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互相拆臺的會議

這話不是艾倫威爾遜自作主張,而是美國自己說不出口,藉着英國的人嘴正式堵死蘇聯加入馬歇爾計劃的途徑。

他也只不過是按照美國人的劇本走罷了,不過不同的地方在於,作爲一個工具人也是有情緒的,艾倫威爾遜說話的時候,對蘇聯的敵意分外的明顯,簡直就是丘吉爾本人在發表講話。

連帶着對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芬蘭表達了不信任,當然這不能過於直白的表達想要把這四個國家踢出去的態度,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

大家好,我們公衆.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於是這四個國家當中的軟柿子芬蘭,就被艾倫威爾遜挑選出來着重抨擊,挑選芬蘭主要有兩點,第一芬蘭並不是蘇聯體制的國家,抨擊起來比較沒有心理負擔。

第二就是,芬蘭雖然不是蘇聯體制的國家,現在卻對蘇聯唯唯諾諾,比較適合用來做靶子,犧牲它一個還可以表明大英帝國的嚴正立場,假裝自己還很有影響力。

“芬蘭化是歐洲所有自由國家,要竭力避免的下場。”艾倫威爾遜大聲疾呼,對着衆多國家的代表,以懇切的言辭說明,一定要保護自己的主權,不要被蘇聯人拿走了。

芬蘭化指的是一個弱小的國家近乎無底線的聽命於強大的鄰國的政策決定,基本上屬貶意詞彙。類似芬蘭和蘇聯兩國之間的關係。

雖然這個詞彙是聯邦德國的保守派,在勃蘭特上臺之後發明用來阻止勃蘭特的東方政策的,本來距離出現還早,但此時艾倫威爾遜說出口也不是沒有道理,“曼納海姆爲什麼離開芬蘭,這是所有自由世界的國家應該警惕的。”

在隨後的半個小時當中,艾倫威爾遜就以芬蘭化對蘇聯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曼納海姆的被迫離開芬蘭。

如果有選擇的話,艾倫威爾遜也不想專門對着芬蘭的傷口上撒鹽。

可其他國家都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蘇聯盟國,他這種欺軟怕硬的人,怎麼真的敢學丘吉爾,對着蘇聯體制的國家指指點點,於是就只能辛苦芬蘭了。

對着芬蘭集火了半個小時,至於蘇聯包括相似體制的國家,都處於……等國的行列當中。

表面自由世界的捍衛者,實際上色厲內荏的艾倫威爾遜,纔在多數國家的掌聲當中走下講臺,這也爲排斥東歐定下了基調。

美國的援助不是無限的,就如同之前和法國人採取共同立場說的話一樣,受到援助的國家越多,到了每個國家的金額就越少。

所以在艾倫威爾遜發表講話完畢之後,法國代表皮埃爾也強硬的表示贊成英國的主張,不但要排斥本次來到巴黎的東歐四國,還必須確定剩下的國家是否可靠。

皮埃爾將矛頭對準了意大利,表示意大利的局勢就令人非常的擔憂,意共已經是意大利第一大黨,如果意大利變成了蘇聯模式的國家,也應該從援助國當中剔除。

“法國人可能忘了,法共的實力也就比意共差了一點點而已。”在皮埃爾講話的時候,艾倫威爾遜捂着嘴偷偷的跟着旁邊的同事內涵法國,“如果意大利不可信的話,法國也可信不到哪去。”

“那我們是否修正一下法國人的意見?表示保留態度?”旁邊的記事員問道。

“不,我們堅決贊成法國人的態度,反正這是法國人首先排斥意大利的,我們英國沒有責任。”艾倫威爾遜鄭重的搖頭道,“我們只是贊成法國人的意見罷了。”

皮埃爾抨擊意大利其實只是順帶,在隨後的講話當中,表明法國的態度可以總結爲,德國的援助金額應該減少。

對於參加會議的各國來說,本次會議無疑是一個頭腦風暴。要根據其他國家的代表的言論進行隨機應變,還不能自打自臉,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針對法國主張對德國進行限制的言論,荷蘭和比利時的代表開口進行了反對。荷蘭和比利時和德國的關係頗爲複雜,雖然都加入過對德國的戰爭。但並不主張限制德國的發展,倒不是比利時和荷蘭兩國也學到了英國的毛病,玩大陸均衡。

而是比利時和荷蘭長期以來就和德國經濟聯繫緊密,如果德國能夠繁榮的話,兩國也可以搭一趟順風車,支持比利時和荷蘭的還有盧森堡。

至於對意大利的態度,因爲和意大利並不接壤,三國沒有感同身受的經濟聯繫,倒是沒有說什麼。

他們三國反對限制德國經濟,艾倫威爾遜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支持法國,以意大利國內第一大黨意共爲理由,表示應該以意大利大選的結果作爲是否對意大利展開援助的標準。

