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5休養生息
劉十三根據歷史和現狀的判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也許一年,也許兩年,也有可能五年,蘇聯和日本的目標不再會是中國的西南和西北。
中國最富裕,最富饒,最地勢地形最好的國土都被蘇聯和日本所侵佔了,下來的時間他們應該是發展和鞏固這些地區,利用這些地區的資源,充實兩國的實力。
蘇聯的陸軍,日本的海軍,都是龐然大物,只是蘇聯的陸軍還沒有成長起來,而兩國的海軍實力,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日本海軍艦艇總噸位超過了一百萬噸,蘇聯的也不差,總量超過了七十多萬噸,而幾百年的海上霸主,英國只有三十多萬噸,美國也就五十多萬噸。
所以蘇聯和日本在陸地上一時半會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而他們的海軍中國軍隊卻也無能爲力,進入一個戰略對峙狀態,這是必然的。
在殲滅日軍西北軍團後,整個西北戰區都沸騰了,全戰區同時開工的的大型水利工程多達上萬處,道路,橋樑等基建工程也遍地開花。
劉十三再沒有向重慶國民黨政府伸手要錢,因爲貴州,雲南,四川並不比西北富裕,養活三百萬軍隊和六千多萬國民,已經壓力很大了。
西北戰區的面積和人口,養活一百多萬軍隊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劉十三的目的不僅僅於此,因爲他要爲五年,十年,甚至有可能是二十年後的大反攻做準備。
陝南地區的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一年兩熟,劉多荃的第50集團軍開赴陝南,替換回孫蔚如第52集團軍的第46軍和鄧寶珊的第21軍團。
劉多荃的第50集團軍開赴陝南,所負責的區域東接共產黨領導的鄂豫陝根據地,難接漢水,西接棋盤關,北接秦嶺,在這十多萬平凡公里的山區負責屯田。
中國自古就有屯田制,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華北實行的就是屯田制,軍隊成爲中國駐屯軍,是三等丙類師團,負責給一等甲類和二等乙類師團的戰時糧食補給。
日軍的中國駐屯軍,除了日軍三等丙類師團,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僞軍,負責監管轄區內的稅賦和糧食抽成收繳,也都是提供給日軍大本營或者戰鬥部隊的軍糧。
陝南地區的可耕種面積,根據後世記錄,超過了兩千萬畝,如今已經耕種的只有不到六百萬畝,這其中大多數還是一九二九年關中大旱,逃來的難民,在陝南自己開的荒地。
陝南大部分地區適合種植水稻,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第五十集團軍的任務是十萬大軍在平坦地區,開墾兩百萬畝水田,以農場模式管理,人均二十畝並不多。
按照估算,第50集團軍糧食年產量,以平均畝產400公斤計,一年兩熟到三熟總計超過20億公斤,除了滿足第50集團軍自身消耗,能儲存20億公斤。
十萬人以每天消耗一公斤米計算,一年也就三千六百五十多萬公斤,連產糧的零頭都吃不完,而一個人一天根本吃不完一公斤大米,多餘的會折在軍餉裡。
孫蔚如的第53集團軍在關中,這是不可動搖的,看家當用自己人,陝軍改變的第53集團軍,肯定不會派出陝西。
第53集團軍的三個軍,分別駐紮寶雞,咸陽,渭南三市,關中是陝西僅次於陝南的第二大糧倉,陝南和關中在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富庶之地。
由於關中地處渭河平原,常言關中是八百里秦川,約等於東西走向四百公里,南北寬度在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間,這中間河流縱橫,土地相當肥沃。
由於一九二九年大旱,關中有三百萬人口出逃,至今也沒有恢復到鼎盛時期,現有人口兩百萬,是現今西北五省人數最密集地區。
以關中沃土養育上千萬人都不是問題,在清點私人土地之後,無主之地都被收歸公有,再加上第53集團軍必須完成任務的開墾之地,總數超過五百萬畝。
關中地勢平坦,便於大面積大範圍耕種,所以可耕種總面積甚至超過了陝南地區,近千萬畝農田在農民和地主手裡。
由於關總地區是兩年三熟,所以糧食總產量卻跟陝南地區的糧食產出差不多,也能做到年儲備糧食約22億公斤。
第17集團軍就在河套平原了,這裡是馬鴻逵的地盤,河套平原的糧食產量每年總計比不過關中,更趕不上陝南。
這裡處於黃河中游,相對來說泥土也算肥沃,可耕種面積不及關中的三分之一,糧食產量能在十億公斤左右,這其中大多還是農民和地主的。
所以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成爲當務之急,以村鎮爲單位,開墾農田,實行耕田農場制,農民在農場勞作,按月領取工資。
農場制度是以公司模式運營的,層層遞增,農民是公司最基層的員工,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走旬縣耕地的管理模式。
