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分道揚鑣

“來,來,來,今天大家可要不醉不歸,這次要不是子文出的計謀,我們也不會如此完勝。昨晚的一戰可是徹底把波才的軍隊連根拔除,還有孟德老弟來的及時,不然,波才早就逃之夭夭。兩位真是本人的福星啊,本人一定會稟明聖上,記兩位頭功。”皇甫嵩本來就是個賞罰分明之人,這次的功勞也的確是葉晨和曹操兩人獲得,曹操算是運氣好吧,在半路撿個便宜。

葉晨和曹操兩人站起來向皇甫嵩謝過之後,一邊正喝着酒的朱雋說就開始大讚起葉晨來,或許有點喝高了,說葉晨是如何的運籌帷幄,把握時機,將才中的將才。當然,葉晨站起來謙虛說道,說自己也只是巧合,打仗這事真的有巧合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葉晨準備夜襲黃巾軍軍營,主要那天抓獲劉闢,在追擊敵軍二里多地的時候,發現一路追來都是枯萎的雜草,加上十幾天沒下過雨,天氣的乾燥,又是順風,葉晨就想好用火攻來虛張聲勢。黃巾軍本就大敗,士氣十分低落,加上子時都已安睡的情況下,黃巾軍一聽到從四面八方的吶喊聲和鳴鼓聲,加上大火的蔓延,早就亂了分寸,根本找不到方向。等待他們的只有敗之。

皇甫嵩和朱雋兩人因爲太高興了,喝的有點多,提早退席,剩下張飛等人也各自喝着,沒有領導在,吃喝也隨意多了,主要兩位主角人物,葉晨和曹操兩人開始有說有笑起來,雖然說曹操年齡比葉晨大十多歲,可兩人說起話來根本沒什麼距離。閒談中,曹操還不時誇獎葉晨,說葉晨年紀輕輕就有如此作爲真是不簡單。

另一邊的葉晨呢?他腦中想着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一件讓他該如何是好的事情,眼前的可是今後聞名於天下的奸相曹操,此時正跟自己面對面的閒聊着,葉晨心中閃過一個念頭,自己是不是先幹掉他再說,那樣以後在爭霸的道路上也少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對劉備葉晨是一點也無需擔心,因爲落難的劉老哥可是要經歷很長一段道路才形成自己的勢力,葉晨相信自己,到時候,自己肯定已經成爲一方霸主。根本無需害怕。曹操就不同,這是一個讓人不容小看之人,他可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他的實力在那一方面都是出類拔萃,但人沒有完美的,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疑心病太重。葉晨相信要是按照歷史走下去,自己將來最強的敵人有可能就是眼前這位大奸相。

面對曹操此時的微笑,葉晨最後還是放棄了殺死曹操的念頭,不是葉晨怕殺不了,就葉晨現在身邊幾個兄弟,那個不是實力強大的人物,殺曹操輕而易舉的事情。

葉晨考慮的是另外一件事情,殺死曹操之後,是不是自己真的安枕無憂,或者會出現第二個曹操。殺死曹操這個念頭令葉晨的確心動不已,不過,日後的天下又會是怎麼一個樣子呢?也就因爲這一點葉晨最終還是放棄了殺曹操的念頭。

要是葉晨現在幹掉曹操,日後的形勢肯定變得讓自己難以掌控,自己最大的優勢就是知道歷史的一切,歷史的走勢。還有就是現在殺死曹操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

此時有說有笑的曹操又哪裡知道自己躲過了一劫,眼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剛纔可是想着如何殺死自己。

……………………..

時間過得飛快,眨眼睛葉晨在長社又過去四五天,這天葉晨和曹操跟着皇甫嵩二人往汝南進軍,安排好長社之後,剩下的就是汝南之地,汝南現在最強大的黃巾軍也只剩下彭脫的軍隊,在失去波才和劉闢兩人的軍隊,彭脫黃巾軍也只有在八萬左右。

皇甫嵩這邊其兵力加上招降的黃巾軍也有六七萬之多,六七萬大軍進軍到達汝南,不到一天時間就已佔領好幾個城鎮,攻無不克。黃巾軍一見到漢軍就聞風而逃之,直到汝南安陽縣,皇甫嵩等人停住了腳步,在安陽縣中的龔都頑強抵抗,居然靠三萬左右的人手,守在城中堅決不出,抵抗住皇甫嵩等部隊,看來龔都此人也不簡單。後來剛歸降的劉闢說可以勸降之,皇甫嵩等人本來就對剛歸降的劉闢還有點戒心,後來葉晨擔保之下,衆人才同意。

原來當時皇甫嵩和朱雋本來是將劉闢和波才一起斬首的,後來葉晨見劉闢也算是一位有點武藝之人,就幫劉闢請求,既然人都是你抓的,皇甫嵩等人也不好說什麼,算是給葉晨一個面子,留住了劉闢的小命,但是波才和七千反抗的黃巾軍被皇甫嵩和朱雋兩人鐵血處決,也因爲這樣震住了剩下的兩萬黃巾軍,見漢軍如此手段,他們只有歸降。

有着葉晨的擔保,劉闢先是朝葉晨謝了謝,畢竟對方可是救過自己一命的恩人。不到一個時辰,龔都居然真的開城來降。有着龔都加入,皇甫嵩等人分三路攻入汝南和陳國衆縣城,六月初,整個汝南和陳國黃巾軍差不多都已被殲滅,城池全部被大漢軍隊收回,彭脫在逃往西華之時,不幸遇到曹操,不到十五招之內就死於曹操劍下。

餘下等黃巾軍見統帥都已死,汝南和陳國之地都被佔領,忙往宛城跑去,另一邊,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爲帥,以十多萬人佔據宛城。而北上的盧植此時正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黃巾軍。張角三兄弟只有往廣宗一帶撤退,盧植此時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兩軍此時正對立着。

