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范蠡

一、寫作緣由

一部中國史,對社會發展、文化形成、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燦若羣星。

范蠡是其中一個。

興一國,滅一國。“兵聖”孫武沒做到,“智聖”諸葛亮沒做到。兩人幾乎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頭。范蠡做到了。不僅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還善於“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壽終正寢。

官至相國、大將軍,爵至上大夫,毅然辭去。伍子胥沒有想過;文種沒有決心;兩人均被“賜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說出了“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名言,是中國歷史上主動辭官第一人。

治產經商,富至鉅萬。同代人望塵莫及,後代人難繼項背。范蠡身體力行,飼養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總結一套管理術,專著《致富奇書》填補歷史空白。提出“物價貴賤隨供求關係變化”之理論,開認識價值規律之先河;後人對富翁以“陶朱公”相稱,即由范蠡而來。

范蠡在政治、經濟、哲學、軍事、外交等重大領域均有建樹,集老子、孔子、孫子思想之大成,堪稱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界聖星(民間商人敬范蠡爲財神)。他的重人重谷、韜光養晦、興國方略至今仍可借鑑;他的持久防禦、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軍事思想至今熠熠生輝;他主張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先富帶後富的經濟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性意義。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傳奇人物竟然:史無傳。太史公司馬遷儘管對范蠡十分讚賞。說:“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品德。但並沒有單獨爲他立傳。只在《越王勾踐世家》《貨殖列傳》中作爲“附件”提到范蠡,“待遇”還不及“酷吏”“遊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書更不用說了。

書絕版。范蠡生前寫有專著。兵法、經商全有。甚至養魚亦有“養魚經”。

可惜他的“兵法”只在《漢書。藝文志》上保留一個《范蠡(兵法)兩篇》的題目。闡述經商之道的《致富奇書》,也只在其它史籍中看到書目,無法看到兩部宏著的全文。人們研究范蠡,只能從《史記》《國語》等典籍有關部分,捕捉閃光思想,吸收有價值信息。

地無物,國人對重要歷史人物紀念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修繕、重建、新建人物生前故居、官邪;或在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立石刻碑。

一個孔夫子,全國有文廟;一個諸葛亮,多處武候祠,就是明證。范蠡沒有這樣紀念性建築物。他老家豫宛沒有。他生活、戰鬥過的浙、蘇、魯等地也沒有。雖然華東等處有“蠡城”、“蠡口”、“蠡園”等,但除了名字,並無實際內容。“蠡園”中樹起的不是范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範公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爲何會這樣?

因爲范蠡犯了爲官爲人的三個大忌:“不愚忠”。封建文化需要人臣的“忠”達不到“愚”不行。亡國可以,不忠君不行,這就是“標準”。符合“標準”的典型是貫徹“終身制”的諸葛亮。明明看出後主劉禪是窩囊廢,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范蠡看出勾踐陰險狠毒,“不欲功於臣下,疑忌之心已見”,不可再處,一甩袖子把相國辭了。“晚節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後遭貶,一點不奇怪了。時至今日,應以新眼光審視“忠”字。提倡“忠於事業”典型。范蠡正是這樣的楷模。他不把個人進退榮辱系在某個人身上,哪怕此人是至高無上的君王,而是寄託在事業上、對社會的貢獻上,治國成功,又去經商,爲世人樹立了一個“成功”榜樣。寫作因由之一。

“不清貧”。傳統文化,是歌頌“隱士”的。不居廟堂,就退隱山林。

或吟詩作賦,或修道成仙,脫離百姓生活才高尚。一部歷史,大小隱士很多,“相國級”的漢初三傑之一、留侯張良功成身退,雲遊名山,修煉氣功,後人倍加稱頌。至今秦嶺留壩尚有規模宏偉的張良廟,供人瞻仰追念。“傳記”

自然也少不了。范蠡辭官,若真是“泛遊三江五湖”,無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亞於張良。他不願老死山林,毅然選擇“士農工商”的第四等級職業,親自飼養販賣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里巴人”滾在一起,太份,犯了“不清貧”大忌。儘管人們羨慕他的富有,同代人甚至向他取經致富,但卻羞於談他經商之道、致富業績,更不用說爲他樹碑立傳建廟了。重官輕商,是中國文明歷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

