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兩翼齊飛計劃

這一篇消息石破天驚,走向新印度,絕對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已經開始實施了。

關於加爾各答工業區的海量配套工程,以及承擔責任的消息,像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英屬印度各地,從來沒有這麼一個時候,印度人感覺到歡欣鼓舞。

一直以來英屬印度雖然名義上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卻一直處在最低端的地位,與其說是大英帝國的明珠,不是說是大英帝國的基石,踩在腳下那種。

名義上很重要,實際上只是一個流血又流汗的工具而已,至於主動發佈這麼大的工程計劃,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加爾各答工業區號稱有六百萬產業工人,可實際上加爾各答所在的大孟加拉是英國剛剛到達次大陸就經營的地方。

通知時間已經超過了兩百年,纔出現了這麼一個所謂的工業區,還不知道這些所謂的產業工人,到底有多少是手工業者。

而現在大英帝國似乎一下子誠意起來了,誠意的都令人不敢相信。這個時候國大黨主動站出來表示,這都是國大黨領導的長期抗爭多帶來的效果,沒有國大黨英國人絕對不會妥協。

英國對印度的政策是要貿易不要土地,雖然這也很霸權,但並不血腥。也就是說,英國不是要佔領印度,而是要在印度建立一個只和他們合作的貿易關係,說白了就算壟斷次大陸的貿易。

在次大陸,英國的力量和海量的印度人口相比,不管來多少人都是弱勢的一方。而英國控制印度的主要法寶又有兩個第一個,印度貴族;第二個,國大黨。

自從一戰之後,國大黨的勢力膨脹,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傳統上控制印度各地的土邦。

各地土邦大君的支持變弱,國大黨如果不安分,大英帝國在英屬印度的統治就等於是沒有,但是這一次國大黨對英屬印度總督府,對加爾各答工業區的大建表示歡迎,一下子,大英帝國對英屬印度的統治力又回來了。

只是不知道這種統治力會持續多長時間,如果某一天國大黨內部的反抗意見有佔據上風,這種統治力還會喪失,但是艾倫威爾遜覺得,至少一年內是沒有問題吧?

當然面對這種支持,英屬印度總督府也表示欣慰,當然爲了讓反對的穆盟安分下來,英屬印度總督府也會阿里真納提出了邀請,對外表示是要彌合國大黨和穆盟之間的矛盾。

同時也是從另外一個層面提醒國大黨,你不合作,還有備用合作者。

說實話,在英屬印度獨立的過程當中,艾倫威爾遜認爲,倫敦的應對其實有些手忙腳亂,畢竟是第一次嘛,也不是不能理解。

這種手忙腳亂在於,一切選舉制度的國家都會有的缺點,人多嘴雜一切意見都可以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有人堅持鎮壓,有人主張放手,主張放手的聲音當中,保留英屬印度的整體性聲音又是最大的。

人多嘴雜,什麼聲音都有,做出來的決策自然沒有連貫性。又想保又想放,自然最後事不可爲的時候,哪還有什麼撈錢的時間了?

艾倫威爾遜到達英屬印度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默認英屬印度要獨立的前提下,主持一場最後的晚餐,受益者當然是大英帝國,當然英屬印度的公務員也會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報酬。

只要自己這邊凝聚思想,就可以在有一定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和國大黨或者穆盟鬥智鬥勇,至少能夠爭取出來撈錢的時間。

這種官方迴應是不可信的,因爲艾倫威爾遜都不信,正是他接待的穆盟領導人阿里真納。

在迎接阿里真納到訪的時候,艾倫威爾遜沒有像是面對尼赫魯的時候,擺出傲慢姿態。而是舉止得體,像是見到心中偶像一樣。如果兩大宗教的人數倒過來,沒準他也會好好對待尼赫魯的。

阿里真納和尼赫魯的生長過程類似,都是刻苦攻讀之後去了倫敦深造,回來有了自己的人馬,現在已經是英屬印度第二大組織的首領。

這更像是一次私人溝通,並不帶有半分的強迫,完全是紳士間的對話。就憑藉阿里真納主張巴基斯坦獨立成一個國家,也值得他的敬重。

爲什麼要留在印度做二等公民?兩大宗教的交易截然相反,待在一起一定會出問題,分開就對了,對大家包括大英帝國都有好處。

這種死了你一個幸福所有人的精神,怎麼能不值得艾倫威爾遜敬佩呢。

“真納先生離開倫敦已經很多年了,沒想到還是保留了英式的生活習慣。”遞過去一杯紅茶,艾倫威爾遜笑呵呵的開口道,“其實我們一直都希望兩大宗教的和睦,當然我誠實的來說,在英屬印度的歷史上,我們確實進行過拉一派打一派的操作,不過作爲少數派,真納先生應該知道,少數派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受益者,不是麼?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希望在這段不明確的時間當中,英屬印度能夠平穩。”

“國大黨的利益並不一定是穆盟的利益。”阿里真納喝了一口紅茶,消瘦的臉頰充滿了嚴肅道,“事情是會不斷的變化的。”

“當然,我認可真納先生的論斷。”艾倫威爾遜點頭道,“就像是真納先生早期的主張一樣,和印度教徒團結在一起,而且反對甘地先生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對英國採取強硬態度,逼我們走?”

