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宛邑

高師啓蒙邑令三請范蠡在告假的奏章中說是返里省親,其實他父母早已亡故,家中只有兄嫂和一個侄兒,他並不十分惦記。因此,他離開諸暨並沒有向西北方向走,而是正北而去。他和獨山裝扮成流浪漢,先到了吳國,打聽到孫武因和夫差意見相左,已離吳到深山隱居。伍子胥因把夫差扶上王位,自持有功,常以兒輩呼喝夫差,引起夫差不滿,夫差很少再見他。吳國兩員大將不在夫差身邊,范蠡稍稍放了點心。又繼續北上,來到魯國,本想見一見知天命的大學問家孔丘,(這一年孔子約55歲)聆聽一番教誨。不巧,孔丘帶着弟子出遠門了。范蠡又到了齊國,想見一見多智多謀的晏嬰,沒想到晏嬰竟已暴卒。

范蠡到晏嬰墓前,拜了三拜,離齊朝晉而去。途經宋、衛,因沒有可拜之人,便沒停留。到晉之後,正遇晉國六卿樹黨爭權,自相魚肉,朝野慌慌不安。

范蠡只好南下,朝家鄉楚國宛邑走去。一路奔波,沒有遇到麻煩。雖然上大夫范蠡的名字,已遠播魯、齊、晉等國,但誰能想到象乞丐似的年青小夥子,是計謀打敗了吳軍的范蠡呢。他倆順利回到家鄉宛邑時,已是深秋了。宛城西邊百里奚村,是范蠡少年時代讀書學藝的地方。他的老師百里長河是秦國五-大夫百里奚的第五代孫。

百里奚村,原名崗下村,位於伏牛山支脈隆崗之下。因出了百里奚這樣的名人,改名百里奚。百里奚原在虞國當大夫,後被晉俘去,作爲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後出走回楚,被楚人所執。秦穆公聞百里奚是治國奇才,想用高價贖買又擔心引起楚國注意不放其走。就用五張黑公羊皮以贖逃奴名義將百里奚贖出,用爲大夫。他助秦穆公先後滅掉樑、芮兩國,之後向西發展、攻滅十二國,威振西戍,奠定了秦國稱霸乃至統一中國的基業。秦穆公去世後,百里奚辭官回村隱居著述,留下了治國策術七篇。由於自己爲官,歷經坎坷,深知仕途艱險,告戒子孫可以策術教人,不得出仕爲官。他的後代謹記教誨,安心居住崗下村,以農牧爲本。若有可造之才,則招爲徒弟,授百里治國之術。

范蠡是五六歲時由其父從宛城南三十里範公村帶到百里奚,交到百里長河手裡啓蒙的。范蠡生性聰慧,十四五歲時,文已得百里治國術之精髓,武已學會百里家傳長劍術。此時父母先後病故,范蠡無大牽掛,在百里老師資助下,遊歷了武當、伏牛、中條等名山大川,拜見了不少胸有奇才、身懷絕技之人,不僅文策武術大有氏進,還學會了醫術,十七八歲返回百里奚,百里老師無新話可說,新術可教,就讓他回到範公村守墓盡孝,等待時機。范蠡渴望到楚王身邊,爲國效力,但一介平民,無人引薦。也曾到宛城找邑令,希圖謀個差使,先從家鄉幹起,但邑令見他是個娃娃,以戲弄官府之名,亂棒將他趕出。胸有濟天大志,只能守墓盡孝,范蠡度日如年,只好借酒解愁。

酒後揮劍逐雞、逐羊、逐牛、逐狗,弄得雞飛狗跳。再不就登高演講,天下大勢、諸侯功過、農桑畜牧。村上人從未聽說、也聽不懂的話滔滔不絕。村上人只知他從小被送出去了,不知他在外面情況,見他這樣,以爲他有瘋病。

兄嫂也覺他神志不正常,夜半常常跳上房頂,從這房竄到那房,揮劍亂砍,好象和鬼怪打仗。范蠡在村莊的日子,只要他走出家門,人們就象避瘟疫似的慌忙躲避。這使范蠡感到傷心,但他並不介意,他覺着和不問政事、不習文武、只知種田吃飯的人不可計較。他恨官府的人,有眼無珠;他恨楚王昏庸,不能禮賢下士;他恨官場,不走門子,不送錢財,就不能做官升遷。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范蠡回到村莊,除了得一個“瘋子”的外號外,別無所獲。沒有交談對象,沒有練劍對手(此時獨山留在長河老師家做活),他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真的要瘋了。他開始思考下一步怎麼辦。

就在此時,從楚國郢都派來了新的宛邑令文種。這文種學識淵博,志向遠大,本想在都城升遷,但不是貴族出身,被髮配邊陲小邑做了一個邑令(相當於今日縣長)。文種之纔可以治國,如今治邑,自然輕鬆。上任不久,宛邑民順政清。文種閒暇,四處察訪。一察施政,二訪賢人。當聽說百里長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邑吏去範公村召之。邑吏去範公村,范蠡不見。邑吏迴文種說:“村人都說范蠡是個瘋子,不必再召見了吧。”

文種笑道:“吾聞賢俊之士,易招瘋子之譏,內懷獨見之人,外遭不智之毀,你不明白,明日備車,吾親往謁之。”

第二日,文種乘車到了範公村,詢問范蠡家住處。村人告之在村兩北角。

文種下車,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門外時,突然一黑色大狗從門內竄出,“汪汪”狂叫不止。

文種和邑吏先是一楞,仔細看時,卻是一人披着狗皮學狗吠叫。

村上跟着看熱鬧的人說,那就是范蠡!

