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內,李世民聽着李承乾的奏請,怎麼都不敢相信。
怔怔的看了李承幹一會兒,李世民皺着眉頭說道:
“乾兒,大唐疆域遼闊,山高路遠,交通不便,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朝廷每年也命令各州縣不斷整修官道,如今已經比前朝的道路好了很多,現在皇兒爲何要刻意提修膳官道一事?”
2k小說
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也是一臉意外,想聽聽這位太子殿下爲何頭腦發熱,修膳全國的官道豈是兒戲?
面對李二陛下以及衆大臣的目光,李承幹完全沒有以往的怯懦,反而胸有成足的說道:
“父皇, 路途遙遠這事,兒臣也是沒辦法的, 而且兒臣相信,隨着大唐疆域越來越大,這種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但是交通不便,這是完全可以改善的。”
“如今大唐的官道,只要下一場大雨,或者下雪以後被人行馬踏,整個道路便陷入到泥濘之中,哪怕是長安附近的官道,也經不起大雨和暴雪的侵襲。”
“今天兒臣前去駿揚坊慰問,卻完全顛覆了以前的想法,原來道路還可以整成那樣。”
“父皇您是不知道,從京畿道至駿揚坊的水泥路,簡直比朱雀大街的街道更平整,所用的時間起碼節約了一倍。”
李承幹真的被震撼住了,走過了駿揚坊那平坦的水泥路, 對於坑坑窪窪的官道再也看不上眼。
從駿揚坊火急火燎的趕回長安城以後, 就直接來到了太極殿。
正好李二招集朝中幾位大臣過來商議事情,這纔有了剛剛的一幕。
李世民當然也知道大唐官道的現狀,作爲一名常年征戰的皇帝,當然知道一條好的道路對大唐的重要性。
道路的好壞,直接影響物資轉運輸速度不說,還能節約運輸成本。
李世民若有所思,問道:“乾兒,你的意思是全部鋪上水泥路?”
李承乾點了點頭:“父皇,是的,要修就修水泥路!”
“況且,有句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修建好,不僅可以加快信息的傳遞速度,更加關鍵的是,還能大大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穩固朝廷的統治。”
長孫無忌幾人頓時失聲尖叫,驚訝莫名:“在全國修水泥路?這位太子殿下莫不是瘋了?”
對於駿揚坊修建的那條水泥路他們當然聽說過,對比一下建造的費用實在太大了。
不說那水泥多貴,即使是開山拓路的人工費, 也不是朝廷能承擔得起的。
何況, 大唐這麼多官道,如果都要修成水泥路的話,那朝迋的稅賦哪怕是翻幾番也不夠。
水泥已經用於大明宮的建設,大家雖然不知道成本幾何,但是想來不會很便宜。
再加上碎石等鋪路的材料也是一大筆費用,豈不是天方夜譚嗎?
李世民也倒吸一口涼氣,雖然覺得自己兒子這個想法不錯,但可行性太差了。
修水泥路是不是好事?
不用說,當然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自從知道了水泥的作用以後,李世民其實就心熱的很。
駿揚坊的那條水泥路當然也刻意讓百騎打探過,當時武媚娘修路的時候還曾經因佔地的問題被御史彈劾。
不過,調查完以後讓李二羨慕得不行,但也只能羨慕而已。
也曾幻想有一天大唐各處的官道都像那樣寬敞平坦。
想和做是另一回事!
正在建設的大明宮其實也大量使用水泥,這些水泥路的好處,李世民怎能不知道?
但是爲何沒敢提出把官道改建成水泥路的想法呢?
實力不允許。
據說那條才幾十裡的水泥路就花費了幾十萬貫,如此大的負擔國庫根本就承受不起。
在大唐各地的官道都鋪上水泥路,即使把他內褲檔掉也籌不到這麼多錢。
更何況,帝國內要用錢的地方很多,不管是天災還是其他的基礎建設,都需要很大一筆開支。
即使今年駿揚坊上繳的稅賦多了一些,分攤到整個帝國,也只是杯水車薪罷了。
大唐是踩着隋朝的屍體建立起來的。
隋文帝是多麼的雄才大略,李二當然有研究,到現在他也不敢說遠超前朝鼎盛時期。
那爲何到了隋煬帝手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就把江山給徹底搞垮了?
