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朝爭

進入二月,天氣漸漸暖了起來。雖然外面還是冰雪千里,春寒料峭,陽光灑在人身上卻懶洋洋的。

杜中宵坐在書房,閉着眼睛假寐。這樣一場大戰,必須上報朝廷,不能先斬後奏,否則沒人擔得起責任,韓琦也不行。十幾天過去,朝廷一直沒有消息。

正在這時,韓琦急匆匆從外面進來,見杜中宵張開眼睛,道:“經略,朝廷已下旨意!”

杜中宵起身,笑道:“看相公樣子,不須說,朝廷已經同意了。”

韓琦點頭:“不錯,朝廷同意以武力逼党項交回叛逃的番戶,不要有辱國體!“

杜中宵想了想,道:“意思就是同意我們打一場,而且一定要打勝唄。”

韓琦落座,道:“對,就是這個意思。龐相公和高太尉不容易,需要你打一場大勝仗,明白嗎?”

“明白,下官明白。”杜中宵點了點頭。“此次出戰,必不失諸位相公所望!”

河曲路勝了,廣南平儂智高又勝了,最近幾個月宋軍屢次大勝,朝臣的心氣起來。不過皇帝並不想打仗,宰相龐籍和樞密使高若訥數次勸諫,纔不得不同意。只是連番大戰下來,對河曲路支援不多。

等了這麼些日子,杜中宵慢慢猜出了龐籍和高若訥的心思。他們本來也不想打的,唐龍鎮一勝,宋軍有了面子,接下來應該休養生息,不輕啓戰端。狄青還朝,讓他們決定支持杜中宵。

歸仁鋪一戰,狄青大破儂智高,皇帝得了捷報,立即催促朝臣議賞,理由是晚了不足以勸功。有了火車,狄青擊潰儂智高主力後,不久就回到了京城,以護國節度使爲樞密副使兼宣徽南院使,並且皇帝有意讓他爲樞密使。正是要以狄青爲樞密使,讓龐籍和高若訥支持韓琦和杜中宵用兵。

趙禎並不像歷史學家說的那樣,從他開始確立了宋朝以文馭武的傳統。實際上趙禎當政,一直是以武將爲樞密使,前有王德用,後有王貽永,只是還有一位文臣樞密使罷了。此次欲讓狄青爲樞密使,代替的是高若訥,即兩位樞密使全爲武將,出現一種難言的局面。

文臣不管是爲宰相參政還是樞密使副,出入無常,今天當上了,明天可能就罷了。武將不同,一旦爲樞密使,非有大過不會罷免。如果狄青和王貽永兩人爲樞密使,可能後面一二十年不會換人,這種局面就很微妙了。王貽永不說,本是世家外戚出身,狄青可是出身行伍,做上一二十年樞密使,就不能不讓人想起五代時的局面。這種局面,其餘宰執都會被他壓制。

杜中宵記憶中,研究歷史的一說起狄青做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被臺諫攻擊,出知陳州,無不義憤填膺,認爲是文官打擊壓制武將登峰造極之舉。自己也曾經那樣想,現在卻覺得,書生之見,不知所謂。

樞密院不同於三衙,是官僚機構。讓武將掌握官僚機構,後果是什麼,歷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能以狄青的個人品格和表現來評價。只要開了頭,狄青不反,後邊總有人會反。

杜中宵學的歷史,因爲發端於積貧積弱整個國家民族被動挨打,被人嘲笑的時期,有一些獨特的氣質。宋之後軍事不行,自該研究軍隊本身,基於軍事理論,對軍政進行分析研究。歷史學則不是,研究歷史的人對軍事是不懂的,研究者便歸到了兩個方面。

