺回憶起了不少惡劣的回憶。.『.

當年朱慈烺讀書時,學校裡就有幾個來自韓國的留學生。雖然那所學校也算得上國內翹楚,可進去的韓國留學生卻是一個個素質低劣,在校園裡留下諸多惡名。

抄襲作弊這等事且不說,竟是有人回答五經是哪五經時,回答了一個《一經》《二經》……

此刻,再聽朝鮮人的話,朱慈烺卻還是有些心中不爽利。

朱慈烺聽不懂朝鮮話,但身邊當然是有人懂得的。不是寧威也不是齊遠,而是相貌堂堂,一身儒雅非凡旗幟的陳貞慧。

這位中華通訊社的社長亦是跟隨朱慈烺到了朝鮮,而且頗爲讓人感覺驚訝的是,這位學霸在得到了跟隨皇帝陛下出使的任務以後,便迅找了一位朝鮮話老師,到了朝鮮,就已然能夠聽說讀寫朝鮮話與朝鮮文字了。

這樣的學霸光環,真是照耀得讓人感覺有些刺眼。

當然,再是刺眼,此刻也是得爲皇帝陛下服務嘛。

“都是在議論仁川港碼頭堵塞的事情呢。”陳貞慧低聲翻譯給了朱慈烺聽。

朱慈烺微微頷,要了一個僻靜的二樓雅間,隨口道:“到底不世中原地界,朝鮮話一個個的朕都聽不懂。要是這世界各處都說得是漢話,那該多好。大明百姓行走各處,都便利了。”

陳貞慧笑道:“陛下此前行文到了漢城,朝鮮舉國上下都對漢話一事十分重視呢。聽聞漢城城內,去過大明的使臣都已經成了各處的座上賓。就連行商此處的商人,也成了各處官宦人家的座上賓。仁川這裡因是小城,官宦之家也少,還未流傳。要不然,光是咱們這打扮,已經有人來尋是否有意做一個西席先生,賺些外快了。”

“自古做事,自上而下的總是艱難。朝鮮國王對於朕的話自然不敢不顧,可要說有多用心去做,那還是得情況的。”朱慈烺說着,見陳貞慧亦是緩緩頷,顯然頗爲認同。

陳貞慧沉吟稍許,道:“以漢城而今趨勢,足以說明我大明得道之正,人心皆在我大明身上。往後,這朝鮮國中會漢話之人定然是會越來越多的。”

“人心在望這是不差,可也架不住有壞人吶……”朱慈烺說着,眯着眼睛,卻是搖了搖頭,道:“不過,這漢話的事情,卻是一樁重要的事情。既然是我大明是朝鮮的宗主國。這是不推行漢話,更待何時?”

“陛下的意思是……我們也親自推動?”陳貞慧感覺有些意外:“這……恐怕有些不妥當。一來,朝鮮國王已然應允,亦是聲勢浩大推動。二來,身處異鄉,去推動這些,恐怕也有些不便。重重因果,似都不利於我等貿然行動呀。”

朱慈烺搖搖頭:“自上而下,這當然會盯着朝鮮人去做。可……自下而上,纔是最徹底的呀……陳愛卿,知道朕爲什麼會帶你來嗎?”

“臣……臣……”陳貞慧恍然大悟,既是有種委以重任的興奮,又感覺格外的忐忑不安,他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把事情做砸了:“因爲臣……能推動朝鮮人都說漢話?是報紙!”

身爲中華通訊社的社長,又是京華時報社的社長,陳貞慧作爲大明第一媒體人,自然一下子思路通暢,竟是隱隱覺得這事能成。

“當然是如此。雖然,朝鮮人識字的人不多,在這裡辦報無甚麼利益可圖。但是……這也意味着,此刻進入,定然暢通無阻。至於銀子的事情,朕另撥經費。當然,我們的目的,從來不止是朝鮮。要讓全世界……都說漢話,都寫漢文,讓天下人,皆是以一口地道的北直隸南直隸腔爲榮!”朱慈烺擲地有聲,陳貞慧聽着,卻是覺得一腔熱血都要燃起來了。

“如此,臣決意辦東華時報,懇請陛下題詞!”兩人離開茶館,進了早有人備好的清靜小院,陳貞慧備好了筆墨紙硯,恭敬地請朱慈烺在爲即將辦的報社題詞。

“讓天下同漢聲,讓世界同書漢文……”朱慈烺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一開始還可以用年幼打幌子不管,可伴隨着皇帝陛下要批閱越來越多的公文,便必須練就一手好字了。

