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弻辦事,楊銘一向放心。
在沈弻前往倫敦,正式從霍建檸那裡接替巴林銀行大小事務處理權後,霍建檸已經從倫敦飛回香江見老闆。
淺水灣半山別墅。
“老闆,我把巴林銀行的事務全部都交給沈先生,看得出沈先生在倫敦做事確實要比我方便許多。”
這是必然的。
wWW_тt kдn_¢o
歷史上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沈弻在香江起到作用和影響力,可以說是許多人都無法代替的。
如果不是楊銘的出現,削弱了沈弻的作用和影響力,沈弻怕是還像歷史上那樣,推動李加城成爲香江,甚至華人的首富。
但是,因爲楊銘的出現,沈弻所起到的作用就小了許多。
即使是那樣,楊銘也知道,沈弻在金融銀行工作很長時間,他對於銀行危機的處理確實要比霍建檸這些人厲害。
“建檸,這次你做得很不錯。”
霍建檸此次前往倫敦,把巴林銀行順利拿下,那麼他這個任務也就完成得很出色。
不過,霍建檸覺得,即使老闆把這個任務交給其他內閣成員,一樣還是很容易完成的。
當晚。
霍建檸在淺水灣半山別墅吃完晚餐。
霍建檸準備回去見家人的時候,楊銘說道:“建檸,我們到樓上談談。”
到樓上談談?
難道還有很重要的事?
霍建檸露出不一樣的興奮神色。
在霍建檸跟着楊銘上到三樓。
霍建檸關上門後,楊銘看向對方說道:“這些年,我和帝國集團除了收購香江四大洋行,還有大大小小的洋行,甚至包括九龍倉洋行,匯灃銀行,扎打銀行等等。但是,你知道香江現在還有一家洋行,號稱香江最後一家洋行。”
香江最後一家英資洋行?
霍建檸一想,還真的是。
香江大的洋行,基本上都被帝國集團和楊銘給吞掉了。
不過,這裡面還是有漏網之魚的。
其中,還真的有一家規模很大的。
“老闆,你說的是英之傑吧!”
在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香江英資洋行中,英之傑集團屬後起之秀,進入香江的時間較晚。然而,英之傑旗下的業務由最初的成員公司天祥洋行、仁記洋行、太平洋行等演變而成,它們和怡和、太古一樣,均是 100多年前已在香江建立起來的老牌洋行。
英之傑由蘇格蘭商人麥基於1870年在倫敦創辦。
麥基以航運起家,曾任鐵行輪船公司董事長,其投資遍佈蘇伊士運河以東的Y國殖民地,1911年被封爲英之傑男爵,1929年再獲頒英之傑伯爵,在Y國政壇頗有影響。
長期以來,英之傑集團發展頗緩慢,直到1958年在倫敦成立英之傑有限公司作爲集團控股公司,並在倫敦上市,該集團纔開始迅速發展。
1967年起,英之傑相繼收購了Y國天祥洋行、英泰聯合公司,以及班陶氏集團等,勢力日益膨脹。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英之傑集團開始進軍香江,透過英之傑(香江)有限公司展開連串收購活動,先後收購了3家在香江有逾百年曆史的老牌英資洋行——太平洋行、天祥洋行及仁記洋行等。
太平洋行早在十九世紀中已是香江一家著名的英資洋行,可惜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業務發展不甚理想,旗下經營的升降機、電梯、冷氣機等業務大受打擊,整個集團每年利潤不過400多萬港元。
天祥洋行旗下擁有衆多企業,包括天祥貿易公司、天祥精品公司、天祥國際採購公司及天祥香江採購公司等等。
英之傑在香江迅速崛起後,即集中發展香江的汽車代理、銷售業務。
收購太平洋行後,英之傑即將該洋行屬下的太平製衣廠改組爲太平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經銷汽車及汽車零配件。
1970年又收購香江天祥汽車公司,並與在香江附屬的新英華汽車公司合併,組成新英華天祥汽車有限公司。
當時,集團屬下的新英華天祥汽車公司、皇冠車行和發得利車行,分別取得勞斯萊斯、利蘭、豐田以及萬事達等牌子汽車的香江代理權。其中,皇冠車行代理的豐田汽車,在香江市場佔有不錯的市場份額。
1976年,新英華天祥汽車有限公司易名爲英之傑企業有限公司,在香江上市。
香江的大洋行,如怡和等,其業務擴張方式多由上而下,即先有總公司,然後根據不同業務需要分設各分公司,因此集團的業務是從一箇中心逐漸擴張出去,很少出現業務重迭和相互競爭現象。
但是,英之傑集團在香江擴張業務的方式則恰好相反,採取由下而上方式,如先有了新英華天祥汽車公司、太平洋行、天祥洋行等子公司,然而再組織中央控制機構,由中央控制機構以收購方式將各子公司納入集團。
1972年,英之傑爲了加強對在港業務的管理,在香江成立英之傑遠東有限公司作爲集團在遠東的投資總部和控股公司。
1977年,英之傑(香江)有限公司以9000萬港元購入灣仔伊利沙伯大廈部分樓層,作爲該集團的香江總部,旗下附屬公司除天祥洋行爲方便聯繫客戶仍設在尖沙咀外,其餘全部遷入伊利沙伯大廈以加強管理。
到七十年代末,英之傑是成爲香江僅次於英資四大行的大型貿易商行,其附屬及聯營公司達30多家。