邑吏怕文種難堪,連忙脫衣擋住文種視線,吆喝范蠡:“邑令在此,不得無禮!”回答他的是“汪汪”兩聲。

村上跟着的人都笑了。

邑吏催促文種離開。文種笑道:“爾不明白,吾聞犬吠者人也,人身而犬吠者,謂我是人。今吾到此,覺有聖人之氣,聖人謂吾是人,莫大擡舉矣!”

文種說完,整了整衣衫,朝范蠡拜去。

范蠡已知文種不是昏官,戲笑太大,已不成禮,慌忙逃去。

村人大笑。笑文種太癡,笑范蠡太瘋。

范蠡用狗吠迎客是他試探文種之計。在先,他已知文種德政,但是否可交,心中無底。世事維艱,世態炎涼,心不相通,不可深交。邑吏傳文種召他,他避而不見,是試試文種是否誠心。若心誠,必親自來。文種來時,他在村頭早已望見,臨時決定披狗皮狂叫,是試試文種是否會心。文種果然悟出謂他是聖人,在村人譏笑聲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禮,可謂大智若愚。范蠡揣測,文種既然誠心交友,會心達意,明日必定還會前來。那明日,就要試一試文種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即引爲知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當今亂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如宏圖不展,也不在來一趟人世。

當晚,范蠡將思緒整理了一遍。次日早飯後對兄嫂說:“今日文種必至,請嫂嫂爲我找一件象樣的衣裳,兄長上市買一些酒菜待客。”

范蠡兄嫂均爲老實厚道之人,私下也常爲范蠡的前程操心,前日吏來不見,昨日裝狗,實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爲。換了別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

還坐等邑令來謁。昨日邑令在鬨笑聲中離去,豈不生氣,今日還能再來?但弟弟說了,而且他說的話往往很準,倆人也就不多言語。兄長範水掂起籃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內翻箱倒櫃,看有沒有合適衣服。終於找到一件范蠡父親生前出門見客常穿的一件舊衣,雖然稍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的破衣好得多。

范蠡洗漱了一番,把亂髮紮了扎,接過嫂子遞過的衣衫穿上,銅鏡一照,倒也象個人樣。嫂子見他今日全無瘋樣,戲笑道:“弟弟今日象要娶親。”

范蠡笑道:“誰家女娃肯嫁瘋子?”嫂子道:“你平日若象今日正經,誰能說你瘋子。”范蠡道:“平日哪有貴客來訪?我若每日穿戴整齊,那纔是瘋子呢。”嫂子笑道:“弟弟說話辦事總跟別人別個勁兒。”范蠡道:“我若和別人一樣,那就不叫范蠡了。”倆人說了一陣閒話,范蠡又逗了一會五六歲的侄子範波玩了一會,文種還沒有到。兄長從市上採買回來,已經大半晌了,仍沒見文種影子。兄長有些沉不住氣了,說:“弟弟,你說這事可準?”

范蠡說:“上次波兒得病,你倆嚇得要命,我說六日必好。六日頭上波兒活蹦亂跳,這事你忘了?”範水道:“那是你懂點醫道。這事可不同,你又沒鑽到邑令心裡,怎知今日必到。”范蠡說:“弟弟不光懂醫道,還懂心道,我說文種今日來,他必今日來。”範水不信說:“昨日你戲耍了人家,一般人都受不了。何況邑令,我看今日不會來了,這酒菜咱自己用吧。”范蠡解釋說:“兄長有所不知,正因爲昨日戲耍,今日他才必到,若是常禮躬迎,邑令怕今日真的不來了。”範水一向說不過弟弟,見范蠡這麼說,只好說:“你說的理兒總和別人下一樣,這都是師長交給你的?”范蠡笑道:“這都是我自己想的。”範水揶了一句:“難怪都說你是瘋子,要是邑令今日不來,這酒肉你可不能吃一口。”范蠡答道:“好。要是文種前來,這酒肉全歸我倆如何?”範水答應了一聲好,就和老婆到竈間準備去了。

日將近午,文種一人騎馬而至。范蠡迎上,施了大禮,領進屋裡分賓主坐在蒲團上,爲昨日失禮道了歉。文種高興他說:“不必道歉。昨日舉動,令種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范蠡:“邑令這樣說,蠡實不安。”

文種:“種是實言,少伯將種視爲聖人,實是對種鼓勵。種將終生奮鬥以求。”

范蠡見文種如此說,放下了心,但考慮自己一介村民,讓邑令一招兩顧,實在不妥,便說:“蠡爲敝村瘋民,何德何能,邑令再三在駕屈尊,蠡實不安。”

文種見被人稱作瘋子的人,今日衣冠整齊,儀表堂堂,禮節周到,聲音鏗鏘,全無瘋子模樣,不禁從心裡喜歡上了。文種說:“種聞少伯乃百里長河之高足,得見顏面,實是三生有幸。種乃郢都人民,字子禽,你我相知,叫我子禽好了,勿再稱令。”

范蠡見文種說得誠懇,便說:“好,邑令比我年長,我稱令子禽兄可否?”

