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
39集團軍不讓改編,對38集團軍的再次改編工作,沈日秋很花了一些心事,針對下一場戰鬥進行改編的口號早已深入人心,改編工作不是爲了升官發財,而是爲了更有力地打擊日寇。烽&火*中$文@網
沈日秋帶着戰區的領導們找到一個師一個師地談,慢慢地談、細細地談,談經驗、談教訓,談設想、談方法,
這次普遍訪談中最受沈日秋關注的是戰術室主任汪明凡。
汪明凡認爲:部隊的改編工作應與我軍對日戰術方向進行接合,
汪明凡在詳細研究了,從168師第一次習家店的戰鬥到剛剛結束的洛陽之戰,把38集團軍的戰鬥進行了分類說明與部隊編制組成說明。
先說伏擊戰:在各次伏擊中,也就是沈日秋的砧板戰術,在戰鬥打響後我軍衝擊部隊,以梯形方式進行多波次攻擊,安排了七個波次。
看起來沒有問題,而且我軍在戰場上也是屢屢獲勝,說明是一個有效的戰術。
我們對日軍運動方式進行分解,可以發現日軍運動時一般是採用中隊集中方式行進,約280人,隊型前後不過100米,我砧板方向部隊,一般部署了3挺機槍和二個連隊的兵力,約500餘人,其實用不了那麼多,很多兵力使用被浪費,現在改成5挺機槍,每挺機槍封鎖50米正面,只要三挺就可以實現150米範圍實現密集火力,二挺充當預備,每挺機槍設員6人形成一個機槍組,兩個射擊手,三個彈藥手,工兵一人;
兩個射擊手好說,一正一副,副射擊手不和正射手一起而是在後面埋伏,如果前面出現事故,則上前射擊,彈藥手供彈,工兵的作用則是幫助射擊手掃清射擊障礙,構建臨時射擊陣地,增強槍手的生存力和打擊力,運動時,正副射擊手輪流揹負機槍,或者上山時搭把手,降低體力消耗,加快運動效率,和持續運動時間,三個彈藥手,每人只揹負彈藥箱一個,三個彈藥箱能打3次伏擊戰,工兵則在運動時爲前鋒,開闢道路,輔助大家運動。
5個機槍組的火力當砧板沒有什麼問題,爲了保障機槍組的安全,安排一個排的步槍兵和兩名狙擊手,在機槍陣地周圍,進行點射清除日軍的突然襲擊動作,安排一個排的衝鋒槍手爲預備隊,防止意外發生,步槍手的配備是38大蓋步槍一支,子彈120發,手榴彈4枚,狙擊槍手一槍兩人,另一人在射擊時主要是保護狙擊手,在運動時幫助背較重的狙擊步槍,在戰鬥前建築臨時阻擊陣地,
這就是砧板力量改編安排,可是汪明凡繼續說着,爲了攻擊方向攻擊更順利,將我軍擲彈筒部隊移到砧板方向,由擲彈筒部隊率先發起對日軍攻擊,將日軍隊型100米擴大到150米的長度進行測算,將日軍隊形的橫向5米擴大到12米進行測算日軍所佔面積爲1800平方米,一枚擲彈筒打擊範圍是3米*3米,共計9平米,大約攻擊200次可以進行全面覆蓋一次,我們安排20名擲彈筒兵,用快速度射擊方式需要打10次,一個擲彈筒兵配兩個彈藥手每人背8枚小炮彈,共計爲60人,所餘彈藥,則在攻擊部隊發起攻擊後未到達覆蓋區以前進行補射,這樣砧板方向兵力總計爲:5個機槍組每組5人小計25人,一個擲彈筒排60人,一個步槍排30人,狙擊手隊2個4人,一個衝鋒預備隊50人,戰鬥部隊共計169人,加上組織指揮和通訊聯絡衛生救護和、後勤保障人數爲200人左右,組建一個砧板連隊,
在我攻擊方向則組建一支突擊部隊。