艾倫威爾遜說的都是三十年代之前,阿里真納的主張,不過後來隨着和國大黨接觸的加深,印度教徒在人數上的優勢和排擠,阿里真納的想法慢慢改變。

“現在穆盟的想法是,不和印度教徒在一個國家生活,我們的生活習慣不同。印度教徒的思維停留在兩千年前,比很多其他宗教還要落後。”阿里真納帶着冷漠的神色批判道,“現代社會一定要明確宗教和政府的區別,宗教不能代替政府,國家應該交給真正的精英管理,不然就會出問題。”

多好的想法啊,可惜和平教也就僅僅比印度教先進一些罷了。一個活在兩千年前,一個活在幾百年前。

艾倫威爾遜心中嘆息,別說阿里真納的身體不好,歷史上剛剛獨立沒多久就死亡,就算是阿里真納身體倍棒,也改變不了巴基斯坦滑到宗教化的路上。

“我無法給予肯定的回答,不過我能保證穆盟的主張傳遞到倫敦。請原諒,我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時說話的政治家,而且閉不上嘴巴的那羣人,傳出來的消息也沒有真實性。”

“但是在倫敦能夠聽取穆盟意見的同時,穆盟也要給我們時間,保持短期內英屬印度的穩定,如果最後倫敦的拒絕讓英屬印度獨立,你們可以再鬧嘛。那就不是我們的問題了,而是國會的問題。”

“艾倫,你可要知道,穆盟的主張一定會分裂加爾各答工業區的。”阿里真納看了一眼門口,壓低聲音道,“你在英屬印度工作過,不會不知道這一點。”

“我知道,但是倫敦不知道,每天注意倫敦消息的國大黨不知道。”艾倫威爾遜不着痕跡的道,“既然他們不知道,這份計劃有什麼問題?”

阿里真納沉默不語,現在他已經斷定,這些英國人沒安好心。如果是二十年前,他一定馬上和尼赫魯商量,團結起來對抗英國人的陰謀,不過現在嘛?

“我可以不明面上反對,但不代表我的立場出現了改變。”阿里真納平視着艾倫威爾遜道,“相信你明白我說的是什麼。”

“這麼好的立場爲什麼要改變呢?追求自由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艾倫威爾遜給予肯定的回答道,“穆盟的善意,我們所有人在次大陸的英國人都會感激。什麼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幫助。”

阿里真納喝完紅茶就離開了,關於彌合兩大宗教的溝通,英屬印度總督府發出的聲明給出了一個樂觀的結果,對此穆盟不予置評。

在旁人眼中,穆盟的反應肯定是受到了英屬印度總督府的威脅,尤其是國大黨更是這麼認爲,可實際上就是喝了一杯紅茶。

作爲少數派的領袖,尤其是出現過一次刺殺之後,阿里真納對別人的信任度已經降低。所以並沒有和任何穆盟的領導人透漏,進入總督府之後的細節。

這就已經足夠了,剩下的就看英國公務員的了,鼓動宣傳已經開始,爲加爾各答工業區的的大建進行預熱,無數資金被投入到這個總督府宣稱的世紀項目當中。

同時伴隨的是無數訂單飛向了英國本土,受到這個消息的刺激,英國的鋼鐵產業首先得到提振,英佔區貿易委員會也開始嘗試讓魯爾區的鋼鐵企業重新開工,解決英佔區德國人的失業問題。

至於利潤則被貿易委員會控制在手中,接受倫敦總部的定價指導。

提振戰後英國經濟的兩翼齊飛計劃,正式開始了!