“我們最尊重民主了,如果意大利大選是意共上臺,就說明意大利人已經做出了選擇。”艾倫威爾遜吐沫橫飛的道,“整個自由世界都在關注,如果選不出來一個令人信服的黨派,援助計劃就無法進行。”

美國代表團的成員對視一眼,對英國人的表態頗爲讚賞,實際上就是這樣的。馬歇爾計劃本身就是防止歐洲投入蘇聯的懷抱,現在看來英美在這一點上有共識。雖然這麼說出來有些直接,但實際上就是如此。

如果意大利是意共掌權,馬歇爾計劃是必然沒有意大利的份。

艾倫威爾遜和皮埃爾勒芒,代表英法對意大利發難,讓意大利代表氣氛難忍,當場就譏諷起來,“說的就好像是美國人的援助你們兩國說的算一樣。”

“軸心國成員沒有資格,用這種卑鄙的手段分裂同盟國之間的友誼。”艾倫威爾遜歪着脖子冷嘲熱諷道,“意大利應該賠償在戰俘營,造成英軍消耗的損失。”

“英國和美國血濃於水,不是其他國家可以說三道四的。”

英國代表團的成員紛紛起身,對意大利代表進行人身攻擊,表示意大利幸虧是軸心國一方的,因此才爲同盟國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不然意大利就跟着蘇聯翩翩起舞吧,至少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事關人類未來命運的選擇當中,到底是誰對誰錯了。”艾倫威爾遜說到這聲音高了八度,“勝利必將屬於自由世界。”

大廳瞬間變得嘈雜起來,至於聯合法國對意大利採取攻擊是否明智,會不會把意大利推入蘇聯的懷抱,這一點艾倫威爾遜並不是非常擔心。

退一萬步說,不要以爲意大利境內就沒有美軍,意共就算是真的大選勝利了。美國也可以不承認,只要美國不承認,英國就跟着不承認,直接開啓軍事幹預模式。

要是五六十年代,各國都已經從戰爭中走出,進入一片繁榮的時候,干涉一個歐洲大國的內政進行軍事入侵,那不說不定歐洲直接就炸了,但現在麼?連吃飽飯都是問題,誰會關心意大利人是不是自己找死?物質基礎都沒有哪有白左的土壤?

英法和意大利互相指責、內涵、嘲笑的時候,美國代表團也在竊竊私語,對會場所在國家的行爲進行評頭論足,“這就是國內還有很多人認爲的歐洲文明?看看現在的樣子?”

“一幫僅剩下身上衣服還光鮮亮麗的乞丐而已,看看這幅爲了援助金額的樣子,互相指責,互相謾罵和嘲諷。”

事已至此,美國人不得不開口制止爭論,不過卻沒有說誰對誰錯。

接下來輪到瑞典人表態,瑞典人的態度簡單,想要美國的援助,但是並不想改變自己的中立狀態,矜持的表示想要站着把錢賺了的心。

二戰並沒有波及到瑞典,瑞典一直秉承着武裝中立的原則,避免加入到任何的軍事盟約當中,這甚至也對美國的歷史造成了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和西班牙站在美國方面對英宣戰;同時由帝俄發起,丹麥、瑞典、荷蘭、普魯士、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共同使用海軍力量爲商船護航,維護中立國權利。

當時的武裝中立其實是對美國獨立的聲援,自此瑞典再也沒有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中。

第一次的會議就在亂糟糟的環境下閉幕了,各國的態度並不一致,法國反對援助德國和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反對法國限制德國援助的主張。