我攻擊隊形分散開來3米間隔,這樣攻擊時能對攻擊進行全面覆蓋,也沒有問題,但以前我軍開始小股後來梯級增強,象刀一樣斬向日軍,但開始前沿兵力投入過少,而後期兵力過多,無從發揮,可以將攻擊部隊進行調整,100米範圍,30米間隔需要一個波次35人,現在將這個數擴大,主要保障我攻擊方向能正對日軍,以150米進行安排,每個攻擊波次安排50人,從實戰看一般我軍打擊四個波次已經成功,可將7波次兵力安排成5個波次,這樣採取平型攻擊方式,如同把斬刀轉了90度,拍下去砸爛日軍,另外在衝擊波次中增加少量步槍兵,對部分遠程火力點進行清除,支援衝擊部隊,增加幾挺機槍對日軍少數會過神的反衝擊衝鋒隊進行封鎖打擊,增加兩名狙擊手,專打日軍機槍和擲彈筒,加到我軍預備隊則由衝鋒槍手組成,
計算5個投彈攻擊波,每波50人,250人,一個衝鋒預備隊50人,一個槍擊排30人,2上機槍組12人,兩個狙擊手隊4人,共計戰鬥部隊346人,
爲了掃除我攻擊方向不利的障礙,增加工兵排30人,攻擊方向加上組織指揮和通訊聯絡衛生救護和、後勤保障人數爲400人,
兩側共計600人,與被伏擊的日軍人數250的比例爲2.4倍。
這是對付日軍一箇中隊,而日軍大隊一般由4箇中隊,加上後勤火炮等,我軍需要配備5組突擊部隊,組成一個團,
伏擊團另外需要增加兩個防禦連隊,保障戰區安全,防禦連隊人數不多,只有5組機槍和一個30人的步兵排,由於狙擊手比較少,而防禦部隊作戰機會比較少,不配狙擊手,各有55人加上指揮後勤,約有70人,兩個連隊共計140人,加上團級的指揮後勤保障等一個團的兵力爲3300人,這時對一個日軍大隊1100人的比例爲3,主力兵力富裕在一組突擊部隊對應的將是日軍人數少的指揮與後勤火炮部隊,應付我軍的衝擊會比較弱,能迅速拿下是可以接受的。
日軍一個聯隊一般分4個大隊,加上指揮通訊後勤約5000人,我軍一個師配5個團,16500人,另加強一支工兵連隊150和警衛連150人和炮連150人、特務連隊150人、偵察連150人、衝鋒連隊150人,一個師18000人,可以打掉日軍一個聯隊,
這樣對付一個日軍師團,我們需要5個伏擊主力師,共計人數爲9萬人,比例是我軍9萬對日軍2.6萬約爲3.5倍,從2.4倍到3倍3.5倍兵力依然還有冗餘,汪明凡也想不明白爲什麼會這樣。
沈日秋、李副長官、參謀長都在聽了,的確比上次兵力部署、兵力編排、運用比上次更清晰,而且對部隊的運動狀態也想得很清晰,最重要的是考慮到了我衝鋒部隊,防禦阻擊部隊的各種行動作戰困難,增加了相應輔助工兵,這對減少輕傷,提高戰力和戰鬥效率很有幫助。www,有意思的是汪明凡的研究被直接用於實際改編,李副長官更是讓汪明凡協助對5個主力師的改編工作,並在這個過程中作了部分小調整,沒有將一個師的兵力進行了壓縮,但增強了後備力量,說是能反覆對各主力師進行使用,這是後話。
汪明凡對防禦6師的整改意見也讓人興味盎然,防禦是沈日秋的弱項,所以聽得特別仔細。
汪明凡認爲防禦作戰,我軍打得不錯,但是兵力冗餘最爲嚴重,一個師3萬6千人,而在上次作戰中參加戰鬥的兵力不到5000人,說明3萬多人沒有發揮應有效率,當然工兵團除外,也就是說6師參戰部隊爲8000人左右,建功的也正是這8000人,尤其是工兵團,一個水淹七軍,打垮了日軍,因此兵要地質發揮的作用甚於兵力使用。
汪明凡分析日軍對陣地的攻擊是先飛機,後炮擊,然後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衝鋒,得一個個問題進行鍼對解決,
1、飛機與重炮轟炸問題,飛機轟炸的主要特點是炸彈大,一枚航彈1噸多重,丟下來就是一個大坑,覆蓋範圍汪明凡測量了是80米*80米,當然30米內問題嚴重,後面只是彈片或者炸起的沙石土塊在作用,但飛機準頭不行,而且航彈數量有限,普通飛機炸彈作用一般,甚至不於日軍的重炮,如何防呢?就是工事的堅固程度的問題,因此我軍需要建立鋼筋混凝土的工事,來應對日軍的飛機和重炮,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捱揍總是個壞事,尤其是日軍重炮比飛機準,所以應當建立一些虛假目標讓日軍轟炸,使我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當然如果有防空武器比如防空炮就能還擊日軍則更好。