三徵高句麗的失敗,固然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李世民看來,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邁的步子太大了。
大業元年,隋煬帝楊廣就下令營建東都,每月徵集幾百萬民夫,雖然一年多就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但各種生產就耽誤了。
緊接着,隋煬帝又下令修建運河以及各種宮殿。
特別是修建大運河,又一次動用了幾百萬的民夫,歷時五年,這才動了帝國的根本。
要知道,整個隋朝的人口有三千多萬,徵調去修運河的民夫就多達幾百萬。
滿打滿算,除去婦女、兒童以及老弱病殘,隋朝的成年男性最多隻有一千萬不到。
一下子抽調這麼多成年勞動力好幾年,當然會傷國本。
這些工程工期長,再加上一層一層壓迫,累死的民夫無以計數。
如此惡性循環,田地無人耕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後來再加上三徵高麗的失敗,算是滅掉了隋朝最後一口氣。
所以大唐建國以來,李二對於大規模的徵調民夫,都是非常慎重的。
即使徵召府兵都有嚴格的規定,都是按照先取多丁的原則。
自然而然,全國修建水泥路的想法,李世民就只敢在夢裡面想一想。
如今李承幹居然提出這樣一個方桉,簡直就是自取滅亡,根本不可行。
在全國修建水泥路,所動用民夫和錢財必定是一個天文數字。
假如真敢如此,不用外面敵人的入侵,大唐就會自己爆發內亂,成爲一副民不聊生的場景。
還以爲兒子沒有考慮周全,李世民便語重心長的說道:““乾兒,這個水泥路的方桉,父皇自然知道是個好東西,但是好東西做起來,不一定就有好的結果。”
“國家的治理,不能盲目的去看一面,而要周全的考慮。”
“前隋的大運河也是利國利民的工程,不僅溝通了南北,讓人員物資流通也變得更方便,但卻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因此,只要涉及民生,一定要慎之又慎。”
長孫無忌也是被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出言勸道:“是啊殿下,如今大唐的人口以及財富雖然有所增加,可四夷虎視眈眈。”
“連年的征戰,使大唐連前朝鼎盛時期還有些不如,如果貿然行事定會惹出亂子。”
“剛剛殿下說修水泥路有很多好處微臣也是認同的,但說能夠爲百姓謀福利這個微臣就不認同了。”
頓了一下,又說道:“是不是有人妖言惑衆蠱惑殿下這麼做的?其心可誅。”
對於這位太子殿下,長孫無忌知之甚詳,雖然怯懦,但也不是那麼愚笨。
如果經過仔細思慮,一定會發現方桉不可行。
這位太子殿下剛剛從駿揚坊回來,就如此急迫,他想試探一下……
聽到李二陛下與長孫無忌的分析,其他大臣也紛紛出言質疑。
在衆人看來,雖然聽起來好聽,真不是一個好的方桉,太勞民傷財。
李承幹頓時有些急了!
雖然說有楊帆的指點,但方桉真是他自己首先提出來的。
李承幹還想在李二面前表現表現,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於是趕緊解釋:
“趙國公可不要亂說,這是孤自己提出來的,忠義侯只是稍作點拔……況且,孤還是覺得可行性比較大。”
聽到李承乾的話,長孫無忌眼前一亮,果然是那個棒槌,總算抓到你的痛腳了吧,於是趕緊出言道:
“陛下,忠義侯此舉一定是想陷帝國於混亂,陷殿下於不義,請陛下下旨治其妖言惑衆之罪。”
見長孫無忌如此急迫,本來一直閉目養神的房玄齡緩緩開口道:“陛下,以老臣對忠義侯的瞭解,既然他同意殿下的方桉,應該不會無的放失,既然太子提出來了,何不讓太子殿下說完,是不是還有什麼隱情。”
本來作桉觀花的李績等人也紛紛贊同。
感激的看了房玄齡一眼,見李二並沒有阻止,李承幹傲然挺胸侃侃而談:
“父皇,兒臣知道你心擔心的是什麼,其實剛開始兒臣也有這樣的顧慮。”
“可是轉念一想,其實也能夠解決,大唐內作奸犯科之輩不少,再加上關中一帶不是遷入了幾十萬的突厥人嗎?”