英國部分同意法國的意見,表示意大利江山不穩,不要把錢打水漂。也部分認可法國的立場,盟國理所當然的應該比軸心國成員拿的更多。

以瑞典爲代表的北歐國家,則希望站着把錢賺了,對東歐國家的立場英法兩國保持一致。艾倫威爾遜還以首創的芬蘭化名詞,表示東歐國家並不可信。

隨後會議上的各國,也包括美國在散會之後,和國內取得聯繫商討辦法。

同時相似立場的國家開始交換消息,形成一個個國家集團,倫敦、巴黎、羅馬,還有看起來沒什麼關係的莫斯科都在商討對策。

第1722章 聲援立陶宛第八百七十一章 馬來亞戶籍制度第五百三十五章 蘇丹聯名抗議第三十一章 工作安排第八百一十四章 海爾塞拉西一世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失望的白人領袖第七百八十一章 返回馬來亞第1588章 撒切爾訪蘇第1591章 愛國華僑第一千零三十章 六方會談設想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履行諾言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諜艾德禮第1694章 故地重遊第五百九十二章 負重前行第三百五十四章 他應該做大臣第七百八十八章 手心手背都是肉第八百零五章 蒙巴頓的成功第五百零三章 戛納的邀請函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剛果危機第1710章 甘地的待遇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埃及新國王第八百三十七章 世界第一鈾礦第九百七十八章 大臣的中東政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成功進步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溫暖的邁阿密海灘第八十一章 這是誰的問題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求變第一百九十九章 巴倫的教導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靜觀其變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對準法國第五百六十九章 我沒判斷失誤第一百五十二章 輸出分治經驗第九百零五章 先軍政策第一千零七章 首相管外交工作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葡密約討論第九百六十九章 中國白銀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水門事件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鑽石同志第六百九十章 倫敦煙霧事件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汽車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嘔心瀝血的艾倫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艾倫模仿秀第1608章 首相的看中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美國一定會勝利第四百五十二章 看望赫本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大臣樂開花第三百二十六章 未來的出路第三百九十一章 互相拆臺的會議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人心散了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歐洲航天局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對準法國第1754章 柏林會議第八百九十三章 圖靈團隊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韓國的動向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英美首腦會議第三百一十二章 玩火者必自焚第三百一十九章 信得過的富豪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歐洲的拉美戰略第1590章 罷工和質詢第五十七章 高效的我大英第七百六十六章 到達西貢第二百四十六章 美國鋼鐵公司第六百五十二章 國王的葬禮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印度進攻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五月風暴第一百九十四章 接待工作很重要第七百七十八章 倒打一耙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法指導第六百一十五章 帕梅拉翹首以盼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挑戰者坦克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印巴戰爭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肯尼迪上臺第六百四十二章 走私是不存在的第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二十二章 謠言止於智者第四百二十五章 提醒美國(蘇聯)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諜艾德禮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南北分治方案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親臨前線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我兒夏洛第八百七十二章 有聲有色的海軍第四十四章 德國投降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合部計劃第七百一十八章 運河歸屬談判第五百一十章 提交報告第二百零三章 安達曼分離計劃第三百零五章 要親民第八百四十一章 CVA-01航母計劃第六百七十四章 英伊和解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艱難處境第二百五十章 兩封電報第五百七十五章 當頭一棒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親切友好的談判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懲惡揚善第五百八十六章 原則上都同意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粗綜複雜的關係網第九百九十九章 南亞上空的幽靈第五百六十三章 我不能呼吸了
第1722章 聲援立陶宛第八百七十一章 馬來亞戶籍制度第五百三十五章 蘇丹聯名抗議第三十一章 工作安排第八百一十四章 海爾塞拉西一世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失望的白人領袖第七百八十一章 返回馬來亞第1588章 撒切爾訪蘇第1591章 愛國華僑第一千零三十章 六方會談設想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履行諾言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諜艾德禮第1694章 故地重遊第五百九十二章 負重前行第三百五十四章 他應該做大臣第七百八十八章 手心手背都是肉第八百零五章 蒙巴頓的成功第五百零三章 戛納的邀請函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剛果危機第1710章 甘地的待遇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埃及新國王第八百三十七章 世界第一鈾礦第九百七十八章 大臣的中東政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成功進步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溫暖的邁阿密海灘第八十一章 這是誰的問題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求變第一百九十九章 巴倫的教導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靜觀其變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對準法國第五百六十九章 我沒判斷失誤第一百五十二章 輸出分治經驗第九百零五章 先軍政策第一千零七章 首相管外交工作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葡密約討論第九百六十九章 中國白銀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水門事件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鑽石同志第六百九十章 倫敦煙霧事件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汽車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嘔心瀝血的艾倫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艾倫模仿秀第1608章 首相的看中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美國一定會勝利第四百五十二章 看望赫本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大臣樂開花第三百二十六章 未來的出路第三百九十一章 互相拆臺的會議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人心散了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歐洲航天局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對準法國第1754章 柏林會議第八百九十三章 圖靈團隊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韓國的動向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英美首腦會議第三百一十二章 玩火者必自焚第三百一十九章 信得過的富豪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歐洲的拉美戰略第1590章 罷工和質詢第五十七章 高效的我大英第七百六十六章 到達西貢第二百四十六章 美國鋼鐵公司第六百五十二章 國王的葬禮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印度進攻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五月風暴第一百九十四章 接待工作很重要第七百七十八章 倒打一耙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法指導第六百一十五章 帕梅拉翹首以盼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挑戰者坦克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印巴戰爭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肯尼迪上臺第六百四十二章 走私是不存在的第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二十二章 謠言止於智者第四百二十五章 提醒美國(蘇聯)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諜艾德禮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南北分治方案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親臨前線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我兒夏洛第八百七十二章 有聲有色的海軍第四十四章 德國投降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合部計劃第七百一十八章 運河歸屬談判第五百一十章 提交報告第二百零三章 安達曼分離計劃第三百零五章 要親民第八百四十一章 CVA-01航母計劃第六百七十四章 英伊和解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艱難處境第二百五十章 兩封電報第五百七十五章 當頭一棒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親切友好的談判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懲惡揚善第五百八十六章 原則上都同意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粗綜複雜的關係網第九百九十九章 南亞上空的幽靈第五百六十三章 我不能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