此刻,朱慈烺一氣呵成,提筆落下,筆走龍蛇的兩行字落下,頓時便讓陳貞慧珍重手下,直如傳家寶一般。

……

宋東元是仁川大族宋氏的當家人,致仕還家,頤養天年。此刻的他,送別了李巖與吳三桂,滿是不解與納悶。

他並不明白這兩個氣宇軒揚,氣度不凡的年輕明人此來的目的。

如果是簡單的話語之上所爲,那顯然不至於讓宋東元不解。

但是……

他預感到,事情遠遠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雖然,這一回吳三桂僅僅只是購買了靠近海邊一共二十餘畝鹽鹼地以及二十餘間完全不值錢的土房別院。

那處院子,因爲靠近海邊,曾經遭過倭寇襲擾,以至於宋東元自己都不願意去住,宋氏子弟也都冷落那裡。就這般,早已破漏不堪,不值幾個銀子。

相反,吳三桂的開價卻是讓宋東元想不出理由拒絕。

只不過,宋東元亦是一地豪強,在漢城也有故舊,不算那等沒見識之人。他只是一聽關寧吳氏便猜到了什麼。

“難不成,是要轉移到漁村去?但那裡可不是停泊大船的地方,縱然要卸貨,也得考慮從那偏僻漁村到城中賣貨物的艱難。”宋東元想不通,乾脆也就不想了。

他開始去逗弄自己的孫子去了。

孫子名作宋正哲,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貪玩的時候。宋東元亦是名儒,閒賦在家,倒是喜愛教導起了孩子。

他宋氏子嗣艱難,好不容易有個孫子,自然是讓宋東元格外疼愛。

這會兒,又聽孫子嚷着要去街市上逛蕩買糖葫蘆,宋東元便帶着上街去了。孫子被婢女抱着買了糖葫蘆,宋正哲卻想再採買些書籍。

“聽聞明人船隻搬運了小批量的貨物上岸,慣例大明與朝鮮貿易都有許多書籍。以價值高又物體小的來算,說不定就是新書上市了呢。”這般想着,宋東元也不管宋正哲還想再買些小吃,便尋着書店去了。

只是,走到熟悉的地方,卻現此刻已然是改頭換面。一個妙趣書屋的牌子掛在當中,門庭裡,都是往來的客人。

而且,這妙趣書屋的東主顯然手筆驚人,竟是將左右的門面也統統佔了去。仁川本就是不大的城市,讀書識字的士子也就那麼幾個。此刻京師都在這裡晃盪着。

“宋公……”

“宋翁……”

“宋翁也聽聞妙趣書屋了?”

……

宋東元一路招呼着,打量着書屋內的景象,不由讚歎了一聲:“倒是好生爽利。”

書屋顯然有過新的裝修,這年頭不用膠水也沒什麼甲醛,裝修起來度快。加上東主捨得本錢,頓時讓這原來有些破陋的書屋此刻煥新生,敞亮寬闊,幾處窗戶沒有如這年頭常用的窗紙,而是十分大手筆的用了透亮的琉璃窗,陽光照射下來,視線極好。在這裡當真也是一大享受。

當然,對於一個書屋而言,顯然最爲重要的還是這裡頭能夠全最多的書籍。

畢竟,這年頭可不是後世。尋常一個小學的圖書館就能藏書數千上萬冊。對於整個仁川城而言,恐怕加起來的書籍也就那麼萬把冊。

這年頭,印刷的不便讓書籍成爲寶貴的存在。

這一點,顯然就是妙趣書屋可以贏得如此多士子來此的緣由。

這裡,比起此前的書店更加書籍衆多。

見此,宋東元都忍不住嘀咕了起來:“這該不是偷了明人的船吧?只不過,這麼多書……難不成明人都將貨物換成了書籍?”

面一本本漢字書籍,尤其是頗爲少見的史書,比如《三國志》《資治通鑑》《後漢書》,甚至還出現了被不少人認爲是玩物喪志的雜書,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裡,宋東元約莫明白了爲何這裡這麼多朝鮮士子的緣故。

書是不便宜的,哪怕有着大明貨物免稅的便利,但漂洋過海而來,價格自然是昂貴。除非家中家底厚實的,不然許多士子都不敢去上面的價格標籤。

“《三國演義》一點二元……”宋東元知道這個元說的是大明銀元。

寶鈔雖然在大明國內開始流通,信譽也初顯穩固,但在海外,顯然還是銀子更加靠譜。尤其是在京師通過水力機械鍛造出來的銀元,製作精良,誤差極小,上面的圖案栩栩如生,甚至比起一些工藝品還要來得更加精良。