一個是人不行,沒有做軍人的氣質,不好勇鬥狠,所以打不過別人。甚至認爲,漢人必須從周圍的野蠻民族引入尚武精神。再一個是文化不行,整個民族文化偏文弱,不尚武,具體到政治制度上就是崇文抑武。要改變,就應該改變文化,提高軍人地位,恰好對應那個時期的軍閥統治。當然,歷史的事實與他們的結論相反,軍閥既不能御外辱,也不能對內振奮民族精神,反而把整個國家和民族拖入深淵。但事實不重要,並不妨礙他們用這種觀點解釋歷史,也不妨礙他們把持歷史的話語權。

不只是對軍事的解釋,歷史學家對科技的解釋也是如此。爲什麼他們那個時候落後了?一是因爲人不行,沒有科學精神,不具備理性,天生矇昧,沒有接受他們的啓蒙。再一個是文化不行,特別是佔據主要地位的儒家文化不行,天生不能產生科學和理性,而且必然地對科學和理性進行壓制。至於爲什麼儒家會這樣不重要,重要的是主流文化,換一家來無非是他們換一個名字批判。

對於歷史的解釋,就是一個人不行,一個文化不行。祖上曾經輝煌過不重要,越是輝煌,越是說明害處越大,大到難以調頭,恰好在他們的時代讓他們落到最低谷。

人不行,說明就要完全接受別人的東西,除了血統和身體不能換,最好全部換過了。甚至還有更加英明的人,提倡連血統和語言最好也換掉。而他們這些人,恰巧就是學了洋人的東西回來的,自然就該是被別人學習的對象了。文化不行就更妙,他們是學了別人文化的,不需要認真研究文化,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大師。只要翻過兩頁書,喊一句人種不行,再喊一句文化不行,就既是歷史大師,又是文化大師。

在破舊立新,需要引進學習的時刻,這種言論是正常的。時間已經來不及,仔細地把每一個問題研究清楚,慢慢對外面的知識引進吸收,國家和民族已經沒有時間了。大破大立,打碎一切瓶瓶罐罐,儘快引進吸引先進的知識,在最危難的時刻挺住,是必要的。但過了這樣的時期,還堅持這種方法,就是學者偷懶了。以軍事論,戰鬥力的構成要素許多教科書上面寫着,一樣一樣套都不會得出這種結論,形成這種看法。引經據典失去了時代背景沒多少用處,實事求是,從最基本的研究起纔有意義。

宋朝軍力爲什麼不行?病根是從晚唐五代落下來的,軍閥的胎裡病。再加上文官政權,必須要消滅武將顛覆政權的危險,兩者迭加,越陷越深。不只是宋朝這樣,後世許多國家這樣。只要脫胎于軍閥的政權軍隊,沒有進行徹底的變革,就沒有能打的。

如果當年軍閥堅持到了二戰結束,中國是什麼樣子?軍事實力能強到哪裡去?

宋朝建立,是太祖掌握後周軍事力量的前提下,篡周來的,軍隊是一切的基礎。有軍隊在,就有大宋的天下在,軍隊的軍閥色彩特別濃厚。而有五代教訓,爲了防止軍隊擅自廢立,從太祖到太宗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後勤從軍隊獨立出來,剝離了將領的人事權和監察權,又徹底廢掉高層指揮體系,以營爲軍隊的基本單位。戰鬥力要素中,至關重要的組織力被廢掉了,能打纔怪。

現在的禁軍,兵員素質不差,武器裝備不差,軍種比例不差,訓練水平也不差,還是職業化的正規軍,可就是戰爭規模一大就輸。有什麼話說?武將管理、指揮軍隊的經驗,就是一營五百人,再往上就沒有本質的區別。帶的兵多打大仗,帶的兵少就打小仗,戰略指揮完全就是空白。

但對於皇帝來說,最可倚靠的力量,恰恰是禁軍。這是禁臠,輕易不讓大臣插手。

趙禎不是崇文抑武,恰恰相反,他有一種迷一樣的心思,想把軍權完全交回武將手裡。西北用文臣爲帥,一是延續真宗時的傳統,再一個是沒有辦法。武將不是沒用過,早期的指揮戰事的就是武將,敗得太過難看了,沒有辦法才啓用了韓琦和范仲淹。