有於旬縣的工業化發展,給農場制耕田制度推廣提供了很大便利,由於現在各省工業都在發展,基礎建設也在發展,所以農民不一定非得靠種地來生活。
這給收繳土地實行大農場制度也提供了便利,在收繳土地的同時給付足額的資金,保障他們一定時間內的生存問題。
在收繳耕地的同時,也可以選擇以耕地入股的形式,按月領取分紅,然後再自己種地,或者出去找別的工作,都是可以的,非常靈活。
這種制度一出來,推廣就很順利,也有很多地主也參加的,不參加的也不強求,以後想參加條件就沒有現在這麼好了。
短短的兩個月,80%的農民和地主的土地就完成了收繳或者入股,所動用的資金雖然不菲,但是收效成績卻非常高,幾乎等於掌握了西北80%的耕地。
80%的耕地,意味着99%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農民失去土地意味着什麼,這就是要變天,還好都獲得了一筆不菲的生活費,或者按月可以領取一筆生活保障金。
爲什麼中國一直被稱爲落後的農業國家,就是因爲中國的耕種方式落後,而現在了,已經不是了,那一頁已經揭過去了。
整個冬季,所有的車輛生產線,都開足馬力製造拖拉機,以日產百十輛的速度整整生產了一個冬季,在開春的時候減少到日常十臺。
所生產出來的拖拉機,有限供應關中地區,河套地區,蘭州地區,陝南地區,相配套的還有拖拉機犁地,翻地,播種,收割等配套工具。
這也是估計到戰事會停歇,所以才停止了輕汽車,重卡車,坦克,裝甲車等軍用生產線,加急製造的。
最少先讓幾個產糧大區進入機械化耕種,以節省人力物力,滿足後半年全西北戰區六千多萬人的吃飯問題,不然西北戰區就會鬧饑荒。
農場的建立,跟隨的就是水利建設,一定要改變部分地區靠天吃飯的情況,以免再次落入大旱的時候,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逃荒和餓死。
劉十三覺得還好還好,這麼大一片西北地區,人口只有六千萬,如果是百年後,我的天,兩億多人口,光是吃飯就能讓人頭疼。
光是西北地區道路建設,招收的工人就超過了五十萬,還有于學忠的第51集團軍,蔣鼎文的第4集團軍,全西北總計超過了七十萬的修路大軍。
他們的任務是將現有的公路加固,並修建大量新的公路,還有鐵路,將西北各大城市和各大礦區工業區都相連起來。
整個西北戰區都有一股活力,只要不是你殘疾,不是你偷懶,就能找到一份工資還算可以的工作,殘疾人和老人都由就近村鎮的農場負責撫養。
隨着整個西北真正的落入劉十三手裡,後世大量的金,銀,銅,鐵,硫等各種礦產的礦址,都被劉十三派人給一一找到。
而綏遠地區,就是聞名遐邇的稀土產地,儘管這些東西暫時還不能充分發揮其,但是別人不知道,劉十三可是知道這玩意的價值的,雷達顯示屏等高科技玩意都要用這個。
西北在發展,西南在等待,重慶國民黨政府也非常敏銳的感覺到了世界格局的變化,他們能夠感覺得到中國也會從中獲得巨大好處,也有可能是中國命運的轉折。
自古以來都是狼行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有些規則是不能更改的,特別是強者爲王這一條,想要別人給你好處,你先得比別人不差,最少有同等的機會。
劉十三當然知道重慶國民黨政府的算盤,老是想着依靠別人來幫自己,什麼時候自己才能成長,畸形成長必定不是正常成長的對手。
八路軍在華北的數量已經翻了幾十翻,從最初入晉的3個師6個旅十二個團,已經漲到了七八十個團,還不算八路軍創造性的縣大隊,區小隊等民兵組織。
而陝北留守兵團,由於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的革命需要,都被化整爲零的給放飛了出去,幾乎是遍地開花,滿樹結果。
在淪陷區,共產黨人的聲望早就超過了躲在西南一隅的國民黨,在淪陷區淪陷後的這一年裡,隨着國民黨正面抵抗的結束,他們的軍事行動也終結了。
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和共產黨的敵後抗戰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儘管都是和日軍作戰,但是兩者的出發點是有相當差距的。
日軍在東北生事,不僅自己不管,還電令東北軍放棄抵抗,使得東北易手於日軍之手,不過間接的是東北軍失去了根據地,張學良出國考察。
在日軍入侵淞滬地區的時候,國民黨政府這才着急了,因爲這裡是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重地,丟失一個淞滬,等於丟失了他們的經濟支柱。
接下來的每一仗,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革命軍都在自食苦果,與其說國民黨政府組織二十八次大會戰是爲了跟日軍一決高下。
還不如說國民黨是爲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是爲了彌補在一開始犯下的錯誤,不過已經悔之晚矣。
保不住了的時候,也就帶着三百萬大軍往西南戰區一窩,一直到抗戰末期,日軍精力被消耗在太平洋上,纔有能力組織遠征軍,進軍緬甸和印度。
而對於國內戰場卻毫無動靜,直到日軍無條件投降,這才種桃的時候不見挑水的,摘桃的時候,從山上下來了一大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