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以及超自我實現。
這六大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排列,就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而言。
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解決,學校發着生活費和助學金,條件不是很好,但比以前上山下鄉的知青時代,已經好很多,也沒有人威脅他們的生命安全,生活穩定,沒有處於內外交困中。
因而,他們較低層次基本滿足,開始中間層次。
比如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名情感和歸屬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情感上的需要比勝利上的需要更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信仰都有關係。
大學生在教室裡,獲取知識,在教室外,加入社團,就是社交需要的提現。
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動亂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迴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八十年代,雖然無法比較先秦諸子與大師輩出的民國,雖然短暫如曇花,但八十年代的純真和美好,卻讓經歷過的人永遠懷念。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激情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
而現在,是八十年代前夜。
1978年,作爲恢復高考後的唯二兩界學員,學生們剛剛從天南海北的農村農場而來,十多年的封閉與停滯,他們渴望着知識,憧憬着文學。
知識在課堂上可以獲取,文學在圖書館可以拿到,但還是太少太少。
就這樣,《青年文摘》,進入學生們的視線。
一個學校少則幾百人,如正式在原校址恢復辦學的人大,多則數千,如北理,數千人的大院校,一到放學,密密麻麻的,就圖書館那麼點書,根本不夠學生借。
圖書館的書不夠,只好另尋他法,《青年文摘》來的很及時。
整個北平,有好幾萬大學生,500份刊物,根本不夠,更別說還是免費,等到全部發放完畢,聞訊而來的讀者都追上門。
“青年文摘,還有嗎?”
各大高校讀者協會,不斷有學生上門,一開始還是三兩成羣過來,他們在教室聽到讀者協會免費發放文學書刊,激動得不行,便過來看,沒料到已就發放完畢。
“沒了,全都發放完了,你們來遲了。”
讀協社員們都很理解,你們都說青年文摘不要錢,真以爲印書不要成本啊,社團經費就那麼點,能印這麼多已經很不錯了。
高高興興地來,垂頭喪氣而去。
等到中午下課之後,衆人都在食堂準備吃飯,不知道誰傳了消息,說讀者協會有免費文學書刊發放,一聽是免費的,頓時都不打飯了,一個個拿着飯盒就往讀者協會跑。
正是中午吃飯時間,讀協的社員們都去吃飯了,只有一個值班的拿着青年文摘在看,這麼一大幫人進來,頓時嚇一跳。
“同學,青年文摘還有沒有?”
“沒,沒,沒了,都發完了。”學生嚇得說話都結巴了。
“你們不是說很多嗎?”
“對啊,是不是被你藏起來了,快拿出來,哪有你這樣的。”
“看,他手裡還拿着一本。”
這邊學生圍成一團,問讀者協會要青年文摘,那邊,拿到書刊的學生們,表現具是不同。
有的藏起來一個人偷偷看,看到傷心處,淚流不已,有的被宿舍舍友看到後豔羨不已,紛紛圍上來,按摩的按摩,討好的討好,就爲一探究竟。
比如北大法律系,在宿舍裡,一個人大聲念着:“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
旁邊,幾個女生聆聽着這句話,不由得,腦海裡冒出這麼一幅畫面,崎嶇不平的官道上,郵差趕着馬車篤篤前行,男人在邊關廝殺,女人在田間勞作,便感動不已,想想都癡了。
wWW ¤тTk án ¤C ○
“太感人了,這個佚名寫得真好。”吳倩捂住胸口。
楊藍聞言竊笑不已。
林曉光在學習班上完課後,剛好得到500分全部分發完畢,很多學生都要求追加的消息。
“洛陽紙貴啊,下一步怎麼辦?”趙子瑜現在完全把他當成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一有事就過來找。
“沒錢了,還能怎麼辦?”林曉光無奈攤開手。
“就這樣什麼都不做?”
“讀者反饋部可以開始工作了,依託各大高校的讀者協會,做調研,針對青年文摘繼續改進,比如我們哪些欄目設計的不好,文章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可以撤銷或者改進。”
“其他部門呢?”
“一些熱門的文章,可以向作者約稿,冷門的就算了,不過有些地方需要注意,比如紅色史詩,光輝歲月,這些必須有,而且還不能少,這是政治正確。”
趙子瑜點頭。
見他要走,她又立刻說起一件事:“朱建軍去見潘社長了。”
林曉光心中一動,終於站隊了,只不過,看來他選擇了潘社長。
這樣一來,他這個宣傳部長,暫時可以繼續做下去了,現在的局面,六個部長,宣傳部、組織部、外聯部都是工農兵學員,其他三個部門的部長都是77級學員,算起來一半一半,再加上兩個社長,潘虹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擔任社長,趙子瑜以77級學員的身份擔任常務副社長,明面上工農兵學員略勝一籌。
“我對得起你們了,別說我心狠手辣。”林曉光暗歎一聲。
趙子瑜繼續說着,看着他有些擔憂:“他也找我談了,我覺得,就這樣吧,社團不能再起大的鬥爭了,我們現在要一心做事。”
“我是那麼好戰的人嗎?”林曉光自嘲一笑,捫心自問,他做的可以了吧?
因青年文摘捲起的風暴開始襲來,以清華文學社爲核心,從各大高校讀者協會開始,逐漸向學校擴散,先是一小部分人知道這事,後來愛好文學的青年們都知道了,再後來,不感興趣的人也知道了。
清華文學社有些猝不及防,很多人都知道他們放了一個大衛星,不斷有人找上門來,說好的人很多,說壞的人也不是沒有。
總之,這樣的結果,讓他們始料未及。
時隔幾天之後,北大中文系有人找到林曉光,很是不滿。
“你們清華文學社什麼意思?好好在你們清華辦你們的清華週刊得了,跑到北大來辦青年文摘什麼意思,撈過界了吧?”
當他們找來時,林曉光剛上完學習課,被人劈頭一頓罵,一臉懵逼。
“同學,這樣不對吧?讀者喜歡看什麼,那是他們的選擇,不是我們強加給他們的,他們想看,我們有什麼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