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收降李本深

碧蹄館附近的無名山丘上,隨着李本深投降,上面的清軍逐漸放棄了抵抗。

這些清軍到不是說有多忠心於滿清,他們忠心的對相是各自的主將。

新式軍隊用家國情懷,民族大義來團結將士,使得百萬大軍能夠凝聚成一條心。

舊式軍隊則主要靠兄弟義氣,靠主將給我飯吃,對我比對別人好,來維繫屬下的忠心。

前者一個小卒,便能在家國情懷,民族大義的感召之下,甘願聽命赴死,而後者則顯然便只能維繫少部分將士的忠心。

當然用義維繫起來的忠心,照樣能使得忠心之人,爲了主將去死。

山丘上的清軍殘兵,大多都是李本深的家丁和護軍,是用義氣和高於普通士卒的待遇維繫起來,對他們忠心耿耿的屬下。

這也是清軍退守山頭後,能頑強抵抗的原因,不過李本深一降,清軍見主將投降,山丘上的清軍,便失去了繼續抵抗的理由,紛紛丟棄兵器歸降。

斬下的戰刀,在李本深的頭頂停下,嚇得他冷汗直流,忙急聲道:“遠大明徐州鎮中軍總兵官李本深,願意歸降趙大帥!”

戰刀收回,丁維嶽一把將李本深抓起,推到身後,怒聲喝令,“綁起來!”

這時明軍士卒看着山丘上跪地的清軍士卒,挺起長矛和戰刀,將千餘清軍殘兵,逼到一處,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

清軍前鋒雖是綠營,但卻是綠營中的精兵,加上佔據有利的地形,使得明軍在攻擊山頭的過程中,吃了苦頭,陣亡了數百弟兄。

殺紅了眼的明軍士卒,看着被聚集在一處的滿臉惶恐的清軍俘虜,謝遷忽然一聲怒吼,“殺!”

明軍士卒頓時挺起長矛,端起火槍,銃刺突刺,捅入手無寸鐵的俘虜身上,瞬間就將棄械投降的清軍,捅成了窟窿。

憤怒的明軍士卒,銃刺突刺,然後有收槍再刺,一便便的刺殺,而毫無鬥志的清軍,全部都成了待宰的羔羊。

既然選擇了頑抗,就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是戰場的規則。

李本深被兩名明軍甲士按住,跪在地上,痛苦的看見自己的屬下被明軍屠殺,心如刀割。

“哼!他們都是你害死的!”不知何時,趙銘已經登上了山頭,冷哼一聲。

李本深後悔不以,他聞聲看見身穿銀甲,按着戰刀的趙銘,頓時痛哭流涕道:“請大帥,放弟兄們一馬,這都是罪將的過錯。罪將願意爲大帥效死,請大帥開恩!”

李本深睜開明軍甲士,以頭磕地,血流滿面,連連哀求。

趙銘見此沉默半響,才一揮手,“停手!”

明軍將領聞令,才忙喝止士卒,明軍士卒抽回捅入俘虜身體的長矛、銃刺、戰刀,慢慢踩着屍體退開,清軍俘虜已經被殺了一大半,只剩下三四百驚惶不已,精神崩潰的清軍。

這時,漫野的歡呼聲響起,明軍士卒高舉兵器,齊聲高呼,“萬勝!”

近千名倭兵,則雙手高舉,然後又放下,歡呼着,“板載!大將軍板載!”

在周圍士卒歡呼時,李本深繼續給趙銘磕頭,“罪人謝過大帥刀下開恩!”

