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靈啓和依依他們二人都認爲,只有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知識和技藝,那纔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纔會在以後的丹藥煉製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也才能在丹道上走得更遠。
所以他在煉製完所有的初級和中級丹藥後,並沒有繼續留在三人現在所住的小山洞,而是留下足量的下品靈石給依依和林老二人之後,便獨自離開了山洞。
至靈啓是想利用依依和靈老二人現正在學習煉丹,與自己已學完煉丹之間的時間差,前去傳說中,盤古死後化作的五嶽去看看,那裡究竟有沒有與盤古相關的信息和功法線索。
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累死後,他的頭化作了東嶽泰山,雙足化作了西嶽華山,其左臂化爲了南嶽衡山,右臂則化作了北嶽恆山,他的腹部卻成了現在的中嶽嵩山。
但是前世至靈啓根據地圖中五嶽的相互位置認爲:即便是神話傳說,也有不符合常理的情況,因此按照這種說法來看,那豈非盤古的身體狀態是很畸形的形體結構。
如果說是盤古的頭化作了北嶽恆山,右臂是西嶽華山,左臂是東嶽泰山,雙足是南嶽衡山,腹部仍爲中嶽嵩山,那還更貼切一些,至少這樣下來,盤古就不會是畸形的體格了。
雖然就目前在至靈啓的傳承記憶中,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半點線索,但他現在由於急於尋找後續的修煉功法,也只好死馬當作活馬醫,是故也只好先到五嶽各處去看看再說了。
因爲他知道自己的記憶,現在還有很大部分都還沒有解封復甦出來,那要等他修煉境界提上來後,纔會逐步的恢復記憶,所以,他也不能否認這些傳說故事的真實性。
但有一點他是相信的,那就是,只要是盤古呆過的地方,他若是親身到了那裡,那麼就絕對會有所感應的,甚至還有可能讓自己的記憶,又會得到部分的解封復甦。
因此,不管傳說是真是假,至靈啓都想去試試看,會不會從中得到一些收穫,若是有收穫,那就是巴不得的事情,倘若是空跑一趟,對他現在來說,也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有此計劃和打算,至靈啓也沒有稍做出任何的遲疑,便隱身飛向了南嶽衡山,他現在也沒有乘坐現代運輸機車的耐心,因爲這些機車看似很快,但中途耽誤的時間卻是很多。
相比之下,根本就沒有他自己飛行來的快,而且現在他也不怕飛行的靈能消耗,雖然人間界無靈氣存在,但有三千多萬下品靈石作保障,隨時都可以補充消耗,所以他根本就無懼。
相比乘坐飛機與快鐵的三個多小時,當然,這其中主要耗時都是在候機和快鐵的停站上,自己從目前所住的山洞飛行到南嶽衡山,只需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了。
南嶽衡山,又名壽嶽、南山,故有壽比南山之說,她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南方向,綿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之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的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是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她橫跨湖南省八個縣市區,逶迤八百里,共七十二峰,主峰爲祝融峰。登臨峰頂,極目楚天,環顧崇山峻嶺,便可領略到如飛的氣勢。
正是因爲有次如飛的氣勢,故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嶽吟》中曾稱讚道:“唯有南嶽獨如飛”,這充分證明了至靈啓否定衡山非是盤古死後左臂所化,而是雙腿所化的正確性。
至靈啓到達衡山後,在整個南嶽轉悠了好幾天發現,這裡除去具有南方特有的優美風景外,根本沒有出現任何的特殊感應,至靈啓不甘心,於是再次詳細地探查了一遍整個南嶽。
探查了兩遍都沒有得到任何收穫,二十一天後,至靈啓無奈的離開了衡山,仍以自己飛行的方式飛向了東嶽泰山,衡山到泰山與神農架到衡山的直線距離差別,大約得接近三倍。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相對高差達千米以上,高低形成強烈的對比。
正是因爲有這種高低的巨大差異,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從而讓人感受到“一覽衆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上百公里,盤臥的幅員面積達四百平方公里以上。
其基礎寬大,故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映。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亙於泰安、濟南和淄博三市之間,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 故爲著名的五嶽之長。
泰山就因其氣勢之磅礴,形象之雄偉,因而還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故在“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中排在首位。
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爲了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五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以及四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充分的顯示出了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
泰山還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都反映出了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
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常常把東方視爲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時候歷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爲神靈,將之作爲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
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和“神靈之宅”,特別是那些被認爲是受天命之託,而成就帝王的歷代“天子”們,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因此,爲答謝上天的“授命”之恩,紛紛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在秦漢以前,先後就有七十二代君王到泰山封神,自秦漢到明清之間,歷代皇帝又有二十七次到泰山封禪,使得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擡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至靈啓同樣也是開啓隱身術直接飛行前往,此次他足足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才堪堪到達泰山之巔玉皇頂,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是因峰頂的玉皇殿而得其名的。
站在泰山之巔,看到氣勢之磅礴,形象之雄偉,至靈啓心中不禁有了不少的感概,前世他爲人四十多年,曾多次想要登泰山一遊,但都因忙於學習研究而未能達成所願。
如今再次修成人身,竟然爲了尋找第二階段的修煉功法,飛臨到了夢中嚮往已久的泰山之巔,看到燈火漸漸亮起的玉皇殿,至靈啓並沒有急於尋找休息之處,而是原地靜思了起來。
在慢慢安定下激動的心情後,至靈啓全力開啓天眼神識,從玉皇頂、南天門逐一慢慢地向掃視而去,當神識掃視到岱宗坊時,他突然想到前世看過有關泰山的一個神話故事:
那是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對年輕夫婦,小兩口很恩愛,婚後一年他們生下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可是兒子不到一歲就病死了,又過了一年,他們生下了個女兒。
可是剛過三天就又夭折了,孩子接連夭折,給了這個家庭巨大的打擊。一位過路之人聽說了這件事後,便對年輕夫婦二人說:“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後如再添丁,孩子父親要在當天深夜到外邊走走,碰到什麼東西,便起個什麼名字。”
一年後,這對夫婦又生下了個兒子,當天夜裡,丈夫就走出家門,從王母池走到鬥母宮,卻什麼也沒碰到,無奈之下只好打道回府,回家後,丈夫失望地對妻子說:
“走了個來回,眼睛看到的除了泰山之外,什麼東西都沒碰到。”妻子是個聰明人,她忙說:“泰山不是最吉祥的東西嗎?我看孩子就叫泰山吧!”於是便給孩子取名叫泰山。
泰山長到十歲後,就去跟神匠魯班學木匠活,泰山除學習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後,魯班見泰山木工技術長進不大,就提早解除師約,讓泰山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