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2新概念戰爭(四)
這就是現代戰爭中,爲什麼戰爭還沒開始,雙方軍隊就開始空中,爭奪制空權的原因,來自空中的打擊是對地面部隊的最大威脅。
不論你多堅固的堡壘,在一萬米高空扔下來的炸彈,哪怕它不是炸彈,就是一塊大石頭,也足以讓堡壘徹底毀壞,裡面人員被活埋。
最早期的飛機高度不夠,炸彈威力不夠,還沒有瞄準設備,所以只能依靠快速俯衝來提高炸彈的動力,彌補炸彈威力的不足,準不準,那就是投彈手的經驗問題了。
而BF-110E裝備有最先進的瞄準設備,所以飛到飛機的最高升限一萬米高空,炸彈落下來,只要誤差不超過十米,以50kg或者1000kg的炸彈,這樣的誤差已經可以用破壞來彌補。
堅守還是撤退,這是南次郎現在要做的決斷,如果堅守,只需要半天,飛機就會再來一次,而如果撤退,二十萬人就這麼撤退,會有更嚴重的損失。
南次郎最重選擇了堅守,因爲中國軍隊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都可以堅守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而爲什麼帝國軍隊不能堅守十幾天,一個月。
南次郎向蘇日聯軍總司令部發出了求援電報,己方的轟炸機和戰鬥機未到,而中國軍隊的轟炸機卻來了,只能說明己方的機羣遭到了糾纏或者毀滅性打擊。
像這麼嚴重的情況,已經不是他一個方面軍司令所能承擔的,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已經併入了蘇日聯軍司令部,他也不夠權限向大本營求援。
岡村寧次比南次郎還爬的快,南次郎在東北擔當關東軍總司令的時候,岡村寧次只不過是關東軍特二科的課長,而四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是日本軍隊駐華總司令。
而蘇日聯軍總指揮是田俊六,副總指揮是費克特上將,同時費克特上將也是蘇聯遠征軍總司令,田俊六是日軍元帥級,所以他也就成了總指揮。
蘇日聯軍能夠增援到日軍西北軍團的,只有空軍,陸軍部隊鞭長莫及,蘇日聯軍主力部隊都在華北,華東和華南,華中戰役剛過,主力部隊後方休整,華中成了緩衝地帶,只留了守備部隊。
華南和華東機場的蘇日聯軍飛機都緊急起飛,華南和華東是中國經濟重區,所以這一帶軍用機場和民用機場衆多,而華北就屬於日軍西北軍團的大後方了。
日軍在東北的駐屯軍也啓用了備用飛機,所有飛機同時向華北各機場轉場,在華北機場休整後,將直接支援寧夏的河套戰場。
從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一共起飛了六百多架飛機,最終落在華北各機場的只有兩百多架,有四百多架在轉場途中失蹤。
而蘇日聯軍總部也接到了好多地方的駐軍彙報,他們防區上空有空戰發生,將這些發生空中的區域標出來後,就形成了一個圓,一個直徑300公里的圓。
三點確定一個圓心,這些點最後省儉到最終,這個直徑三百公里的圓心就在陝西省的旬縣,這裡也就是蘇日聯軍的最終目標。
蘇日聯軍華東和華南的飛機向華北調遣的時候,進入這三百公里範圍內的飛機都遭到了襲擊,只有這三百公里以外的飛機安然無恙。
蘇日聯軍參謀部最終的結論是,中國軍隊的戰鬥機最大航程是七百到八百公里,飛機來回折返扣掉六百公里,只有一百公里到兩百公里的活動時間,也就是十五到三十分鐘的滯空時間。
中國軍隊的戰鬥機數量相當龐大,不然不能解釋爲何,總數多達三百多架的蘇軍伊-15和日軍的九七式戰鬥機被擊落。
就算中國軍隊的戰鬥機再先進,也不可能對三百多架戰鬥機達到是全擊落,這樣的戰績,太可怕了,而這樣的結果是,蘇日聯軍在中國戰場居然無空軍可用。
蘇日聯軍參謀部還有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軍隊很有可能,裝備有一種能夠探測空中飛行器的設備,不然不能解釋爲何中國空軍能夠準確抓住這些被擊落飛機的飛行路線。
當然最後這一條沒有得到總指揮部重視,田俊六和費克特同時認爲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如果有這種設備,那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元帥將軍們來說,不言而喻。
當南次郎得知無法得到空中支援後,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河套平原這裡可是有帝國二十萬軍人,如果得不到空中支援,這後果無法想象。
劉十三從德國借來的空軍這是用來看家的,不到萬不得已,這是不會動用的,國民革命軍打仗,那是應該,國民政府收稅,養活軍隊。
而自己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地盤,這麼想絕對沒錯,雖然思想有些狹隘,這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國家稅收跟自己沒有一毛錢關係。
