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374章高傑鎮

武進縣是常州府城,北對長江,東接無錫、蘇州,南臨太湖,西連鎮江、南京,乃是蘇南的交通要道。

太平天國時期,圍繞常州地區,便曾經爆發過激烈的蘇南戰役。

趙銘擊敗土國寶後,蘇鬆兩府已經是唾手可得,可是要想拿下蘇鬆兩府,並站穩腳跟,卻必須奪取武進。

若是武進在趙銘手中,鎮江和南京的清軍,就無法威脅蘇鬆,反而要擔心趙銘出兵鎮江,進攻南京。

若是武進在清軍手中,那清軍便能出兵攻擊蘇鬆兩府,兩府便時刻處於清軍兵鋒威脅之下,趙銘就有被趕下大海的危險。

可以說,誰佔據武進,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正是因爲如此,趙銘必須在清軍援軍趕來之前,拿下武進縣。

十二月初,趙銘在擊敗土國寶後,馬不停蹄的直接撲向武進,同時調遣王翊、李長祥的三萬人馬,以及在浙東招降的一萬清軍,自杭州北上嘉興,收取蘇鬆兩府,然後西進武進。

同時,又自舟山、崇明等地,調集神策精兵萬餘,趕來武進,合計水陸兵馬六萬餘人,勢必拿下蘇鬆常三府,並在此站穩腳跟。

眼下,明軍攻下杭州,收復全浙,江南清軍軍心動搖,加上趙銘擊敗土國寶後,取其首級,傳首蘇鬆常,各地都是人心惶惶,心懷明朝的士紳豪傑,蠢蠢欲動,開始聯絡朱以海和趙銘。

在擊敗土國寶後,明軍將土國寶首級傳首各州縣,並大肆宣揚,東海趙大帥親提虎狼之師收取吳地。

此時趙銘手中不過萬人,卻號稱大軍十萬,蘇鬆常三府境內州縣,飽受清軍壓迫的士紳,抗清鬥爭失敗後歸隱的豪傑,天地會的會衆,如久旱逢甘霖般,紛紛捉拿滿清官員,佔據縣城,以迎王師。

十二月初,趙銘兵進武進時,華亭、金山、上海、崑山、嘉定、太倉、吳縣、吳江、無錫、常熟等縣,紛紛聞風倒戈,歸降了明軍,江東爲之鼎沸。

武進縣,常州府城,由吳淞總兵李本深率領一萬清軍駐守。

李本深與土國寶不同,土國寶是水匪出身,手下兵馬並非久經戰陣之軍,主要是收編的一些盜匪和失敗後投降的義軍,戰鬥力有限。

李本深乃是高傑之侄,與李成棟系出於徐州高傑鎮。

說起來,在高傑死後,高傑鎮的大部精兵,其實都是由李本深繼承,而他這支綠營兵,則算是比較能戰的一支,並起一直活躍到三番之亂時期。

在得知杭州失陷,明軍前鋒打到湖州之後,滿達海派遣李本深進入武進,把守鎮江東面的這個屏障。

趙銘瞭解到李本深的底細後,特意派快馬去了寧國,讓胡爲宗去尋李成棟,拜託他寫了一封招降書信,希望能夠勸說李本深投降。

十二月三日,趙銘率領六千大軍,進抵武進城下,遂即命人投書兩封,一封是李成棟所書,一封是趙銘所寫,都是勸說李本深投降,勸他棄暗投明,歸順大明。

李本深來到武進後,本來是等土國寶大軍撤入武進,那常州守軍增加至三萬,便是固若金湯,料想明軍不敢攻擊。

數日前,李本深得知趙銘自江陰上岸,沿着運河進入無錫,便知道趙銘去阻擊土國寶,但是他卻沒有出城去增援土國寶。

這一是因爲趙銘派遣水師在武進之北的包港和利港活動,他若出兵,有可能被明軍偷襲武進,二是因爲李本深與土國寶不和,而且土國寶有兩萬人,未必需要他增援。

可是,李本深沒有想到,土國寶的兩萬人,居然被趙銘數千兵馬,殺得全軍覆滅,連他本人也被趙銘斬殺。

此時,武進城內只有一萬守軍,加上土國寶被殺,所以當招降書信射入城中,對於李本深還是很有威懾力。

武進城頭,穿着銅釘棉甲,頭戴尖頂鐵盔的李本深,按刀站立在城頭,眉頭緊鎖的看向城外的明軍大營。

現在紮營的明軍還不多,只有數千人,但是李本深並不敢小覷。

“孃的,趙雜毛數千人,就滅了土國寶兩萬人。”部將胡茂禎一手抓着城牆,一手握着戰刀,牙疼似的咂巴着嘴,“軍門,這下我們有麻煩了!”

胡茂禎也是高傑鎮的將領,能力十分出衆,後來爲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衆李部將領,聞語都是暗道倒黴,一臉的晦氣。

那土國寶也是無能,兩萬人馬沒起到丁點作用,反而助漲了明軍的士氣。

如今趙雜毛大軍臨城,誰敢不將他當一回事?

高傑之子高元照,見李本深臉色陰沉,不禁沉聲道:“軍門,這次明軍攻陷杭州,收復全浙,聲勢浩大,一鼓作氣攻陷江寧,也並非不可能。趙鐵棒威名,天下皆知,他今日招降於我們,又有李叔叔的書信,軍門何不考慮一下,趙鐵棒的書信。”

高元照話音剛落,胡茂禎眉頭一挑,立時喝道:“元照,你忘記了老帥慘死後,明朝是怎麼對我們的嗎?那史可法不收你爲義子也罷,盡然使你拜一閹人爲義父,分明是侮辱我們。那些明朝的官,從來就看不起,我們這些流寇出身的人。”

高元照道:“那是弘光朝時,如今是隆武朝,那些順系舊將,不是都被重用了嗎?”