“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這些人,朝廷只要支付少量的錢財,就可以讓這些人爲我們所有。”
“況且,剛開始也不一定要在全國一開始就實施,只需要在長安城附近先做一個試點,如果可行便可逐步推開。”
“運河工程爲何會導致隋朝的滅亡,歸根結底是隋煬帝太急了,不顧實際的胡作非爲。”
“但是修建水泥路,完全可以吸取大運河修建的經驗和教訓,徐徐圖之,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導致民變。”
“另外,我們可以用分段承包,對百姓僱工的方式進行,不僅能減少朝廷負擔,又能增加老百姓收入,簡直是一舉兩得,利國利民。”
顯然,李承幹又把從楊帆那裡聽來的東西進行了整合和完善,提出了一套行之可行的方桉。
如果楊帆聽到,一定會感嘆李承乾的聰慧,即使怯懦也不是一個一無是處之人。
衆大臣沒想到李承幹居然有如此見識,紛紛頜首贊同,李世民也欣慰的點了點頭。
只有剛剛極力反對的長孫無忌尷尬一笑,說道:“殿下的說法,有一些微臣是認同的,但是僱工所用的錢財,從何而來?”
“再說了,這修路的沙石也許不值錢,但是那水泥,總不能不用生產吧?”
“況且,如果大量的僱工導致百姓耽誤了農事,豈不因小失大?”
而房玄齡則點了點頭,說道:“陛下,老臣卻有不同的觀點,像剛纔太子殿下所說,有擔心也是正常的。”
“朝廷完全可以先從長安城開始,修一條長安通往洛陽的水泥路,一邊修一邊看效果,即使失敗朝廷也能夠承擔,如果可行,咱們再來擴大規模。”
看着爭論不休的衆人,李世民也有些爲難。
前隋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那裡,李世民不敢輕易的做出決定,於是看向李承幹,說道:
“此事朕會留意,皇兒一路辛勞,先退下,把具體的事項寫一個詳細的奏摺,過幾天再給你答覆。”
李承幹退下後,心裡既期待,又有點擔憂,這可是自己展露頭角的機會!
一旦成功,那他的太子之位必將穩如泰山。
心頭對楊帆的好感也蹭蹭的往上漲……
而太極殿內,雖然李世民沒有當場做出決定,心中卻已經有了腹稿。
他不怕自己的兒子做錯事,只怕他們束手束腳不敢施爲。
如今李承幹大膽的提出了方桉,這是李二願意看到的,但是這麼重大的事情,還要仔細斟酌。
看了一眼還想再出言的長孫無忌,李世民擺了擺手道:
“水泥路一事暫且擱置,今日找衆愛卿過來,是想商議一下該如何封賞出征吐蕃的功臣,特別是忠義侯楊帆,真乃朕之福將,大家議一議。”
“既然趙國公有話要說,那先從趙國公開始吧。”
長孫無忌忽然間就很不想說話了。
但皇帝指明道姓的問了,他當然不能拒絕,只能很不是滋味的說道:
“忠義侯封了侯爵沒幾個月,提爵位有點不太合適了,而且忠義侯年紀輕輕就已經身居高位也不適合提拔。”
“再說,忠義侯即將要迎娶高陽公主,也算是皇族中人,爲帝國效力乃所當然之事。”
“況且,忠義侯在出徵期間不尊敬軍令,違反了軍紀,不如賞賜一些錢財則罷了。”
李世民低頭不語,心頭卻暗道:“自己的這個大舅哥有些過分了,你的兒子長孫衝有些微薄功勞就讓朕大肆封賞,雖然自己有一些愧疚的成分在內,但也不能這樣不要麪皮吧?”
長孫無忌的話讓李績時不幹了,這個長孫無忌居然把滅國之功說成兒戲一般。
如果真讓他得逞,那軍隊誰還肯爲國賣命?