西北爲什麼敗?趙禎的想法跟朝中大臣是不一樣的。他認爲戰鬥力不行,是沒有良將,國家承平日久,沒有選拔出優秀的人才來。只要有優秀將領,戰爭結果不是那樣。

猛將起於卒伍,這句話是韓非說的,與法家以吏爲官一脈相承。可在韓非那個年代,凡爲方面之帥的幾乎沒有符合的。不但是他那個年代,後來的年代也很少。猛將可以起於卒伍,主帥卻很難如此,除了一些特例,恰好撞上了,比如岳飛。

趙禎卻是認爲主帥與猛將沒有什麼不同,猛將起於卒伍,主帥也該是如此。惟有如此,現在宋朝的軍政體制,才能是正確的。禁軍將領選拔,士卒是選汰出來的,勇猛者入諸班直或上四軍,外放則爲各級軍官。而後循資,如果有戰事,則依軍功升遷,正是起於卒伍的標準程序。

狄青符合這些條件,在趙禎眼裡是最理想的將帥。狄青能行,以後別人也能行,禁軍肯定行。趙禎看重狄青,不是因爲個人感情,兩人其實沒多少交集,重要的是狄青符合趙禎的政治正確。

不管是龐籍還是高若訥,包括韓琦,對此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只是從他們的立場出發,不希望狄青任樞密使,此時需要杜中宵的軍功,恰巧支持了他而已。

第2章 託付第72章 一路向西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23章 物是人非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9章 鑄門炮吧第183章 收網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84章 議降第47章 有賞有罰第88章 談判第27章 冤家路窄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8章 制硝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45章 乾寧軍第89章 賺錢第一第54章 同病相憐第23章 割韭菜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3章 破飛狐第15章 初具規模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40章 模範村莊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1章 疾風暴雨第5章 舊人第108章 勸降第31章 党項戰略第4章 新的形勢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146章 貢品第67章 我來了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9章 葉縣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81章 焉耆第73章 在商言商第121章 迴歸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29章 奏對第57章 掛麪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04章 安排第98章 無事生非第26章 圍點打援第4章 包龍圖第169章 你有手段嗎?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67章 安排第72章 數字嚇人第82章 契丹要害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83章 攻城受挫第39章 壟斷漲價第127章 南下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5章 生意人家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37章 熟人第77章 小社會第24章 新知縣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3章 破城第49章 草棉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63章 長見識第32章 首戰潰敗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182章 細作第74章 鄰居登門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3章 同年重逢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48章 慶功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24章 新知縣第137章 馬車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9章 培根固本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17章 波折第16章 一燒了之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72章 數字嚇人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200章 捕虎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93章 三碗不倒
第2章 託付第72章 一路向西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23章 物是人非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9章 鑄門炮吧第183章 收網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84章 議降第47章 有賞有罰第88章 談判第27章 冤家路窄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8章 制硝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45章 乾寧軍第89章 賺錢第一第54章 同病相憐第23章 割韭菜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3章 破飛狐第15章 初具規模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40章 模範村莊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1章 疾風暴雨第5章 舊人第108章 勸降第31章 党項戰略第4章 新的形勢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146章 貢品第67章 我來了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9章 葉縣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81章 焉耆第73章 在商言商第121章 迴歸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29章 奏對第57章 掛麪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04章 安排第98章 無事生非第26章 圍點打援第4章 包龍圖第169章 你有手段嗎?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67章 安排第72章 數字嚇人第82章 契丹要害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83章 攻城受挫第39章 壟斷漲價第127章 南下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5章 生意人家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37章 熟人第77章 小社會第24章 新知縣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3章 破城第49章 草棉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63章 長見識第32章 首戰潰敗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182章 細作第74章 鄰居登門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3章 同年重逢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48章 慶功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24章 新知縣第137章 馬車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9章 培根固本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17章 波折第16章 一燒了之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72章 數字嚇人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200章 捕虎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93章 三碗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