從新佔領汝南,陳國,潁川三郡的皇甫嵩等人,朱雋準備支援南陽向南陽進軍,一邊的葉晨聽說盧植此時正和張角戰鬥遲遲不下,忙向各位請辭,向廣宗進軍。此時葉晨和大漢軍各自分開,而葉晨下一站並不是廣宗,而是有着人才濟濟的潁川郡。

第79章 前往廣宗第243章 江東猛虎之死第414章 水淹下邳第417章 滅曹之戰第350章 東郡戰役第140章 終身大事第96章 夜襲廣宗第293章 長安城之戰第15章 村中村民第345章 司馬家第313章 青州最後一戰第148章 選舉盟主第450章 戰火紛飛第153章 不殺華雄第419章 荊州亂第392章 荀攸VS諸葛亮第313章 青州最後一戰第53章 黃巾攻城第1章 無福消受第56章 鬱悶酒宴第一百一一章 懲治惡人上第226章 一龍二鳳第160章 謀主荀攸第70章 吃飯風波第38章 出門購馬第377章 一點也不安寧第148章 選舉盟主第152章 生擒華雄第280章 趙雲VS張繡第49章 兩軍廝殺第76章 張飛背屍第315章 袁劉停戰第411章 破城第6章 惡虎廝殺第346章 黑吃黑第144章 會師而來第146章 孫策周瑜第287章 強悍之戰第369章 荊州亂第40章 名駒烏帝第420章 除去北上毒瘤第166章 齊聚虎牢關第224章 凱旋歸來第264章 破邯鄲第150章 華雄一刀斬鮑忠第72章 鬼才郭嘉第292章 錦馬超第250章 幽州之戰(十三)第460章 老對手第46章 名駒雪獅子第170章 追擊董卓第31章 放虎歸山第349章 背叛第126章 烏桓來襲(三)第327章 小諸葛第346章 黑吃黑第143章 討伐董卓第39章 汗血寶馬第414章 水淹下邳第415章 下邳之戰第369章 荊州亂第328章 錯失良機第59章 葉家軍規第241章 束州攻防戰第410章 攻打江夏第49章 北匈奴的進軍第410章 北匈奴的王第377章 一點也不安寧第423章 斷糧草第284章 七探蛇盤第311章 殺戮武人第63章 長社解圍第62章 長社之戰第156章 兵進虎牢第284章 七探蛇盤第154章 神秘隊伍第190章 四處訪賢第219章 烏金城告急第260章 幽州之戰(完)第78章 張飛受罰第460章 老對手第140章 終身大事第380章 進攻漢中第329章 新兵種第259章 輕騎救援第230章 幽州之戰(十一)第321章 缺糧第199章 幽州之戰(七)第271章 一騎當千第357章 滅夫餘第332章 重傷第69章 路遇惡少(二)第142章 招賢馬均第一百一九章 神醫華佗第367章 五年第179章 索要貂蟬第126章 烏桓來襲(三)第165章 火燒跑馬嶺第256章 龔都被俘第257章 寧死不屈
第79章 前往廣宗第243章 江東猛虎之死第414章 水淹下邳第417章 滅曹之戰第350章 東郡戰役第140章 終身大事第96章 夜襲廣宗第293章 長安城之戰第15章 村中村民第345章 司馬家第313章 青州最後一戰第148章 選舉盟主第450章 戰火紛飛第153章 不殺華雄第419章 荊州亂第392章 荀攸VS諸葛亮第313章 青州最後一戰第53章 黃巾攻城第1章 無福消受第56章 鬱悶酒宴第一百一一章 懲治惡人上第226章 一龍二鳳第160章 謀主荀攸第70章 吃飯風波第38章 出門購馬第377章 一點也不安寧第148章 選舉盟主第152章 生擒華雄第280章 趙雲VS張繡第49章 兩軍廝殺第76章 張飛背屍第315章 袁劉停戰第411章 破城第6章 惡虎廝殺第346章 黑吃黑第144章 會師而來第146章 孫策周瑜第287章 強悍之戰第369章 荊州亂第40章 名駒烏帝第420章 除去北上毒瘤第166章 齊聚虎牢關第224章 凱旋歸來第264章 破邯鄲第150章 華雄一刀斬鮑忠第72章 鬼才郭嘉第292章 錦馬超第250章 幽州之戰(十三)第460章 老對手第46章 名駒雪獅子第170章 追擊董卓第31章 放虎歸山第349章 背叛第126章 烏桓來襲(三)第327章 小諸葛第346章 黑吃黑第143章 討伐董卓第39章 汗血寶馬第414章 水淹下邳第415章 下邳之戰第369章 荊州亂第328章 錯失良機第59章 葉家軍規第241章 束州攻防戰第410章 攻打江夏第49章 北匈奴的進軍第410章 北匈奴的王第377章 一點也不安寧第423章 斷糧草第284章 七探蛇盤第311章 殺戮武人第63章 長社解圍第62章 長社之戰第156章 兵進虎牢第284章 七探蛇盤第154章 神秘隊伍第190章 四處訪賢第219章 烏金城告急第260章 幽州之戰(完)第78章 張飛受罰第460章 老對手第140章 終身大事第380章 進攻漢中第329章 新兵種第259章 輕騎救援第230章 幽州之戰(十一)第321章 缺糧第199章 幽州之戰(七)第271章 一騎當千第357章 滅夫餘第332章 重傷第69章 路遇惡少(二)第142章 招賢馬均第一百一九章 神醫華佗第367章 五年第179章 索要貂蟬第126章 烏桓來襲(三)第165章 火燒跑馬嶺第256章 龔都被俘第257章 寧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