“好!好!”文種說,“我就稱你少伯弟了”

“稱少伯可矣?”范蠡說,“兄爲邑令,蠡爲草民,高攀了!”

“哪裡,哪裡。”文種說,“要說高攀,是我高攀了少伯。”

“那咱就不必客氣了。”范蠡說,“不知蠡有何用,竟讓子禽屈尊而顧。”

文種壓低聲音說:“此處說話可否方便?”

范蠡說:“方便,方便!兄嫂皆爲厚道之人,村人皆不關心經政,再說,咱們所言,吆喝出去,也難有人明白。”

文種笑了。范蠡也笑了。

此時範水送上了酒菜,同文種打過招呼便離開了。文種果然來到,使範水對弟弟十分佩服。見弟弟全無瘋樣,二人談笑風生更感到奇怪,“看來弟弟是個官場上的人。”範水想,說不定今日就是弟弟的出頭之日。若真是這樣,也不枉父親一片苦心。範水記得父親在世時對范蠡格外着重,又是送他去學藝,又是爲他找陪練。說范蠡生下來就比範水哭聲響,不到百天,眼睛就能看東西。還說,能爲範家榮光耀祖的人定是范蠡,因此週歲時給他起了一個怪名“蠡”——讓他壓住兩條“蟲”,而“蟲”,一是龍,二是蛇。壓住龍蛇的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這個意思,只有範水知道。對外說,是續住兄長的“水”字往下起名,“蠡”字是貝殼做的瓢,有水有瓢,順理成章。

范蠡見上了酒菜,便敬文種,先喝了一鴟夷,(一種皮革制的小酒囊)

然後二人也不相讓,邊喝邊說起了話。

文種說:“近日,子胥捎信,邀我去吳做事,你看如何?”

范蠡:“蠡對子胥智勇,十分仰慕,然爲家仇入敵國反攻故國,使百姓生靈塗炭,不敢苟同,世人對此,頗多微詞,子禽兄三思。”

“嗯。”文種說,“去吳非我所願。然在宛,又無大事可做。”

“回郢都輔佐楚王如何?”范蠡說。

文種嘆氣:“我若能在郢都伸展,就不會到宛城來。如今郢都,貴族當權,君主無爲,腥臊並用,芳香不得接近。子禽出身微賤,無人援引,郢都難回。”

范蠡點頭:“國以人興,國以人亡。可嘆楚國東有強吳,西有霸秦,內外交困,勢如江河日下,卻不用力挽狂瀾之人。”

“少伯所言極是。”文種說,“種對楚真是又愛又恨。少伯呢?”

范蠡一下不摸文種底細,試探說:“蠡不在廟堂,無愛無恨。”

文種笑了:“弟瞞村人可矣,瞞種則不必。弟裝瘋裝傻,還不是又愛又恨,還不是企望一展宏圖,或王有天下,或霸領諸侯,種不知者,弟何時出道,是留楚,還是去楚?”

聽了文種的話,范蠡的內心受到很大震動。能看透他心的人,文種是第一個,就連他的老師百里長河也對他企望霸領諸侯的雄心估計不足。范蠡見文種這麼說,己到知心程度,索性把心中的想法都說了出來。只聽他說:“生爲楚人,終生爲楚。楚不用吾,吾不背楚。上蒼給我效國才能,我若不用,則枉爲世人。如今楚之大敵爲吳,而能牽制吳國的非秦,非晉,非齊,非魯,只有於吳山水相連,同風共俗的越,若能助越強盛,把吳敵住,吳無力攻楚,爲楚的目的可達矣。”

文種聽罷,不由起身:“少伯弟,請受爲兄一拜”

范蠡也站起:“兄長何故如此?”慌忙拉住了。

文種只好坐下說:“弟之雄論,令種茅塞頓開。種早有去宛之心,但不知去何處效楚。”

范蠡說:“蠡在村閒住,原是想等志同道合之人,兄若有此意,弟願追隨,爲兄效犬馬之役。”

兩人把話說透,都感到十分暢快,不由地邊喝邊唱起來:生爲楚人兮,終生爲楚。

楚不用吾兮,吾不背楚。

宏圖不展兮。

枉爲世人。

扶越制吳兮,實爲助楚。

范蠡嫂子聽到二人吆喝吟唱,對丈夫說:“怪不得文種找咱弟,原來也是個瘋子。”

