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耀中華
烽火耀中華205:遠洋
大量的軍艦被三個國家分了,蘇聯人分得最多,他們出力最大,約300個航空母艦戰鬥羣,只是飛機沒有了,蘇聯一家分了一半150個,中國人分了80個,日本分了75個。 5579695
本來日本人不能給75個,但是日本人堅持,他們要攻擊美國還在太平洋上的美國艦隊,有了75個航空母艦羣就不用神風隊了,當然又給些好處給中央,中央笑納,這些日本怎麼有這多好東西啊,當然這纔是石原慎太郎帶到水球的家當嘛。
反過來又從中國海軍送10個航空母艦戰鬥羣給日本。
日本頓感力量倍增。
山本五十六,更是指揮日軍頻頻出擊,美國人在太平洋的戰力開始低於日本,可是美國也有辦法,破譯了日軍的密碼,山本五十六被伏擊。
同時從大西洋調400個航空母艦戰鬥羣到太平洋。
力量再次在太平洋佔上風。
沈日秋看到美國人在拆東牆補西牆,美國的力量不行了。
可是他當然更明白中國的軍隊太弱,需要增強航空兵的實力。
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敵強我弱的形勢。
沈日秋對肖勁光說:“我們要練兵,大練兵、而且是實練,要找戰法。
肖勁光說:“101經常提醒我們不要衝動,怎麼又要進行實練”
實練意味着什麼,肖勁光當然明白。
沈日秋說:“時勢已經不同了,美國勢已衰,儘管他目前依然是最強大的,可是我們也不差了,至少裝備方面不差了,可以摸一摸遠洋海軍的規律”
“你是說那些還在中國海里的躺着的戰鬥羣?”
沈日秋點點頭,現在就是沒有那麼多的飛行員,在海里可有近500個戰鬥羣,維修技術和相關設備基本都已經到位,加上我們現有的也有100多個,組建近600個戰鬥羣,仗打好了可以解決美國的400個,可是我們要招收培訓6萬名海軍飛行員,這是件大事,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劉亞樓一聽就問:“空軍怎麼辦?”
沈日秋說:“空軍也得強大起來,質量數量都得上去,你以前有三個飛機工廠,現在仗打起來了,規模太大,沒有強大的空軍不行,你就擴建吧,一是多建幾個新廠,一個是擴大老廠,暫時坦克就不生產了,請陸軍讓讓位,這事我找他們說去”
沈日秋對着兩個人說:“你們所掌握的都是科技武器,智力因素被包含其中,因此要建立大量的技工學校,要想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我們還要建很多大學,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人才,還得建大量的研究所,分專項對武器、材料和戰術等等進行研究,現在是國家間的大戰,我們要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打勝這個戰爭!消滅美國人的威脅!”
劉亞樓說:“現在美國人開始防禦了,我們應還有些時間”
沈日秋說:“是的,這是個時間差,要充分利用起來,而教育是民族大計,要千方百計搞起來。
這是件巨大的工程,我們得邁好第一步,民族的希望就能前進一步”
如是沈日秋向中央彙報了自己的思路,結果與中央不謀而合,才從水庫中下來的建築工人,也可以說是原來的轉業工兵,又投入到學校的建設上了,大辦學校,技校、大學,中學、小學,中央認爲應以技術爲主,文科次之,主要是爲了解決當前急迫的中國工業化問題,師資力量的組織,都是個很大的課題,一個辦法是外教,一個是回國的華人華僑,從他們身上,開始萌芽新中國科技改命的力量,儘管這條路不是一年二年,或者十年就能見效果,而是百年大計,可是全國上下無比興奮,小孩子都的書讀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事。
儘管中國的物資生產還在手工勞作,但是一大批的校舍卻拔地而取,戰爭期間每一份糧食都顯得無比珍貴,別看沈日秋喜歡埋糧,那是爲了節約糧食,部隊走到哪都有糧食吃,現在爲了建學校,沈日秋又建議裁軍,當然主要是陸軍,讓更多的人蔘與建設中去,這在後來成了很了很多人的成長機制,學習、參軍、參加工作,成了一個步驟。
而裁軍的背後卻是空軍和海軍的擴編,以應對美國的下一輪攻勢。
日本人與美國人頂得最狠,100個戰鬥羣基本上又被打光了,又來找中國要,中央又讓101給,多少呢?100個,沈日秋照給不誤,因爲戰果也表明日本人會用海軍,在遠洋海戰中,基本搞的是一比一,沈日秋也不想搞得太多的海軍,現在美國人也少了些戰鬥羣,在太平洋不到300個了,自己慢慢能修理出,500個,蘇聯人也在打,可是遠洋海軍與近海作戰完全是兩碼事,蘇聯人的損失太大,效果不怎麼樣,德國人也是如此,看來術業有專攻啊。
德國是基本上沒有海岸線,蘇聯人是海岸線都是冰,才分的戰鬥羣,還借中國的旅順港口呢,可是中國人有漫長的海岸線,可是中國人從來都是大陸型國家,不出海作戰,鄭和時出去逛了一圈,到列強打進來後才建立了北洋水師,甲午一戰全軍覆沒,按戰力比日本還要強,可是就是打敗了,除了政治因素外,軍事上的盲目自大,和戰術的落後更是直接原因,沈日秋希望能在對美國的海軍中找到一條中國式的遠洋作戰辦法,讓更多的後來者從中悟出道理。
沈日秋知道海戰的變數極大,一艦的成敗可能決定整個戰局的成敗,但是沈日秋決定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中國人在海上反侵略的道路,爲了加強感性認識,沈日秋出海了,帶着訓練得差不多的海軍,50個戰鬥羣。
沈日秋髮現美國與日本之間的戰鬥形式主要是相互偷襲爲主。
烽火耀中華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