李本深是高傑之侄,乃是徐州鎮的另一支,也算是一員歷史留名的悍將,能力不弱於李成棟。

高傑死後,徐州鎮投降清軍,便一直活躍在明清革鼎的舞臺上,而徐州鎮各將,也最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李成棟、李元胤、閻可義等人反清歸明,最後失敗被殺。

李本深參與三藩之亂,與吳三桂一起反清,再清軍攻陷貴陽後,被磔於市,親屬坐斬。

當然徐州鎮中,也並非都走上反清之路,同時徐州鎮出身的胡茂禎、高進庫等人,便一直爲滿清精忠,最後一個做到湖廣提督,一個做到都督僉事。

從這一鎮兵,各人不同的結局,便也能窺視出明末清初整個時代的變遷。

趙銘揮手道:“本帥念你曾經爲明朝大將,便給你一次機會,留下聽用吧。”

當下,明軍清點剩下的俘虜,居然還發現了高傑之子高元照,以及其它幾員徐州鎮的戰將。

“大帥,一萬清軍前鋒,大半被殺,少部向北逃離,就剩這麼點人了!”謝遷頗爲興奮的說道。

山東、遼東兩衛,不知道多少弟兄,死在清軍的圍剿之下,謝遷今日終於發泄出了一口惡氣。

丁維嶽說道:“大帥,馬光輝跑了!”

趙銘聞語,卻笑道:“他跑不了!”

爲了迅速擊潰守衛山頭的清軍,趙銘主攻三面,另一面只放少量兵馬佯攻,目的就是爲了避免清軍做困獸之鬥,給清軍留一條生路,讓他們衝下山丘,再進行伏擊。

趙銘早在清軍北逃的路上,埋伏了千餘伏兵,這次一定能抓住馬光輝這個孫子。

說完,趙銘一揮手道:“洪承疇還在猛攻俞國望,林慶之,你率領朝鮮軍清理戰場,其餘諸部,立時下山整隊,隨本帥增援馬蹄館。”

當下明軍留下朝鮮都元帥林慶之,來收割人頭,收拾散落的兵器,照顧傷員,而明軍則迅速集結,趙銘率領兩千騎兵疾馳向前,後面插着背旗的倭兵,扛着火槍的明軍士卒,緊隨着跑步前行。

大軍走了不到十里,前面一支千餘人的騎兵迎接上來,正是事先設伏的明軍騎兵。

羅文耀奔馳到趙銘身前,勒住馬繮,然後從馬背上丟下一名五花大綁的清將,正是逃跑的馬光輝。

“大帥,卑職在此處設伏,用絆馬索,絆倒了這廝,將其擒獲!”羅文耀抱了抱拳,然後又指着身後騎兵馬鞍上掛着的人頭,得意道:“其餘清兵,則盡數被卑職斬殺!”

李本深看見被綁着的馬光輝,忽然抱拳懇求道:“大帥,罪將有個不請之請,請大帥讓罪將手刃此賊。”

趙銘聞語沉吟片刻,微微頷首道:“可以,不過人頭必須醃製,送往杭州,交給越國公!”

馬光輝聽見兩人的話,頓時一陣掙扎,無奈渾身被綁住,嘴被堵了破布,只能發出一陣焦急的嗚嗚聲響,大意應該是馬某願意投降。

(感謝大家的支持去,求月票,推薦,訂閱)