範水笑道:“瘋子才能當官呢。咱弟遇上這個瘋子,說不定要當官呢。”

范蠡和文種自那次相見後,猶如故交似的又密談了幾次,然後在一個清晨,文種帶着貼心隨從,范蠡帶着獨山悄悄地走了。他倆的去向只有百里長河知道。

在那個時代,各國人員相互走動,比較隨便,不需要辦理“護照”。只要不是要犯,各路關卡一般不管。文種和范蠡及其隨從裝做生意人,帶着宛城出的土特產,曉行夜宿,兩個月後到了越國,受到了越王允常的款待。轉眼幾年過去了。

恩師被囚弟子智救范蠡和獨山在百里奚村生活多年,對這裡一草一木十分熟悉,兩人走到老師家時,只見大門緊閉,這般時候,關着大門?獨山上前,敲了半天,才聽到一個老者顫顫巍巍的聲音:“誰呀?”

范蠡意識到不好,忙答話:“陳爺,是我!”

“你是誰呀?我耳背了,聽不出。”

“我是少伯,還有獨山!”范蠡大聲說。

“啊!是你倆呀!”陳爺慌忙開了門。陳爺是百里長河家的老家院,在百里家幾十年了。

范蠡進到院裡,靜悄悄地,沒有人氣兒,吃驚地問:“陳爺,老師呢,家裡人呢?”

陳爺把門關好後說:“一言難盡,到屋裡再說。”

范蠡和獨山跟着陳爺到了正屋,只見屋裡到處是灰塵,又吃了一驚說:“陳爺,老師他?”

陳爺不緊不慢他說:“我給你倆弄點飯吃,吃了再說。”

“不!”范蠡攔住了陳爺,“你不說,我們不吃!”

獨山也着急:“陳爺,你就快說吧。”

陳爺嘆了口氣,說出了事情原委。

原來,文種辭官離開宛邑後,過了兩三個月郢都才知道,再派邑令,一時也派不出,也無人願到邊城來。在這種情況下,宛城北原來周天子封置的申國後裔姜通,用珍玉錢財疏通了郢都王宮貴人,在楚王面前求情,買了一個宛邑令。這姜通當上邑令之後,暗中勾結秦國,企圖恢復被楚文王滅掉近二百年的申國,好當君王。姜通自感才疏識淺,便想到了曾經輔佐過秦穆公的百里奚後代百里長河,三番五次邀百里到邑內做事。百里長河謹記祖訓,堅辭不去。姜通便派吏兵硬將百里長河拉到宛邑城內,軟禁了起來,許諾若設謀立國,讓其當相國,若不設謀,則囚禁終生。百里長河冷笑相對,一言不發。百里家人,怕邑令加害,夫人帶着兒女去了方城。

“老師何時被囚?”范蠡問。“

“三四個月了吧,好象是熱天的時候。”陳爺說。

“讓不讓去看望?”范蠡又問“讓看。長河不讓家裡人去,怕邑令把家人也扣了。我半個月去一趟,給長河送點東西。”陳爺說,“你倆回來,太好了,想想辦法把你們老師救出來。”

“姜通這是謀反,我看咱們去一刀宰了他!”獨山氣憤他說。

從感情上說,范蠡同意獨山的話,但理智告訴他,不能這麼辦,一則沒有拿到姜通謀反證據;二則斷然手段若不成功,會招來麻煩,影響大局。他瞪了獨山一眼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可亂來。”

“那你說咋辦?”獨山不高興他說。

“老師尚無性命之憂,咱們先弄點飯吃,完了,我先去看看再說。”范蠡說。

飯後,范蠡打扮成農夫模樣,囑付獨山協助陳爺守好院子,然後獨自朝宛城走去。獨山本想一同去,范蠡擔心他一時性起惹出亂子,就讓他留下。

獨山做爲的伴童與范蠡一起長大,雖情如兄弟,但總有主僕之分。范蠡說東,他不敢說西,雖然心中不快,也只好留下,打掃起院內、屋內的塵土。

百里奚村離宛城七八里地,一頓飯功夫,范蠡便從西關進了城。范蠡和文種交往時到過邑衙內,對院裡情形比較熟悉,很快找到了陳爺說的關老師的地方。那是衙內一個獨門小院,名曰文苑。內中藏有典籍,是歷代邑令閱簡、彈琴、接待文朋詩友的地方。姜通不通文墨,便把此處改作了囚室。范蠡以百里奚村民身份,到了文苑門口,裝傻嗚嗚比着手勢給守門的兵丁說給百里老頭送兩件夾衣。兵丁看了看范蠡的樣子,把夾衣掂起來,摸了摸,沒什麼夾帶,就揮手讓他進去范蠡走進院內,穿過花廳,來到後院,只見百里長河老師一人端坐在大槐樹下的石墩上,一手執黑,一手執白,在面前的石板上下圍棋。

范蠡緊走幾步上前叫了一聲:“老師!”

百里長河沒有反應,執白的手着了一子。

范蠡走到跟前:“老師,弟子來看你了!”