如果說是國民政府報銷軍需消耗,那幫忙也不是不可以考慮,可是國民政府卻錙銖必較,只爲大地主和大資本家的利益,仗都打成那樣了,還計較利益得失。
蔣介石政府購買孔祥熙漢陽兵工廠的步槍,這跟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海軍購買的煙煤彈是一個道理,只爲撈錢,軍人生死,國家利益算什麼。
這跟劉十三掌控的旬縣集團比起來,不知道噁心多少倍,也只有國民政府分了少部分國家儲備和六省軍政大權,劉十三才不惜血本了。
光是這近一千架飛機起飛一個來回,這就讓空軍儲備空了一半,這可是組建空軍後兩年的積累,所以轟炸機不到萬不得已不出動,戰鬥機伺機而動。
只有綏遠沒有掌握在手裡,而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和陝西,都已經實實在在的掌控了,儘管有些縣可能會虛與委蛇,這以後慢慢處理再說。
有了六省的財政支持,儘管西北四省和塞北兩省相比華東,華南地區經濟條件差太多,但是總比旬縣一縣財政強,六七千萬人,養活一百萬軍隊還是可以辦到的。
剛開始是六十多萬軍隊,劉十三就頭脹嫌多,可是西北畢竟面積太大了,六十萬部隊鋪開,這篩子眼太粗了,各縣保安團精銳和馬家軍的地方部隊補充。
這西北戰區的七個集團軍就跟吹氣球一樣,半個月功夫就漲起來了,由於架構齊全,所以塞一部分人進去,對集團軍戰鬥力的影響不會太大。
去青海和甘肅的三個集團軍,邊走擴充,雖然距離滿員三十萬人還差的遠,這也只是時間問題,優先擴充的是第50和第51集團軍,也就是原東北軍。
第17集團軍本來就包括了馬步青,馬步芳和馬鴻逵有番號的部隊,這次整編也就落實了,三馬的部隊,跟吃空餉的中央軍不同,這可是實打實的滿員編制。
所以第17集團軍,在銀川城裡就擴充完畢了,而留在甘肅和青海,還有寧夏的外圍四馬軍隊,幾乎都被其他集團軍給瓜分了,加上保安團抽調的精英團員。
使得寧夏戰場,西北戰區的部隊從原來的十五萬,上漲到了三十萬,再加上新二軍的兩個師四萬人,比日軍西北軍團還多了十四萬人。
南次郎罵田俊六老狐狸,這倆人都是老同學,關係非常要好,但是在這大是大非關乎二十萬帝國軍人生死的問題上,田俊六選擇了沉默。
南次郎接不到田俊六的指示,也就是說這西北軍團的二十萬人生死,也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是守是留,南次郎很難下決定。
田俊六也不是沒有作爲,緊急召開了蘇日聯軍高層會議,雖然蘇軍代表反對,但是由於日軍代表人數衆多,還是最後決定停止休整,執行最高戰略目標。
田俊六給南次郎再次發電,讓南次郎死守,蘇日聯軍將執行最高戰略目標,讓南次郎將中國主力部隊,繼續吸引在寧夏的河套地區,以配合蘇日聯軍主力完成戰略目標。
田俊六向日本大本營提交了作戰計劃,同時費克特也向蘇聯的軍事委員會提交了作戰計劃,並保留了己方在作戰計劃會議上,被迫同意的意見。
毛炳文第11軍團和馮欽哉第14軍團,配合新二軍第一師和第二師,對日軍西北軍團前兩道防禦陣線的佔領,將日軍西北軍團六個師團,壓縮到了方圓五十平方公里的地界內。
然後兩個軍團修築了以坦克和裝甲車爲中心的防止日軍部隊反衝擊工事,就跟日軍的西北軍團對峙下來,這是西北戰區指揮部的命令。
西北戰區七個集團軍和四個師團中,集團軍都是隻有一個架構,只有毛炳文的第11軍團和馮欽哉的第14軍團是優先滿員編制。
然後就是以東北軍改變的劉多荃的第50集團軍,于學忠的第51集團軍和陝軍改變的孫蔚如的第52集團軍,缺的兵員不多,但是也不少。
而去青海和甘肅的薛嶽第十三集團軍,蔣鼎文的第四集團軍,李品仙的第十一集團軍,缺員近一半,但是戰鬥力絲毫不低。
如果按照國民革命軍的標準編制,西北戰區所有番號下,應該有超過一百二十萬兵力,可是加起來了只有六十萬,整整有一半人吃空餉。
所以經過整編後,戰鬥力是絕對性的提高了,架構內雖然兵員不滿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個單位都是健全的,一般戰鬥也能應付。
緊急停止進攻日軍西北軍團的原因就是,新疆方面蘇聯增兵了,而青海和甘肅的三個集團軍,加入新兵過半,臨陣磨槍,有點危險,整個西北戰場,需要臨時調整。
在短期內,想吃掉日軍西北軍團是不可能的,經過炮擊和轟炸,日軍西北軍團保守還有十七萬能夠作戰的士兵,想要殲滅,這確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辦到的。
胡宗南的第17軍團,原本轄有胡宗南第一軍和黃傑第八軍,由於第一軍太過龐大,劉十三直接給砍掉了三個師,纔跟黃傑第八軍扯平。
鄧寶珊的第21軍團,實際只有鄧寶珊自己的一個軍,胡宗南被砍出來的三個師新編一個軍,補充了第21軍團。
兩個坦克軍團總兵力爲八萬人,只是現在沒有坦克,都在各軍駐地以排班爲單位,學習文化課和機械理論知識。
這兩個軍團也被臨時緊急動員起來,準備充當預備部隊,原本劉十三還覺得六十萬人太多了,現在突然一下子,九十萬兵力,卻還是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