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這又是一封國子監舉辦的文會請帖!”
“不去。”
“公子,這是應天才子王堯臣的請帖!”
“王堯臣,確實是才華橫溢之人,此次科舉狀元的熱門啊,與他談論詩文麼,倒是有些心動……不去!”
“公子,這是媒婆……”
“丟了。”
“公子,這是一位叫張茂則的內官,所遞的拜帖。”
“嗯?”
……
林小乙之前所言,狄進只是聽着,時不時回覆一句,直到這裡,才擡起頭來。
正如他當時判斷的那樣,要解決國子監的風波,不是去與那些文人士子講道理,而是速速結案。
如今劉從廣一案結束,並且朝堂已經做出指示,他的名聲瞬間逆轉,國子監學子哪怕心裡再不滿,表面上也不敢說他欲以話本傳奇賣弄才能,不務正業的怪話了。
於是乎,文會和私人的請帖紛紛遞入家中,紛紛邀請他這位年輕一輩裡最富盛名的學子參加。
狄進很清楚,他此時只要參加,稍微放低些身姿,馬上就能融入這羣士子之中,好像前面的事情沒有發生過。
但又怎麼可能沒有發生呢?
那羣人暗地裡不知怎麼咬牙切齒,準備狠狠壓下他,出胸中一口悶氣呢!
狄進倒不是怕輸,故意不上桌,不給對方一敗自己的機會,而是清楚那些爭鬥並無意義,接下來真正的戰場,是國子監解試!
尤其在得知王堯臣、韓琦和文彥博也在的情況下。
說實話,他還真不知道這三位名臣,居然這麼早就來了國子監,其實想想也對,各地寄應開封府的才子不少,這些歷史上的同科進士,齊聚京師並不出奇。
倒是他在心中一味跟後來的太學相比,對於現在的國子監有些先入爲主的惡感,以爲裡面全是些仗着父輩恩蔭的庸碌之輩,是帶着一些偏見了。
當然,之前知曉他們在,可以去見見,如果聊得投緣,做一做朋友無妨,現在也沒必要了,考場排名論高下吧。
這一屆科舉,歷史上的狀元是王堯臣,這一位的名氣自然比不上韓琦和文彥博,但是與狄青有一件趣事。
話說天聖五年進士榜,王堯臣高中魁首,進士遊街,一羣剛入伍的士卒也站在京師兩旁,一睹這位狀元郎的風采,十九歲的狄青就在其中,聽到其他的士兵感嘆“彼爲狀元而吾登始爲卒,窮達不同如此”,狄青回答的則是“不然,顧才能何如耳”。
當時其他士兵都笑他,就這臉上刺字的窮小子,還想跟高高在上的狀元郎比才能?結果二十五年後,兩人同在樞密院,狄青是樞密使,昔日的狀元郎王堯臣是樞密副使,反倒成了狄青的副手。
這個故事是出自文人筆記,真假已經不得而知,但在民間流傳甚廣,屬實是經典逆襲。
狄進也由此記下了王堯臣的名字,更確定他就是明年殿試後,被仁宗點爲第一名的進士,算是自己的競爭對手之一。
論實際才華,他不如這位大才子,但科舉考試不完全比才華,狄進倒是想試一試。
何況既然立下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苦讀人設,倒也沒必要打破,那些文會邀約,狄進一個不去。
唯獨這上門拜訪的……
張茂則?
歷史上服侍仁宗左右的內侍,就叫這個名字,而他拜帖裡的身份也是內官,顯然不是同名。
“宮裡的宦官,來尋我作甚?”
正在狄進思索這個問題時,有節奏的敲門聲起,他問都不問,就直接道:“明遠兄,請進!”
“仕林這般客氣作甚?”
遞拜帖的是正常禮節,公孫策作爲左鄰右舍都是直接串門,笑吟吟地走入:“又在備考?”
狄進有些無奈:“不然呢?”
公孫策道:“聊聊案子啊!就如你破了這劉氏之案,明面上議論的聲音消失了,不過這等通姦殺夫弒父的醜聞,茶餘飯後怎麼的也要談論個一年,那日劉氏兄弟的醜態更是被無數人看到,外界已經在傳小妾胡娘子是他們逼殺的,哼!”
請訪問最新地址
公孫策雖然看出了溫大夫有些問題,但由於缺乏房契的線索,並不知背後的全部真相,對於胡娘子並沒什麼額外的同情之意,只是有些忿忿:“這劉氏兄弟窮兇極惡,最終自食惡果,果然是如你書中所言,天理昭彰,報應不爽!”
狄進沒有接話。
公孫策見對方不上鉤,忍了忍,終究沒忍住:“仕林,你這蘇無名的第五卷,準備何時出?”
狄進理所當然地道:“自是等到科舉之後。”
公孫策一滯:“你一向是苦讀進取的,但現在正是京師對《蘇無名傳》最爲好奇的時刻,不少人傳你揮筆一書,令京師最囂狂霸道的外戚之家,跌落塵埃!”