在終於認識到“無商不富”的今天,應該爲范蠡這樣的先行者,“落實政策”。

寫作因由之二。

“不檢點”。習俗文化很看重個人行爲。尤其是“作風”是否清白。范蠡生前身後沒有受到應有尊重,有一個致命原因,是傳說他辭官後把美女西施帶走盪舟於江湖。世人囑目之美女,他把她帶走,這還了得!一向重視人品的國人,如何向這樣不檢點之人,頂禮膜拜。實際上,正史沒有西施其人。

野史記載,西施被越王后以“亡國之女”沉江。司馬遷寫到范蠡,提到了他夫人和兒子,絕無西施二字,更無三妻四妾——那個時代,范蠡這樣級別大官一妻幾妾,實屬正常,但范蠡沒有。說明範蠡個人生活十分檢點。功高遭妒,名高受謗。范蠡興越滅吳,功垂青史;辭官經商,富甲天下。難免遭人暗傷。“美人計”,百發百中。“莫須有”即爲“有”,謠傳成真理。這種“刺激性”“傳奇”把范蠡打倒了,弄得身後連魂都不能迴歸故里。還范蠡一個清白之名,寫作因由之三。

一個對社會有突出貢獻之人,理應受到社會的正確評價與尊重。這是寫作緣由。

二、寫作體會

寫歷史人物文學傳記,首先是史,其次是文;忠於歷史,塑造人物;分解材料,突出性格;照應時代,把握語言;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這是我所領會的行家們的經驗。

我感到,要做到這些相當難。

我體會,歷史“經線”不能歪曲,不能改動,不能更換。重要人物、關鍵地點、重大事件、重要年代,必須可查,可究。而“緯線”粗細、長短、顏色,卻可“變換”,可重新“編織”出作者“體驗”的圖案。進入視角,人物性格,事件細節,可有所作爲。史料是“經緯”,拙筆是“梭具”。

史可信,文可讀——出版社編輯的要求,也是我努力目標。於是,我沿着歷史“經線”,拉着歷史“緯線”,出發了:剝離。如前所述,由於范蠡沒有專門傳記,他的思想、性格、事蹟、言語全是和他人交織一起,從屬於他人。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緯線”剝離。

讓范蠡成爲主線——成爲主人公。要從史料的字裡行間,找出屬於范蠡的“線頭”,一一抽出,集中起來,把“被動”的范蠡,變成“主動”的范蠡,人一“主動”,故事、思想、語言,全有了,個性也就出來了。

取捨。“緯線”有了,哪一根“織”到“經線”上?需要取捨。取捨“標準”:一是和“經線”密切相關;二是有助於展示人物性格;三是一件事不同說法的取其一。例如范蠡去越時間有三個說法。我認爲他是越王允常時到的,即-李之戰前。范蠡陪同勾踐入吳爲奴回越時間也有三個說法。我取其在公元前491 年。范蠡辭官經商時間有二個說法,我以爲公元前470 年較爲可信。

延伸。把“粗”“緯線”拉長。歷史重壓,漢字特性,往往一句話含有一個事件,甚至幾十年的事情,就需要把它“掰碎”“細碾”,例如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一句話寫了十九年,三次把掙到的千金分散給窮人。延伸開來,故事就有了,情節就有了,人物就活動了。

連接。許多“緯線”互不相干,獨立存在。不接成一根,難以入“經”。

例如,史料分別提到越王后,范蠡夫人。沒有姓名,沒有“事蹟”。筆者賦予她們符合身份的姓名。把她們同范蠡的主要活動聯繫在一起,把“關係”