百里長河沒反應,執黑的手又着了一子。

范蠡看着老師已經全白了的頭髮,想起了幾年前老師的頭髮還是烏黑,想起老師十幾年的教誨,想到老師今日的境遇,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老師,弟子來晚了!”

百里長河也沒看范蠡一眼,把一枚白子放到“斷”的位置後說:“你不在越,回楚何事?”

“回來看看老師、兄嫂,爲父母掃墓。”范蠡說。

“糊塗!”百里長河仍舊沒看范蠡一眼,“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戀親情,忘了?”

“弟子沒忘。”范蠡說,“不過……”

百里長河瞪了范蠡一眼:“可有不順心之事?站起說話。”

范蠡站起:“弟子感到無事可做,故告假返楚省親。”

百里長河又着了一黑一白後說:“時不至,不可強求,事不究,不可強成……”

“自若以處,以度天下。”范蠡接念道,“弟子明白了。”

“明白了,就快走吧。”

“老師,你!”

“每日琢磨棋藝,大有裨益。”

“老師!”

“走吧!你看,黑白相鬥,已是死棋。”

“不!”范蠡急了,“我要救你出去!”

百里長河執子的手顫抖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爲我老朽,不值,快走吧,莫叫邑令發現是你。”

范蠡的心顫抖了,老師在此種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前程,他也決不能作那種見利忘義之人,爲了恩師,他寧可不去當那上大夫。他知道老師脾氣。如果不把老師救出去,老師可能就這樣“安心”困死在這裡。百里長河當然也知道弟子脾氣,他岔開話題說:“聽說吳國正在秣兵厲馬準備報-李之仇?”

“是有此事。”范蠡說。

“那你還不趕快回去?”

“老師在文苑一天,弟子就一天不走。”

“你這個脾氣爲何就改不了呢?”

“江山好改,秉性難易,弟子怕也難改了。”

百里長河嘆了一口氣:“真拿你沒辦法。你早晚要吃這脾氣的虧。”

文苑門口的兵丁大聲貶喝起來:“那個傻子,還不出來?”

范蠡向百里長河施了弟子禮:“老師放心,我定會救你出去!”然後扭頭走出文苑大門,到門口時,又衝兵丁傻笑了一下。

范蠡走出邑衙大門,就近找了一個小酒店,要了一小酒囊酒,坐下一邊喝一邊想着如何把老師救出去。范蠡想,若收集姜通勾結秦國謀反罪證,按程序告到郢都,由郢都派人覈查後處治,快則也得半年。自己不可能在家鄉呆這麼長時間。看來只有採取非正常手段。什麼手段呢,武力解決無什把握,且易連累老師,只有用文。當面勸說,恐難以奏效,弄不好,暴露了自己身份,象老師一樣抽身不得,更爲麻煩。央人勸說,一時難以找到能說服姜通的人。

“客官,還要不要添酒?”店家見范蠡的酒囊已空,雙眼發楞,走了過來。

范蠡一醒,笑道:“不用了。”付了錢,正要離去,突然問店家:“我遠道而來,不知此地屬秦、屬楚、還是屬申?”

店家奇怪地望着范蠡說:“當然屬楚。”

“可我聽說這兒是申國。”范蠡道。

“你這個人咋啦!”店家不高興了,“申國君王大逆不道,殘害百姓,早就滅了。庶民只知有楚,不知有申!”

“得罪!得罪!”范蠡施禮走出門去。

店家望着范蠡的背影,吐嚷了一句:“哪來的瘋子?”

范蠡出宛城西門,在回百里奚村的路上,一個“迫人出城”之計產生了,他回到老師家簡單說了幾句去邑衙文苑的情況,便一頭扎進了老師的書房,囑咐陳爺和獨山不要驚動他。

該吃晚飯了,他還沒出書房。陳爺和獨山知道範蠡的脾氣,也不敢叫他,倆人草草地吃了,把剩下的飯溫在鍋裡,等着范蠡。他倆知道,范蠡一定是在爲救老師想辦法。獨山不明白的是,-李之戰,那樣大的事,范蠡也沒有“閉門謝客”,救老師一個人,用得着費那麼大的心思嗎。

約摸一更時分,范蠡手持一塊竹簡,進了竈間說:“獨山,你馬上出發,把這塊竹簡掛到姜通老家石橋村頭,爾後一直向東到方城接老師家人回來。

我料定不出三日,姜通會滾出宛城。“

獨山接過竹簡,揣進懷裡,又抓了兩個白饃放進懷裡,二話沒說,便出發了。

獨山走後,范蠡匆匆吃了飯,讓陳爺先睡,然後,到書房,將五塊竹簡依次裝進懷裡,走出書房,輕輕到了院牆跟前,縱身一躍,跳過牆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清晨,宛邑令姜通家石橋村頭一棵老槐樹上,懸掛着一塊竹簡,在微風中晃動,好事的村民把竹簡取下慌忙交給族長,族長接過,只見簡上寫着:“偉哉姜姓。先祖有功,賜姓立國。逆子不道,四世國滅。楚王有德,滅國留族。石橋棲身,二百年矣。今有姜通,自不量力。勾結強秦,私蓄甲兵,欲復申國。滅族之罪,昭然若揭。爲全族計,速將姜通,逐出宛邑……族長看完,大吃一驚,和族人一講,衆皆譁然,紛紛議論姜通從小就不是個好東西。姜姓二百多號人不能讓他給毀了。一致推舉族長和幾個丁壯去宛城弄清原由,若真是謀反,家法處之。