狄進搖了搖頭:“之前說我不務正業,自食惡果,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打擊外戚的英雄,話都由這幫人說盡了……”
公孫策笑道:“這不說明他們服軟了麼?前據而後恭,何等可笑!”
不得不說,這位是會嘲諷人的,狄進心裡想着那羣人扭曲的嘴臉,也不禁笑了笑,主動道:“若無明遠兄這位伯樂,此書恐怕也不會刊印,這已經寫好的四卷,自是交由文茂堂出版。”
公孫策對於這段經歷也頗爲得意,拱手一禮:“那我便卻之不恭了!”
《蘇無名傳》前兩卷的雕版已經出爐了,緊趕慢趕,卻又沒有降低質量,試印了幾冊,效果頗佳,現在之前暗暗說他敗家子的掌櫃,恨不得把他供起來。
毫無疑問,能搶在熱點時期,獨家刊印市面上熱度最高的書籍,這對於任何一家書鋪,都是千金換不來的好機會。
不僅是書冊售賣的大利潤,關鍵是能擡高文茂堂在京師書坊的地位,在文教大興的國朝,實在太重要了。
對於狄進來說,他想繼續寫第五卷、第六卷,其實也完全沒問題。
之前借鑑的內容主體,是清朝時期的《狄公案》,作者不詳,裡面不少情節,明着罵武則天提拔的黨羽,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暗諷的自然是慈禧太后。
那些情節被狄進刪的七七八八,因爲一旦寫出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罵劉娥的,問題是劉娥也不是慈禧啊,就目前來說,人家執政治國,令朝野安定,政局平穩過度,有大功於社稷,只因爲性別問題就陰陽怪氣,顯然完全不合適。
所以狄進刪刪改改後,無縫銜接《大唐狄公案》,這部後世相對更有名,是一位外國人寫的,荷蘭的外交官,叫高羅佩。
此人極爲精通中國文化,語言考究,文筆優美,古文詩詞信手拈來,後世狄進第一次看的時候,萬萬沒想到這會是外國人寫的,而其中的不少篇章,還都是高質量的佳作。
順帶一提,《大唐狄公案》的英文版本流傳於世界各國,創造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使得外國人對於中國的名偵探第一印象就是狄仁傑,名聲倒是要遠遠超過包拯和宋慈,不過由於九十年代《包青天》在東亞各國的火熱,東南亞那片自是更熟悉包公。
言歸正傳,狄進本來自己就能創作,又有參考資料,他想要出書,多的不說,再出個四卷完全沒問題。
只是現在並不缺錢,名氣相較於目前的身份很高了,過猶不及,還是先穩一穩爲好。
倒是前面四卷,既然已經在小規模範圍內流傳出去,藏着掖着沒必要,狄進同樣希望,通過公案話本的傳播,推廣自己的斷案理念,爲後續作鋪墊。
公孫策此行雖然沒能催更成功,卻爲自己喜歡的作品能爲更多的人欣賞到,覺得頗有成就感,愉悅地離開了。
而狄進稍加思索後,開口道:“接下那位張內官的拜帖,其他的推了吧。”
林小乙依言去辦。
僅僅一日後,張茂則就登門拜訪了,相貌清秀,衣着簡樸,言語更是謙卑:“小人見過狄郎君!”
張茂則今年其實才十三歲,跟林小乙、劉永年一般年紀,比起狄進小三歲,後世就是個初一學生,但不知是宮中的營養沒有虧了這些內侍,還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更磨練人,行爲老派,舉止得體,待人接物已完全是成年人的模樣。
狄進確實好奇對方來意,說話也不雲遮霧繞,反倒是開門見山:“不知中貴人來此,是宮中哪位貴人有了吩咐?”
張茂則稍稍抿了抿嘴,回答道:“是官家!官家對狄郎君所著的公案傳奇十分喜愛,特讓小人來詢問,後續是否還有?”
狄進面露幾分怪異,一個兩個都來催更是吧,這可不能慣着,不假思索地道:“請中貴人替我稟明陛下,進爲趕考士子,如今正一心備考,恐無餘力分心於話本……”
林小乙聽得心砰砰跳,皇帝要看書,公子居然拒絕?
張茂則倒是沒有多麼意外。
由之前的案子可見,這位不是倖進邀寵之臣,不然不會忤逆執政太后,讓劉府真相不可遮掩。
那麼爲了科舉,拒絕爲皇帝寫話本逗樂,是完全正確的事情,士林稱頌的就是這種品德。
但就在張茂則準備行禮離去,將這番話語原原本本告知官家之際,狄進想了想,又來到桌邊,拿起一沓稿子:“我這裡倒還有些此前寫下的殘稿,中貴人需要麼?”
張茂則一怔:“殘稿?”
狄進微微點頭:“另一部作品的,只是寥寥十幾篇段落,並未有實際情節,也並不有趣,但我以爲,它的價值要遠超任何傳奇話本,只是合不合陛下心意,就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