拉上,人物就有事幹了。再如陳音、楚女,史料中“各自爲政”,我把他倆扯到一起,增加了可讀性。提供了思索回味空間。

渲染。有的緯線沒有色彩,平鋪直敘,我就加工渲染。例如范蠡和西施的關係,野史中,只說范蠡把西施接到都城,請人訓練了二年送到吳國,沒有多少情節,更談不上細節。我把這個過程“細化”,寫出范蠡辦事——儘管是不太願辦的事,也高人一籌。大多章節,基本上貫徹了:有事時,一天當一年渲染;無事時,十年一筆帶過。儘量把歷史橫斷面——“緯線”濃墨重彩。

改造。有的史料,尚是“棉花一團”,未形成“緯線”,我就加以改造“重紡”。例如范蠡的一些理性言論,我把它轉化演義成故事情節,人物思想。這方面工作量相當大。因爲涉及范蠡的史料,大多是范蠡同他人談話的“語錄”,很少有“情節”。

填充。“緯線”與“緯線”之間,常有空白。我用自己推理的“材料”

填補中間。想象範公在這件事後,怎麼想、怎麼做才能順利地。自然地接到下面那件事。填上“空白”,彌補裂縫,做成一件完整的“衣衫”。

化解。今人寫古人,古人事讓今人看,要照顧兩個時代。如何把陳舊的“緯線”織成今人可欣賞的“新布”。我的作法是,保留必要的那個時代的字詞、名詞術語、地名等加以註釋,以凸顯那個時代印記。能將古漢語化解爲現代漢語的,儘量予以化解,以便將專家之語化力今人之可讀的文學語言。

需要說明的是,主人公所處環境不同,講話對象不同,語言自然不同。爲官時,多講之乎者也“官話”,爲民時,則講村夫馭手能懂的“普通話”。所以本部作品最後一章和前六章語言風格略有不同。

我從公元前496 年拉起線,一直到公元前445 年左右。中間第二章折前十幾年(范蠡的青少年)拉完了范蠡73年人生,是否“織”出了主人公的“真實形象”,是否“史可信,文可讀”,敬請讀者朋友評判。

寫作體會,一言一蔽之曰:“經”定“緯”編。不知行家以爲然否。

三、寫作過程

市場經濟寫進綱領性、權威性文件的1992年,我對范蠡的經濟思想、經商之道產生興趣。寫了《想起了鉅萬范蠡》等一組八篇系列雜文。想用雜文這種形式,樹立“范蠡形象”。雖然這些雜文分別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南陽晚報》發表,但由於不集中,不連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在撰寫雜文同時,又斗膽寫了一部大型歷史劇《商聖范蠡》,在《新劇本》1994年第四期上發表。一位“文華獎”兩次獲得者的話劇導演,準備推向舞臺。但由於歷史劇的“種種原因”,至今“范蠡形象”,還沒有從舞臺上站起來。

解放軍出版社軍事編輯室的朋友謝鋼同志,再三鼓勵我用紀實文學形式,給范蠡寫一個“傳”。並把它納入“中國歷史智囊人物叢書”之中,盛情難卻,只好從命。不爲別的,只爲范蠡也——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尚無一部長篇文學傳記,似乎是不“相稱”的。且,我對范蠡的人生確實“琢磨”

了一番,感到“不吐不快”。於是便動手了。雖是近一年業餘時間寫成,但從1992年醞釀至今,已有三年矣!我雖寫過文學作品,但寫長篇歷史人物傳記還是第一次,是否寫出了“范蠡形象”,不敢吹牛。且,范蠡先生儘管是鉅萬富翁,卻沒有圖片、錄音、錄相留下來,甚至連一張畫像亦沒有。高矮、胖瘦、五官如何全無資料,因此,只能寫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語言、他的事蹟。他的“真實形象”。只有靠讀者諸君去“想象”。“想象想象,越想越象”。讀者認爲他是什麼“形象”,就是什麼“形象”。

無論讀者想象范蠡是什麼樣“形象”。我認爲:范蠡始終是普通人的“形象”。因爲歷史是由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創造的。

感謝爲本書出版費盡心血的出版社領導和編輯朋友。感謝周圍支持我創作的領導、同事和家人。

作者

1995.11.8 夜於北京豐臺

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
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二章 宛邑第三章 會稽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