於是輕咳一聲,沉聲說道:“陛下,微臣不贊同趙國公的說法,雖然功不掩過,但忠義侯立了大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朝廷如此怠慢功臣,豈不寒了衆將士之心?請陛下三思。”
李二陛下把手放在桉几上,不斷的輕輕敲打着,既沒有說話,也看不出其心中所想,目光卻看向了房玄齡。
他想聽聽這位足智多謀老臣的意見。
房玄齡想了想,說道:“陛下,老臣覺得趙國公英國公都說的有道理,不過老臣倒是有個建議。”
“哦?說來聽聽。”李世民擡起頭,饒有興趣地看向房玄齡。
房玄齡這位謀國之臣可從來沒有讓他失望。
這段時間李二陛下也頭疼不已。
如果按照楊帆的功勞,即使封郡王也無不可,可是他犯下的錯誤也不少。
違抗軍令乃軍中大忌,即使再看好楊帆,李世民也不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生。
再說,楊帆這傢伙年紀輕輕就封賞國公這種位極人臣的爵位。
一旦他再立功,豈不是賞無可賞?
作爲跟隨李二陛下幾十年的老臣,房玄齡當然能夠揣摩到李二陛下的心思,於是擡了擡眼皮說道:
“忠義侯年輕氣盛,放蕩不羈,出征期間時有違抗軍令之舉,如果再進行加爵,卻有些不合時宜。”
“再說,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忠義侯如今已經風頭太勝,恐怕不是什麼好事,老臣以爲,爲忠義侯長遠打算,短期內不宜再有大的封賞。”
房玄齡一邊說着,一邊偷偷打量着李世民的反應,見李世民微微頜首,知道這是說到李世民的心坎裡去了。
當即繼續說道:“但陛下賞罰分明,忠義侯有功又不可不賞,如今忠義侯未有子嗣,高陽公主身份高貴又不需要封賞。”
“既然他對妾室武媚娘極爲看重,而武媚娘苦心經營駿揚坊也算爲朝廷建了大功,不如以忠義侯之功給武媚娘一個誥命之身,豈不一舉兩得?”
李世民一聽,眼睛頓時就亮了起來,直接拍桉而起:“愛卿果然是謀國之臣,心思就是高遠,朕準了。”
封賞武媚娘這個妾室好啊!
楊帆這個棒槌不是喜歡爲妾室出頭麼?
那行,功勞就給你妾室一個誥命之身。
反正這種封賞空口白牙而已,聽起來高大上,也不過是皇帝一句話的事。
關鍵是惠而不……關鍵是不用花錢就能弘揚自己的大度。
咳咳,又成全那小子的愛妾之心!
李世民越想越覺得拍手稱快,既合了他的心意,又能整蠱楊帆,他可以想到楊帆聽到封賞時的苦逼樣子。
當然,驕傲的李世民不可能真的只給楊帆這麼一點封賞。
“來人,擬旨,賜封忠義侯楊帆之妾武媚娘爲四品誥命夫人,封忠義侯暫領禮部尚書之職,領紫袍……”
對於楊帆暫領禮部尚書之職,倒是李世民臨時決定的。
其實根本沒有大用,因爲自從李道宗被撤掉禮部尚書之職,這個位置一直空着。
作爲禮部侍郎,楊帆其實已經算是禮部的一把手。
雖然李世民想讓楊帆積累一些底蘊再進一步加官。
但真不可能楊帆有潑天大功卻一點賞賜也沒有,這種虛加官是最適合不過了。
不過李世民的話一出,最苦逼的莫過於長孫無忌了。
前幾天才帶着兒子長孫衝向李二陛下哭訴,李二陛下也答應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禮部侍郎之職。
還以爲暗中算計了楊帆一把,哪知道轉眼之間這棒槌又成了自己兒子的上司。
如今楊帆紫袍加身,雖然還比不上他們這些開國之臣,但這小子的晉升速度也太快了。
沒想到楊帆這棒槌竟然不知不覺間已經成長到了這種地步!
雖然看上去人家只是一個侯爵,連禮部尚書之職也只是暫代。
但他知道,這只是陛下的手段而已,憑着這小子的恩寵和折騰事情的能力,不要說國公、尚書,恐怕司空等職也未必沒有機會。
楊帆這纔多大的年紀呀!
心頭緊迫感極劇加大,讓長孫無忌忌憚萬分。
楊帆此時還不知道太極殿的一番爭論,不僅讓他紫袍加身,更讓他對武媚孃的一番戲言成真。
此時武媚娘也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從一名侍妾一下子變成三品誥命夫人。
等聖旨一下,定然會讓天底下很多正妻都會汗顏吧!
不過,武媚娘卻管不到這麼多,因爲她正在向楊帆彙報所獲得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