其中,英之傑(香江)有限公司、英之傑遠東有限公司、英之傑財務有限公司、英之傑企業有限公司、天祥洋行、太平洋行、仁記洋行、皇冠車行等8家主要附屬公司均直接隸屬Y國總公司,其餘的則是這8家公司的附屬及聯營公司。
英之傑在香江經營的業務,主要包括貿易、汽車代理、財務、保險、船務、廣告,以及風帆、地氈製造等。
進入八十年代,英之傑由於業務範圍過分膨脹,失卻戰略重心,總公司時旗下成員公司日漸失去控制力,部分企業更因經營不善而出現鉅額虧損,變得整個集團業績因此而下跌。
這種情況更因亞洲各國本地化政策壓力日漸增加而進一步惡化。
香江的情況亦一樣,各家公司各自有主席、董事局、管理層,由於業務過度分散,有時甚至出現重疊、互相競爭等問題,陷入欠缺總體部署的局面。
1983年,倫敦英之傑集團董事長 Lord Inchcape宣佈退休,由 Sir David ORR繼任,他針對英之傑“無戰略目標”經營的弱點,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戰略,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將目標瞄準“太平洋世紀”,以“向西歐市場供應亞洲商品”、“擴大Z國、中南美的事業”爲市場策略,並設立了兩項主要的業務發展方向——專業銷售及專業服務。前者主要採取現代銷售方法打入傳統貿易、零售市場,後者則從已有的保險、海運、港灣服務等拓展到綜合運輸服務和
諮詢服務。
1987年,爲配合集團的戰略轉變,英之傑在香江進行結構和業務重組,成立了英之傑太平洋有限公司作爲該集團在香江的總部和控股公司,以加強對旗下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在經營業務上也進行了調整,如出售了一些虧損或利潤低的公司:天祥百貨等,並選擇了汽車經銷、市場拓展,及商業服務三大核心業務作爲集團發展的戰略重點。
而在楊銘前世的歷史上,爲了加強集團的核心業務,1989年英之傑太平洋向和記黃埔提出收購其兩間附屬公司和記洋行及和寶工程的建議。
當時,英之傑太平洋的執行董事鄭明順與李加城商議,李加城擔心外界有不良反應,鄭明順指出,和黃在香江的投資已相當龐大,其核心業務是貨櫃碼頭、地產、電訊等,出售這兩家公司只是業務的合理重組,而英之傑的核心業務卻是貿易,取得這兩家公司將有利於英之傑的發展。
結果,英之傑太平洋成功以8.7億港元代價收購了這兩家公司。
當時,和記洋行的業務主要是進出口及批發流通量快速的消費品(其中包括 Nike運動鞋的代理權),而和寶工程主要是進口及分銷建築材料和工業產品。
1989年,這兩家公司的營業額共計19億港元,取得這兩家公司後,英之傑太平洋的代理業務已超過怡和、太古等老牌洋行。
踏入九十年代,英之傑太平洋已成爲香江最大的貿易商行,作爲英之傑集團的附屬機構,英之傑太平洋主要負責該集團在Z國內地、香江、濠江、灣灣,菲律並,越國,柬國以及老窩等地區的業務。
其中,香江是該集團的業務重心,集團的各項核心業務在香江均非常活躍。
在汽車經銷方面,英之傑太平洋作爲香江主要的汽車分銷商,代理着豐田、萬事得、Aston Martin、賓利、俊朗、積架、凌志、蓮花、標緻、勞斯萊斯、路華、越野路華、日野貨車等多種牌子的汽車銷售,所經銷的汽車約佔香江汽車市場的四成。
在市場拓展方面,英之傑太平洋在香江代理日常用品、醫療藥品、個人護理用品、體育用品、名牌消閒用品及耐用品等超過200種牌子的經銷,同時還爲30位委託商代理各類世界名酒。此外,英之傑太平洋又是香江主要的辦公室器材——尤其是複印機和傳真機,以及各類工業和工程產品、建築材料的經銷商。
在商業服務方面,英之傑保險是香江最大的保險中介機構之一,它提供的保險顧問服務遍及香江各個行業,包括建築、航運、製造及珠寶商行,它還爲世界多家知名的保險公司擔任代理。
英之傑太平洋還爲香江各類出口產品,從玩具、電子產品、紡織品到成衣等,提供品質測試及安全檢定服務,其在香江的檢驗設備屬亞洲一流水平。
此外,英之傑航運還是全球最大的獨立航運服務代理機構之一。
1992年,鄭明順取代返Y任職的麥嘉卓出任英之傑太平洋董事局董事長,成爲該公司首位華人大班。
鄭明順上任後,進一步銳意加雖該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他表示:“到了下一世紀,回顧過往,我們將會清楚知道,Z國的冒升及大中華經濟區的發展,是締造二十世紀後期經濟其中一度重要力量。”
他強調:“不斷擴展大中華地區業務是英之傑的優先項目。”
目前,英之傑太平洋已在內地20多個城市,包括燕京、申城、金陵、羊城、鵬城、城都、冰城、沈城和大蓮等地設有辦事處,其所經營的業務包括進出口及分銷汽車、辦公室器材、工業及工程產品、建築材料、健康護理產品、洋酒及務類消費品,Z國業務在英之傑太平洋。
雖然現在的英之傑和歷史上的英之傑還是有些不一樣。
但是,在帝國集團和楊銘吞掉了香江四大洋行後,英之傑太平洋已成爲香江最大型的英資洋行,其董事長鄭明順表示,英之傑太平洋可能將成爲香江最後一家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