宛城北門前,一清早,進出城的人們也發現了釘在城門附近官府告令欄中的竹簡,只見上寫:宛城百姓,禍將臨頭。邑令姜通,聯秦背楚,陰謀復申,形跡已露。郢都悉知,楚王震怒,即派大兵,進剿宛城。爲全城計,速將邑令,逐出宛城,以免生靈塗炭,玉石俱焚。全城百姓,對姜通上臺後橫徵暴斂,早已深惡痛絕,簡上的話,猶如一把烈火,一下子點燃了乾柴。混在人羣中的范蠡見羣情激憤,時機一到,用當地話吆喝了一聲:“到邑衙去!

把那個混蛋邑令攆出城去!“話音剛落,羣起響應。幾十號人吆喝着朝邑衙街走去,越走跟隨人的人越多。范蠡一邊走,一邊同身邊的人說,咱們得約合的人多點,身邊的人感到他說的話有理,也沒問他是誰,幹什麼的,就自告奮勇去其它三個城門約合人去了。到了吃早飯的時候,四個城門附近集合的隊伍約有二千多人,先後趕到了邑衙大門前。吆喝着讓姜通滾出宛城,邑衙內的甲兵,聽到四門百姓前來邑衙的消息後,早已把大門緊閉,用頂門槓頂上了。

邑令姜通起牀開門時,一塊竹簡從門頭“啪”地一聲掉下,他嚇了一跳,揀起一看,只見上寫:欲復申國,實屬妄想。勾秦背楚,已失天意。橫徵暴斂,已失民心。宛邑平坦,無勢可依。雖有甲兵,烏合之衆。楚國雖弱,終是大國。以卵擊石,後果可知。楚王並申,天子已允,違天子之意,必遭天下人口誅。申國轄內,尚有呂、鄧、方城諸國,爾復申,他復呂、復鄧、複方城,天下豈不大亂,百姓豈能容忍。申呂諸國,已滅二百年矣,當今百姓,只知有楚,不知有申,爾復申何爲。天下紛爭,大並小,小被並,全是無意。

不可逆天而動。爾謀反形跡已露,爲爾之計,速離宛城,方可保全性命。姜通看完,驚出一身冷汗。心想,此人能到我門口放簡必有驚人本領,倘若不是下簡而是下刀……姜通不敢想下去了。此時,他感到,復申爲王,已是作夢。陰謀敗露,只有趕快逃跑。姜通吩咐家人、手下,趕快收拾細軟。就在此時,院外的吆喝聲傳了進來,甲兵稟報有上千人圍在院外,姜通知道衆怒難犯,慌忙帶着家人和親信從後門溜了。他本想回自己村去,沒想到剛出城便看見族長和氣勢洶洶的本族人。情知不妙,連話也沒敢說,便抄小路往西北方向逃了。

邑衙內甲兵見姜通已逃,打開院門,說邑令已逃,讓大家散去。百姓們那裡肯信,一擁而入逐屋察看,見姜通果然不在,才歡呼着離去。范蠡趁混亂之時,跑到文苑,接着老師,悄悄從人羣中走出院門,上了事先備好的一輛牛車,悠閒地出了西門。

故土別離百里許女范蠡把老師送回村,簡單吃了點東西,睡了一覺,告別老師,朝城南自己家範公村走去。想趕快看望一下兄嫂,離開家鄉,回越國去。

范蠡走了七八里,來到了清水(今稱白河)河邊,雖是秋季,但水勢洶涌。范蠡正在考慮,是解衣涉水還是搭乘渡船時,水邊蘆葦叢中劃出了一隻丈把長的小船,船家高聲問道:“客人可要過河?”

范蠡心中疑惑,這麼巧?會不會是伍子胥派來跟蹤的刺客。伍子胥僱用的殺手要離,就是在船上刺殺了慶忌,穩定了吳王闔閭地位的。他仔細看了那個船家,三十左右,個子不高,滿臉堆笑。心想,是禍躲不過,躲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先上船再說。自忖只要留心,依自己的武功,對付個把人還不成問題,於是他高聲應道:“過河!”

船家把小船撐到他跟前,用竹篙別住停穩後說:“客人請!”

范蠡看了一眼船家的架式,心想,此人若是刺客,我登船時若不備,他一篙打來,就會把我打入水中,再用篙頭鐵尖一刺,沒命矣。范蠡沒有急於登船,笑問道:“船家是哪村的?”

“五里屯的。”船家從容應答。

“此處不是渡口,你的船咋停在這兒?”范蠡又問。

“有水可撐船,是岸便是渡。客人疑我是賊船乎?”

