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越是這麼說。
李世民就越是好奇。
這傢伙到底在打什麼主意?
李世民直看着李承乾道:“作爲你老子,我不得不提醒你一句,你老子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
“在我發飆之前,你最好趕緊給我把話說清楚。”
李世民是真的有些忍不住了。
他也是真的想把這小子按在地上好生摩擦一頓,讓他知道知道,什麼是來自皇帝老子的寵愛。
而李承乾也是知道,自己不能在拐彎抹角了。
他直開口道:“蜀地,有着‘天府之國’的美譽不假。”
“但是崇山峻嶺,卻也如同一個牢籠,能夠死死得把人限制在巴蜀地區。”
“雖前有漢高祖劉邦順應天命,還定三秦,平定天下。”
“但卻也有天命使然,五次北伐卻依舊失敗的諸葛亮。”
“所以不妨先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劉邦爲什麼能成功,諸葛亮又爲何失敗。”
李承乾作爲一個後世者,他聽過太多關於這這兩段故事的比較了。
其中也有太多妖魔化的東西,讓人分不清楚到底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
但如果靜下心來去想一想,也不難發現這其中的緣由幾何。
他直開口道:“先說說漢高祖劉邦,爲何能夠成功。”
“其中緣由有很多,比如當時的天下正處於動亂之中,霸王項羽不得不四處征戰,無暇顧及劉邦一方。”
“當然,也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雖是爲項羽效力,但卻貌合神離,讓劉邦抓住了機會。”
“不過,這些其實都不重要。”
李承乾慢悠悠的說道:“尤其是與三國時諸葛亮的境遇相比時,好似另外一點纔是最重要的。”
“嗯?”
李世民聽得認真,直問道:“哪一點?”
“人口……”
李承乾道:“項羽雖與曹魏一樣都已經佔據了中原。”
“但項羽進駐中原的時候,不說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卻也將中原百姓禍害的不輕。”
“以至於,就算他後期強行徵兵,也依舊沒有多少人願意爲他賣命。”
“而曹魏則是挾天子以令不臣,世家大族皆向曹魏靠攏,百姓更是以魏民自稱。”
“就算是後來曹家稱帝,他們也依舊有大批的支持者。”
“所以說到底,這就是個人口和體量的問題。”
“咱們有一千個人,自然要比百十來個人的隊伍力量大。”
“而整個中原的體量,也遠不是一個小小的蜀地就能比得上的。”
李承乾搖頭晃腦的說道:“與其說,劉邦是依靠蜀地起家,更不如說他是在蜀地過度。”
“畢竟在進入蜀地之前,他的手裡就有一支超過十萬人的隊伍。”
“而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哪一戰之後,漢軍平定關中,關中也就徹底成了劉邦的後方依仗,兵員也多是從舊秦地招募上來的。”
“蜀地,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只是漢軍的糧草來源之地。”
“若是當初劉邦不是選擇迅速佔領關中地區,而是與諸葛亮一樣帶着漢軍跑到蜀地裡面休養生息個幾年。”
“沒準到最後也得跟蜀漢落入同等局面。”
李承乾擡頭看向李世民道:“父皇,您明白了麼?”
李世民仔細咀嚼着他說的這番話。
良久後,李世民才緩緩擡頭,道:“你的意思是,跟他們耗?”
“不不不。”
“不是耗,而是控。”
李承乾道:“在政策上,控制蜀地的人源流動,控制商賈經營,將他們完全鎖死在蜀地。”
“與此同時,從南路走當初劉邦還定三秦,平定天下的老路。”
“當然了,當初劉邦是從蜀地往外打,而我們則是從外往裡打。”
聽聞了他這計劃,李世民也是不由苦笑。
他道:“這可真是個餿主意呀。”
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纔是上上之策。
而攻堅之戰,則是下下之策。
如今,李承乾顯然說的就是這個下下之策。
聽他說了半天,李世民還以爲這傢伙能想出來什麼好主意呢。
搞了半天,還是得一步一個腳印的去打呀……
李世民望向圍欄外的江面,輕嘆口氣:“說來這事兒也是怪我,當初我就不應該讓他去蜀地呀……”
如果不是他讓李恪去蜀地,掌握這般大的權利,那會有今天的事兒?
而李承乾則對此不以爲然。
他道:“父皇讓他去蜀地也是應該的。”
“畢竟哪裡是咱們的糧草來源大地之一,必須得有個靠譜的人管着。”
“再者說,南邊還有那些個小國覬覦咱們大唐的領土,也總得有個能征慣戰的人看着。”
“思來想去,也就只有恪弟最爲合適。”
“他是父皇的兒子,而且能力也不差,能領兵打仗,能治理地方。”
“父皇也不是神仙,怎會想他會有反叛的一天呢?”
李承乾搖頭苦笑道:“而且與其說是怪父皇,不如說是怪我。”
聞言,李世民扭頭看向李承乾:“怪你什麼?”
“怪我,給了他太大的壓力……”
李承乾不是沒想過,自己爲什麼會引來李恪與李泰的妒恨。
其中李世民的寵愛肯定是有的,同樣也還有這些年他李承乾的所作所爲。
固然他李承乾很優秀,替大唐打了不少勝仗,尤其是針對那些蠻族時,着實讓大唐百姓好好的出了惡氣。
但李恪也不差啊。
他將蜀地治理的那般好,並且還將南部諸國徹底打服。
這種皇子,若是換了別的時代,勢必要成爲衆望所歸的天下繼承者。
但很可惜,他遇上了李承乾。
李承乾的光芒實在是太過耀眼了,以至於他的那些履歷都變得太過暗淡,甚至都可以說是平平無奇。
而李世民也不是沒想過這件事兒。
可皇位只有一個,繼承人也只有一個。
而在李恪與李承乾之間做抉擇,李承乾那絕對是具有瞎眼可見的優勢。
李世民又怎會放棄選擇李承乾,而選擇名不正言不順且還是個庶子的李恪呢?
而對於這個選擇,李世民也不後悔。
並且他還覺得有些憤怒。
有時候仔細想想,或許也真是他自己太過縱容自己的兒子了。
讓他們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知足。
前有李泰屢次三番與李承乾鬥法,後又有這李恪在蜀地舉兵造反。
以往朝代的庶皇次子,能去個縣城州府做個閒散王爺就不錯了。
而自己讓他去做一地的王,這還不算體面嗎?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道:“等你生擒了他時,記得幫我問問他,爲何要如此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