第四百零七章 總督談話第七百一十七章 龍騎兵自由了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戰爭源頭第九百八十五章 救民先救官第1758章 家庭和睦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王妃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應對總罷工第四百一十九章 印度獨立第二百三十二章 英葡友誼第三十四章 奧薩瓦根行動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求變第八百三十五章 艾倫的宏偉藍圖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英美共同宣言第九百零四章 四大建設第二百七十二章 訛詐昂山第1600章 轉折中的一九八五第四百八十五章 詆譭者第1560章 奪島作戰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美國力挺德國第二章 海得拉巴專員第六百五十五章 奧運代表團問題第二百一十一章 重要的是貨幣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新政開端第四百二十二章 官僚本能第七百七十九章 法國賺大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整裝待發第七百七十九章 法國賺大了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貨幣戰爭前兆第一百四十六章 赫本第九百一十章 無畏號核潛艇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緬懷肯尼迪第八百四十章 經貿變軍售第三百三十五章 宗主權,就不給第二百三十一章 這討厭的話術第一百六十七章 文化交流酒會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戴高樂病逝第1760章 五傑和鑽石再就業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了自由世界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印度的決心第1543章 日本有原罪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黃金換食品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黎明靜悄悄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印度進攻第七百九十章 念頭通達第八百六十章 贏麻了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九十六章 美差第1735章 地圖頭的自信第七十六章 最後一天第二百三十九章 有請甘地!第四百零六章 紐芬蘭總督第一百五十九章 學校沒教過第八百二十四章 南蘇丹的民意第二百六十五章 女神的饋贈第一百一十一章 處置泰國第四百八十四章 伊麗莎白鐵礦第五百零六章 無上之權威第六百一十八章 公主毛遂自薦第四百四十四章 優勢在我第1665章 首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羅德西亞來客第九百一十二章 非洲在我筆下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算無遺策第三百六十四章 社民黨大會第四百二十三章 變化中的紐芬蘭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英德金融峰會第七百二十九章 西半球的革命者第九百四十九章 從未設想的道路第六百四十八章 親密盟友的分歧第八百一十七章 萬隆會議第三百七十四章 我也懂海軍第九百四十三章 新外交大臣第1751章 收縮和轉型第1683章 德國不會統一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干涉美國內政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對峙結束第八百六十四章 馬丁路德金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石油禁運的後果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和平呼籲第七百一十八章 運河歸屬談判第九百二十七章 三軍統帥蒙巴頓第六百一十四章 沙巴君主阿里汗第四百七十五章 東方學專家第二百八十二章 還有誰?第1696章 壓制德國人第四十四章 德國投降第八百六十七章 精簡又沒精簡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丹錫金尼泊爾第一千三百章 拉印度一把第九百九十章 退出北約第六百七十五章 敲定航空港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臣和演員第八百零八章 第五大糧商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懂得都懂第五百零五章 打破核壟斷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幸福需要比較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不捱揍不長記性第七百六十五章 幫法國義不容辭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混亂中立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和時間賽跑
第四百零七章 總督談話第七百一十七章 龍騎兵自由了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戰爭源頭第九百八十五章 救民先救官第1758章 家庭和睦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王妃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應對總罷工第四百一十九章 印度獨立第二百三十二章 英葡友誼第三十四章 奧薩瓦根行動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求變第八百三十五章 艾倫的宏偉藍圖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英美共同宣言第九百零四章 四大建設第二百七十二章 訛詐昂山第1600章 轉折中的一九八五第四百八十五章 詆譭者第1560章 奪島作戰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美國力挺德國第二章 海得拉巴專員第六百五十五章 奧運代表團問題第二百一十一章 重要的是貨幣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新政開端第四百二十二章 官僚本能第七百七十九章 法國賺大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整裝待發第七百七十九章 法國賺大了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貨幣戰爭前兆第一百四十六章 赫本第九百一十章 無畏號核潛艇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緬懷肯尼迪第八百四十章 經貿變軍售第三百三十五章 宗主權,就不給第二百三十一章 這討厭的話術第一百六十七章 文化交流酒會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戴高樂病逝第1760章 五傑和鑽石再就業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了自由世界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印度的決心第1543章 日本有原罪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黃金換食品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黎明靜悄悄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印度進攻第七百九十章 念頭通達第八百六十章 贏麻了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九十六章 美差第1735章 地圖頭的自信第七十六章 最後一天第二百三十九章 有請甘地!第四百零六章 紐芬蘭總督第一百五十九章 學校沒教過第八百二十四章 南蘇丹的民意第二百六十五章 女神的饋贈第一百一十一章 處置泰國第四百八十四章 伊麗莎白鐵礦第五百零六章 無上之權威第六百一十八章 公主毛遂自薦第四百四十四章 優勢在我第1665章 首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羅德西亞來客第九百一十二章 非洲在我筆下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算無遺策第三百六十四章 社民黨大會第四百二十三章 變化中的紐芬蘭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英德金融峰會第七百二十九章 西半球的革命者第九百四十九章 從未設想的道路第六百四十八章 親密盟友的分歧第八百一十七章 萬隆會議第三百七十四章 我也懂海軍第九百四十三章 新外交大臣第1751章 收縮和轉型第1683章 德國不會統一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干涉美國內政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對峙結束第八百六十四章 馬丁路德金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石油禁運的後果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和平呼籲第七百一十八章 運河歸屬談判第九百二十七章 三軍統帥蒙巴頓第六百一十四章 沙巴君主阿里汗第四百七十五章 東方學專家第二百八十二章 還有誰?第1696章 壓制德國人第四十四章 德國投降第八百六十七章 精簡又沒精簡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丹錫金尼泊爾第一千三百章 拉印度一把第九百九十章 退出北約第六百七十五章 敲定航空港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臣和演員第八百零八章 第五大糧商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懂得都懂第五百零五章 打破核壟斷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幸福需要比較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不捱揍不長記性第七百六十五章 幫法國義不容辭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混亂中立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