船家笑着答道,“既如此,船家去也!”說完抽篙抵岸欲撐船去。

范蠡就在船家將竹篙從水中抽出插到岸上的一瞬間,縱身一躍,輕輕地落在了船的另一頭,一下子把船家顛了個趔趄,差點歪倒水中。范蠡笑道:“你就是賊船,我也不怕?”范蠡想以此發出警告:來者不善!

船家見范蠡登船的手段不凡,又聽他如此說,也笑道:“客人真會說笑話。”然後將篙一撐,小船離岸,朝水中駛去。

“客人從何處來?”船家問道。

“從來處來。”范蠡笑答。

“到何處去?”

“到去處去。”

倆人都笑了起來。

船到-水中間,由於水流頗急,船有些顛簸起來。船家高聲道:“客人站好!”范蠡走南闖北,知道賊船宰客多在夜深人靜或風大浪高時。此時正值浪高,需要警覺,高聲應道:“放心,我站得很好!”說完還在船上蹦了幾蹦。嚇得船家叫了起來:“好了!好了!”范蠡見船家的樣子,不禁笑了起來。此時他感到這個船家不象是刺客,即如是刺客,身手也比專諸、要離差得遠,於是放下心來,欣賞起傍晚的情水風景:夕陽映照,水鳥紛飛,綠樹護岸,波光鱗鱗。不由想起越國水鄉。想起扶越制吳助楚的使命。

船到南岸河灘,范蠡付了船費,道聲“謝了!”縱身跳上了河灘,朝岸上走去,當他走上河堤回頭再看自己登灘的地方時,船家和小船均不見了。

他感到好象做了一場夢!

范蠡到家時,家裡已喝完湯(吃過晚飯),侄兒已睡下了。兄嫂見他回來,又驚又喜,一邊爲他燒湯,一邊問他這幾年的情況。范蠡含糊他講了和文種一起在越國混事。範水說:“聽說越國把吳國打敗了,闔閭也被打死了,可有此事?”范蠡說:“兄長對這事咋也關心起了?”範水說:“那闔閭率兵打進咱楚國都城,把楚人害慘了,誰不想扒他的皮。聽說他被打死了,能不高興!”范蠡問了一些兄嫂的情況,得知近幾年風調雨順,日子也算不錯,便放了心。見湯已燒好,便自己動手,拿起陶泥碗盛了,蹲在竈間吃了起來。

此時,村頭的狗開始叫起來。范蠡心中一沉,說:“最近可有生人找我?”

嫂子接道:“前幾天有個生人打聽你回來沒有,說是你朋友。”范蠡心中明白,不再言語,速把湯喝完,從懷中掏出一些碎金放在案板上說:“家裡很好,我這就走了!”範水說:“你不能住一夜再走?”范蠡說:“公務在身,不住了。”範水看着弟弟神色說:“你是不是犯了什麼案子!”范蠡笑道:“兄嫂放心,弟雖是瘋子,但不會犯案子。”說完就往外走,兄嫂知他脾氣,也沒攔他,只是囑付他自己保重,送出了院門。

村頭的狗叫得更厲害了。

范蠡想,獨身夜行,恐有不測,便來到自家祖墳地,在破舊的看墳庵裡躺了下來。他感到睡在這裡比睡在村裡安全,和父母及列祖列宗睡在一起,心裡踏實。他突發奇想,自己百年後,能不能在這裡佔一席之地?只要自己作爲無愧於列祖列宗,一定能佔一-黃土。想到這裡,坦然入睡。

獨山按范蠡吩咐僱了快車把師孃、師兄、師妹從方城接回村時,己是百里長河回村第二天傍晚了。家人團聚,村人祝賀,自是熱鬧了一番。獨山得知范蠡返鄉省親,晚飯後,便向老師提出回範公村看看。百里長河讓獨山好好歇歇,第二天再回。獨山是個急性人,說不用歇了,當晚即回。百里擔心獨山安全,獨山再三說沒事,挎了一把長劍出發了。

安歇之後,百里長河向夫人講這次平安出來,多虧了弟子范蠡。他觀察范蠡從小至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想把女兒百里宛玉嫁給他,不知夫人意下如何。夫人說,一切全憑他的決斷,但不知范蠡在越國是不是已有了夫人。

百里長河說:“已經問過了,沒有。你去問問宛玉,她可願意?”夫人說:“好吧,明日我去問她。”百里長河說:“事不宜遲,范蠡說走就走的。”

夫人笑道:“啥事還沒見你急過。”百里長河道:“丈人好找,女婿難尋。

找一個好女婿,三輩子的事,莫誤了時機。“夫人道:”好好,我這就去。“

百里長河的閨女百里宛玉這一年剛滿十五,是個知書達理、聰明賢淑的姑娘,和范蠡一起長大,猶如兄妹,她雖然和范蠡交往不多,但常從父母那裡聽到對范蠡文武之才的誇獎。從心裡佩服范蠡,但對婚姻之事從未想過。