這樣的製造水準讓銀元一經推出就收到熱烈追捧。以至於甚至出現了溢價。

在海外,自然更是如此。不少人寧願花點銀子也願意兌換一些銀元出來。畢竟,這年頭做生意實在不容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簡單,可收錢還得稱量銀子,還得,種種細節,不一而足,實在是讓人頭痛得很。

故而,宋東元微微一換算,很快就明白了。這得一兩五錢碎銀子呢。

對於不少手頭拮据的士子而言,花這麼多錢去買一本消遣的書顯然是極其敗家的。

但這又顯露出妙趣書屋店家的本事了。他竟是開放了租書與免費

租書,一天亦是不過只需要一文錢便可。至於免費那更是戳中了讀書人心中的熱情。

妙趣書屋的主人還美其名曰結社,只需要入社,就能在書屋內拿起書籍就至還有茶點候着。

這般條件,宋東元聽了,不由咋舌。

“這妙趣書屋的主人,當真是大手筆。只是,不知這樣的人物,我從前卻是沒有聽說過呢?難不成,也是這一行明人?”宋東元這樣想着,卻忽然見內間的一處空曠的房間裡,一個男子奮筆疾書,卻不知是寫着什麼東西。

身邊,幾個妙趣書屋的士子緊緊圍觀一旁。宋東元扯來幾個相熟的人一問,這才現,這個奮筆疾書的男子顯然正是這妙趣書屋的主人。

“還真是個明人啊。”,宋東元也認了出來。

這年頭,大明的衣着就是時尚。

此前中朝朝貢貿易開端的時候,中國使臣最喜愛收到的禮物就是朝鮮的布匹。但朝鮮人呢,也是喜歡來自中國的布匹。當然,情況還有些細微的不一樣。

朝鮮送出去的是原材料,中國人送回去的卻就是成品了。

也就是說,中國人送的就是成衣。

對於有些土帽的朝鮮人而言,有些衣服都不會穿,每每都要請一同前來的侍女使臣詢問如何穿衣。

自然,眼前這人是不是明人,在身週一幹韓國人身旁,就十分顯眼了。

只見那氣宇軒揚的明人提筆疾書,一行字落下,無數人爭先觀至有人當場傳抄了下來。

“寶玉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爲不可。”

賈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寶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兩個字?”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問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諸位告饒,今日實在倦了。不寫了不寫了。況且諸位圍着我這般下也吃不消吶。”朱慈烺拱手着,起身伸展了腰肢。

一旁圍着的人將滿紙的章節待聽完朱慈烺要走,紛紛都是急了。

“秦兄,你昨日施展本事,咱們都被鎮住了。這一字一句,勾得咱們心癢癢的不行。都急切想要知道下回如何,你這……連人家姑娘的表字都未說,怎麼能走?”

“就是……”

“秦兄,這要是舍了我等,可真是讓人心裡頭抓心撓肺,急得不行呀!”

……公告:筆趣閣app安卓,蘋果專用版,告別一切廣告,請關注微信公衆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三秒複製)