第188章博洛進退兩難第684章精銳之師第403章消滅清軍斥候第528章江南困局第1043章至明國攝政書第410章堵胤錫兵變第六十五章舟山羣島第312章實業運動第991章薩爾滸伏擊上第935章突襲敵營第497章瀋陽東陵第812章敵在靈谷寺第五十五章激怒孔有德第681章死裡逃生第1039章貿易協定上第327章說服德川家下第160章天然水泥第583章程璧歸航第806章反漢同盟第760章歸降吳三桂第八十四章單騎斷後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911章王爺降了吧第242章朝鮮無間道第582章踊躍應募第777章大明郭子儀第849章併購錢氏織業第207章返回舟山第352章方士衍慘死第七十九章多鐸的陰謀第278章隆武危機第1093章陷入泥濘第125章夜佔崇明第941章滎陽合戰中第653章闖宮第178章太子使者第二十八章趙銘覺醒第649章甕中之鱉第858章孫可望的震驚之旅第143章人心思漢第960章猛龍過江第484章隔間對持第690章殿下太天真了第770章擂鼓聚將第582章踊躍應募第389章恢復工商第701章政變上第230章包圍滿達海第298章閩南大捷第150章發現敵情第1077章試探進攻第354章趙博安二入長江第962章又沒錢了第588章趙銘出海第591章荷蘭人的戰略第218章臺灣格局第572章第一塊殖民地第168章荷蘭艦隊第701章政變上第1047章鳥羽合戰上第411章守大明死戰不退第六十六章金塘島種田第402章高橋鎮浮橋第924章擒賊先擒王第1059章三國同盟第八十六章吃掉李率泰第706章滿清內訌第858章孫可望的震驚之旅第676章就這家了第1038章泛亞主義第289章清軍水師覆滅第571章新明洲第300章光復福建第265章福建危機第三十章生擒屯齊第665章隱瞞不報第504章僵持第二十三章趙銘出城第940章滎陽合戰上第944章割地求和第214章整編髮餉第909章展示實力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927章金陵冬之陣下第621章圖謀浙江第142章攻破外郭第234章多鐸撤軍第522章政變下第1039章貿易協定上第352章方士衍慘死第583章程璧歸航第496章兵臨瀋陽第846章回購拉昇第六章僥倖逃離第836章官紳勾結第190章三路突進第391章正藍旗首戰第1070章仰光海戰(完)第333章多爾袞的憂鬱第578章南進北進戰略
第188章博洛進退兩難第684章精銳之師第403章消滅清軍斥候第528章江南困局第1043章至明國攝政書第410章堵胤錫兵變第六十五章舟山羣島第312章實業運動第991章薩爾滸伏擊上第935章突襲敵營第497章瀋陽東陵第812章敵在靈谷寺第五十五章激怒孔有德第681章死裡逃生第1039章貿易協定上第327章說服德川家下第160章天然水泥第583章程璧歸航第806章反漢同盟第760章歸降吳三桂第八十四章單騎斷後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911章王爺降了吧第242章朝鮮無間道第582章踊躍應募第777章大明郭子儀第849章併購錢氏織業第207章返回舟山第352章方士衍慘死第七十九章多鐸的陰謀第278章隆武危機第1093章陷入泥濘第125章夜佔崇明第941章滎陽合戰中第653章闖宮第178章太子使者第二十八章趙銘覺醒第649章甕中之鱉第858章孫可望的震驚之旅第143章人心思漢第960章猛龍過江第484章隔間對持第690章殿下太天真了第770章擂鼓聚將第582章踊躍應募第389章恢復工商第701章政變上第230章包圍滿達海第298章閩南大捷第150章發現敵情第1077章試探進攻第354章趙博安二入長江第962章又沒錢了第588章趙銘出海第591章荷蘭人的戰略第218章臺灣格局第572章第一塊殖民地第168章荷蘭艦隊第701章政變上第1047章鳥羽合戰上第411章守大明死戰不退第六十六章金塘島種田第402章高橋鎮浮橋第924章擒賊先擒王第1059章三國同盟第八十六章吃掉李率泰第706章滿清內訌第858章孫可望的震驚之旅第676章就這家了第1038章泛亞主義第289章清軍水師覆滅第571章新明洲第300章光復福建第265章福建危機第三十章生擒屯齊第665章隱瞞不報第504章僵持第二十三章趙銘出城第940章滎陽合戰上第944章割地求和第214章整編髮餉第909章展示實力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927章金陵冬之陣下第621章圖謀浙江第142章攻破外郭第234章多鐸撤軍第522章政變下第1039章貿易協定上第352章方士衍慘死第583章程璧歸航第496章兵臨瀋陽第846章回購拉昇第六章僥倖逃離第836章官紳勾結第190章三路突進第391章正藍旗首戰第1070章仰光海戰(完)第333章多爾袞的憂鬱第578章南進北進戰略