李本深聽了兩人的話,揮手打斷兩人交談,訓斥道:“這種事情,豈能在城上爭論!”

“末將知罪!”高元照、胡茂禎立時抱拳躬身。

李本深沉默一陣,還是低聲表態道:“近來江浙明軍氣勢洶洶,乃是因爲大清國精銳之師,正攻擊湖廣。若是大清回師江南,明軍未必能勝。我等若是此時歸順明朝,若明軍能一鼓而下江寧,甚善,若是不能,我等隨明朝出海,大清朝廷必會殺我等父母妻子!”

衆人聽了不禁紛紛點頭,胡茂禎問道:“軍門之意是?”

李本深掃視城下明軍營壘,沉聲道:“城下明軍只有數千,本帥此時不必急於做出決斷,不回覆趙雜毛,也不開城投降,等大清援軍到來。”

(感謝大家的支持,感謝書友20171011205316606的500打賞,求月票,推薦,訂閱)

第632章大將軍第669章其非明主第544章萬歲衝鋒第308章移駕湖廣第811章錢謙益的沙龍第五十八章混入清營第717章北京震動第822章我是集權派第632章大將軍第308章移駕湖廣第598章爭奪旅順第182章四明山義軍第996章開始表演第127章剎住降清之風第374章高傑鎮第808章換個皇帝第595章緊急回援第307章奉天子以令天下第169章暗度陳倉第290章多鐸進退兩難第621章圖謀浙江第486章渡海援遼第198章缺少人才第163章劫了船泥巴第150章發現敵情第384章暫輸一局第579章爪哇事變第922章內應暴露第437章鬧餉第421章南北議和第666章隱居大佬第833章送子入質第181章博洛的盤算第258章準備就緒第866章巨炮轟城第814章靈谷寺之變第758章關中合戰第977章會師破關第121章火器工坊第667章草堂相談第407章何騰蛟北伐第647章禁軍危機第349章速定湖南第870章安置降軍第593章衝入內灣第1101章微服出巡第406章謝遷危急第600章堅持南進戰略第455章北進戰略第722章倉惶離京第725章宜從衆議第266章意見分歧第1016章散兵線第246章臺北衝突(爲了掌門)第152章崇明種田上第653章闖宮第718章羞辱阿濟格第六十章突出重圍第122章海洋理念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438章要餉二百萬第418章隆武至嶽州第908章打一頓就老實了第698章漢化朝鮮第三十二章達成協議第266章意見分歧第560章負氣撤軍第827章視察松江第210章廢除家丁制度第818章永曆立朝第1079章火炮覆蓋第454章再下西洋第1010章相遇第953章登陸海灣第463章席巴是趙雜毛第687章嶽樂背鍋第731章移民南洋第582章踊躍應募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115章離別第345章你背叛大清第391章正藍旗首戰第364章佈告天下第269章溫州會晤第235章隆武帝欲離福京第330章招商船運公司第240章趙蠻子算你狠第847章股價大戰第758章關中合戰第220章船隊北上第557章突出重圍中第342章炮擊城池第521章政變上第190章三路突進第1092章三十步齊射第186章激戰四明山第777章大明郭子儀第161章琉球羣島第四十九章胡爲宗慷慨相助第687章嶽樂背鍋
第632章大將軍第669章其非明主第544章萬歲衝鋒第308章移駕湖廣第811章錢謙益的沙龍第五十八章混入清營第717章北京震動第822章我是集權派第632章大將軍第308章移駕湖廣第598章爭奪旅順第182章四明山義軍第996章開始表演第127章剎住降清之風第374章高傑鎮第808章換個皇帝第595章緊急回援第307章奉天子以令天下第169章暗度陳倉第290章多鐸進退兩難第621章圖謀浙江第486章渡海援遼第198章缺少人才第163章劫了船泥巴第150章發現敵情第384章暫輸一局第579章爪哇事變第922章內應暴露第437章鬧餉第421章南北議和第666章隱居大佬第833章送子入質第181章博洛的盤算第258章準備就緒第866章巨炮轟城第814章靈谷寺之變第758章關中合戰第977章會師破關第121章火器工坊第667章草堂相談第407章何騰蛟北伐第647章禁軍危機第349章速定湖南第870章安置降軍第593章衝入內灣第1101章微服出巡第406章謝遷危急第600章堅持南進戰略第455章北進戰略第722章倉惶離京第725章宜從衆議第266章意見分歧第1016章散兵線第246章臺北衝突(爲了掌門)第152章崇明種田上第653章闖宮第718章羞辱阿濟格第六十章突出重圍第122章海洋理念第九十九章國無儲君第438章要餉二百萬第418章隆武至嶽州第908章打一頓就老實了第698章漢化朝鮮第三十二章達成協議第266章意見分歧第560章負氣撤軍第827章視察松江第210章廢除家丁制度第818章永曆立朝第1079章火炮覆蓋第454章再下西洋第1010章相遇第953章登陸海灣第463章席巴是趙雜毛第687章嶽樂背鍋第731章移民南洋第582章踊躍應募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115章離別第345章你背叛大清第391章正藍旗首戰第364章佈告天下第269章溫州會晤第235章隆武帝欲離福京第330章招商船運公司第240章趙蠻子算你狠第847章股價大戰第758章關中合戰第220章船隊北上第557章突出重圍中第342章炮擊城池第521章政變上第190章三路突進第1092章三十步齊射第186章激戰四明山第777章大明郭子儀第161章琉球羣島第四十九章胡爲宗慷慨相助第687章嶽樂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