第九十八章:出兵平倭第一百一十八章:政變第一章:太子的闊氣第七十七章:撞上鐵板的清軍第五十八章:親軍鎮場第一百二十一章:獨立建營第七十六章:打造新東林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山東鎮第三十四章:動刀子了第九十六章:隱秘驚天第六十五章:萬馬易主第二十六章:逆孤者亡第二十七章:喂罰酒,堆京觀第九十六章:初見湯若望第三十四章:動刀子了第四十一章:清軍的炮第四十七章:草原上第一百一十章:還有一支援軍第二十八章:春秋大夢第十九章:雙面間諜第一百二十六章:伏兵猙獰第五十九章:回禮第三十四章:賣國奸商第四十五章:無禮失禮第九十六章:初見湯若望第三章:島津光久第一百零二章:大人物與小人物第七章:下西洋第六十八章:小白羊與大肥羊第五十七章:校場進兵第六十五章:設計下套第一百零七章:中華的意識形態第四十七章:黃崖口外的刀光第一百零六章:怎麼這麼能打第八十章:關廟立碑第五章:招賢納才第六十七章:明國騎兵第十四章:拋棄與不拋棄第一百三十九章:開封大校場第一百零四章:攪局者第八十五章:哈巴羅夫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三章:公使們的信第三十三章:騎兵對衝第三章:復社才子改邪歸正第八十一章:洞房花燭第三十七章:蒙古與北伐第五十七章:殺海州第二十五章:變天了第一百零四章:後勤之疑第四十一章:還真不客氣第十四章:拋棄與不拋棄第一百二十五章:大手筆軍資第十七章:開封城裡丁督師第六十二章:大局已定第四章:我有太祖朱元璋託夢第二十九章:湖廣豪族第二十七章:有求於大明第七十七章:帝國理工大學第十四章:拋棄與不拋棄第四十一章:大明需要勝利第三十二章:錯愕的劉宗敏第四章:小馬兒第二十九章:而我的任務是送他見閻羅!第六章:朕的輿論攻勢第一百四十七章:天命所歸第八十九章:北征廣場第二十章:埋伏奏效第二十六章:山海關旁現強敵第十章:山西與順軍第四十二章:山東總兵劉澤清第三十四章:賣國奸商第三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八十二章:追亡逐北第七十一章:後膛槍第一百四十七章:天命所歸第十一章:新官顧炎武第一百六十二章:決戰李闖第七十一章:周延儒完了第七章:打進總兵府第十七章:揭曉第二十四章:欽封太子爲兵馬大元帥第一百二十七章:強弱分明第四十章:軍費第四十八章:漢城漢話第十二章:雄心壯志 四千字大章第五十一章:州衙會見第二章:輿論清議第五十五章:披着羊皮的狼第六章:傅青主第五十一章:戰鼓擂第六十六章:戰鼓我先擂第六章:大新聞第一百六十二章:決戰李闖第三十五章:攻守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第三章:權柄第二十三章:有情況第一百零四章:進攻進攻再進攻第二十四章:畫龍點睛的扭轉第三十九章:龍江船廠
第九十八章:出兵平倭第一百一十八章:政變第一章:太子的闊氣第七十七章:撞上鐵板的清軍第五十八章:親軍鎮場第一百二十一章:獨立建營第七十六章:打造新東林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山東鎮第三十四章:動刀子了第九十六章:隱秘驚天第六十五章:萬馬易主第二十六章:逆孤者亡第二十七章:喂罰酒,堆京觀第九十六章:初見湯若望第三十四章:動刀子了第四十一章:清軍的炮第四十七章:草原上第一百一十章:還有一支援軍第二十八章:春秋大夢第十九章:雙面間諜第一百二十六章:伏兵猙獰第五十九章:回禮第三十四章:賣國奸商第四十五章:無禮失禮第九十六章:初見湯若望第三章:島津光久第一百零二章:大人物與小人物第七章:下西洋第六十八章:小白羊與大肥羊第五十七章:校場進兵第六十五章:設計下套第一百零七章:中華的意識形態第四十七章:黃崖口外的刀光第一百零六章:怎麼這麼能打第八十章:關廟立碑第五章:招賢納才第六十七章:明國騎兵第十四章:拋棄與不拋棄第一百三十九章:開封大校場第一百零四章:攪局者第八十五章:哈巴羅夫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三章:公使們的信第三十三章:騎兵對衝第三章:復社才子改邪歸正第八十一章:洞房花燭第三十七章:蒙古與北伐第五十七章:殺海州第二十五章:變天了第一百零四章:後勤之疑第四十一章:還真不客氣第十四章:拋棄與不拋棄第一百二十五章:大手筆軍資第十七章:開封城裡丁督師第六十二章:大局已定第四章:我有太祖朱元璋託夢第二十九章:湖廣豪族第二十七章:有求於大明第七十七章:帝國理工大學第十四章:拋棄與不拋棄第四十一章:大明需要勝利第三十二章:錯愕的劉宗敏第四章:小馬兒第二十九章:而我的任務是送他見閻羅!第六章:朕的輿論攻勢第一百四十七章:天命所歸第八十九章:北征廣場第二十章:埋伏奏效第二十六章:山海關旁現強敵第十章:山西與順軍第四十二章:山東總兵劉澤清第三十四章:賣國奸商第三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八十二章:追亡逐北第七十一章:後膛槍第一百四十七章:天命所歸第十一章:新官顧炎武第一百六十二章:決戰李闖第七十一章:周延儒完了第七章:打進總兵府第十七章:揭曉第二十四章:欽封太子爲兵馬大元帥第一百二十七章:強弱分明第四十章:軍費第四十八章:漢城漢話第十二章:雄心壯志 四千字大章第五十一章:州衙會見第二章:輿論清議第五十五章:披着羊皮的狼第六章:傅青主第五十一章:戰鼓擂第六十六章:戰鼓我先擂第六章:大新聞第一百六十二章:決戰李闖第三十五章:攻守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第三章:權柄第二十三章:有情況第一百零四章:進攻進攻再進攻第二十四章:畫龍點睛的扭轉第三十九章:龍江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