2、日軍火炮的威力,上次作戰,日軍火炮發揮其實很好,我方陣地被損毀,如果我方能用鋼筋混凝土建立工事,問題並不太大,但有個問題,汪明凡認爲更爲嚴重,那就是日軍在衝鋒前發射的煙幕彈,好在當時戰鬥是在雨中進行的,煙幕消散比較快,但其作用不可小視,我軍狙擊手攻擊失效,步槍攻擊失效,僅有手榴彈和機槍還能發揮部分作用,日軍則混水摸魚攻上了陣地,
因此需要在我軍陣地前約30米在區域,也就是日軍煙幕彈施放的地方建立起一道防衝牆,挖一條戰防溝,放入木材,建立一條條水管從陣地通向戰壕,戰壕中準備一些汽油桶,在日軍炮火延伸後,士兵將油倒入水管,灌到戰防溝中,用手榴彈進行引爆,用汽油加木材的燃燒時間會長得多,日軍的煙幕彈時間是15分鐘,只要過了這個時間,我軍陣地火力就可以得到發揚,封死日軍衝鋒,殺傷日軍,日軍反覆衝擊,我軍則反覆灌油,當然油桶得安排好,用浮土掩埋就可以。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世界上沒有攻不下的陣地,那麼如何防守反擊則是陣地戰要研究的另一課題。
陣地防守反擊上次我軍打得一般,一是我方反衝鋒時,日軍可以退卻逃跑,脫離我軍攻擊讓我攻擊失去效果,然後又會組織衝鋒起來,汪明凡想到的是,我軍的砧板戰術,在陣地內如何實現砧板戰術呢,在敵後沒有阻擊陣地如何不讓鬼子退出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火牆讓鬼子進得來,退不走,在我軍反衝擊下,必然全殲,則敵必然膽寒,
陣地防禦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方面,汪明凡認爲應以火力爲主,這與他砧板戰術改革的思路一致,我軍的重機槍被廣泛應用在陣地上,重機槍的火力有效範圍是200米正面,50米至1000米的縱深打擊,配合輕機槍、步槍,阻擊部隊,根據所防區域進行配備,不能事先確定,大約每200米正面距離配3挺重機槍,一挺是明火力,一挺是備用火力,一挺是暗堡火力,輕機槍則夾在中間,步槍兵則在敵人炮火延伸後進入第一道壕溝,兵力不用多,主要是觀察打擊日軍的擲彈筒兵,日軍擲彈筒的打擊很準確,我機槍手往往就是被其打掉,如果能有效地阻止擲彈筒兵,則敵人無法衝上陣地。
關於坦克衝鋒的問題,汪明凡認爲這是反坦克部隊的事,他的陣地研究就是依靠火牆可以燒日軍坦克,如果我軍有能夠直接射擊日軍坦克的火器,那麼陣地戰將好打得多,
日軍習慣多波次來回衝擊我方陣地,我方陣地如果被突破怎麼辦,就用砧板戰術進行反衝擊,因此兵力安排上,一個防禦師爲12000人,一個工兵團3000人,一般建立三道防線,2000人一道防線,近3000人作預備隊,相機調整部署就可以,2000人的防線又分成多組,每次在陣地作戰的兵員只有200餘人,狙擊手在後衛陣地或者側翼陣地進行協防,人數也有200人100支狙擊步槍,組建三支突擊隊,每支400人,1200人,其餘1600爲機動兵力,增強防禦韌性,應付日軍的反覆衝擊。
特種作戰汪明凡說自己還沒研究明白就不作建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