正要睡下時,母親走來說了一番女大當嫁之話,並問她對范蠡的看法。百里宛玉一聽,臉發紅了,心裡咚咚直跳,一時不知如何說好。夫人見女兒這樣,說道:“范蠡是知根知底之人,比給你找個生人強。”宛玉見母親這般說,知道父母已有此意,就低頭說:“全憑父母做主。”

范蠡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老高,他走出墳庵整了整衣衫,跪在父母墳前,磕了三個響頭,又禱告了一番,便起身回百里奚村。他想獨山若是已將老師家人接回,便馬上和獨山回越國去。離開時間太長,再不回勾踐要起疑心了。

范蠡走了三十里,又累又餓,便在宛城南門、清水河邊一家酒店裡坐下來,要了酒肉,正吃着,忽然一人走來作揖施禮道:“蠡兄別來無恙。”范蠡定神一看,原來是自己漫遊伏牛山時結識的朋友,忙邀上坐,添了酒肉,一邊吃喝一邊聊起別後情況。那位朋友敘說了一般情況後,便切入正題,說是伏牛山天龍道主去年病逝,手下四個弟子爲爭主位鬧得不可開交。但這四人,文不能設謀,武不能服衆,道主胞弟忽然想起當年在天龍道小住的范蠡,覺得范蠡文武全才,堪當道主,便遣人下山,到范蠡家鄉來尋他。范蠡聽了,覺得不妙,他知道天龍道的規矩,若是入了,終生不得退出。當年他聞訊該道要吸收他時,悄悄地走了,生怕終生困到伏牛山內,每日燒香唸經,猶如牢籠。現在見朋友到此尋他,心想,真是多事之秋,回鄉幾日,先遇老師被囚,又遇船上可疑之人,昨晚村頭可疑狗叫。今日又被朋友纏住去當天龍道主。若不趕快返回越國,不知又會遇到何等事故。想到這裡,他對朋心虛以應酬,一個勁兒熱情勸酒,兩人從上午喝到下午,把朋友灌得酪酊大醉,扶到附近客棧,安排歇了。范蠡生怕再遇到什麼麻煩,另找了一個客棧歇了下來,直到晚飯後才步出客棧打算回百里奚。巧得很,出門不久,便遇上了前去找他的獨山。他扼要說明了情況,倆人便一同朝百里奚村走去,打算當晚即和老師告別。

范蠡沒有想到,當他和獨山一起口百里奚村,敲起睡下的老師告別時,百里長河竟說出了讓他娶百里宛玉爲妻的話。范蠡對這位師妹印象很好,但從來想過娶她爲妻,事情突如其來,不知如何是好。倒是獨山痛快,看到范蠡沒有表態,催促道:“還不趕快拜謝丈人,你錯過了這個村,到哪裡再去找宛玉這樣的好媳婦,莫非你想找個蠻女子不成!”范蠡笑道:“不知宛玉意下如何,怎能唐突應下。”獨山道:“啥事你都聰明,這事糊塗了起來。

宛玉若不同意,老師怎能提起。“范蠡一想也是,便答道:”既如此,全憑老師作主。“

百里長河見范蠡已答應,高興他說:“非常時期,老師也就不拘禮了。

明日即與你們完婚,然後你們一起去越。“

獨山一聽,叫了一聲:“好哇!”

范蠡瞪了獨山一眼,給百里老師講了昨日和今日的巧遇,耽心夜長夢多,難以脫身,誤了大事。說既已答應娶宛玉爲妻,決不會三心二意。自己先回越國,稍事安定以後,再來接宛玉過去或請人送宛玉去越。

百里長河是深明大義之人,深知范蠡若被天龍道人纏住,將一事無成。

便說:“也好,你先回越,我擇日將宛玉送去。”

范蠡見百里長河這麼說,心裡十分感動,不由地跪了下去說:“謝過老師,蠡決不會辜負老師一片苦心。弟子告辭,老師多保重。”說完,叩了一個頭後站起對獨山說:“走!”獨山楞了:“這就走了?不見一下宛玉?”

范蠡何嘗不想見一下宛玉,但他恐怕一耽誤,今晚不好走了,明日天龍道人找來就麻煩了。強忍住說:“走!”

獨山望着百里老師,希望老師發句話。

百里長河掩飾住內心的複雜感情,揮手道:“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戀親情。走吧!”

獨山見老師如此說,只好跟着范蠡走出門去。

范蠡走出百里家院門,和陳爺告別時,聲音哽咽了。

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
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六章 姑蘇第四章 石室第四章 石室第三章 會稽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第二章 宛邑我寫范蠡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六章 姑蘇我寫范蠡第二章 宛邑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四章 石室第一章 槜李第五章 浙水第三章 會稽第一章 槜李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五章 浙水第六章 姑蘇第六章 姑蘇第五章 浙水第五章 浙水第二章 宛邑第二章 宛邑第四章 石室第五章 浙水第一章 槜李第四章 石室我寫范蠡第六章 姑蘇第三章 會稽第六章 姑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